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泰伯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眾所周知,商是被周滅掉的,在商朝末年的時候,周已經(jīng)漸漸強大起來,實力在商朝的各個方國中是高居榜首的,但如果是要跟商朝扳手腕,那還差得遠呢。
而周要是想繼續(xù)變強,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繼承人要選對。從古至今,偌大的家底被敗家子很快就被敗光的例子比比皆是,剛剛發(fā)達起來的周要是選錯繼承人,別說崛起,能不能長久都是個問題。
這時候,周的首領(lǐng)是古公亶父,這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就是在他治下,周的實力才不斷增長,為周王朝打下基礎(chǔ),所以他死后被稱為周太王。這樣一個人,當(dāng)然不會是傻蛋,他深知繼承者的重要性,老早就對自己的三個兒子進行考察,一直持續(xù)到他年老以后。
由于周瀕臨夷狄,周族經(jīng)常受到夷狄騷擾,再加上古公亶父教子有方,他的三個兒子都很不錯,尤其是嫡長子泰伯,才智德行都很卓越,幫助古公亶父治國理政,深得臣子們的擁戴。不過,古公亶父長壽,等到他年老時,他的孫子都已成人,秉著再看下一代的想法,他也觀察起孫輩們。
不看不要緊,一看他就犯難了。在孫輩中,他發(fā)現(xiàn)一個比泰伯更加適合繼承王位的人,這個人,就是昌。昌從小才華過人,深得古公亶父喜愛,古公亶父認為周族如果要興起,應(yīng)該就在昌手里。于是,古公亶父動了傳位給昌的念頭。
但他不是朱元璋,當(dāng)時也沒有直接傳位給孫子的先例,關(guān)鍵是,昌的父親季歷也還活著,而問題就是,季歷是古公亶父的第三子,周人的規(guī)矩是傳長不傳幼,泰伯和第二子仲雍都還在(關(guān)鍵都很賢能),古公亶父也不好廢長立幼,這事也就被他藏在心里。
但是古公亶父小看了兒子,泰伯輔佐他這么多年,對他實在是太了解了,即便他把傳位給季歷再傳給昌的念頭藏得很好,泰伯還是察覺到了。這個時候,古公亶父已經(jīng)基本放棄這個念頭,泰伯身為長子,如果他想繼位的話,都不用做什么,等著就可以了。
但是泰伯之所以名揚青史,就是因為他不是那樣的人。
恰好,泰伯對侄子們也很是關(guān)注,昌是怎樣的人他很清楚,對于父親的決定他也很是贊同,同時他也知道父親的難處。為了幫父親解決這個難處,他去找弟弟仲雍,商量著遠走他鄉(xiāng),把位子讓給季歷。
賢人之所以是賢人,就是因為他們考慮問題的角度跟普通人是不一樣的,為了國家未來,王位算什么。仲雍一聽大哥的打算,立刻就點頭應(yīng)允。事不宜遲,哥倆個拿上幾身衣服,撒腿就跑,由此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逃亡。
說是逃亡還真不為過,當(dāng)時華夏族的主要聚居地還在黃河流域,周邊其他地方都是蠻荒之地,文明相對落后甚至沒有文明。泰伯兄弟倆要讓周人找不到,自然不能在黃河流域晃蕩,不然古公亶父出面請人幫忙,他們分分鐘就得被拎回來。
從泰伯和仲雍選擇逃亡而不是自殺來看,他們雖然讓位了,但是不會傻乎乎去死的。中原不能待,北面和西面的夷狄和周族沒少掐架,去那里是找死,而東邊的東夷,一來太遠,說不定還沒到就被帶回來,二來東夷還挺剽悍,敢跟商朝對著干,不太安全。這樣一來,就只剩下南方了。
周族所在的西岐在今陜西,泰伯兩人身體也是倍兒棒,一路從陜西跑到長江流域,傳說是跑到了江蘇無錫。并且為了斷周人的念想,他們還文身斷發(fā),表示歸于蠻族,不可以繼承君位。
泰伯的讓位之舉被當(dāng)?shù)氐耐林用裰懒?不知道他們是怎么知道的),土著居民認為泰伯有德義,紛紛表示愿意追隨泰伯。他們還擁立泰伯為當(dāng)?shù)氐木?,泰伯就依靠著這一批居民建國,國號"句吳",泰伯由此成為吳太伯,被譽為吳國之祖。
泰伯立國后,在當(dāng)?shù)貍鞑ブ性冗M文化,最后融合當(dāng)?shù)匚幕纬蓜e具一格的吳文化,泰伯由此被后世奉為吳文化的鼻祖。此外,泰伯還組織人興修水利,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使吳地居民擺脫刀耕火種的落后時代,開始進入農(nóng)耕文明。
泰伯流芳百世,同樣高風(fēng)亮節(jié)的仲雍自然也不會默默無聞。他輔佐泰伯治理句吳,也出了很大力氣,之后泰伯去世,由于兄長無子,仲雍因此繼位。他延續(xù)著泰伯的政策,精心治理吳地。
回過頭來看中原,古公亶父如愿以償,死后傳位給季歷,季歷死后又傳位給昌,昌就是周文王。之后就是老生常談了,周文王傳位給周武王,周武王滅商,周終于成就大業(yè)。
周武王滅商后,開始分封諸侯,他派人尋找泰伯、仲雍的后人,最后找到仲雍的曾孫周章和他的弟弟虞仲。周章被周朝正式冊封為吳國君主,虞仲被封為虞國君主。
仁義有報,泰伯兄弟倆的讓位,不僅助力成就了周的大業(yè),同時,也福澤子孫。不過,他們最大的成就,還是建立了句吳,對江南進行了開發(fā),此功德無量也。
歷史上,商王朝處于信史形成時期,“言語異聲,文字初形"?!锻ㄖ尽な献迓浴吩唬喝ㄏ惹兀┮郧埃帐戏侄鵀槎?,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夏 、 商 、 周 的 時 候 , 人 們 有 姓 也 有 氏 。 “ 姓 ” 是 從 居 住 的 村 落 , 或 者 所 屬 的 部 族 名 稱 而 來 。 “ 氏 ” 是 從 君 主 所 封 的 地 、 所 賜 的 爵 位 、 所 任 的 官 職 , 或 者 死 后 按 照 功 績 , 追 加 的 稱 號 而 來 。 所 以 貴 族 有 姓 、 有 名 、 也 有 氏 ; 平 民 有 姓 , 有 名 , 沒 有 氏 。 同“ 氏 ” 的 男 女 可 以 通 婚 , 同 “ 姓 ” 的 男 女 卻 不 可 以 通 婚 。 因 為 中 國 人 很 早 就 發(fā) 現(xiàn) 這 條 遺 傳 規(guī) 律 : 近 親 通 婚 對 后 代 不 利 。
他們是有信的,商王都信子,武丁,帝乙是他們的氏。
契 (前2257年---前?)
