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在上學(xué)期間可能已經(jīng)學(xué)過一些歷史知識,但是歷史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課本范圍。歷史中有無數(shù)精彩的故事,等待我們?nèi)ネ诰蚝桶l(fā)現(xiàn)。今天,我為大家搜集了關(guān)于李清照為什么不寫岳飛?的歷史知識,趕快來看看吧。
李清照是宋朝時期文學(xué)史上的重要人物,她才華橫溢,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美的詞作。她的才情被人們廣泛贊頌,被譽為“詞中之圣”,在文壇上有著很高的聲望。然而,她的作品中卻從未提及過當(dāng)時備受推崇的岳飛。
岳飛是宋朝時期備受尊敬的民間英雄。無論是富甲一方的豪紳,還是目不識丁的農(nóng)民,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他以忠誠、正直和對抗外敵的英勇行為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岳飛在宋朝歷史上具有極高的威望,他的事跡不僅被廣為傳誦,而且被諸多文人墨客所吟詠。然而,然而奇怪的是,李清照的作品中卻從未涉及過這位當(dāng)之無愧的英雄。
一般認為李清照并非忽視或排斥岳飛,而是因為她的創(chuàng)作主題大多集中在個人情感、家國憂患等方面。她的詞作著重描繪了自身情感的苦悶、離愁別緒以及對時局憂慮的心聲。因此,在她的創(chuàng)作中很少涉及到岳飛這位具有廣泛政治影響力的人物。李清照以她獨特的文學(xué)才華和獨立的思想風(fēng)格,將自己置于一個獨立思考、表達個人情感的藝術(shù)境界中。
另一方面岳飛的事跡和形象往往被視為一種社會公共文化的代表,具有象征性意義。許多文人將其歌頌為民族英雄,他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歌、歌謠以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岳飛在文學(xué)作品中的形象更多地具有象征性和群體性的特征,與李清照個人情感表達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并不完全符合。
盡管李清照的作品中沒有直接描寫岳飛的形象,但無論是岳飛的英名、奮斗精神,還是他所代表的正直與忠誠,都深深地影響了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自宋朝至今,李清照與岳飛的名字,作為兩位優(yōu)秀的文化代表,總是被放在一起談?wù)?,用來討論?dāng)時的人文風(fēng)貌、社會價值觀念的演進等等。
可以說李清照與岳飛各自在不同領(lǐng)域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傳世之作,彰顯了個人與群體的價值。他們的名字雖然沒有在同一篇作品中出現(xiàn),但對于代表不同文化領(lǐng)域的兩位文化巨擘而言,他們在中國文化史上都占據(jù)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李清照纖纖素手訴說的個人情長,還是岳飛沖鋒陷陣守衛(wèi)家國的壯舉,都將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永遠存在于歷史長河之中。
宋朝還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岳飛,他在宋朝年間可謂是當(dāng)之無愧的民間英雄,可以說無論是富甲一方的豪紳還是目不識丁的農(nóng)民,幾乎沒有沒聽過他的名字的??删褪沁@樣一位具有著如此高威望的人物,卻從來沒有出現(xiàn)在李清照的作品當(dāng)中,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李清照與岳飛算得上是處于同一時代的人,兩人的年紀相差不過20歲,可以說僅僅隔了一代人,雖說如果兩人見面可能會有代溝,但也不至于從不在詩詞中提起。
宋朝在歷史上一直都是一個軟弱的形象,國家經(jīng)常遭到外族入侵,甚至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愛國詩人李清照,與抗金英雄岳飛,兩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國家付出,為何李清照從沒提及過同一時期的岳飛?他們不認識嗎?還是有什么別的原因?
其實從整個歷史脈絡(luò)來推測,就不難以得出這一問題的答案了,對于李清照究竟是否在詩詞中提過岳飛,現(xiàn)在主流的觀點是沒有提過,至于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首先就是創(chuàng)作者的心境,前面提到過兩人年紀相差20歲左右,也就是說當(dāng)岳飛真正成名人盡皆知的時候是在30歲左右,而那個時候的李清照已經(jīng)50多歲了。
岳飛當(dāng)時聲名達到了頂峰,而同時期的李清照正遭遇著丈夫逝世,老家被侵占,為了躲避戰(zhàn)爭四處漂泊的痛苦。那個時期的她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大多都能體現(xiàn)出憂傷悲寂的特點,實在是沒什么理由給岳飛作詞。
其二宋朝乃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雖說岳飛為了保衛(wèi)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大多數(shù)文人已經(jīng)把輕視武將這一信念深深烙在骨子里了,而這一想法同樣在影響著李清照,從她的創(chuàng)作中就能夠看得出來,她不僅僅沒有提到過岳飛,同時期的其他名將也一個沒有提及。
以上是本文關(guān)于李清照為什么不寫岳飛?的所有內(nèi)容了。如果你對歷史人物感興趣,還希望了解更多關(guān)于歷史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話,我們強烈推薦你關(guān)注我們。
抗金詞人、用典狂魔辛棄疾,詞里上下五千年——卻似乎,從沒寫過岳飛!
