雖然我們在上學期間可能已經(jīng)學過一些歷史知識,但是歷史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課本范圍。歷史中有無數(shù)精彩的故事,等待我們?nèi)ネ诰蚝桶l(fā)現(xiàn)。今天,我為大家搜集了關(guān)于唐睿宗李旦最終死因揭秘的歷史知識,趕快來看看吧。
《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天寶八年)六月,戊申,上圣祖號曰大道玄元皇帝,……睿宗謚曰玄真大圣皇帝,竇太后以下皆加謚曰順圣皇后。
《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三》:(天寶十三年)二月,癸酉,享太廟,……睿宗謚曰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以漢家諸帝皆謚孝故也。
唐睿宗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諱旦(公元662-716年),漢族,唐高宗第八子。文明元年、景云元年兩次稱帝,共在位8年,禪位于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崩,年五十五,葬于橋陵(今陜西省蒲城縣西北三十里處)。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的關(guān)于唐睿宗李旦最終死因揭秘全部內(nèi)容了,如果您是歷史愛好者,并且渴望更多了解歷史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我們強烈建議您加入我們這個名為的社區(qū)。在這里,您將會得到海量歷史知識參考,深度解讀歷史事件,以及更加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探索。
我覺得是老死的,活了77歲,另外他晚年的孤獨寂寞可能也是他身體衰弱的原因。
“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唐玄宗倉皇出逃。逃至今陜西興平馬嵬驛時,將軍陳玄禮以軍士不滿為名,殺了楊國忠,逼迫唐玄宗讓楊貴妃自縊。在西行途中,太子李亨又被百姓截留,乘機北上寧夏靈武,被臣下?lián)砹榈?,即唐肅宗,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在郭子儀等重臣的努力下,至德二年(758年)末,唐軍收復長安,洛陽兩京,玄宗也由此返回長安。
回到長安后,玄宗住在城南的興慶宮里。肅宗本就對玄宗心懷猜忌,加上奸相李輔國的挑撥,對玄宗更是冷漠少禮。實際上在肅宗的默許下,李輔國先是將興慶宮中的300匹馬取走290匹,只留下10匹;又將玄宗連騙帶逼地轉(zhuǎn)移到太極宮,以便監(jiān)控;最后又把幾十年的貼身宦官高力士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陽縣)。唐玄宗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更覺寂寞,凄涼,他整日郁郁寡歡,連飯也越來越吃不下了。上元三年(762年)四月五日,唐玄宗死在長安太極宮神龍殿,享年77歲。后人有詩形容他的晚年說:“南內(nèi)(指興慶宮)凄涼西內(nèi)(指太極宮)荒,淡云秋樹滿宮墻。由來百代明天子,不肯將身做上皇!”
睿宗李旦在位時間:公元684年、公元710~公元712年曾用年號:文明、景云、先天謚號:玄真大圣大興皇帝廟號:睿宗安葬地:橋陵公元661年,唐高宗李治和的第四個兒子李旦出生
公元684年,李旦被母親武則天扶上帝位,成為母親的傀儡
公元690年,武則天即位稱帝,改唐為周,李旦被降立為皇嗣
公元698年,李顯被召回長安,代替李旦為皇嗣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顯被其皇后韋氏及其女兒安樂公主毒死,李旦即位稱帝,是為唐睿宗
公元712年,李旦傳位給太子,自稱太上皇
公元716年,李旦病逝,享年55歲
唐睿宗做皇帝的命運都比較坎坷,在的歷代帝王中,李旦和他的哥哥中宗李顯一樣,曾經(jīng)兩次稱帝,但第一次登基受制于母后,被囚禁在宮中,不得預聞政事;第二次登基則被夾在兒子和妹妹兩大政治勢力之間,不能夠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李旦兩次登基,兩次都形同傀儡,觸目驚心的宮廷斗爭已使他對皇帝的至尊地位感到心灰意懶,使得他逐漸變成一個不喜歡掌權(quán)管事、一心只想清靜無為的人,因此,他將時間和精力用于從事書法、文字訓詁等事情。他的草書和隸書甚至可以和當時的一些有名氣的書法家的作品相媲美
六年傀儡有名無實22歲的李旦是在公元684年,被他的母親武則天立為皇帝的。李旦在母親武則天為他操辦了改年號,封皇后,立太子等必不可少的即位儀式后,被同他的皇后一起被軟禁在皇宮之中,開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活、李旦在宮中的生活非常壓抑,沒有武則天的命令,他不能隨意出入宮廷,甚至在皇宮中也不能自由行動,整天陪伴他的只有劉皇后和幾個宮女太監(jiān)。就這樣,李旦共做了6年的傀儡皇帝,直到公元690年
這一年,武則天終于從珠簾后走出來,登基稱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李旦也被降為皇嗣,賜姓武氏,遷居東宮。武則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不甘心居于魏王的地位,想除去李旦,自己做皇太子。為達到這個目的,武承嗣到處活動,請求武則天廢掉兒子李旦,立侄子武承嗣為皇太子。武則天開始還有些,后來經(jīng)大臣們商議,方才認識到立子和立侄的利害關(guān)系,不再有立武承嗣的打算。武承嗣氣急敗壞,想方設(shè)法地加害于李旦,使得李旦的皇后劉氏和德妃竇氏被凌遲處死,李旦也被禁閉
