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砘侍珮O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皇太極是清朝建立的關(guān)鍵人物,在他任內(nèi),后金變成了清朝,對內(nèi)進行帝制改革,對外西服漠南蒙古,東揍朝鮮,南侵明朝,后金(清)與明朝的形勢對比為之一變。
皇太極兩次征朝鮮,第一次是1627年的“丁卯之役”,彼時皇太極初繼汗位,受到各貝勒的掣肘,同時后金面臨三面臨敵的困境,為了解決內(nèi)外問題,他決定對勢力強大的明朝議和,爭取時間,同時以大軍解決掉朝鮮這個后顧之憂。
朝鮮就是在明初建立的,朝鮮這個國名都是朱元璋選定的,再加上幾十年前朝鮮受到日本入侵還是明朝幫著抗倭援朝,所以朝鮮一直以來都是堅定的“擁明派”,不止和明朝聯(lián)合,在后方給后金軍事騷擾,進行經(jīng)濟制約,還安排明將毛文龍進駐皮島,大肆收留從后金逃跑的遼東漢人等。
1627年,皇太極命二貝勒阿敏(努爾哈赤的侄子)率軍三萬出征朝鮮。朝鮮氣節(jié)是有,但戰(zhàn)斗力實在差了點,一觸即潰,朝鮮義州守軍被全殲,駐守鐵山的明軍也被擊敗。
朝鮮國王李倧見勢不妙,立刻逃往江華島,皇太極并不想滅掉朝鮮,于是就與朝鮮議和,雙方結(jié)成盟誓,朝鮮與后金成為兄弟之國,朝鮮向后金開市并繳納歲幣。
丁卯之役打沉了朝鮮的信心,使得朝鮮不敢再幫助明朝制約后金,但朝鮮仍然很看不起后金,同時也沒有解除與明朝的宗藩關(guān)系,這讓皇太極很不滿。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汗為皇帝,以示和大明分庭抗禮。清朝初立,自然需要人承認,首要的就是大明的附屬、清朝的兄弟之國朝鮮,可朝鮮國內(nèi)一片噓聲,李倧不接見使臣,不接受國書,惹怒了皇太極。
為了教訓(xùn)朝鮮,同年十二月,皇太極親率十二萬大軍入侵朝鮮。
皇太極命多爾袞、豪格等統(tǒng)領(lǐng)八旗軍和蒙古軍,向?qū)яR福塔率三百人直襲朝鮮王都——漢陽城,多鐸、岳托兩人率五千兵馬接應(yīng)大軍,皇太極和代善親率大軍進攻朝鮮各部。
清軍勢如破竹,連破郭山、漢陽,降服定州、安州,包圍李倧與朝鮮百官于南漢山城,并擊潰各路勤王軍。李倧大勢已去,只好求和,并宣誓效忠大清,和明朝斷交,奉大清正朔,朝鮮至此成為大清的藩屬國。
朝鮮先是幫助明朝對付滿清,后來皇太極兩次親征朝鮮,使朝鮮歸附稱臣納貢!日本與皇太極時期的滿清基本上沒交流。萬歷援朝抗倭日本損失重大!豐臣秀吉也死了!德川家康忙著統(tǒng)一日本呢!
早在皇太極之前的滿清就與沙俄接觸了。明朝末年沙俄就已經(jīng)控制了幾乎整個西伯利亞!與外蒙古和滿清遼東接壤了!滿清八旗與明軍還在激戰(zhàn)時沙俄就派人偵查過。不過沒有動手向中國擴張。(估計當(dāng)時沙俄動手也占不到便宜,當(dāng)時明朝與滿清和農(nóng)民軍征戰(zhàn)不休。與歐洲各國都有交流,紅夷大炮就是向葡萄牙人買的!滿清吃了紅夷大炮的虧后也造出了紅夷大炮,火器也普遍使用。當(dāng)時的武器算不上領(lǐng)先世界,但絕對不落后!而且連連征戰(zhàn)。戰(zhàn)力很高!)