也是抗金志士、矢志北伐的俊杰,辛棄疾怎么對岳飛吝惜筆墨呢?
細想想,卻也好理解。
辛棄疾跟岳飛的時代,離得太近了:岳飛逝世那年,辛棄疾兩歲。
岳飛比辛棄疾大三十七歲,在古代,這都差了兩輩人了!
辛棄疾念叨諸葛亮、劉裕、廉頗、孫權(quán)、劉備、陳登、桓溫、張翰等等,但是,就是沒有岳飛。
不是辛棄疾特別崇古,是因為:如此才安全。
宋朝詞人寫古,像劉克莊寫曹劉,李清照寫項羽,蘇軾寫周瑜,其實都如此。
臧否本朝,難免得謹慎些。
再看看當(dāng)時的大環(huán)境就明白了。
就在秦檜死那年,朝廷還將岳州改成了純州,改岳陽軍為華容軍——秦檜與趙構(gòu),是連個岳字都忌諱的。那時候,天下噤若寒蟬,寫個岳字,都可能招禍。
秦檜算個大流氓。他殺岳飛、成和議后,將趙鼎貶去潮州,將王庶貶于道州,將胡銓貶于新州。即便遇赦,也永不再用,那意思:“你們永遠沒機會再來對付我了!”
趙鼎在流放地,每天都被人監(jiān)視,奏報秦檜“趙鼎怎樣了”。趙鼎于是絕食而死。
大權(quán)獨攬后,秦檜開始盤查言論。
浙江與福建發(fā)大水,右武大夫白鍔說“燮理乖謬”,被秦檜刺配到萬安軍。
太學(xué)生張伯麟題壁諷刺:“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的父親嗎?” 被秦檜杖脊刺配到吉陽軍。
控制了言論后,秦檜又禁止民間自撰野史,令自己兒子秦?zé)绫O(jiān)修宋朝史書。有做野史者告發(fā)。
這種環(huán)境下,沒人敢寫岳飛。辛棄疾也應(yīng)如此。
實際上,岳飛實際平反那年,辛棄疾已經(jīng)二十歲開外了。
哪位會說:岳飛平反了,辛棄疾總能夸岳飛了吧?
又未必盡然。
當(dāng)年王安石和司馬光以及元祐黨人,那評價也是起起落落。
一會兒司馬光是圣人,一會兒司馬光是奸黨;再圣人,再奸黨;再圣人,再奸黨……如此三起四落,誰還敢臧否本朝的人呢?
更要緊的是,岳飛雖然平反,但殺岳飛的趙構(gòu)卻千年王八萬年龜,一直活到1187年:辛棄疾那年47歲了。
之后辛棄疾又多活了二十年。
哪怕在孝宗朝,夸岳飛也有點不對勁:大肆歌頌皇帝他爸爸殺掉的將軍,感覺總不大對吧?
打個不恰當(dāng)?shù)谋确剑?/p>
有些前輩,四十多年前死于動亂,如今也平反三十多年了。按說官方平反,該能說了;但誰公開大肆為他們喊冤,是不是也得掂量掂量呢?
辛棄疾寫唐朝前那些故事多好啊,非得跟自己過不去呢?再豪放的詞人,也得圖個安全啊——誰知道明天朝廷會不會忽然又翻臉,說岳飛是叛賊,夸他的都是奸黨呢?