昭明 (前?---前?)
相土 (前?---前?)
昌若 (前?---前?)
曹 (前?---前?)
冥 (前?---前?)
商高祖(王亥) (前?---前1972年)
王恒 (前1971年---前?)
上甲微 (前?---前?)
報乙 (前?---前?)
報丙 (前?---前?)
報丁 (前?---前?)
示壬 (前?---前?)
商夔宗(示癸) (前?---前?)
商太祖(商湯) 子天乙 (前?---前1589年)
商代王(太乙) (前1588年---前1588年) 1年
商哀王(外丙) 子勝 (前1588年---前1587年) 2年
商懿王(仲壬) 子庸 (前1586年---前1583年) 4年
商太宗(太甲) 子至 (前1582年---前1571年) 12年
商昭王(沃丁) 子絢 (前1570年---前1542年) 29年
商宣王(太庚) 子辯 (前1541年---前1517年) 25年
商敬王(小甲) 子高 (前1516年---前1500年) 17年
商元王(雍己) 子密 (前1499年---前1487年) 13年
商中宗(太戊) 子伷 (前1486年---前1412年) 75年
商孝成王(仲丁) 子莊 (前1411年---前1401年) 11年
商思王(外壬) 子發(fā) (前1400年---前1386年) 15年
商前平王(河亶甲) 子整 (前1385年---前1377年) 9年
商穆王(祖乙) 子滕 (前1376年---前1358年) 19年
商桓王(祖辛) 子旦 (前1357年---前1342年) 16年
商僖王(沃甲) 子逾 (前1341年---前1337年) 5年
商莊王(祖丁) 子新 (前1336年---前1328年) 9年
商頃王(南庚) 子更 (前1327年---前1322年) 6年
商悼王(陽甲) 子和 (前1321年---前1315年) 7年
商世祖(盤庚) 子旬 (前1314年---前1273年) 42年
商章王(小辛) 子頌 (前1272年---前1270年) 3年
商惠王(小乙) 子斂 (前1269年---前1260年) 10年
商高宗(武丁) 子昭 (前1259年---前1201年) 59年
商后平王(祖庚) 子躍 (前1200年---前1190年) 11年
商世宗(祖甲) 子載 (前1189年---前1157年) 33年
商甲宗(廩辛) 子先 (前1156年---前1153年) 4年
商康祖(庚丁) 子囂 (前1152年---前1145年) 8年
商武祖(武乙) 子瞿 (前1144年---前1110年) 35年
商匡王(文丁) 子托 (前1109年---前1097年) 13年
商德王(帝乙) 子羨 (前1096年---前1076年) 21年
商紂王(帝辛) 子壽 (前1075年---前1046年) 30年
備注;較有著名的國王
(1)商湯 在位30年
商湯,姓子名湯。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湯時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為相,逐漸強大起來,又有夏桀殘暴無道,民怨沸騰,遂起兵征討夏,大敗夏軍,建立商朝。建國后又修《湯刑》,《明居》等法,比較關(guān)心民命。商湯即位17年踐天子位,為天子13年崩。
(2)太甲 在位33年
太甲,商湯長孫,太丁的兒子。即位初,因“顛覆湯之典刑”,被伊尹放逐于桐宮,三年后改過復(fù)立,成為有成之君。這就是“桐宮悔過”的故事。
(3)盤庚 在位28年
盤庚,祖丁子,陽甲弟。盤庚遷都于殷,商朝自此稱殷商。遷都后,社會經(jīng)濟得到較大發(fā)展,殷都成為當(dāng)時的政治,文化中心。
(4)武丁 在位59年
武丁,小乙子。武丁是盤庚以后最好的國王,政治改善,商朝復(fù)興,他還擊敗四方入侵,商朝威鎮(zhèn)四方。
(5)商紂 在位33年
商紂,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紂相同,帝乙子。商紂為人聰穎,膂力過人。曾大舉攻伐東夷,取得勝利,為中原文化的傳播有一定的貢獻。但商紂為人殘暴,且好色無比。寵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宮舍,民不聊生。而此時西方周逐漸強大,終于滅商。紂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紂與夏桀也成為了暴君的代名詞——“桀紂之君”。
為什么在宋朝之前江南一直被視為蠻荒之地?
