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諸葛亮和姜維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姜維,字伯約,本來是曹魏天水郡參軍,受到太守馬遵的猜忌,迫不得已投降蜀漢。諸葛亮對姜維非常器重,認為他是難得的人才,是“涼州上士”。演義中,諸葛亮將姜維當(dāng)作繼承人來培養(yǎng),他臨終前,將一生所著的兵書、八卦陣都傳給了姜維,還傳給他諸葛連弩制造之法??梢赃@么說,演義中的姜維就是諸葛亮的衣缽弟子。
正史上,姜維雖然沒有演義中那樣受到器重,卻是從一個降將,迅速受到諸葛亮重用??芍?,在諸葛亮的眼中,姜維是一個有擔(dān)當(dāng),有作為的青年。那么,諸葛亮為何沒有選擇前途無量的姜維當(dāng)作自己的繼承人呢?當(dāng)時蜀漢眾將比較疑惑,在諸葛亮死后20年,世人才知道諸葛亮的良苦用心,佩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姜維雖然受到諸葛亮器重,可是他是一個剛剛投奔不久的降將,資歷最淺。這雖然是一個表面原因,是一個很淺顯的原因,真正原因如下。
第一,姜維如果在諸葛亮剛?cè)ナ?,掌握兵?quán),可能“窮兵黷武”,損耗蜀漢有限的國力。
姜維是一個優(yōu)秀的將領(lǐng),諸葛亮活著時,受到諸葛亮的重用,從一個降將迅速成長為蜀漢大將。諸葛亮對姜維的重視,是一個方面,姜維也不負眾望,和曹魏交戰(zhàn)勝多負少。以諸葛亮的軍事造詣,五次伐魏,才勉強和曹魏打了一個平手。第五次在五丈原,蜀漢大軍和曹魏司馬懿大軍僵持不下,由于諸葛亮勞累過度,身體太差,最后病逝,蜀漢才不得不退兵。
在諸葛亮去世后,如果繼任者是魏延、姜維等好戰(zhàn)將領(lǐng),可能繼承諸葛亮遺志,繼續(xù)北伐。此時的蜀漢,諸葛亮經(jīng)過五次北伐,國力消耗殆盡,已經(jīng)擔(dān)負不起沉重的北伐戰(zhàn)爭了。如果姜維此時一意孤行,“窮兵黷武”,卻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可能葬送蜀漢大軍。
因此,在諸葛亮去世后,蜀漢需要休養(yǎng)生息,需要一個理政人才,而不是一個鐵腕統(tǒng)帥。因此,諸葛亮向后主劉禪推薦了蔣琬、費祎兩個賢臣。這兩個賢臣,實行的政策都是發(fā)展蜀漢生產(chǎn),致力于恢復(fù)蜀漢國力,盡量避免發(fā)生大戰(zhàn)。
此時,姜維想要帶領(lǐng)大軍討伐曹魏,無奈受制于掌權(quán)費祎。每次出征,費祎僅僅給姜維幾千人馬。試想,幾千軍隊,能干啥?也就騷擾一下曹魏邊境而已,不可能取得什么實質(zhì)性進展。費祎向姜維說道:
“我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何況是我等呢!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業(yè)等待有能者去繼承,不要以為希冀僥幸而決成敗于一舉。若果不如其志,悔之無及。”(《漢晉春秋》)
是的,費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他自認比諸葛亮差遠了?,F(xiàn)在,費祎等人只需要保國安民,采取守勢,給將來的繼承者打下基礎(chǔ),就可以匡扶中原了。
姜維在費祎遇刺后(公元253年),也就是諸葛亮死后19年后,才取得大權(quán),才開始大規(guī)模北伐。此時的蜀漢,經(jīng)過19年的勵精圖治,發(fā)展生產(chǎn),已經(jīng)恢復(fù)了大部分國力。此時的蜀漢,有了和強大的曹魏相抗衡的實力,所以姜維大規(guī)模北伐,是順應(yīng)時代潮流的事。
第二,姜維如果在諸葛亮剛?cè)ナ?,掌握大?quán),可能成為類似于曹操、司馬懿那樣的權(quán)臣。