寫東西的人,就這點可憐啊。
陸游到老來,寫了“劇盜曾從宗父命,遺民猶望岳家軍”,但寫這個時,他已經(jīng)告老林下,寫詩抒憤,已是13世紀初了。
下面是本人開腦洞想出的一段對白。
岳飛:
欲將心事付瑤箏。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辛棄疾:
謾寫入、瑤琴幽憤。弦斷招魂無人賦。
岳飛:
愛此倚欄干,誰同寓目閑。
辛棄疾:
將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待上層樓無氣力,塵滿欄干誰倚。
岳飛:
白首為功名。
辛棄疾: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后世有哪個丞相因為敬佩李清照而厭惡姓張的人李清照
秦檜呢
古代的詩人大多喜歡用詩句贊揚忠君報國的英雄們,也正是由于這些詩句不斷流傳至今,才讓人們能夠更全面地得知英雄的事跡,像“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就是李清照寫的詩句,用來紀念項羽。
人們也能夠從詩句中體會到作者對于所描寫英雄的感情,或是敬佩,或是惋惜,但是卻有人發(fā)現(xiàn)李清照寫了詩句用來稱贊項羽,但是對于岳飛李清照卻只字未提。
岳飛精忠報國,他所作的《滿江紅》也被世人所知曉,但是在李清照的詞句中,卻從未看到對岳飛的描寫,就在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一塊宰相墓碑被挖了出來,而碑文的意思就很好的解釋了這件事情。
一、李清照的才情
李清照小的時候,家境十分的優(yōu)越,再加上她的父親李格非也是一個十分喜歡讀書的人,所以家里面有非常多的書籍。讓李清照在小的時候就耳濡目染,對讀書產(chǎn)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可以說李清照的才華離不開小時候家庭的熏染。
長大之后,李清照讀的書也越來越多,她開始嘗試著自己寫詞,再有拿不準(zhǔn)的地方,也會去請教自己的父親,而李格非對于這個女兒,也是十分的有耐心。
當(dāng)時的李清照在閨閣中,父母健在,家境優(yōu)越,所以她寫得太多是一些小女孩家悠閑自在的狀態(tài),但是也可以看得出來,李清照在詩詞方面有著極高的天賦,所以她小小年紀就已經(jīng)得到了很多文人的贊賞。
甚至所寫的《如夢令》也是讓很多人大吃一驚,后來李清照與趙明誠結(jié)婚之后,兩個人志趣相投,經(jīng)常在一起研究碑文,加上趙家也有非常豐富的藏書,兩個人可以經(jīng)常在一起看書。
在有不同意見的時候,也會加以討論,就這樣,李清照在婚后也度過了一段十分幸福的生活,也會和自己的丈夫一起創(chuàng)作詩詞,當(dāng)時李清照的才情已經(jīng)廣為天下知。
二、居無定所的漂泊
在李清照的童年時期,包括和趙明誠結(jié)婚之后,都是度過了一段極其快樂,開心的日子,但是后來天不隨人愿,后來因為朝政黨派問題,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被罷免,不得已回到老家明水。
后來李清照也受到牽連,和丈夫趙明誠分開,直到朝廷大赦天下之后,李清照和趙明誠才能再次團圓,后來兩人便一直居住在青州,也就是在這里李清照自稱“易安居士”,他們在這里過了一段平靜而又安穩(wěn)的日子。
直到金人突襲進入中原,歷史上稱為“靖康之變”,而也是從這里開始,李清照的生活就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金人來勢洶洶,朝廷卻不作為,導(dǎo)致天下百姓苦不堪言,為了躲避戰(zhàn)亂,李清照也加入了逃亡的隊伍里,開始了居無定所的漂泊。
在路過當(dāng)年項羽自刎的地方,她有感而發(fā),寫下了《夏日絕句》“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也是借此詩句,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的不作為。
三、與秦檜的關(guān)系
當(dāng)時對于李清照的身世有多種說法,在明面上,李清照的父親是李格非,李格非當(dāng)初迎娶了北宋御史王拱宸的女兒,那么理所當(dāng)然,王拱宸就應(yīng)該是李清照的外公。
但是問題就出在,在宋神宗期間做宰相的王珪,在此之后,他的墓碑上詳細地雕刻了所有的后人,而就是在這碑文中提到了王珪有個女兒被許配給了李格非,有心之人就去王拱宸的墓碑上,看是否能夠找到描寫他女兒嫁給李格非的事情。
