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是個怎么樣的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在三國時期有一句俗語:“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說的是瑯琊諸葛氏。諸葛氏分仕三家,而且都獲得了重要的職權,看上去頗有些分散投資的味道(其實是巧合)。所謂的“吳得其虎”說的是諸葛瑾,在東吳官至大將軍。他的兒子諸葛恪的影響力更大,是東吳中后期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深受孫權的器重,在孫權去世后更是被任命為輔政大臣之首,一度是東吳的實際執(zhí)政者。不過諸葛瑾對諸葛恪的感觀卻并不怎么樣,稱諸葛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蹦敲粗T葛瑾為什么會對自己的兒子有這樣的評價呢?諸葛恪又是怎樣一個人物呢?
天才的諸葛恪
陳壽寫《三國志》有一個弊端,就是行文簡略,很多重要事情都沒有記錄在內(nèi),需要其他史料的補充(而且還沒有《志》)。不過在《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中,陳壽還是沒有吝嗇筆墨的,用了字來闡述諸葛恪的聰慧。這種聰慧主要體現(xiàn)在急智和捷對方面,下面小編簡單說一下。
諸葛子瑜之驢
諸葛瑾臉長,孫權在宴會上嘲諷諸葛瑾,讓人牽一頭驢進來,在上面題寫“諸葛子瑜”??吹礁赣H受辱,諸葛恪請求在“諸葛子瑜”的基礎上再添兩字,成為“諸葛子瑜之驢”。孫權大笑,將驢賞賜給諸葛恪。
諸葛亮、諸葛瑾孰賢
孫權問諸葛恪,諸葛亮和諸葛瑾誰更賢能。諸葛恪回答是自己的父親。孫權詢問原因,諸葛恪回答,自己的父親知道應該輔佐誰,叔父不知道,所以自己的父親更賢能。
向張昭勸酒
在酒宴上,孫權令諸葛恪行酒。張昭已經(jīng)有些醉了,到張昭的時候拒絕飲酒,說這不是奉養(yǎng)老者的禮儀。孫權讓諸葛恪繼續(xù)勸酒,諸葛恪對張昭說:“當年姜子牙九十歲還指揮戰(zhàn)爭,沒有告老?,F(xiàn)在戰(zhàn)爭的事情,將軍(張昭)在后;酒食的事情,將軍在前,這怎么能說不是奉養(yǎng)老者之道呢?”張昭無言以對,只能飲酒。
蜀漢馬廄
蜀漢有使者到東吳,孫權對使者說,諸葛恪喜歡騎馬,轉(zhuǎn)告你家丞相送好馬過來。諸葛恪連忙謝恩。孫權不解:“馬還沒送到,為什么謝恩?”諸葛恪回答:“蜀漢就如陛下的馬廄,現(xiàn)在已經(jīng)下詔,一定有馬送過來?!?/p>
這是《三國志》中對諸葛恪少年聰慧的事件的記載,與其他人傳記相比,已經(jīng)算得上十分詳實了。像闡述曹沖、孫亮的聰慧時,陳壽也就用了一兩件事。而且在裴松之引注的《恪別傳》以及《江表傳》中,更列舉了諸葛恪有急智辯才的一些事跡。受限于篇幅,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而言之,諸葛恪確實算得上天才人物,且家世衣冠,自己的父親諸葛瑾在東吳有巨大影響力。這樣的人物簡直帶著主角光環(huán)出身,但也給諸葛恪帶來一定的性格缺陷,即恃才傲物、剛愎自用、急功近利、自命不凡;前期順利的仕途更是讓他經(jīng)受不了挫折。
有一件事可以將諸葛恪的辯才和不遜同時表現(xiàn)出來。諸葛恪入朝輔佐幼主孫亮,當時的大司馬、武昌右部督呂岱勸諸葛恪凡事要經(jīng)過“十思”而后行。諸葛恪反駁:“當年季文子說凡事三思而后行,孔夫子說兩次思考就行了。現(xiàn)在您勸我凡事十思,是了解我能力上的不足了?!边@件事固然又是諸葛恪獲得了辯論上的勝利,但也體現(xiàn)出他的性格缺陷,以及得罪了呂岱等老臣,受到了時人的非議。
諸葛恪的政績
一、節(jié)度官
