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么不對外擴張,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朱元璋是歷史上第二個平民出身的皇帝,從底層一步一步走到最高點,這樣的人生可以說是極富吸引力的。而一生征戰(zhàn)的朱元璋,卻始終沒有想過要去消滅周邊的小國來擴大自己的地盤,甚至還立下規(guī)矩不允許后代去侵犯。那么,為什么朱元璋要這樣做?他這么做到底有什么樣的深層的原因和考慮?
朱元璋能以“驅(qū)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jié)束蒙元在中國的統(tǒng)治,收回漢人已經(jīng)丟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還后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tǒng)一中國,建立大明。那么朱元璋為什么不學當年的成吉思汗,把周邊小國一一消滅呢?而且還在晚年寫的《皇明祖訓》之中,開列了15個鄰國為大明的“不征之國”。即規(guī)定子孫后代不得無故去侵犯。行伍出身的朱元璋為什么如此規(guī)定呢?還要從這15個不征之國說起。
《皇明祖訓》寫道: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zhàn)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zhàn)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今將不征諸夷國名,開列于后:
東北:朝鮮國(即高麗。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弒王氏四王,故待之)
正東偏北:日本國(雖朝實詐,暗通奸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
正南偏東:大琉球國(朝貢不時,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學讀書,禮待甚厚),小琉球國(不通往來,不曾朝貢)
西南:安南國(三年一貢),真臘國(朝貢如常,其國濱海),暹羅國(朝貢如常,其國濱海),占城國(自占城以下諸國來朝貢時,內(nèi)帶行商,多行譎詐,故沮之。自洪武八年沮至洪武十二年,方乃得止。其國濱海),蘇門答剌(其國濱海),西洋國(其國濱海),爪洼國(其國居海中),湓亨國(其國居海中),白花國(其國居海中),三弗齊國(其國居海中),渤泥國(其國居海中)。
朱元璋雖然一生以軍事和政治作為自己的“主業(yè)”。但他也特別懂的謹慎用兵。洪武二十年十月,在與諸將論及兵政時,朱元璋曾這樣說道:“國家用兵,猶如醫(yī)生用藥。開了大堆的藥,目的是要治病,不能沒什么病就吃吃藥,那可要吃壞的!治國也如此,國家不太平,用兵來勘定禍亂。等天下太平了,只需整修甲兵.操練士卒,備作國防而已。
為什么這么說呢?大家應該要知道:用兵能消除禍亂,但也能招致禍亂,倘若恃富逞強,好大喜功,惹是生非,就會結(jié)怨挑釁,這不恰恰招惹了禍亂。正如醫(yī)生亂開瞑眩之藥,強迫無病之人服用,雖然不至于造成身體殘疾或送命,但足以大傷元氣。所以為國當政者應該常講軍事,但千萬不能窮兵黷武。
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績其實是非常多的,首先經(jīng)過多年的征戰(zhàn)也結(jié)束了蒙元的統(tǒng)治,統(tǒng)一了全國,建立了大明王朝,同時還以強有力的政治手段進行了制度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進一步加強了皇權(quán)的統(tǒng)治,在客觀上為中國的近代化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chǔ)。而且當時的明朝在建立初期,朱元璋還借助了古代經(jīng)驗實行輕稅薄賦的政策,鼓勵老百姓開拓荒地,種植經(jīng)濟作物,讓老百姓的生產(chǎn)積極情緒得到了調(diào)動,也減輕了國家和老百姓的負擔。因為朱元璋出生于社會底層,所以知道官場貪腐對于民生的破壞,所以也大力整治官場。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先后發(fā)動了13次的北征蒙古戰(zhàn)爭。