但是讓人疑惑的是墓碑上并沒有寫,所以這兩件事結(jié)合在一起之后,就有不少的人猜測李清照可能是王珪的外孫女,如果按照這個猜測的話,那么就能解釋通李清照為什么沒有給岳飛寫詩詞了。
王珪有一個另外的女兒嫁給了秦檜,這么算起來,李清照和秦檜是有親戚關(guān)系的,而秦檜和岳飛一直都是敵對的關(guān)系,并且秦檜一直給岳飛捏造罪名,最終導(dǎo)致岳飛被宋高宗賜死,所以說岳飛的死,秦檜逃不了干系,畢竟有親戚關(guān)系在,所以李清照在詩詞中才沒有描寫岳飛。
四、無聲的反抗
雖然說李清照在詩詞中沒有描寫岳飛,有極大的原因是因為和秦檜有親戚關(guān)系,所以不好直接稱贊岳飛的行為,但是李清照也從來沒有認同過秦檜的所作所為,即便是李清照在落魄的時候,也從來沒有想過要向秦檜求助。
而且根據(jù)后人查閱李清照的詩詞中可以看得出來,李清照一點也沒有跟自己的丈夫趙明誠說過秦檜的事情,所以可以看得出來,她并不想認這門親戚,就算是再最落魄難過的時候,也沒有想過去找秦檜。
所以對于李清照來說,這也算是無聲的反抗,在外敵到來之前應(yīng)該做的是一致對外,而秦檜這個奸臣,卻只顧自己的利益。在戰(zhàn)亂中漂泊不定的李清照,見過很多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她自己也經(jīng)歷了與家人的分離。
并且在逃離的過程中,為了保護珍貴的字畫和書籍,耗費了許多精力和心血,自然也十分痛恨秦檜這種行為,雖然李清照沒有明確的表達出自己的厭惡,明眼人也能看出來李清照并不想和秦檜沾上關(guān)系。
五、總結(jié)
李清照在童年時期,和剛與趙明誠成親之后,都經(jīng)過了一段十分幸福的生活,所以她寫的詩詞也是十分悠閑又自在,滿滿都是小女兒家的心思,但是后來經(jīng)歷了父親李格非的罷官,在接著與丈夫面臨分離,面對外敵入侵不得不顛沛流離,四處漂泊。
這個時候的李清照情緒是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的,她十分痛恨南宋統(tǒng)治者的不作為,原本還有丈夫趙明誠,陪著她一起和她一起共進退,結(jié)果趙明誠在漂泊的路上得了重病去世了,而李清照一下子就失去了一個摯愛。
按照我們現(xiàn)代人的想象,兩個人在同一個時代,而且岳飛還是抗金名將,家喻戶曉的英雄,李清照不能不知道岳飛。按照李清照的性格,在南宋時期,都敢于寫《夏日絕句》,對投降派不夠爺們大加痛罵,怎么就沒有一首詩作中提到岳飛呢?
我們現(xiàn)在知道,李清照大約生于1084,岳飛生于1103年,靖康之變是1126年。
李清照是個00后,岳飛是個10后,李清照比岳飛大19歲。靖康之變之前,兩人應(yīng)該是誰也不知道誰的。
岳飛成名是1134年的勝仗。但是這個不足以讓岳飛家喻戶曉。因為當(dāng)時的大將很多,勝仗也不少,而且岳飛還是宗澤的手下,按照常識,很多人可能會說宗澤元帥打了勝仗,這也是可能有的。
真正讓岳飛家喻戶曉的應(yīng)該是1242年,父子在風(fēng)波亭被殺死。抗金名將,沒死在敵人的刀下,卻死在自己人的刀下,這對正遭受戰(zhàn)亂的南宋百姓來說,更能激起義憤。
問題是,岳飛是被朝廷殺的。算是“罪犯”,只要朝廷沒有給他平反,他就是個罪人。
紹興二十五年,也就是1155年,秦檜死了,宋高宗拒絕秦檜的兒子繼位的想法,預(yù)示著投降派失勢。主戰(zhàn)派感到給岳飛平反昭雪有希望了,這時開始要求給岳飛恢復(fù)名譽。直到1162年,朝廷下旨,恢復(fù)了岳飛的原有官職,開始了漫長的完全平反的過程。也就是說,岳飛是1162年才被糾正冤假錯案的。
而根據(jù)史料的研究,李清照去世于1155年,那時候岳飛還沒有被平反。
由此可見,即使李清照知道岳飛,在她的有生之年,也不可能在詩里提到岳飛。誰愿意和朝廷唱這種反調(diào),給自己的生活帶來麻煩呀。
這里還有一個旁證就是辛棄疾。辛棄疾的年代更晚,按照他的性格,寫詩的時候怎么也會有一兩次提到岳飛,可是他的詩歌里,也一次都沒提到岳飛??梢?,雖然后來給岳飛平反了,岳飛在當(dāng)時還是一個敏感話題,一般人輕易都不碰觸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01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李重茂:唐中宗李顯第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