皇太極的用意主要在兩處:當(dāng)務(wù)之急是穩(wěn)定軍心,加強軍隊士氣;暗地里是瓦解明朝將領(lǐng)毛文龍的部隊和高麗之間密切的聯(lián)系,從而為之后南下討伐明朝做準(zhǔn)備。
明朝和后金的沖突是最多的,但是明朝善于縱橫制約之理,在對后金的戰(zhàn)役中,有借助于高麗的力量。努爾哈赤在建立后金之后,開始拓寬疆土,但是在明朝絕對的強硬抵抗之下,每次不是慘敗就是險勝收場,這對軍隊的士氣是很大的打擊。
毛文虎的部隊在對抗后金中和高麗配合的天衣無縫,高麗與明朝的關(guān)系自朱元璋開國以來都很鐵,明朝君王后宮中還有過出身高麗的妃子。
努爾哈赤深知想要徹底打擊明朝,就要切斷高麗與其的關(guān)系。當(dāng)時陣營之中有兩種截然不同對待高麗的方法,代善認為以和為貴,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皇太極覺得武力才是真理。努爾哈赤一開始是支持代善的方法。當(dāng)時隨著形勢越來越緊張,皇太極領(lǐng)兵之后就立刻進攻,所參與的丁卯之戰(zhàn)就是明朝軍隊和后金在高麗領(lǐng)土上所打的一場勝戰(zhàn)。
這場戰(zhàn)役徹底摧毀了毛文龍的部隊,這將斷了明朝和高麗最后的一絲聯(lián)系,也讓高麗軍隊有所損失。此場戰(zhàn)役之后,皇太極再次進攻高麗,所到之處皆是哀鴻遍野、殘垣斷壁。
因此從根本上威懾住了高麗,于是,后金在之后進攻明朝的過程中,高麗都不敢太過于幫助明朝這個自古以來的盟友。歷史證明皇太極的強攻優(yōu)勝于代善的?以和為貴?,這次的功績也為之后皇太極登上最高君王之位打下堅實的戰(zhàn)績基礎(chǔ)。
1626年8月11日,年近七十的努爾哈赤倒在了秋天的落葉之中。
在由清河溫泉回沈陽的路上,努爾哈赤病死于叆雞堡。
叆叇這個詞,本意為云層很厚,形容濃云蔽日。
在后金蒸蒸日上之時,努爾哈赤的逝去雖是不可避免,但也令人頗為惋惜。
叆雞堡這個地名,也很符合這樣一種意境。
“看那金雞一步三晃頭,登在了云彩后!”
跪在努爾哈赤的遺體邊,此時皇太極十五個兄弟都哭成了淚人。
父汗雖然死去,朝內(nèi)卻得有個主心骨。
到底誰來繼承汗位,這成了一個新問題。
當(dāng)是時,努爾哈赤并未留下遺言,明言由誰即位。而努爾哈赤十五個子嗣中,有四人是繼承汗位的得力人選。
這四人分別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和皇太極!
雖然皇太極十五個兄弟中,除賴幕布、多爾袞、多鐸和費楊果年齡尚幼外,各個都是能征善戰(zhàn)的戰(zhàn)將。
但真要說起威望來,還得是上面這四人!
這四人中 ,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不是直系血脈的原因,首先排除在外;莽古爾泰性格魯莽,但早年為討好父汗努爾哈赤而手弒生母富察氏,這種所作所為也決定了他不是即位的上好人選。
唯一能比手執(zhí)正白旗的皇太極更強大的,只有手握兩紅旗的代善!
早年間,代善確實也曾被立為太子!
但是,隨著他和大妃阿巴亥之間曖昧不清的關(guān)系被揭露,他在朝中的地位迅速下降!
最后,在虐待和托、碩托兩個兒子的導(dǎo)火索下,他被努爾哈赤削去了太子稱號。
發(fā)生在天命五年的這件事,據(jù)說就是代善和皇太極之間黨爭的結(jié)果! 在努爾哈赤執(zhí)政期間,諸貝勒之間黨同伐異,類似的妃子與貝勒有染的事情(可能為污蔑)也多有記載,這些便是執(zhí)這一派觀點人的佐證。
當(dāng)然, 歷史 不是一家之言!
在有關(guān)于代善曖昧對象到底是阿巴亥還是富察氏上,學(xué)術(shù)界仍有爭執(zhí),不能蓋棺定論!
總之,不管如何,代善此時實際上已經(jīng)不是皇太極的對手了! 在兩個兒子岳托和薩哈廉的極力主張下,代善主動放棄了爭位的打算,開始擁立皇太極即位!
在這種大優(yōu)勢下,皇太極于三十五歲登基,號天聰汗!
