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古代造反口號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在古代,權(quán)力和財富高度集中,因為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所以在古代,造反這種事是時常出現(xiàn),每朝每代都有的。除了旗幟鮮明的造反或者起義之外,還有一種非常常見的方式:打著勤王,清君側(cè)的旗號來造反。
在中國的歷史上,打著”清君側(cè)“名號來造反的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朱棣了,他雖然名義上是勤王,但是實際上卻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根本沒有人相信他朱棣是去勤王的,就連朱棣本人都不信。
以清君側(cè)和勤王的名義去造反,在中國的歷史上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就有了,后來漢代飽受十常侍之亂的禍害,何進當時就下令董卓來洛陽勤王,結(jié)果董卓到了洛陽就成了漢賊,這段歷史國人都熟悉,皇帝王爺們也都熟悉。不止是中國是這樣,古羅馬也不允許軍隊擅自越過羅馬河,就是怕所謂的“勤王之師”來造反。
但是,為什么這么拙劣的借口還有人會用呢?
首先,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一個師出有名,無論你是明著起義還是暗地里謀逆,都要先把綱領和口號給提出來,最早的陳勝吳廣是“伐無道,誅暴秦”,后來的李自成是“闖王來了不納糧”,孫中山的口號是“恢復中華”。
如果要造反就要名正言順,藩王雖然打著勤王的名號有些拙劣,但是,這畢竟是一個借口。
勤王的實質(zhì)雖然是造反,但是這個名號是把矛頭對準了皇帝身邊的人,而不是皇帝,當年晁錯主張削藩,那幾位藩王打出的就是“清君側(cè)”的名義,他們反對皇帝實施的制度,卻又不說是反對皇帝,而是說皇帝被人誤導了,這么做也可以將矛盾的等級變得小一點,自己在道義上更正確一些。西晉的八王之亂也是一個例子。
再一個,這個名義和口號雖然有毛病,但是卻可以蒙騙很多的人,如果讓那些士兵直接去造反,他們是不敢的,但是如果打著這個旗號,就可以在輿論上占據(jù)主動了。不僅是士兵,對百姓來說,這一招也很有效果。老百姓會說,他并不是造反,只是皇帝身邊出了一個“晁錯”,他是替皇帝去鏟除奸邪的,他是忠臣。
勤王和清君側(cè)的好處就在于,它雖然就是沖著皇帝去的,卻還擺出一副為了皇帝好的樣子。
他們不敢輕易造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原因:第一來說,古代造反也是需要找一個看上去比較合理的理由(哪怕大家都知道這是個借口)。第二個來說,古人的忠君思想是刻在骨子里的,一般將軍并沒有造反的勇氣。第三來說,這些將軍的家人都握在皇上的手里,大多數(shù)將軍也做不到喪心病狂的放棄自己的家人。
比如說漢文帝時期的“七王之亂”,雖說造反是早有打算的,但是也要找上“誅晁錯”這么個理由,要不然就是非正義之戰(zhàn),得不到輿論的支持。再比如說,吳三桂的反清復明,雖說當時的明朝皇上還是吳三桂親手殺的,但是吳三桂還是給自己戴了這么個高帽子才造反。也就是說將軍造反也得進行公開演講,得找個說得過去的理由。
再比如說,古代能到將軍這個職位的人,一般都是思想覺悟比較高的,要是是個將軍就造反,皇上還怎么坐穩(wěn)江山呢?比如說被趙構(gòu)逼死的岳飛,皇上最后以“莫須有”那樣的借口賜死岳飛,岳飛都沒有反抗。還有戰(zhàn)國時期的白起,為秦國打下那么多城池,最后被秦王賜死,同樣也沒有想過造反??梢?,忠君的思想是刻在骨子里的。
況且,這些駐守邊疆的將士,自己的老婆孩子和父母親都在皇上的手里,就算有的人不在乎老婆孩子,但是親爹親娘總不能說放棄就放棄吧,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放棄全家成全自己的勇氣。
歷史上左良玉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但是個人能力不是太高。至于左良玉為何起兵造反?第一點就是他擁兵自重,遭到了朝廷防范,他就打著清君側(cè)的口號起兵。第二點就是因為他當時年事已高,也不甘心就這樣死去,所以就想搞點大事情。
左良玉是屬于東林黨的人,弘光政權(quán)中馬士英、阮大鋮等人掌權(quán)以后排斥東林黨人。這對于左良玉來說是一個不好的消息,左良玉當時很擔心自己被馬士英、阮大鋮等人打壓。當然左良玉這種擔心是正確的,事實上馬士英、阮大鋮等人也在擔心東林黨的人勾結(jié)左良玉。雖然馬士英、阮大鋮等人明面上和左良玉稱兄道弟,背后玩了一招左良玉接受不了的事情。
馬士英、阮大鋮干了一件惹怒左良玉的事情,一邊交好左良玉,一邊修筑板機城作為向西防御的屏障。左良玉當時就說:“西邊有什么要防的,大概是防我左良玉吧!”再加上當時監(jiān)軍御史黃澍仗著良玉的勢力和馬士英、阮大鋮鬧了矛盾,朝廷就拍錦衣衛(wèi)逮捕黃澍,可是左良玉就袒護黃澍。最終黃澍等人一商量,干脆不如讓左良玉打著“清君側(cè)”的口號起兵!
最后又發(fā)生了一些事情,導致黃澍等人和軍中其他人結(jié)盟,逼著左良玉造反。當然左良玉本來就有這種心思,最終左良玉走向了“清君側(cè)”的道路。不過當時左良玉已經(jīng)病入盲膏了,還沒離開九江就病死了。
盡力于王事。
勤王有兩層含義,一是勤王之事,二是救王于危難之間。一般而言第二層意思用到的比較多,勤王指的是統(tǒng)治者在遇到亂臣賊子,或者是外患威脅的時候,不在皇上身邊的臣子會起兵前去救援皇上,我們管這種現(xiàn)象就叫做入京勤王。
當古代的統(tǒng)治者的生命安危,或者是皇位受到外在因素,抑或是內(nèi)亂的威脅跟影響時,這個時候皇帝會給在外戍守的將領們發(fā)一個入京勤王的旨意,讓他們趕快回京來救駕。
當然臣子們在聽聞皇帝陷入危險的時候,也應該義不容辭的前來救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2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揭秘,東漢為什么有那么多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