諸葛恪有智力,父親諸葛瑾是東吳重臣,政治立場又是淮泗集團,算是孫權可以倚重并制衡江東世家的“自己人”,自然會受到重用。諸葛恪先是騎都尉,進入東宮成為“太子四友”之一的左輔都尉,當然這僅僅是個閑散官職,鍍個金而已。隨后孫權任命諸葛恪為節(jié)度官。節(jié)度官是東吳所置的一種官員,專管糧草調(diào)度。這種活需要心細,上面我們也說了,諸葛恪是個心浮氣躁的人物,不愿意管這些繁瑣的事情。這一點連遠在蜀漢的諸葛亮都看出來了(諸葛亮管的還挺寬),寫信給陸遜,說諸葛恪不是管后勤的料子,陸遜轉(zhuǎn)告給孫權。孫權于是領諸葛恪領兵,轉(zhuǎn)到一線上來。
二、丹陽山越
東吳的地盤看上去挺大,但是其中有很多的山地,交通不便,控制力不強。而且其中有很多不服東吳管控的山越,這些人依托連綿的山嶺和熟悉的地形,加上從山嶺的銅鐵礦采礦鑄造盔甲兵器,擁有一定戰(zhàn)斗力,給東吳帶來很大的麻煩。這些人受到征討的時候躲在山里,不與東吳軍隊正面對抗。丹陽山越一直就成為東吳一個比較難處理的問題。
諸葛恪自告奮勇,向?qū)O權請求到丹陽收服這些丹陽山越。很多人都認為這件事很難辦,其中就包括諸葛瑾。事實上諸葛瑾評價諸葛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就是因為這件事。但是孫權還是答應了諸葛恪的請求,任命諸葛恪為丹陽太守。
諸葛恪到任之后,也不和丹陽山越直接發(fā)生戰(zhàn)事,而是修筑籬笆,將他們封鎖起來。等到糧食成熟之后派士兵割取,不給丹陽山越留糧食。一些山民實在沒有糧食,出山投降,諸葛恪又命令地方長吏不能用暴力手段對待這些人。這樣一來,受限于物質(zhì)條件的匱乏,加上諸葛恪的攻心政策,大批山民投降官府。諸葛恪從中吸取高達四萬的兵源。
三、圖攻壽春
諸葛恪解決丹陽山越的問題,體現(xiàn)了自己的軍事能力。孫權拜諸葛恪為威北將軍,并且將他調(diào)到江北的廬江。這個時候的諸葛恪與曹魏相鄰,其急功近利,或者說積極進取的性格發(fā)揮了作用。在鎮(zhèn)期間諸葛恪進攻過舒縣、六安,并且向淮南地區(qū)廣泛派遣斥候,偵測地形和曹魏的情況,準備對壽春發(fā)動進攻。
諸葛恪的意圖被司馬懿察覺到,司馬懿率軍進攻舒縣,諸葛恪放棄舒縣撤退。孫權本來想率軍支援諸葛恪,但是有望氣者說此戰(zhàn)不利,于是放棄與曹魏進行大規(guī)模沖突,也害怕諸葛恪腦子發(fā)熱,于是將諸葛恪調(diào)到柴桑。陸遜去世后,諸葛恪代替陸遜的位置,鎮(zhèn)守長江防線重鎮(zhèn)武昌。
四、入朝輔政
孫權晚年在東吳促成“南魯黨爭”,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兩敗俱傷,孫權另立幼子孫亮為太子,并且在侍中孫峻以及東吳群臣的意向下,選擇諸葛恪為輔政大臣之首,諸葛恪從武昌入朝執(zhí)政(這才有呂岱勸諸葛恪十思的事情)。
諸葛恪入朝后用雷霆手段誅殺了自己的政敵,另一個輔政大臣孫弘,然后發(fā)布一系列人心所望的政令:廢除充當皇帝耳目的校事官、減免拖欠的賦稅、廢除關稅。這些政令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東吳新舊統(tǒng)治者交接帶來的危機,為自己樹立了人望。接著諸葛恪在東興堤筑城,加強對濡須水系的控制,完成孫權生前未競的事業(yè),并且在曹魏破壞東興堤城塢的時候予以反擊,殺傷了數(shù)以萬計的曹魏軍隊,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東興之戰(zhàn)”。這次巨大的勝捷把諸葛恪的威望推至巔峰。
諸葛恪的覆亡
諸葛恪此時大權在握,“東興之戰(zhàn)”的勝利讓他對曹魏產(chǎn)生輕敵的情緒,變得更加急功近利。于是在次年,諸葛恪發(fā)動二十萬大軍主動進攻淮南。諸葛恪此舉可以說是勞民傷財,而且圍攻合肥新城不能拔,反而在軍中產(chǎn)生疫病,傷亡慘重,又礙于曹魏的援兵,不得不撤兵。這次徒勞無功的軍事行動讓諸葛恪的名望受到巨大打擊,敲響了諸葛恪的喪鐘。