皇太極繼承汗位時,后金國四面受敵!
為了擺脫困境,他制定了攘外除內(nèi)的一系列戰(zhàn)略。
除內(nèi)方面,他開始慢慢削弱其他貝勒的權(quán)力。 首先,他除掉了二貝勒阿敏和三貝勒莽古爾泰。在威逼大貝勒代善后,他免去了三大貝勒輪流執(zhí)政的權(quán)力,實行“南面獨坐”,獨掌大權(quán)、乾綱獨斷!
除外方面 ,他兩征朝鮮,使朝鮮從明朝的屬國變成了清朝的一個屬國;兩征蒙古,和強大的漠南蒙古聯(lián)姻,在后金和明朝間構(gòu)建起了一道堅實的蒙古部落“長城”。
天聰元年(1627年),即明朝的天啟七年。
趁朝鮮發(fā)生內(nèi)亂之際,皇太極剛一即位便派二貝勒阿敏率軍東征朝鮮。
后金大軍跨過鴨綠江以后,攻占了江華島,俘獲了朝鮮王子和宗室大臣。 朝鮮君主走投無路,與皇太極定下了“兄弟之盟”。
此時的皇太極對這一結(jié)果暫時是心滿意足的。內(nèi)憂外患之下,他對朝鮮并沒有太多的想法。
但是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稱帝,建大清國之后,他又對朝鮮打起了主意。
在皇太極的稱帝大典上,朝鮮使臣拒不跪拜。
以此為借口,皇太極率軍親征朝鮮。
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朝鮮國王李倧向清朝請降 ,朝鮮由此就成為了清朝的屬國。
兩次用兵 ,皇太極把別人的小弟變成了自己的兄弟,又把自己的兄弟變成了自己的小弟!真是高!
但是,僅僅征服朝鮮并不能解決清朝的后顧之憂。 西南方向的明朝和西北方向的蒙古仍在虎視眈眈!
作為清朝最大的強敵,皇太極首先把明朝放在了一邊,轉(zhuǎn)而開始打起了蒙古的主意。
清朝時,蒙古分為三大部,分別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
其中,漠南蒙古位于后金和明朝的中間,成為了雙方爭奪的焦點。
對待蒙古部落,皇太極采取的是軟硬兼施的策略。 既以強大的武力作為后盾,又積極爭取蒙古各部的歸順。
在漠南蒙古中,最強大的部落是察哈爾部。 察哈爾部的首領(lǐng)林丹汗是鐵桿的明朝死忠,拒絕與歸順后金,皇太極便御駕親征,大軍西進!
天聰二年(1628年),皇太極登基的第二年。
利用漠南蒙古內(nèi)部的矛盾,皇太極率軍親征察哈爾部,取得了大勝!
此次進軍,使得清朝開始在蒙古部落間建立威望。
之后,皇太極二次西征,再度討伐林丹汗。
林丹汗向西逃亡,此后感染天花而死。
至此,察哈爾部分崩離析,部眾逃散?;侍珮O趁機派多爾袞去招撫察哈爾殘部,此時林丹汗之子才率眾歸降。
從此以后漠南蒙古便徹底歸附了皇太極!
對待蒙古方面,皇太極一向十分重視!
除了出兵征服外,皇太極還積極與蒙古貴族聯(lián)姻。
皇太極的“一后四妃”都是蒙古族,其中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莽古思的女兒,宸妃和莊妃是皇后的侄女;貴妃和淑妃原來是察哈爾部林丹汗的福晉,林丹汗死后被皇太極收入宮中。
除了自己娶蒙古妃子外,皇太極還將女兒下嫁蒙古。
林丹汗的兒子歸降后,皇太極便把次女嫁給了他。
除此之外,他還令臣子與蒙古部落聯(lián)姻。
鄭親王濟爾哈朗受命娶林丹汗的遺孀蘇泰太后為福晉;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二兄代善、七弟阿巴泰都受命分別與漠南蒙古的察哈爾部聯(lián)姻。
由此,皇太極構(gòu)建了一個錯綜復(fù)雜的滿蒙聯(lián)姻同盟。
這一政策,后來還成為了清朝的國策!
正因此,清朝的皇后才大多出于蒙古!
[1] 李崢. 莽古爾泰研究[D].
[2] 善從. 中國皇帝全傳[M].
[3] 陳涴. 皇太極[M].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3.11.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39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