也不完全是視為蠻荒之地。最大原因是環(huán)境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從其劃分就可以說明這一點。
簡單的概括一下:
江南的劃分,最早出現(xiàn)在先秦時期,在秦漢時期,對于江南的劃分就逐漸明確,先秦的江南,是指現(xiàn)今的湖南省、湖北省南部。
到了隨朝時,江南又表示江漢南部,江淮北部區(qū),這時的江南描繪比較模糊,但是也可以看出此時江南所表示的地區(qū)比較富裕。
宋朝在前人劃分的基礎(chǔ)上又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得益于長江的出現(xiàn)。改道為路,分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宋朝當(dāng)時的江南路,是指現(xiàn)在的江西省,江蘇,漸江省。
古之江南都是魚米之鄉(xiāng)。何來蠻荒之說。只聽說過南蠻,與蠻荒的提法有所不同。
不知道是誰這么說的。
如果指的是廣義的江南,就包括當(dāng)今的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你這個論斷,大題'正確,因為湖南是最后一個被開發(fā)的。但狹義的江南指的是蘇杭地區(qū)的話蠻荒之地稱不上,但宋確實是一個轉(zhuǎn)折點。蠻荒應(yīng)該主要是人口,城市,產(chǎn)業(yè),人才幾個方面之'綜合。
出現(xiàn)江南宋以前是蠻荒之地和我國的文明起源分不開,中華民族起源于黃河流域,所以最先開發(fā)的就是關(guān)中,'中原,華北一帶,江南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吳越,據(jù)記載越被吳擊敗后全國''只剩幾萬人口,可見那時江南地區(qū)'之荒涼。下面就分析下,江南開發(fā)的過程。
一,江南區(qū)域的變遷。
秦朝之后
秦統(tǒng)一天下時期的《史記·秦本紀(jì)》中記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贝藭谐霈F(xiàn)的江南,指的是現(xiàn)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區(qū)。王莽時曾改夷道縣為江南縣,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區(qū)?!逗鬂h書·劉表傳》載“江南宗賊大盛……唯江夏賊張莊、陳坐擁兵據(jù)襄陽城,表使越與龐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西晉永嘉之亂后,今中原流民相繼渡淮河、長江南遷,衣冠南渡,以建康(今南京)為都,是為東晉。隋朝,這一時期的江南有時指的是湖南、湖北一帶。
唐朝貞觀元年(627年),設(shè)立江南道,范圍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江西、湖南、湖北長江以南部分(見于唐陸羽荼經(jīng)八之出)。安史之亂后,東路自華北平原進人淮南、江南。
靖康之亂以后北方人民南遷以本階段人數(shù)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十一年,宋金和約達成,和約規(guī)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遷的浪潮始告消退。
宋朝改道為路,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與皖南部分地區(qū),分江南東路與江南西路,其中江南東路包括宣州、池州、太平州、徽州、饒州(上饒)、信州(鷹潭)、撫州、洪州(南昌);江南西路包括袁州(宜春)、吉州(吉安)、江州(九江)、虔州(贛州)。宋朝的江南路主要指江西省即贛江流域,同期蘇杭則屬于兩浙路。
江南地區(qū)
元朝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于行政區(qū)劃。明代袁可立在蘇州為推官,史官在評價他的政績時稱呼道,明 董其昌《節(jié)寰袁公行狀》:“神君訖威訖富之譽,(袁可立)為江南冠矣!”
清順治二年以明朝南直隸轄區(qū)設(shè)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后改為江南省。同江西省一并由兩江總督管轄。順治十八年撤銷江南省,分設(shè)安徽省和江蘇?。ńK巡撫,江蘇布政司駐蘇州
二,江南地區(qū)三次人口大遷入帶來的變化
江南在春秋戰(zhàn)國是數(shù)吳越,三國時東吳又立都金陵,南朝金陵也大部分時間是當(dāng)時的中心城市,但為什么在宋之前還是稱之為蠻荒之地呢?最主要還是人口不足,然后才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和文化的落后。
在北方人民為了避亂,先后三次大規(guī)模南遷
發(fā)生了變化。
(1)三國時期,南遷人民帶來先進的耕作技術(shù),同山越族共同墾荒,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使江南地區(qū)得到開發(fā);但此時南遷規(guī)模較小,還不足以改變江南人口不足。
(2)東晉南朝時,多次南遷農(nóng)民帶來先進的生產(chǎn)農(nóng)具和技術(shù),與南方人民共同興修水利,普遍地使用牛耕,大片土地得到開發(fā),使江南經(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
(3)到了隋,江南已經(jīng)是繁榮地區(qū),當(dāng)時的揚州更是與東都洛陽一樣是最大城市,此時已經(jīng)不能說是蠻荒之地了。隋煬帝南巡經(jīng)常在揚州樂不思蜀。
到南宋時期,立都臨安,此時大量人口南遷,特別是宋高宗強制北方豪強遷入臨安,帶來了文化大繁榮。此時的江南已經(jīng)成為最富饒地區(qū)。此時的南方水田增加,稻米成為主要農(nóng)作物,太湖流域的產(chǎn)量在全國居重要地位。棉花種植進一步推廣,棉紡織業(yè)逐步成為產(chǎn)棉區(qū)的主要農(nóng)副業(yè)。