為什么沒有消滅蒙古
為了徹底解除北部的問題,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先后發(fā)動了將近20次的北伐戰(zhàn)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蒙古各族,但是還是沒有消滅。但是因為蒙古地區(qū)地廣人稀,所以也給到蒙古更多的活動空間,即使朝廷出動了非常多的軍隊,但是在短時間內(nèi)想要找到蒙古主力是極為困難的。而且蒙古族的回血能力也是極為強的,本身就是生活在戰(zhàn)馬上的不足,所以即使是有戰(zhàn)爭的,在短時間內(nèi),只要人口恢復過來,他們便可以重新進入到戰(zhàn)爭狀態(tài)當中。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古代皇帝當中出生最差的,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卻結(jié)束了蒙元的統(tǒng)治,可以說明太祖朱元璋確實是非常厲害的,元章經(jīng)過了17年的奮斗與爭戰(zhàn)結(jié)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tǒng)治,又平定了西南,西北,東北等地,統(tǒng)一了中國,開創(chuàng)了大明王朝,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也都進行了改革,讓社會生產(chǎn)逐步恢復。
最后關(guān)于明太祖朱元璋的評價歷史上,從來都是眾說紛紜褒貶不一的,直到現(xiàn)在對于明太祖朱元璋的評價也是非常多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傳奇人生是值得后人了解。
古代越南(包括現(xiàn)廣西一帶)的名字叫做安南,是到了1830年才改成的“越南”這個名字的,汗青上的越南長期臣服于中國,以是“安南”、“越南”這兩個國名均與中國官方有關(guān)。
朱元璋對這個小處所沒有甚么興趣,甚至將他列入了不準征討的十五個處所之一。在他看來,這個處所并無甚么值得征討的,首先這里的地理優(yōu)勢不好,得到這個處所不會有甚么實質(zhì)的收獲,就算是征服了這里的庶民也不能支使他們,以是他并不想霸占這里,不得不說朱元璋照樣有先見之明的。
安南不停比較安定,然則在明代初年的時刻這里的局勢忽然發(fā)生了變化。靖難之役的同時,越南的國王勢微,自愿將王位讓給了黎姓權(quán)臣。黎姓大臣操縱朝政,父子兩人前后稱帝,為絕后患鼎力大舉殺戮前朝皇室,手腕及其殘暴。
黎氏即位以后毫無所懼的打壓周邊小國度,還時不時的騷擾明代邊陲,因而,朝廷經(jīng)常會收到一些小國度前來訴苦的奏章和邊陲戰(zhàn)報,朱棣自然不樂意忍氣吞聲,然則他爹算的賬照樣很清楚的,攻打安南有弊無益,以是他不停沒有動兵。
然則不論天子想不想收兵,這時局一變可就由不得他了。
1405年的時刻,安南前朝皇室陳氏來到了南京,向天子哭訴本身家族被黎氏篡權(quán)的工作。臣子篡權(quán)一向都是天子最忌憚的工作,就算朱棣本身同樣是起兵篡權(quán)也不能阻止他對黎氏的厭惡。聽了陳氏這么一哭,朱棣十分生氣,不僅痛斥黎氏父子的行動連天地鬼神都不能容忍,還說安南的老庶民也受了奸臣蒙蔽,整個國度都是罪人!
安南哪有能力對抗明代,一聽明皇這么生氣,不論是老庶民還是現(xiàn)有的朝廷都很害怕,趕快上奏章請罪,表示要把陳氏迎回去繼續(xù)當天子。
天子聽了,覺得他們的認錯態(tài)度還算不錯,勉強可以接受,就派了五千精兵送陳氏返國,然則,他哪里能想到,黎氏居然在陳氏返國的路上設(shè)了埋伏,整整安排了十萬人來偷襲這五千人。結(jié)果陳氏后裔以及護送他們的五千精兵全部被滅,無人生還!
朱棣聽說以后本身憤怒異常,這簡直就是在打他的臉,也在打整個大明王朝的臉。
結(jié)果沒有人再管先帝的教誨了,天子要收兵討伐安南朝野上下沒有人否決,這是興師問罪嘛!