姜維說到底,是一個軍人,想要掌握軍權(quán),帶兵大戰(zhàn)。如果姜維在諸葛亮死后,掌握了兵權(quán),可能和后來的鐘會一樣,輕易獲得大權(quán),迷失自我,狂妄自大,陰謀反叛。諸葛亮在臨終前,為什么將兵權(quán)交給長史楊儀,而不是大將魏延和姜維,就是怕魏延和姜維尾大不掉,反客為主。
如果姜維過早地掌握了蜀漢兵權(quán),很可能成為曹操、司馬懿那樣的權(quán)臣,輕則架空后主劉禪,重則取而代之。而在過了19年后,慢慢培養(yǎng)了姜維對蜀漢的歸屬感,培養(yǎng)了他對蜀漢的忠誠。這樣,從公元228年姜維歸順蜀漢,到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過了6年,他認可了蜀漢,到了公元253年,又過了19年,加深了姜維對蜀漢的歸屬感,把它當(dāng)作自己真正的家。
此時的姜維,和蜀漢融于一體,無論你怎么引誘,他也是不會反叛的了。姜維也真心將后主劉禪當(dāng)作皇帝,即使掌握大權(quán),也不會架空皇帝,成為曹操第二了。如東吳重臣諸葛謹之子諸葛恪,掌握東吳大權(quán)之后,輕率北伐,遭到新城慘敗。他為了掩蓋自己的過失,架空皇帝,囂張跋扈,成為權(quán)臣,結(jié)局為慘死。
結(jié)語
諸葛亮在臨終前,沒有將兵權(quán)交給魏延、姜維等久經(jīng)沙場的大將,而是委托給一個“文官”楊儀。當(dāng)時好多人對諸葛亮臨終前的決定感到非常疑惑,感到非常不解。在諸葛亮死后19年,世人才知道諸葛亮的良苦用心,才看透諸葛亮的用意所在,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智慧。原來諸葛亮怕姜維早早獲得兵權(quán),輕率北伐,可能敗給司馬懿,葬送蜀漢大軍,也可能早早掌握蜀漢大權(quán),架空皇帝,成為權(quán)臣。
諸葛亮臨終前,還為蜀漢的未來考慮,值得我們敬重。
諸葛亮為了蜀漢政權(quán)的發(fā)展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蜀漢后期的時候,諸葛亮也因為長時間的勞作纏綿病榻,劉備的兒子劉禪派人來探望病重的諸葛亮,還詢問諸葛亮覺得誰可以接替他的位置,擔(dān)當(dāng)軍師的重任,諸葛亮給的答案是蔣琬,而不是自己的弟子姜維。因為姜維并不是從一開始就跟隨劉備的,沒有威望,而且姜維也比較固執(zhí),一直堅持北伐,正是這兩點原因讓諸葛亮最終選擇了蔣琬。
姜維一開始是魏國的大將,后來主動投降蜀國,因此他在蜀國是并沒有很多的話語權(quán)的,而且也沒有支持擁護他的心腹。姜維在魏國一直沒有受到重用,一腔抱負無法施展,他對魏國也非常的失望,姜維后來就投降了蜀國,開始為蜀國效力,但是對于一些蜀國的老將領(lǐng)來說,姜維依舊不是一個可以說知心話的人,所以姜維即便是得到了諸葛亮的賞識,諸葛亮也并沒有選擇他來接管蜀國。
姜維投降蜀國后,在蜀國的后期曾經(jīng)九次北伐,征討魏國,這樣的固執(zhí)被諸葛亮看在眼里,成為了他不能擔(dān)當(dāng)大任的第二個原因。姜維雖然投靠了蜀國,但是他心里對魏國是有著一種恨意的,所以他才堅持帶領(lǐng)軍隊九次北伐,先不論結(jié)果如何,這樣的意氣用事和冥頑不化是不適合擔(dān)當(dāng)蜀國軍師這樣的重任的。諸葛亮也正是考慮到了這一點,才沒有選擇自己非常信任的姜維。
姜維是一個勇猛的將軍,有一種?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執(zhí)念,但是從綜合的方面來考慮,他還是不如蔣琬的。蔣琬也是諸葛亮的弟子,在諸葛亮死后,蜀國人心惶惶,仿佛一時之間失去了主心骨,這個時候蔣琬站了出來,穩(wěn)定了軍心,也趁機樹立了在眾人心中的威望,蔣琬確實是一個能夠擔(dān)當(dāng)大任的人,他沉熟穩(wěn)重,是諸葛亮的不二之選。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和政治家,在中國更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他善于行軍征戰(zhàn),諳熟兵法,后來還親自編撰了著名的《兵法二十四篇》, 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治理軍隊的思想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在政治上,治理國家大事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歷史評論其治國才能可與管仲蕭何相提并論,可見諸葛亮確實是個經(jīng)天緯地之才。