經(jīng)過這一次打擊,李旦心灰意懶,決意放棄皇嗣的位置以避災免禍。公元698年,武則天將李顯招回長安,李旦便知趣地將皇嗣讓給李顯。自己去當相王
身處縫隙無為傳位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觸目驚心的宮廷政變后,李旦心灰意懶,終日徘徊于文房四寶中,但唐中宗李顯被皇后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合謀毒死的突發(fā)事件,又把他逼上前臺。公元710年,韋后與安樂公主毒死唐中宗,陰謀擁立中宗少于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準備效法武則天,篡奪唐室江山,做第二代女皇帝。李旦的第三個兒子李隆基與姑母太平公主密謀討逆,由李隆基帶兵殺入宮中,將韋后、安樂公主及黨羽親信一網(wǎng)打盡,擁立李旦為帝。李旦第二次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李旦登基以后,在太子李隆基和、宋等名臣的輔佐下,倒也作出些政績。他下令裁減冗官,整修綱紀,使朝政呈現(xiàn)出一派振興氣象
但是,這種好景并沒有持續(xù)很久,被連續(xù)不斷的宮廷政變耗盡豪情的李旦,已經(jīng)沒有進取精神,,而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讓竇懷貞、肖至忠、岑羲等奸佞小人掌管朝政,這四個人都投靠了太平公主,成為太平公主的黨羽。朝政在他們的把持下,在短短一年中,又將李旦好不容易出點雄心壯志做出的些許功績,又全給予恢復了
同是一個李旦,前后判若兩人,關(guān)鍵在用人方面。李旦即位的第一年,主要是聽太子李隆基的話,任命名臣姚崇、宋等人為宰相,因此使朝政出現(xiàn)了振興氣象。第二年,他又偏向太平公主,任用奸臣竇懷貞、肖至忠、岑羲等人為宰相,結(jié)果導致了朝政的腐敗和混亂
太子黨和公主黨先后把持朝政,李旦的精力也只能用在平衡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的矛盾,可他這個無所為皇帝的馭人之術(shù)實在低微,不但沒有化解矛盾為自己所用,反而讓兩黨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愈演愈烈
李旦既對做皇帝沒有興趣,又無法調(diào)和太子和公主之間的矛盾,因此想及早禪位,做一個安逸寧靜的太上皇。公元712年,李旦終于下定決心,將皇位讓給兒子李隆基,從這一點來看,在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間,他的天平還是偏向了李隆基。當然,如果李隆基即位做皇帝,無疑是太平公主在政治上的重大失敗,使太平公主對李隆基更加痛恨,總想找機會除之而后快。到了公元713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的斗爭白熱化,雙方都在聚集力量,準備發(fā)動政變。最后,李隆基,迅速撲滅了太平公主及其全部黨羽的勢力,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權(quán)
李旦此后也深居宮中,潛心于研究書法和文字訓詁,兩年后便因病死去。
李旦是一個很會審時度勢的人,所以他才能夠在數(shù)次危機中保全性命。唐高宗逝世之后,繼承皇位的人原本是李旦的兄長李顯。但是李顯因試圖忤逆武則天而快速遭到廢黜,李旦隨之被擁立為帝。因為有李顯這個前車之鑒,所以李旦在繼位之后一直十分?乖巧?。待發(fā)展到686年的時候,一直把持朝政的武則天下詔聲稱要還政于李旦。但是李旦在得知此事之后并沒有得意忘形,反而還多次上表推辭。他之所以會有這種反應,是因為他非常清楚武則天并非真心想要還政。
除此之外,在武則天執(zhí)政期間曾有不少李唐宗室曾起兵反對她,不過最后均落得兵敗身死的下場。與此同時,那些未曾起兵造反的宗室成員也同樣遭到了武則天的滅口。而李旦能夠在這種情況下一直保留皇位與性命,主要是因為他非常聽話。而他之所以會如此聽話,自然是因為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
而后在690年的時候,李旦見武則天稱帝已是板上釘釘?shù)氖?,于是他又主動上表請求武則天稱帝。與此同時,他還自請改為武姓。而稱帝之后的武則天后來在立儲時決定還政于李唐,身為皇儲的李旦也就成為了皇位候選人之一。但是李旦卻數(shù)次上表辭讓儲君之位,故而最后武則天定下的儲君是被軟禁十數(shù)年的李顯。
待李顯再次登基之后,他其實曾想過立李旦為皇太弟,但是李旦堅決不受。就當時的朝堂局勢來說,李顯復立之后韋后便開始頻繁干政,后來還形成了武韋專政集團,身為太子的李重俊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威脅。由此可見,李旦如果接受皇太弟身份勢必也會成為武韋專政集團的攻擊對象。
綜上所述,李旦得以在一次又一次的皇宮危機中保全自身,其中一個原因便就是在于他善于審時度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368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關(guān)播:身為宰相卻受到恥笑,
下一篇: 皇太極為什么不吞并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