這時候的江南已成為最重要的區(qū)域。賦稅占了全國一半以上。人才輩出。
總之,江南地區(qū)的蠻荒或富饒與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人口變遷,產(chǎn)業(yè)成熟最相關(guān)。
大家好,我是馮娃兒,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為什么在宋朝之前江南被稱為蠻荒之地?第一,古代的時候,南方比北方開發(fā)難度大,北方的廣大半干旱地區(qū),由于沒有多茂密森林開荒種地,反而要容易的多,他們廣泛種植的糧食作物,如小米,小麥,高粱大豆等等,第二對瘴痢的恐懼造成了封建統(tǒng)治者對江南的偏見,水土不服,很多北方人來到南方后都死亡了,南方地方病比北方病多,因為南方潮濕悶熱的自然環(huán)境。第三是由于南方是貶謫之地,古代交通不發(fā)達,信息閉塞,統(tǒng)治者往往一生也沒有去過南方,對南方也就沒有什么感情,加上文人騷客的不實支持,導(dǎo)致他們對南方抱有偏見。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你好,我是百草御膳房,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為什么在宋朝之前江南一直被視為"蠻荒之地"。這與中國文明發(fā)展史是有一定關(guān)系的。
華夏文明最初主要是在黃河文明,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宋朝之前的歷朝歷代,都城都在北方,長安(今西安),洛陽,汴京(今開封),殷都(今安陽)交替作為都城統(tǒng)治全國。長江以北的地區(qū)長期是古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人口相對較多,耕地得到開墾,熟化,就連大禹治水的傳說也是說的治理北方的水系,北方的耕作灌溉系統(tǒng)也比較成熟。北方是提供人類繁衍生息的主要糧食產(chǎn)區(qū)。
當(dāng)時的耕作技術(shù),開墾南方這種濕熱氣候條件下,野草瘋長,山多濕重的耕地還不具備條件。再加上江南人口稀少,熱疫頻發(fā),山路阻塞,交通不便,生活條件極其艱苦。北方人往南流動遷移較少,朝廷也把南方選作懲罰官員的貶謫之地。所以宋朝之前的江南地區(qū)一直被稱作"蠻荒之地"。
北方地區(qū)是肥沃之地,故而變成了各方掠奪的戰(zhàn)場。從中原地區(qū)統(tǒng)治者之間的爭奪戰(zhàn)爭,到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征服南下,致使很多人為躲避戰(zhàn)亂逃往南方,到了唐朝的"安史之亂",大批北方人民遷徏開墾南方,才為江南地區(qū)的發(fā)展奠定了初步基礎(chǔ)。成為了 歷史 上南方發(fā)展的轉(zhuǎn)折點。
北宋的滅亡,南宋的建立,遷都臨安(今杭州),最終促進了南方地區(qū)的大發(fā)展,由于南方雨水豐沛,開墾了大量農(nóng)田,水稻產(chǎn)量迅速攀升,才有"江南熟,天下足"的說法。隨著南方地區(qū)耕作技術(shù)的進一步發(fā)展提高,又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贊譽。說明當(dāng)時局部的糧食產(chǎn)量已經(jīng)很高了。自此,江南地區(qū)才脫掉了"蠻荒之地"的稱謂。
這就是為什么在宋朝之前江南一直被視為"蠻荒之地"的原因。
為什么古代的南方是蠻荒之地,調(diào)侃 歷史 告訴你。
先不說文明,部落,單從地理位置看,在古代,長江以北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人口稠密。而南方除了長江一帶,大多數(shù)都是丘陵地帶,土壤為酸性,特別是古代生產(chǎn)技術(shù)低下,根本沒有能力去開墾這些土地。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南方有著奪人性命的瘴氣,即便是到了現(xiàn)代,在越南戰(zhàn)爭,美軍也因為氣候問題損失慘重。即便是在唐朝,有的官員被流放到南方后,寧愿選擇自殺,也不愿意去南方。從戰(zhàn)爭史上,中原王朝打敗了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卻有時候打不過當(dāng)時南方的部落,最大的原因就是瘴氣。
從漢代以后,人們就普遍認為去南方等于死亡,賈誼在被貶到長沙時,就是抱著必死的決心的。南方地區(qū)因為潮濕悶熱的原因,地方病比北方多,而且在古代,濕氣是六淫之一,人們天生對濕氣畏懼。
而宋朝以后,古人開始大面積的種植水稻,有效的壓制了蚊蠅隊疾病的傳播,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南方才逐漸發(fā)展起來。
南方在古代長時間落后于北方,也是遠古時期華夏文明聚集在北方的原因,因為北方地區(qū)干旱,沒有森林,開荒很容易,而且當(dāng)時種植的食物,比如小米,小麥等都適合北方。而南方氣候濕潤,就連草都只能等干枯之后才能火燒,這也就意味著,在生產(chǎn)力落后的年代,南方只能在冬季進行開荒。
【“江東”是指九江到蕪湖】長江下游斜向東北匯入大概,這段長江的東南部分,被稱為“江東”(江南、江表、江左)。這個區(qū)域包括了今天江西的九江、景德鎮(zhèn),皖南的徽州、蕪湖(項羽無顏相見的“江東父老”就是今天的安徽馬鞍山).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江西之名殆不可曉,全司之地并在江南,不得言西!”“江西”只是“江南西道”的簡稱。“江東、江南”一直都是江西,跟江蘇關(guān)系不大。.【宋朝前江蘇大部分還在海底】現(xiàn)在的“江蘇”,是長江和淮河的沖積形成的,宋朝之前,長江的出海口在現(xiàn)在南京。今天的連云港、鹽城、南通、及蘇州東部,當(dāng)時還沒形成陸地,按照長江沖積速度反推,春秋時代蘇州這個地方很可能也不存在。(“吳國國都在蘇州”這種說法,純屬江蘇自己牽強附會之說,沒有任何證據(jù),也不符合常識).
