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康熙選雍正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康熙一生有很多兒子,在他的眾多兒子當中,有幾位是比較出名的,比如四阿哥,八阿哥,還有十四阿哥,太子被廢后,皇位的爭奪權落在了這三位身上,因此演出了很多故事,最后康熙選擇了雍正,那么康熙為何選擇雍正呢?
冷面無私
雍正被稱為冷面王,這個人十分嚴厲,康熙讓他查辦一些事情,他總能將事情查辦的十分明朗,這讓康熙十分喜歡,雍正冷酷無情,只談公事,不將私情,這種人在旁人看來可能不行,因為水至清則無魚,但在康熙眼中,這就是治國的材料,因為只有冷面無私的人才能來治國,這種人才能將國家治理好,如果選擇一個到處拉幫結派,到處結黨營私的廢物上去,那這個國家就完了,所以康熙選擇了雍正。
對手敗退
當時能和雍正相爭的是八王爺和十四王爺,八王爺按理說是一個十分優(yōu)秀的王爺,但這個人常常結黨營私,打擊對手,所以在康熙眼中這種人不行,原因很簡單,這種人一上去就可以打擊對手,排擠對手,最后一定會導致兄弟相殘的事情發(fā)生,所以康熙沒有選擇八王爺,而十四王爺僅會打仗,用兵可以,用謀則不行,治理國家需要文武全才,亂以尚武平天下,治以文教化人心,所以治國不能光靠武將,也需要有謀略的人擔當,所以最后雍正成為了最佳人選。
國庫空虛
康熙晚年實際上大清已經(jīng)走向了下坡路,只是康熙沒有承認罷了,康熙六下江南,其中不知損耗了多少銀子,再加上治理天下需要足夠的銀兩,一時間大清國庫已經(jīng)空虛了,所以康熙需要雍正這種人上位,因為這種人冷酷無情,一定能讓大清國庫充盈,最后雍正用了十三年時間,使得大清國庫填滿了一些,扭轉(zhuǎn)了大清的頹勢,所以乾隆上位后坐的很穩(wěn),實際上是雍正墊的底。
傳位乾隆
康熙有很多孫子,但他最喜歡的孫子是乾隆,據(jù)說乾隆的字就是康熙一筆一筆教的,所以乾隆的書法很好,康熙對乾隆十分喜愛,覺得乾隆是個大才,將來一定能復興大清朝,所以在傳位的時候,康熙有意傳給雍正,因為康熙覺得雍正死后大位一定會傳給乾隆,所以其中有這個原因。
結語
這就是康熙傳位雍正的幾點原因,事實證明康熙的選擇是正確的,最后在雍正的治理下,大清逐漸恢復了元氣,雍正在位十三年,可謂勵精圖治,最后累到吐血,用了十三年時間使得大清國庫充盈了起來,為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礎,所以康乾盛世應該改名,應該叫康雍乾盛世,因為雍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清史稿》
經(jīng)過眾多影視作品及文學作品的普及推廣,對于康熙雍正過渡的時期,很多人都戲稱為九龍奪嫡時期。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這些作品中,康熙之死,以及雍正繼位都被后世人賦予了許多玄幻的事件情節(jié)。那么康熙到底傳位給了誰?雍正的皇位真的是奪來的嗎?若是康熙確實傳位給了雍正,他又是為什么會在眾多皇子中選擇雍正呢?
對于康熙傳位之人,最具爭議的應該就是皇十四子和皇四子。這兩人都是一個娘生的,兩人是親兄弟。一般來說親兄弟爭皇位是很少出現(xiàn)的,因為一般親兄弟資源相同,若是推舉一人出來還行。若是兩個人一起爭奪,背后的勢力便不知道該支持誰了。但是這兩人卻不同,皇四子小的時候被過給當時的皇貴妃佟佳氏,也就是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從小沒有長在自己的母妃身邊,再加上孝懿仁皇后沒有子嗣,作為養(yǎng)子的皇四子就是佟家支持的對象。而十四子因為自小長在德妃身邊,所以相對于四子,十四子和德妃母家更為親近。因此德妃和德妃家族,支持的對象應該就是十四阿哥。所以在資源方面,兩者并沒有沖突。
對于康熙傳位給十四阿哥的說法,來源于一部古籍。《大義覺迷錄》中關于繼位者是這樣記載的:康熙病重后留下遺囑:傳位十四子。遺囑交給國舅隆科多收著,而隆科多恰是允(即皇四子)的死黨,二人勾結,將十字改為于字,因此,遺詔成了傳位于四子。
這是康熙屬意十四子的直接說明,另外關于雍正母親之死的另一種說法,好像也間接說了雍正確實是奪走了自己弟弟的皇位。相傳雍正的親生母親因不滿兒子篡位奪權,因此以死反對兒子的做法。她不是病死的,而是觸柱而死。還有雍正的幾個兄弟,先后都被他處死,好似也證明了雍正皇位來歷不正,他在一步一步清洗知道實情的人。
一直貼身侍候康熙帝的內(nèi)務府官員趙昌和監(jiān)魏珠,也被雍正帝處死。據(jù)傳教士馬國賢說:雍正即位,發(fā)布了一個使全國震驚的命令,趙昌被拘執(zhí),處死刑,財產(chǎn)抄沒,子女為奴。 這一樁樁一件件好似都在說明康熙帝確實傳位給了皇十四子。
