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么放走劉邦,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鴻門宴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飯局,這次飯局扭轉了秦朝末年的局勢。
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歷來都被人們歸結為婦人之仁,項羽最終的失敗也都歸結于此。
這一場被人們討論了2000年之久的宴會,似乎有了一個定論:那就是項羽不該無視亞父范增,更不該放走劉邦。
但項羽有3方面的考量,使他不得不放走劉邦。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正是他的高明之處,他被人們指責了2000多年,實在是冤枉的很哪。
鴻門宴上項羽放走沛公,歷來被人們津津樂道
首先,鴻門宴的結果并非對劉邦有利,而是對項羽有利。
劉邦雖然在鴻門宴上拿回了一條小命,但這也是在他全面向項羽臣服的結果,劉邦在鴻門宴上并未占到便宜。
反而項羽在鴻門宴之后,得到了盟主地位,順利地取得了關中地區(qū)的控制權,即便是放掉了劉邦,項羽還是鴻門宴的最大收益者。
項王何許人也?他是統(tǒng)領千軍的猛將統(tǒng)帥,怎么可能隨隨便便就放走自己最大的對手?項羽放掉劉邦的原因非常簡單:不該殺、不想殺、不值得殺。
此時的劉邦不該被殺,項羽結合了當時的形勢
秦朝滅亡之后,項羽最大的敵人就是劉邦了嗎?不對。劉邦和項羽都不過是當時割據(jù)諸侯中的一個,他們兩個人還不足以撼動天下。
項羽當時的主要矛盾對象是楚懷王以及其余貴族,而不是劉邦。
《史記》描繪鴻門宴,“項王、項伯東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從這里可以看出劉邦在鴻門宴上的地位連范增都不如。
面對這樣一個已經(jīng)低頭稱臣的人,項羽是不該殺的,不僅不該殺,還要拉攏他。
巨鹿之戰(zhàn)的項羽雖然號稱有四十萬兵馬,但是項羽本部的兵馬只有五萬
劉邦不僅不該殺,更不能殺。
劉邦當時雖然有獨吞天下的表現(xiàn),但是畢竟還是向項羽靠攏。劉邦曾經(jīng)和項羽結成兄弟,是楚懷王手下滅秦隊伍的盟軍,他們曾經(jīng)并肩作戰(zhàn)過,這是第一點。
最為關鍵的是,劉邦之所以遭到天下嫉恨,是因為首先占領了關中之地,并且有了獨吞的傾向,這是項羽能夠號召各路諸侯的關鍵因素。
項羽在鴻門宴上所謂的屯兵四十萬,其中的三十五萬是來自各路諸侯的,沒有共同利益的情況下,項羽根本不可能號令他們。
劉邦是項羽牽制六國舊貴族的大棋
鴻門宴上的劉邦放棄了關中,他不再是天下人聚焦的中心,項羽和天下諸侯的結盟自然就要散了。
項羽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他心里還是對當前的形勢作過分析的。
天下的仇敵不是劉邦,而是要獨吞關中之人,誰拿到了關中之地,誰就是天下的仇敵?,F(xiàn)在劉邦放棄了關中,他就不該死,項羽不能殺死劉邦,否則就是背信棄義。
除此之外,項羽還有一點個人的因素在內(nèi),那就是他也不愿意殺死劉邦。
天下的形勢并非只有劉項二人爭鋒
劉邦和項羽還是有交集的,并且他們在鴻門宴上還不是完全對立的。
劉邦和項羽曾經(jīng)作為盟軍一起對抗秦兵,朝夕相處的時光還是很令人懷念的。項羽在鴻門宴上不過才二十幾歲,而劉邦已經(jīng)過了五十,年齡的懸殊加上劉邦的忍讓態(tài)度很難使得項羽憎恨。
這一點也是項羽在主觀上的看法,他本身就不想殺掉劉邦,所以他才幾次無視亞父的暗示。
不該殺,不能殺,不愿意殺,這是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的全部因素。
項羽最終在烏江邊上自刎,但并不能完全歸結于鴻門宴
僅僅憑借《史記》對鴻門宴的渲染去評判項羽,是極為不公平的。
即便是2000年后的我們來看,項羽選擇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也是一個高明的決策。倘若項羽真的殺死了劉邦,那么一定會有下一個劉邦站起來反抗他。
項羽烏江自刎是不是必然很難說,但是劉邦之后再有劉邦,一定是歷史的必然。只不過,項羽當年還是小看了劉邦這個老哥哥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0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