三國時代的“吳國”,前期治所在柴桑(九江),主要地帶是九江、浮梁、徽州、蕪湖,后期把治所遷到建業(yè),始終跟蘇錫常沒有任何關(guān)系。
黃河及長江流域地區(qū),氣候溫宜,雨量適中,土壤肥腴,故較早即進入城廓農(nóng)耕 社會 ,地稱為中國,人稱為華夏。邊區(qū)自然條件較差,多為游獵畜牧之族所居,故稱為蠻夷。
古代泛指華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蠻、北狄、西戎和東夷。多數(shù)情百況下,蠻夷戎狄統(tǒng)稱蠻夷或四夷。
宋朝以前江南被稱為南蠻之地,是與朝代的經(jīng)濟,政治中心有關(guān)系的。請看視頻回答,謝謝支持![作揖][作揖]
古代,長江以北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人口稠密。而南方除了長江一帶,大多數(shù)都是丘陵地帶,古代生產(chǎn)技術(shù)低下,根本沒有能力去開墾這些土地。
南方有著奪人性命的瘴氣,人們就普遍認為去南方等于死亡。南方地區(qū)因為潮濕悶熱的原因,地方病比北方多。
西晉“八王之亂”,胡人趁亂反晉。西晉滅亡后,出于避亂,晉朝皇室和北方黃河流域廣大居民進入安定的長江流域。
后來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589年滅陳朝,方使中國結(jié)束了300年的動亂,而這三百年動亂,少數(shù)民族屠殺中原漢族,給經(jīng)濟造成了嚴重破壞,同時漢民族也逐步南遷。
唐朝安史之亂,又造成了大量北人南下,北宋滅亡,北方人口又大量南移,直到南宋完成經(jīng)濟重心南移。
宋朝以后,南方開始大面積的種植水稻,有效的壓制了蚊蠅隊疾病的傳播,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南方才逐漸發(fā)展起來。
其實這種說法本身便有待商榷。
在宋以前的一千多年間,中國版圖共經(jīng)歷過三次大規(guī)模的南遷。 正是這三次不斷的疊加開發(fā),才有后來吳越國的繁榮,也才有更后面南宋在文化、商業(yè)上的全方位繁榮。
1、第一次是秦朝“南方大開發(fā)”
在秦統(tǒng)一六國時,整個長江以南都算作蠻荒煙瘴之地,水里有血吸蟲,地上有毒蛇,此外還有當(dāng)?shù)氐耐寥?,道路還不通,開發(fā)可謂難上加難。
為運糧食,始皇帝命令鑿?fù)遂`渠,巴蜀之地修棧道運兵,不知道付出了多少條性命,才統(tǒng)一了東甌國、閩越國、甌越國等兩廣之地。
而秦朝滅亡時,南部的郡守趙佗不歸,二十萬大軍就此留在了南方。隨后趙佗便割據(jù)建立了南越國,這些人就成了最早的嶺南開發(fā)者。
一直到漢武帝時,東甌內(nèi)遷,南越內(nèi)屬,整個中國才算又一次統(tǒng)一。而此時的南方經(jīng)過七十余年的開發(fā),已經(jīng)有了相當(dāng)?shù)母纳?。漢文帝時,賈誼就在長沙當(dāng)太傅。而七十年代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更是奢華。
2、晉室南遷
在晉室南遷之前,我們都知道孫權(quán)父兄三代坐鎮(zhèn)建康(南京),江東之地三分天下。最重要的是,吳國之時船業(yè)非常發(fā)達,已經(jīng)有了海上貿(mào)易。
即至?xí)x室南遷,定都建康,與北方南北分治。于是從東部江蘇、浙江,到中部湖北、湖南,一直到巴蜀,都在東晉治下。
即便是政權(quán)更迭,宋、齊、梁、陳,共歷時三百年,那時的南方已經(jīng)是與長安媲美的富庶之地了,兩湖的水稻產(chǎn)量開始超過北方。
3、安史之亂
第三次大規(guī)模南遷是安史之亂所致。
因安史之亂發(fā)生在北方,從北邊東部一直到西部,鐵蹄蹂躪,百姓流離失所,一派荒涼景象。
唐玄宗從長安直接下漢中,進入巴蜀避難。而中原地區(qū)的人則大規(guī)模南遷江南之地。
安史之亂導(dǎo)致的后果極其深遠,不僅僅只是唐朝由盛轉(zhuǎn)衰。 它客觀上造成了中國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至此轉(zhuǎn)移向南方 ,北方以后千年由此衰落。并且客觀上導(dǎo)致了宋代的重文輕武,文人地位超過武將,也因此影響了此后千年的政治格局。
這次的北人南遷帶來了北方的先進技術(shù),在唐代中后期江南之地已經(jīng)成了賦稅收入的重地。
五代十國時,南方的幾個國家吳越國、南唐,可比北方趙匡胤的北周富裕多了。吳越國錢繆之所以主動放棄抵抗,就是不像富庶的杭州因戰(zhàn)爭而毀于一旦,由此得以繼續(xù)保留江南的經(jīng)濟中心地位。
所以,說宋代前江南是“蠻荒之地”是不成立的。
江南地區(qū)為蠻荒之地?