朱棣戎馬一生,手底下的兵個個兒都是有真才實干的,而且他們又剛剛經(jīng)歷過靖難之役,以是對付一個小小的安南照樣不在話下的。1406年,一支號稱八十萬雄師的明軍趕到了安南,輕松地攻下了安南的首都。
眼看情勢紕謬,黎氏父子自知惹怒了明皇,因而趕快跑路。而庶民們一看明軍這么兇猛,本來的王室被滅了門,現(xiàn)在的王族又逃跑了,因而間接就向明代降服佩服,而且盼望可以或許歸入明代的疆土。
永樂天子固然高高興興的接受了安南庶民的示威,他派了八十萬雄師南征,怎樣能夠是僅僅為了出口吻呢!麻雀巨細都是肉,疆土增長一點是一點嘛!然則這個處所并無今后就完整成為咱們的國土。
安南臣服以后,明代總共收服了庶民三百二十萬,安南也今后成為了一個處所行政單元,也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一個省。確切,這里的生齒不怎樣多,對付國度來說也沒有甚么大用場。
不外這個處所固然樂意進修咱們的文明禮節(jié),然則他們并不甘心淪為咱們的郡縣,以前的臣服也是自愿為之,可見安南人的奸巧的地方。從被攻占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本地不停賡續(xù)地出現(xiàn)否決權(quán)勢,想要自立門戶。明代的部隊為了彈壓他們也消耗了很多精神,屢次派兵征討重復作戰(zhàn)能力保持住統(tǒng)治。
朱棣死后,新繼任的天子明宣宗不樂意再費力量治理這個不安分的處所,他是個守成的天子,固然沒有能力樹立甚么勞苦功高,然則也是一個能聽大臣勸的老實人,是以,大臣一勸他就讓駐扎在安南的部隊撤返來了。
因而在1427年,駐扎安南的部隊撤回,天子也命令廢除交趾布政司。
根據(jù)估計,明代霸占安南以后,每一年至多要消費三百萬兩以上的軍費,然則發(fā)出的錢糧寥若晨星,最好的時候不外七萬兩白銀,基本不敷扶養(yǎng)部隊的。霸占安南的這二十多年明代但是花了大價格啊,久遠上來朝廷的財務確定會受影響,是以天子廢棄安南的行動并無給國度帶來喪失。
沒了部隊,明代再也不必要每一年付出大筆的軍費,安南也成為了藩屬國,有了本身的自在,堪稱一石二鳥。
然則起初想一想,當年的明宣宗做此決議究竟是對是錯呢?汗青畢竟是汗青,孰是孰非只有待前人評說了。
歷史上的中國,確實非常神奇,它是一個強大的國度,是從古至今從未斷過的文明。但是中國從來沒有大面積地擴張過土地。原因你們知道嗎?
秦朝是我們?nèi)A夏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而從秦往后我們所熟知的大一統(tǒng)王朝,如漢唐,宋元明清,除了元朝對于自己的版圖面積有一種過分的執(zhí)著,其他王朝對于九州以外的地方似乎都沒什么興趣,這一點似乎讓人很難理解。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這些大一統(tǒng)王朝為何對九州以外的地區(qū)沒有什么興趣,為何沒有在鼎盛時期一味地開疆拓土。
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我看來是因為兩個原因,第一,儒家文化的影響,第二,成本論(主要原因)。
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歷代大一統(tǒng)王朝,除了元朝,治理國家的核心理念都是源于儒家,講究仁義禮智信,從小被教育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人。
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為了社會的穩(wěn)定,不過同時也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執(zhí)政者也得按照儒家這一套做才行,雖然因為世襲制的原因,很多奇葩皇帝不斷出現(xiàn),但是因為整個的制度的存在,哪怕一些皇帝不愿意,很多表面工作也是得做的。
同時因為中國古代是天府之國,物產(chǎn)豐盛,文化鼎盛,對于其他國家根本看不上,強而不欺,威而不霸,才是儒家文化中最高的君威體現(xiàn),所以也不會無緣無故放下身段去侵略。
成本論雖然儒家文化對于大一統(tǒng)朝代確實有一定的束縛力,但是并不是那些朝代沒有開疆拓土的最主要原因,因為借口總是容易找的,皇帝的性格也不盡相同,中國自古講究名正則言順,,假如有一個巨大的利益誘惑擺在面前,我相信很多皇帝想盡辦法都會找到一個合理的借口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他們之所以沒有這么做,就是因為利益還不足以讓他們動搖,而且成本非常高。
這其中成本高主要在三個方面:
開疆拓土成本高英國曾經(jīng)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就是因為全世界到處都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當初在全世界航行的時候,經(jīng)常做這樣一件事,那就是經(jīng)過一個地方,旗幟一插,就對外宣稱此地歸我了。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而且注定不能長久,果不其然,英國殖民地到最后都重新獨立了。