而繼位者是雍正,則是正史的記載了。《清圣祖實錄》記:十三日康熙病情加劇,命速召諸子至御榻前,傳位于雍正。還說康熙晚年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可見康熙選定的繼承人就是雍正。郊祀大典是指: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謂大祀,祀為群祀?!稘h書·郊祀志下》: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祭天於南郊,就陽之義也;地於北郊,即陰之象也。由此可見,郊祀大典是只有帝王天子才能進行的祭典,而雍正越過眾位兄長,也甩開了據(jù)說本來是皇位繼承者的十四子,而代替康熙舉行郊祀。就這一點就足以證明康熙最看重的繼承人就是皇四子雍正。
?康熙遺詔中,關于傳位給雍正是這樣寫的:雍親王皇四子胤G,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咸使聞知。大概就是說雍正人品很好,正直善良,一定能繼承大統(tǒng)。一句概念模糊的人品貴重,深肖朕躬的話就讓雍正繼位,仿佛不能說服他人。那么康熙傳位給雍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雍正是個實干家,康熙朝后期實際上國庫是有些虧空的。這就是個爛攤子,眾多皇子中,有能力收拾的就只有雍正。康熙活了這么多年,當了六十多年的皇帝,這點眼光還是有的。相比于其他皇子拉攏大臣,表現(xiàn)自己仁慈的做法,雍正在戶部兢兢業(yè)業(yè)、鐵面無私更合康熙心意。再看雍正在戶部呆的這幾年,政績卓著,對于如今國庫空虛的局面就是需要一個實干家出來擔當。
雍正有個好孫子,在眾多兒子中不好挑選繼承人,康熙自然就把眼光放在孫子上面。而雍正的兒子弘歷很得康熙眼緣,弘歷自小聰明伶俐,深得康熙寵愛,每次圍獵,康熙都要帶上這位孫兒。有一次康熙再看見弘歷生母時,連連贊其為有福之人。因此康熙屬意弘歷,但弘歷幼小不能直接傳位,而他的父親也可擔大用,于是就因為孫兒的關系將皇位傳給了雍正??滴跹酃馄鋵嵤遣诲e,雍正承上啟下,為乾隆治世局面打下良好基礎。
康熙傳位給雍正,主要是雍正的確是當時最適合繼承皇位的人。接下來,津城沐雨和大家一起來看看當時的具體情況。
在康熙皇帝的子女中,有能力的不在少數(shù),只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中的兒子,就各有“神通”。比如,皇八子胤禩,以賢德著稱,贏得不少大臣的支持,一度成為雍正最有力的競爭對手;再比如皇十四子胤禵,在打仗上頗有能力,康熙晚年封其為大將軍王,率軍西征,在戰(zhàn)場上取得不少勝利;除此之外,皇十三子胤祥在打仗上也頗有天賦,支持雍正,皇三子胤祉在文學和騎射方面都很有能力,得到讀書人的支持。
可以說,康熙在教育子女方面還是比較成功的,他的兒子們在不同行業(yè)都有一定的建樹,只可惜皇家的皇位只能有一人來當,最終造成“九子奪嫡”的現(xiàn)象。
康熙晚年,大清王朝的官場日漸腐敗,而年老的康熙,已經(jīng)沒有精力通過強力手段進行整治,大清王朝面臨的潛在危機此起彼伏,急需一位整頓吏治、改革弊政的人繼承皇位。而康熙的眾多皇子中,最合適的就是后來的雍正。
我們來看下當時最有競爭力的皇子,在這方面的能力。皇三子胤祉更喜歡著書立說,和文人親近,在整頓吏治上沒有太大的魄力,排除;皇八子胤禩以賢德著稱,喜歡當“老好人”,不想得罪眾多大臣,他當皇帝后很難在吏治上有大整頓;皇十四子胤禵,在行軍打仗上很有一套,但年輕氣盛,在政治上魄力有限;皇十三子胤祥,是著名的“俠王”,容易心慈手軟,很難有鐵腕手段,更何況他是支持雍正繼位的。而最后繼承皇位的雍正就有很多優(yōu)勢了,他城府深,有點兒“孤臣”的味道,干實事,不怕得罪人,很適合干整頓吏治的事兒。
雍正在位13年,一生整頓吏治,改革弊政,解決了不少康熙晚年積累的問題,為兒子乾隆的盛世打下了基礎。但是,整頓吏治就要得罪人,很多大臣自然會憎恨雍正,比如在新政中,士紳一體當差納糧,更是得罪了讀書人和地主,他們沒有不憎恨雍正的。
歷史是讀書人寫的,雍正得罪了不少讀書人,讀書人能說他的好?當然了,雍正在治理國家上肯定不能盡善盡美,但對他抹黑和夸大其詞自然也不在少數(sh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37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