一這種說法首先是基于中原文明來說的,宋朝以前江南腹地基本都是中原朝代的邊境,中原文化傳播到這里甚至又少。所以中原人普遍成之為蠻荒之地。
二,其實蠻荒之地的說法從廣闊角度來說的話,并不準(zhǔn)確。據(jù)史記載:在大洋洲商朝大墓和先前發(fā)現(xiàn)的吳城遺址、牛頭城遺址等,都充分證明:早在商周時期,這里就是“長江中下游的青銅王國”,江南的文化就已相當(dāng)發(fā)達。這一發(fā)現(xiàn),彌合了江南文明史的斷層,是對“中原中心論”的嚴峻挑戰(zhàn),驚世駭俗,引起了很大震動!夏商周時期的江南地區(qū)是落后、愚昧“荒蠻之地”,這一傳統(tǒng) 歷史 說法面臨重大修改!對于這一論點,同為長江流域的湖南寧鄉(xiāng)出土的大批精美青銅器,加之四川三星堆文化遺址,也都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所以江南并非狹義上的蠻荒之地,其也具備光輝燦爛的 歷史 文化,江南地區(qū)的文明也給現(xiàn)代 歷史 留下了深淵影響。
主要通用粵語區(qū)域:
廣東省:境內(nèi)純粹屬粵方言或以粵方言為主的縣市有47個,占全省面積的1/3以上,即廣州、佛山、肇慶、江門、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東莞、陽春、陽江、順德、龍門、佛岡、增城、從化、花都、清遠、連縣、陽山、連山、懷集、廣寧、四會、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興、鶴山、封開、郁南、德慶、羅定、信宜、高州、化州、吳川、臺山、開平、新會、恩平、斗門。此外,惠州、韶關(guān)、湛江、博羅、惠陽、惠東、仁化、樂昌、英德、寶安、電白、遂溪、???、徐聞、廉江等16個縣市也有部分地區(qū)講粵方言。
廣西區(qū):通行粵方言的縣市有26個,大約占廣西1/3面積。即南寧、橫縣、扶綏、貴港、桂平、平南、藤縣、梧州、玉林、北流、容縣、博白、陸川、興業(yè)、百色、防城、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蒼梧、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鐘山。
港澳地區(qū):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全境使用粵語。
“粵語”事實上是廣義上的“嶺南語”(嶺南地區(qū)語言),而非特指“廣東話”?,F(xiàn)時所稱的“廣東話”其實只是粵語口語上的叫法,粵語的標(biāo)準(zhǔn)音是西關(guān)口音(廣州話)為標(biāo)準(zhǔn)的廣府話或叫廣州話,即一般人俗稱為“廣東話”,其實稱“廣東話”可指廣東方言。若果把整個能互通的粵語只稱作“廣東話”,其實會無視同樣說粵語部分地區(qū)的人,廣西部分地區(qū)(廣西把粵語稱白話,即粵語方言的分支、與標(biāo)準(zhǔn)廣州話有一定口音上的差異,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約95%左右可互通。)海南省部分亦有粵語地方(即粵語方言的分支,稱儋州話)等。
望采納!
18歲漢朝公主遠嫁烏孫
和親,在歷史上是一個帶有政治色彩的詞語。
和親是指兩個不同民族或同一種族的兩個不同政權(quán)的首領(lǐng)之間出于?為我所用?的目的所進行的聯(lián)姻,盡管雙方和親的最初動機不完全一致,但總的來看,都是為了避戰(zhàn)言和,保持長久的和好。和親的媒介,就是帝王家的公主們。這樣,就產(chǎn)生了無數(shù)血和淚的故事。金尊玉貴的她們,要離開溫暖的家鄉(xiāng)遠嫁塞外蠻荒之地,要忍受極大的委屈遵從胡人的風(fēng)俗生于帝王之家,命中注定,要成為政治的工具與犧牲品。
可歷史就是歷史,王朝更迭,民族戰(zhàn)爭,哪里能顧及到一個女人的眼淚?但也有勇者,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歷史賦予她的使命。這里不僅指的是眾所周知的王昭君,還有更優(yōu)秀的一個女人,她叫劉解憂。
從血緣關(guān)系上考究,劉解憂是漢武帝的遠房侄女,是楚王劉戊之孫。而楚王劉戊就是?八王之亂?之一,因此平亂之后,這個家族不可阻止地衰落下去,沒有人敢再去親近叛臣后代盡管是劉氏血脈,天朝貴胄。但是皇帝并沒有忘記他們,痛擊匈奴需要聯(lián)合周邊國家,其中最強大的是烏孫國。自然需要和親,和親需要王室子孫,這個誰也不愿意抗起的責(zé)任就落在衰落的劉戊家族上。
解憂注定是犧牲品。
先前嫁到烏孫國的細君公主已經(jīng)不堪生活折磨,病死烏孫。漢帝為了聯(lián)合烏孫,還是讓解憂遠嫁到烏孫國,是皇命,也是責(zé)任。天朝上國的嬌女卻要去蠻荒之地,嫁給一個從來不認識的外族人歷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也是流著眼淚的。但解憂沒有眼淚,史載她?欣然從命?。
