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砬遘娙腙P(guān)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家都知道,近些年來,清宮劇極為火爆,從努爾哈赤到溥儀,無論什么清朝帝王,都不止拍了一遍,且都以正面形象出現(xiàn)。難道中國人真喜歡看清宮劇嗎?
然而,詭異的是,有一段歷史卻從不拍攝!這就是清軍前五次入關(guān)!當(dāng)然,在某些電視劇中,偶爾能展現(xiàn)一角,但不能算真正拍攝!
談及清軍入關(guān),很多人只有一個印象,即:1644年的清軍入關(guān)!其實,在此之前,還有五次清軍入關(guān)。需要說明的是,前五次清軍入關(guān),有一部分時期叫“后金”,而不叫“清軍”!
第一次,1629年皇太極率軍,繞道蒙古地區(qū),攻破大安口,圍攻北京城。正是因為這一戰(zhàn),導(dǎo)致袁崇煥被殺!
第二次,1634年皇太極兵分四路,以大同、宣化一帶為主攻方向,分別破關(guān)口而入,“不攻城池,只在各村堡劫掠”!
第三次,1636年阿濟格等率軍入關(guān)!此役,清軍共克12城,56戰(zhàn)皆勝,獲人畜17萬9千8百,至于被屠殺者不計其數(shù)!
第四次,1638年多爾袞率軍入關(guān),將濟南屠殺燒毀一空,獲人畜46萬2千3百,孫承宗就是這一次全家100多口被殺!
第五次,1642年阿巴泰率軍入關(guān),俘獲人口36萬9千人,駝、馬、騾、牛、驢、羊共32萬1千余頭!
需要說明的是,(1)以上涉及到的清軍俘獲“人畜”和金銀珠寶等,不包括清軍將士私下掠取,(2)清軍所抓取的“人畜”,都是青壯年,至于老幼和抵抗的青壯之類,都被屠殺一空!因此,杜車別統(tǒng)計這幾次入關(guān)的數(shù)據(jù)推測,清軍這五次入關(guān),至少造成了1000萬人的死傷,導(dǎo)致北方經(jīng)濟徹底崩潰!
客觀的說,從清朝的角度來說,這五次入關(guān),每一次都收獲巨大,在軍事上也取得了輝煌勝利。那么,為何清宮劇不好好的表現(xiàn)表現(xiàn)呢?事實上,當(dāng)你知道真相之后,就會明白,不是不想拍,而是無人敢拍!
原因很簡單,如果說1644年的清軍入關(guān),還可以說自己是為“崇禎報仇”的正義性,那么此前五次入關(guān),完全就是強盜行徑,怎么洗也洗不白!
歸納一下的話,清軍這五次入關(guān)有四個要點,(1)非正義,完全是搶劫性質(zhì),(2)很血腥,四處殺人毀城,窮兇極惡,搶人搶糧搶珠寶,比三光政策還三光,(3)上述有一個詞很重要,即“人畜”,可以看到清軍根本不把漢人當(dāng)人看,而是和畜生相提并論,(4)當(dāng)時北方?jīng)]有李自成!
因此,這樣一段歷史,即便清軍表現(xiàn)的再輝煌,“清宮劇”也不敢拍,因為這完全是“抹黑”清軍正義的形象呀!眾所周知,如今熒屏上的清軍和清朝,幾乎有“史上最好的皇帝”、“史上最勇敢而善良的軍隊”、“史上最得人心的王朝”.......總之,清朝人就猶如生活在天堂里!
試想一下,如果拍了清軍前五次入關(guān)搶劫,讓觀眾看到清軍猶如一個殘暴的機器,四處收割無辜的生命,那么皇太極、多爾袞等,還談什么光輝熒屏形象,還怎么騙人?由于影視娛樂圈的清朝后裔勢力很強,或許因此而沒有導(dǎo)演敢拍!