諸葛亮臨終之前,將其兵法傳給了軍中大將姜維!這引起了朝廷內(nèi)外的風(fēng)言風(fēng)語,姜維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這讓天下百姓如何接受!為何不把兵法之學(xué)傳給自己的親兒子諸葛瞻,而傳給降將姜維?因此,歷史上的記載也是眾說紛紜。
說的最多的原因概況起來無非就是3個:1,諸葛瞻才能欠佳,不如姜維。2,避免劉禪猜忌,使諸葛瞻遁入險境。3,諸葛瞻年幼,尚不懂世事。
先分析第一個原因,諸葛瞻果真才能欠佳嗎?這點是值得商榷的。據(jù)《三國志》記載,諸葛瞻自幼就天資聰穎,才思敏捷,更是有過目不忘之才。諸葛瞻在很多問題上都極富遠見。據(jù)歷史記載,公元253年,也就是延熙十六年。其堂兄諸葛恪在東興之戰(zhàn)大勝魏軍后,欲舉兵征討魏國。當(dāng)諸葛瞻在得知此事后,立即給堂兄書信一封,勸其放棄伐魏,這樣窮兵黷武,必然會落得大敗。但是諸葛恪還是一意孤行,結(jié)果呢?和諸葛瞻說的一樣,而且諸葛恪還戰(zhàn)死沙場。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所以可以看出諸葛瞻其才能并非欠佳,反而與其父親諸葛亮相比也差不了多少。因此這第一種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
再說分析這第二個原因:諸葛亮擔(dān)心劉禪和諸大臣的猜疑。諸葛亮是個忠臣,為了避免任人唯親之嫌,若是一旦受到劉禪的猜疑,那么自己的兒子諸葛瞻必然會身處險境,最后落得個被誅殺的下場。但是查閱大量史書可以發(fā)現(xiàn),劉禪對諸葛亮父子是十分的尊敬和信任,看不出有一絲一毫的懷疑。有這樣一件事,在諸葛亮死后不久,他的死對頭李邈就污蔑諸葛亮想獨裁專權(quán),結(jié)果劉禪得知此事后十分憤怒,直接把李邈處死,沒有絲毫的猶豫。另外,劉禪對諸葛瞻也是疼愛有加,視如己出,還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另外在朝野中諸葛瞻也是智勇雙全,不斷受到劉禪賞識和提拔,成為蜀漢的中流砥柱之才。所以從這些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諸葛亮也并非是此意。
既然前兩者原因都進不起推敲,那么再來看看這第三種原因。根據(jù)史書記載,諸葛亮自始至終只有一位妻子,叫黃夫人,更不曾納妾。直到四十多歲的時候還沒有子女,后來其兄弟諸葛瑾,將自己的小兒子諸葛喬,過繼給了諸葛亮。但不幸的是,諸葛喬在北伐期間戰(zhàn)死沙場,時年才25歲,諸葛亮晚年喪子,悲痛不已。
后來,也許是上天的安排,讓諸葛亮晚年得子。諸葛瞻的出生,給在悲痛中的諸葛亮,帶來了一絲希望。幼年時期,就開始將自己的所學(xué)一點點的教授給諸葛瞻,對兒子抱有很高的期望?;⒏笩o犬子,諸葛瞻自然也天資聰慧。此時的諸葛亮是最辛苦的,但也是最幸福的。辛苦的是操勞國事,日夜疲憊不堪;幸福的是,自己老來得子,其子天資聰慧,異于常人??墒侵T葛亮也沒能拗不過天命。公元234,諸葛亮在五丈原死去,終年54歲。其子諸葛瞻才剛滿8歲。你說這樣的情況下,能將兵法大事交給自己尚不清世事的小兒嗎?所以才傳給當(dāng)時的將才姜維,希望他可以繼續(xù)輔佐劉禪恢復(fù)漢室,統(tǒng)一天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38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