她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那個堂姐剛剛死在那里,也不是不知道烏孫國是怎樣的落后與荒蠻,更不是不知道自己去意味著什么,可是她?欣然從命?。那是一種抗?fàn)?。作為皇室子孫,一出生卻受人歧視,成長于漸漸衰落的家族里,幼年的不幸給了她異于常人的勇氣和力量。
和親,是一個重擔(dān),也是一次機會。她將為漢家王朝的安定貢獻力量,她將成為邊疆和平的使者:因為她,多少戰(zhàn)爭可以避免,多少戰(zhàn)士可以不再流血;因為她,戊家子孫從此可以抬頭做人。只能沒有眼淚。
按照當(dāng)時西域游牧民族的風(fēng)俗,父死子尚只要繼位的不是你兒子,你就必須嫁給繼子或者繼孫這在中原算是禽獸行為,卻是胡人的風(fēng)俗制度。一個深受中原儒家禮教熏陶的千金貴族女子,一旦和親,就意味著必須嫁很多次,而且是嫁給自己的繼子這種倫理的羞辱不是一個正常人所能承擔(dān)起的。大部分和親的公主們都抑郁而死,她們有的是水土不服,有的是想念中原,更多的是不能忍受這種風(fēng)俗的屈辱。
細君公主在?昆莫年老,欲使其孫岑陬尚公主?時上書武帝,結(jié)果武帝回復(fù)?從其國俗?,結(jié)果細君嫁給繼孫,五年以后就抑郁而亡;連主動出塞的昭君在要嫁給繼子之前,都寫信給皇帝,想回去,想抗命她們不是不知道制度不可違,只是這是一個女人最大的屈辱,她們受不了。解憂在出嫁之前,一定早就知道前面是什么,但是皇命難違,她不嫁也得嫁。但是她并沒有哭哭啼啼消沉下去,欣然從命的背后,有一種更大的意義支撐著她國家利益。
一個女人要是能超脫個人天地里的日?,嵭肌⑶閻鄱鞒鸲叱鋈タ刺煜嘛L(fēng)云,總是大氣而令人激賞的這位自幼長在深閨的封建貴族小姐非常清楚自己的肩頭是什么,她走出了自我。烏孫王軍須靡的左夫人,是匈奴公主,解憂嫁給軍須靡,為右夫人。
解憂一開始就面臨著非常尖銳的斗爭:烏孫是漢朝與匈奴同時拉攏的對象,烏孫王身邊的兩位夫人出身匈奴的左夫人與漢朝右夫人之間的斗爭,也將不再是情愛沖突,而是國家利益的爭奪。
那個時候解憂18歲。
雖然漢朝是天朝上國,勢力雄厚,但是鞭長莫及。烏孫國與匈奴卻同屬游牧民族,從風(fēng)俗習(xí)慣、制度禮儀、文化風(fēng)貌都極其相似,朝廷內(nèi)很多烏孫貴族甚至是匈奴族的親戚或者后代,可謂?打著骨頭連著筋?。解憂是右夫人,烏孫國左為上。所以從一開始,對心懷雄心壯志報效國家的解憂來說,就是一個人孤軍奮戰(zhàn)?!逗髮m》里,過氣的舒太妃教育要重新入宮爭斗的女主角:?女人得到一個男人的心是遠遠不夠的,最主要的,還有權(quán)力?。18歲的解憂已經(jīng)明白了這一點。
烏孫,是今天伊犁哈薩克族的祖源之一,居住在伊列河(今名伊犁河)流域到瑪納斯河一帶。西漢時它是西域最強大的部落,12萬戶,63萬人。以畜牧為業(yè),善養(yǎng)良馬。已使用鐵器,冶金、制陶、制革、毛織也有一定水平。烏孫的南面與天山以南的城郭諸國相鄰,西邊是大宛,西北是康居,東接車師。在由東到北的漫長邊緣上,被強鄰匈奴盤踞著。烏孫國的國家制度還是原始的奴隸制。因此,從精致的天朝上國到愚昧蠻荒的部落民族,從華麗的漢代宮殿到草原里的牙帳,從精密細致的雞肉黍米到腥氣的羊肉馬奶酒,從層層的曲裾深衣到簡單的獨龍?zhí)?,從字正腔圓的漢語到烏孫語,從漢朝公主到軍須靡的右夫人,解憂迅速轉(zhuǎn)變了自己的角色。她明白,自己首先要成為一個烏孫人。
她做得很成功,盡管是一個屬于外來文化的異族公主,卻用自己的聰穎智慧以及漢朝的新文化,得到了烏孫人的喜愛。但她沒有孩子,在第一個丈夫軍須靡死的時候,只有匈奴公主給他生了一個兒子泥靡。因為泥靡還小,王位落到了堂兄弟?肥王?翁歸靡身上。但是大家相約,翁歸靡之后,繼位的還是泥靡這為解憂的不幸埋下了伏筆。按照風(fēng)俗,解憂與匈奴公主又嫁給了肥王,事實證明這是一次非常幸運的婚姻。
可能性情相投,解憂跟第二任丈夫感情非常好。她為肥王生了五個孩子,開始協(xié)助國王參與政治、經(jīng)濟、軍事的決策以先進的漢族文化去管理落后的烏孫國,自然會起到好的作用,烏孫國迅速強大起來。連解憂的侍女馮嫽也嫁給了烏孫國貴族將軍。
可是這樣的局面卻招來了匈奴的嫉妒,失寵的匈奴公主回娘家訴苦,再加上漢朝天子更替,勢力開始衰落,匈奴要教訓(xùn)一下這個開始不聽話的鄰居。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匈奴為維持其對西域的統(tǒng)治,發(fā)兵威脅烏孫。單于惡狠狠地要挾,?去持公主來!?要烏孫王獻出解憂公主,并和漢廷斷絕一切關(guān)系。他們以巴里坤草原為基地,屯田車師(吐魯番盆地和車師等地),進攻烏孫,以控制、穩(wěn)定北疆地區(qū),隔斷烏孫與漢朝的聯(lián)系,并以車師為橋頭堡,向南疆發(fā)展。
烏孫王翁歸靡與解憂分析了形勢,上書漢王朝?匈奴與車師共侵烏孫,唯天子出兵幸救之???上М?dāng)時昭帝突然駕崩,國內(nèi)正處于動蕩時期,主子都沒找到,哪里會理會西域的這些亂事?一等就是兩年。