詭異的是,清軍還是原來的清軍,但前五次入關(guān)是四處燒殺搶掠,窮兇極惡,但第六次入關(guān)之后,卻都變成了“正義之師”,畫風(fēng)變得好快!各位朋友,對于清軍前五次入關(guān)的性質(zhì),你有什么看法?
即使吳三桂不放清兵入關(guān),清朝憑實力完全可以打入關(guān)內(nèi)。實際上,早在吳三桂投降之前,清朝軍隊已經(jīng)先后五次突破長城防線,進入中原,就用事實證實了這一點。
一、長城防線的弱點
明朝建立初期,為了防范北元勢力卷土重來入侵中原,先后多次對長城進行修筑擴建,建成一條綿延萬里的堅固防線。然而這條長城防線也并不是堅不可摧,而是也存在一些弱點。
首先,明代長城防線的規(guī)模之大和長度之長,都堪稱史無前例。由于長度超過萬里,很多地段都處于荒無人煙的崇山峻嶺地段,給后期維護帶來很大困難。明朝也只能做到對一些重要關(guān)隘和地段加以維護,不可能做到處處兼顧。由于年深日久風(fēng)雨摧殘,后期缺乏維護,長城的一些地段出現(xiàn)崩塌毀壞,北方游牧騎兵很容易從這些地段越過長城。
其次,同樣由于長城實在太長,明朝軍隊數(shù)量有限,只能在一些重要地段和隘口派駐兵力布防,而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很多荒僻地段都沒有軍隊駐防,清朝軍隊也可以選擇這些地段突破長城。
二、吳三桂投降前,清朝已經(jīng)五次突破長城
1629年,皇太極繞開寧錦防線,最終從長城的喜峰口突破成功,攻克邊防重鎮(zhèn)遵化,并大肆屠城,前鋒一直打到明朝京城之下。1634年,皇太極率后金軍從大同、宣府一帶突破成功,攻入山西、河北北部。在劫掠了大量財富、人口和牲畜后,安然撤退。
1636年,清朝派阿濟格、多爾袞率軍從長城的獨石口突破,這是清軍第三次入關(guān),京城周邊的延慶、居庸關(guān)、昌平相繼陷落。1638年,皇太極派多爾袞率清軍從長城的墻子嶺和青山關(guān)突破。這是清軍第四次入關(guān),一路燒殺搶掠,后兵分兩路,沿太行山和大運河南下,在攻克河北南部的廣平、大名等地后,又殺入山東。1642年,皇太極派阿巴泰率清軍從長城界嶺口突破成功,這是清軍第五次入關(guān)。清軍在連克河間、衡水后,攻入山東,占領(lǐng)臨清,又深入山東腹地。
由此可見,即使吳三桂不投降清軍,清朝也完全具備入關(guān)的實力。
皇太極沒有入關(guān)。
崇德元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建國號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鮮臣服于清朝。在崇德七年的松錦大戰(zhàn)中生俘洪承疇,自此明朝關(guān)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
清軍入關(guān)已成必然之勢,但是在崇德八年的時候,皇太極猝死于清軍入關(guān)前夕,未能實現(xiàn)入關(guān)奪取全國政權(quán)的夙愿。
擴展資料:
皇太極繼位之初,后金面臨的形勢十分嚴(yán)峻。外部處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鮮的包圍。內(nèi)部由于貴族分權(quán)勢力的矛盾,沖突日益嚴(yán)重。
皇太極逐步建立國家統(tǒng)治機構(gòu),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國家權(quán)力。天命十一年,皇太極繼位后頒布《滿漢別居令》,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主張。
宣布滿漢一體毋致異同,實行編戶為民政策,下令將大多數(shù)漢民莊丁由莊田抽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
漢民由農(nóng)奴恢復(fù)為民戶,即原有封建自由民身份,從而緩解了民族矛盾,社會逐漸得到緩和、安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皇太極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1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