中國人從來不做這樣的事情,插個旗幟就成你的了?這是什么邏輯,能夠聽我話的,才是我的,這才是古代統(tǒng)治者們的想法,九州地區(qū)自古以來都是最繁華的地區(qū),也是稅收和農(nóng)業(yè)的主要來源地,其他地方不是荒涼,就是冰天雪地,能征善戰(zhàn)的游牧民族更是時不時來搗亂,而且中國要想開疆拓土,擴大版圖,只能向西向北,可是這些地方都是荒無人煙的蠻荒之地,要想徹底占領(lǐng)住必須把敵人趕走,這才是最難的。
元朝末年,朱元璋起義,先后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和元朝政府,建立大明王朝,徐達常遇春為首的名將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幫元順帝搬家,當時無論是軍隊戰(zhàn)斗力、后勤補寄還是將領(lǐng)水準,明朝都有著絕對的優(yōu)勢,可是卻一直沒能將元朝這個心腹大患徹底剿滅,建立了北元一直不停地鬧騰,直到洪武二十年,捕魚兒海之戰(zhàn)之后,北元才一蹶不振,最后被人分裂。
為何北元那么難對付?主要原因是,你根本找不到人,在那荒涼之地,有時候連續(xù)走上半個月都看不到一個人影,要想找到對手憑借的是運氣,而且對手都是游擊戰(zhàn)高手,你來我就跑,你撤我就搶,你再來我再跑,來來往往快快樂樂,如果不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任何自欺欺人的占領(lǐng)都是不可能牢固的。
打仗打的是兵馬錢糧,一次次出兵而又一次次無功而返,對國力消耗太大,這是成本高的原因之一。
防守成本高剛才已經(jīng)說了,占領(lǐng)那些土地其實并不難,最難的是如何能防止他人來侵略和搶奪。
蒙古騎兵機動性極強,野外生存能力極強,更是個個能征善戰(zhàn),這群人如果不防御住,地盤再大也住不踏實。
秦始皇想的辦法是修長城,但是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實在是太大,如果要將整個國土的西北防線全部用長城包裹起來,任何王朝清空國力也不可能做到,可是長期派遣部隊駐守也不核算,不但得吃國家的,在這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很容易擁兵自重,到時候來個謀反,那麻煩就更大了。
建立城池也不行,老百姓總得吃喝,在那個沒辦法南水北調(diào)的農(nóng)業(yè)時代,貿(mào)易又不發(fā)達,老百姓總得生存下去,難不成加入游牧民族戰(zhàn)隊?
所以考慮到防守成本,許多地方哪怕是送給中原政權(quán),他都不樂意要,臥榻之側(cè)其容他人安睡?所以干脆你睡你的,我睡我的。
管理成本高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安南,也就是現(xiàn)在的越南,有很長一段時間安南是中國領(lǐng)土,五代十國時期,越南趁著中原打亂,脫離中國控制,獨立成一國,可是后來中原統(tǒng)一之后,竟然誰也沒有去管它,因為安南管理成本太高了實在是不劃算,所以干脆直接把這個地方放棄了。
安南管理成本高在何處?
第一, 安南天高皇帝遠,老百姓只知一把手(不同朝代官名不同),而不知道皇上,皇上下達的政令愛執(zhí)行就執(zhí)行,不愛執(zhí)行你也沒辦法。
第二, 納糧納稅運輸成本高,要從越南運糧食到京城,那距離放在在現(xiàn)在都很遠,在那個只能靠牲口馱行,兵士押運的年代,恐怕士兵牲口來回需要消耗的糧食都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回城恐怕還得朝廷補貼那些押運的士兵才回得去,再加上貪污腐化,上繳的物品打個折扣,錢糧根本運不到京城。
第三, 因為天高皇帝遠,安南動不動鬧獨立,謊報災情,面對這種情況,要么朝廷派兵去剿,要么錢糧安撫,無論哪一點都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元朝倒是開拓過疆土,但是自從統(tǒng)治中原之后,也因為上述種種原因,基本放棄了對九州以外地區(qū)的統(tǒng)治,曾經(jīng)被統(tǒng)治的地方逐漸獨立,擺脫控制,元朝政府也懶得搭理。
也正是因為付出和回報的不均衡,再加上九州幅員本就遼闊,曾經(jīng)很長一段時間是全世界文化和經(jīng)濟的核心,只要治理好九州,就能天下穩(wěn)定,如果你回到古代,你會不會窮兵黷武,開疆拓土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37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