烏孫與匈奴同俗,始終與匈奴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國內(nèi)支持獻出解憂的聲音非常大,而且為了異族的女人讓戰(zhàn)士流血,在有些人眼里,也是不值得的。翁歸靡沒有獻出自己的老婆(歷史上這樣做的男人可謂少之又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少數(shù)民族男人講義氣),當(dāng)然,也反過來證明了解憂這幾年在烏孫的努力并沒有白費。但是,大軍當(dāng)前,敵強我弱,必須苦苦支撐。解憂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漢,可是在危難之時,大漢卻置之不理了。
自古在民間長大的帝王,一般都相當(dāng)敬業(yè)稱職,可能是了解了人間疾苦,眼界歷練跟養(yǎng)在深宮長于婦人之手的孩子們不同。宣帝因為祖父戾太子巫蠱事,襁褓之間差點給人滅口,后來被好心人收養(yǎng),自小在街巷長大,?高材好學(xué),然亦喜游俠,斗雞走馬,具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因此昭帝駕崩后他做了皇帝,漢朝出現(xiàn)中興的局面。但是經(jīng)過幾次朝代更替的折騰,烏孫那邊可辛苦壞了。匈奴趁亂反擊,屢次侵擾威逼烏孫。解憂幾次上書都石沉大海,掙扎了幾年,終于等到宣帝騰出手來收拾匈奴。
漢兵大發(fā)15萬騎兵,五將軍分道并出。遣校尉?;菔钩止?jié)護烏孫兵,昆彌自己統(tǒng)領(lǐng)翕侯以下5萬騎兵從西方入,至右谷蠡王庭,擒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千長、騎將以下4萬級,馬、牛、羊、驢、橐駝70余萬頭。匈奴幾十年一蹶不振,解憂算是過了幾年太平日子。如果解憂這個時候恰好死了,那真是功德圓滿了。她有寵愛她的丈夫,有擁戴她的國民,有相對安定的天下,有足夠?qū)拸V的政治舞臺可惜她沒死,老公死了。這對她來說是個悲劇。這個愛她的男人離開了,按照第一任丈夫軍須靡的遺命,王位要傳給匈奴公主的兒子泥靡,而泥靡已經(jīng)長大了。
泥靡人稱?狂王?。他變成狂王是可以理解的,從小生活在漢族公主的壓抑下,看著因為失寵而受冷落的匈奴母親,不被人喜歡也不招人待見心理變態(tài)也很正常。翁須靡在世的時候,曾經(jīng)要立跟解憂生的大兒子元貴靡為太子,可是不知道為什么沒有立成,查閱史書也語焉不詳。至于泥靡為什么突然繼承了王位,史書也沒直說,只是側(cè)面寫烏孫國又向漢朝求婚,皇帝要把解憂弟弟的女兒嫁過去,本來啥都準(zhǔn)備好了,半路上聽說翁須靡死了,繼位的不是元貴靡,中途又回去了。解憂的好日子到頭了。
聽說國王死了,烏孫的貴族們遵從從前的約定,立軍須靡的兒子泥靡為王??裢跤秩⒘私鈶n,生下一個兒子叫鴟靡。狂王跟解憂感情非常不好,又殘忍暴虐,漸漸地失去了人心。解憂在那里已經(jīng)待了幾十年了,立自己的兒子繼王位都做不到,而烏孫貴族們遵從前約,立泥靡為王,這是一個很微妙的信號。它解釋了解憂一生的悲劇。
當(dāng)年解憂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時,她以為她是能改變什么的。這個走出自我的女人,想用自己的一腔熱血?我以我血薦軒轅?。她確實努力了,也盡力了,但是卻是無力回天。在關(guān)鍵時刻,事情結(jié)果總是證明著這場努力的虛妄。王位爭奪時,貴族們一致要匈奴公主的后代繼承王位,她失敗了。不得以又嫁給了繼承王位的泥靡。想通過夫人的地位繼續(xù)保持在烏孫國的影響,保持大漢天下的穩(wěn)定,保持漢族的血統(tǒng)甚至為這個自己非常討厭的男人生了個兒子。但是泥靡倒行逆施,國人共憤。她終于受不了了,于是背水一戰(zhàn)。
公主向漢使訴說烏孫國百姓被狂王所禍害,人心向背,誅殺狂王容易。于是立下?鴻門宴?,主狂王赴宴,酒會完了后,讓將士用劍擊打狂王。劍落下只傷到狂王,狂王騎馬逃離。狂王的兒子帶領(lǐng)部隊將公主和漢使圍在赤谷城。幾個月后,都護鄭吉帶領(lǐng)眾多國家的部隊來救城,圍困這才解除。解憂擺了一席?鴻門宴?,但是命運似乎一直在嘲弄這個一直很努力的女人泥靡只是傷而未死,國內(nèi)支持站在匈奴那邊的貴族們出兵還擊,圍困了數(shù)月,漢朝出兵才解圍。不僅如此,漢朝還派了愚不可及的人來協(xié)調(diào)這件事情,這個人叫張翁。漢朝派他出面的本意,是想暗中保護公主。但表面文章不能不做,所以把兩個起事的官員拉到長安砍頭,派張翁去審問公主,副使去治泥靡的傷。
張翁真的給公主用刑,還拽著公主的頭發(fā)痛罵,副使敬業(yè)地把泥靡的傷治好了(這兩人難道是匈奴血統(tǒng)?人蠢到這個地步也不太容易)。解憂算是倒霉到底了,設(shè)計篡位,沒成功,自己娘家來調(diào)停,派來的人卻是兩個傻子。但是這個女人像仙人掌一樣頑強,她悄悄給漢朝天子上書?;实垡豢?,這還了得,馬上把張翁拉回長安砍頭,副使閹了做太監(jiān)。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0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