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本祖一脈上下或親戚關(guān)系稱謂有嚴格的規(guī)定,在現(xiàn)實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這樣一個難題,一個上下差7代的晚輩不知道如何稱呼比自己大8輩的長輩,出現(xiàn)令人難堪的場面(其實說實在一句,有時小編還會弄錯同輩的稱呼,實屬慚愧至極)。
有人根據(jù)中國《漢語大辭典》、漢的《爾雅?釋親》和《春秋公羊傳?莊公四年》等史書考證確定了中國人本族內(nèi)“上下九輩”的稱呼,也就是祖宗十八代:
祖宗十八代
上按次序稱謂: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我們粵西地區(qū)稱呼爸爸的爸爸為“公”),祖父之父為曾祖(太公),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書中說:因人懷跆,鼻先受形,故鼻祖為始祖。
知識延伸:“鼻”字的甲骨文
下按次序稱謂:父之子為子,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弟孫,弟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云孫,云孫之子為耳孫。即:子、孫、曾、玄、來、弟、仍、云、耳?!岸鷮O者,謂祖甚遠,僅耳目聞之也”, “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為證也!
了解了祖宗十八代后,我們再來看看我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是什么意思吧:
故、顯、考、妣
“故”,顧名思義,就是已故之人。而用“故”一字,則寄托了對故人的思念的緬懷。
通常,墓碑上會刻有“已故某某之墓”,也是一種尊稱。
而“故人”也指和我們關(guān)系比較親近的人,是一種表達敬意的尊稱,通常子女為父母立墓碑刻字的時候,會刻有“故先妣”“故先考”等字樣。
補充釋義:在文字釋義上,“古、故”同源、后分化?!肮拧奔坠俏膹摹柏词允救珨?shù))”,從口(言),有的甲骨文從中(兩軍之間)從口,金文承續(xù)字形寫成了“古”。本義:口口相傳的戰(zhàn)爭年代,引申義古老、古人等。當“古”的戰(zhàn)爭含義消失后,金文再加“攴(持棍)”會意,隸書寫成了“故”。本義:遠古戰(zhàn)爭年代,引申義故事、故舊等。
顯
從字面意思來看,“顯”字的意思容易聯(lián)想到的是顯達、顯赫,屬于身份比較高貴的人群,或者一生功德無量,做了無數(shù)好事的人,他對自己的家族做出了無數(shù)的貢獻,所以才可以用“顯人”。從門第說起,死者的家庭通常是顯耀的,通常是貴族家庭,正所謂“達官顯貴”。
若是普通且平凡的家庭,則比較少用“顯”字的,一般用“先”字,這也是為何墓碑上通有“顯”和“先”的區(qū)別。
先人
現(xiàn)在,我們一般稱呼已過世的人為先人,作為普通家庭,先人離世前,已經(jīng)有人比他年長,亦或是他沒有孫子,都可以用“先”來刻字。因此“先父”“先母”也是比較常用的,在古今通用。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對自己父母的稱呼通常是“家父”或者“家母”,如果父母已經(jīng)離世,則會改稱為“先父”“先母”,也都是常識。
考妣
在古文中,“考妣”二字一般合在一起說,不知道你們有沒見過“如喪考妣”等字眼,形容對自己很重要的人,就像是父母一樣的人去世了,心情悲痛。
成語出自《尚書·舜典》:戰(zhàn)國時期,堯死時,老百姓如喪考妣,兒子舜率百姓服喪三年,停止娛樂。
因此,“考妣”指的就是我們的父母?!翱肌敝傅氖请x世的父親,而“妣”帶著女字旁,便是指的是離去的母親。
逝者已逝,生者當如斯。墓碑存在的意義,是對逝者的懷念和追思,也是對生者的安慰和寄托情感的載體,每一個講究和規(guī)矩,出發(fā)點都是為了能讓已故者安息,生者堅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18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