諸葛恪名望受損,打算用威嚴控制東吳群臣,保護自己的地位。他將失敗的責任推給中書省,改易選曹任命的一些官吏,又將禁軍改成自己的心腹,走權臣路線。此時諸葛恪急需一場勝利扭轉(zhuǎn)這個不利的局面,他不顧“新城之戰(zhàn)”的失敗,打算繼續(xù)北伐進攻徐州。可以看到此時的諸葛恪在遭遇巨大打擊之后已經(jīng)亂了分寸,呈現(xiàn)出賭徒的心態(tài)。
但是諸葛恪終究沒有能繼續(xù)賭下去,另一個輔政大臣孫峻(當初支持諸葛恪,在誅殺孫弘的事情中也起到很大作用)利用這個局面,與孫亮聯(lián)合(一說孫亮在主觀上并未參與)發(fā)動政變,請諸葛恪入宮飲酒的時候殺死諸葛恪,將其夷滅三族。其實諸葛恪并沒有反叛的想法,其堅持北伐的想法也是正確的。但他行事激進,自命不凡,不能處理好與人的關系,更沒有處理好失敗后帶來的劇變,導致這個結(jié)果。諸葛瑾對諸葛恪的評價果然應驗了。
諸葛恪之死,在東興大捷之后就已經(jīng)有人給下了定論,主少國疑,功高震主,諸葛恪被殺是早晚的事。此時諸葛恪該做的應該是明哲保身,至少應該遠離權力核心。但他偏偏率師伐魏,給了別人進讒言的機會,自己也就走到了盡頭。
當然,這些都是一方面因素,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諸葛恪性格上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剛愎自用。當初陸遜曾說過,在諸葛恪上面的人,諸葛恪不服,在他下面的人,諸葛恪又不屑一顧。而他的父親也說過“非保家之主”。
當初孫權選他當太傅的時候,呂岱曾勸他,遇事“十思而后行”。他當時就不太愿意聽了,孔子說三思而后行,而且還說兩思就差不多了,你讓我十思,擺明了就是覺得我沒能力嗎?呂岱聽后也不好再說什么。也正因為諸葛恪這種缺陷,導致樹敵太多,自己身為輔政大臣,自然成了眾矢之的。
當初孫權剛死的時候,同為輔政大臣的孫弘因為與諸葛恪不和,想先殺死他。不料事情被孫峻泄露給了諸葛恪,諸葛恪先下手為強,殺死了孫弘。后來諸葛恪新城兵敗之后,孫峻又除去了諸葛恪,先救后殺,很顯然是兩人交惡的過程。諸葛恪被殺之前,曾有人勸他,宮內(nèi)有異動,但諸葛恪覺得孫峻這樣的人,頂多是在酒里下毒,根本沒當回事。
阮籍說:“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守其有者有據(jù),持其無者無執(zhí)?!边@就是諸葛恪沒有明白的道理,他并非權臣,但因為剛愎自用、一意孤行而留下了權臣的名聲,也為自己招來了禍患。自卑、自信、自負這是三個極端的表現(xiàn),很多時候也難以拿捏,但無論在什么時候,凡事三思,多聽取別人的意見終歸沒有壞處。
擴展資料:
人物評價
孫權:①藍田生玉,真不虛也。②恪剛愎自用。?
諸葛亮:恪性疏,今使典主糧谷,糧谷軍之要最,仆雖在遠,竊用不安。?
諸葛瑾: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
胡綜:英才卓越,超逾倫匹,則諸葛恪。
羊衟:元遜才而疏,子默精而狠,叔發(fā)辨而浮,孝敬深而狹。?
張緝:威震其主,功蓋一國,求不得死乎!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諸葛?。ㄈ龂鴷r期東吳權臣)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卓恕,諸葛恪僅僅是一個請客的人,沒有過多的筆墨用在諸葛恪的身上,所以沒法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充其量僅僅是一個對待朋友真誠的人,畢竟他等待著卓恕,有關詳情詳解如下:
一、原文如下:
卓恕為人篤信,言不宿諾。從建業(yè)還家,辭諸葛恪,恪問何當復來,恕對“某日”。
是日,恪為主人,停不飲食,以須恕至。賓客皆曰:“會稽、建業(yè)相去千里,豈得期?”已而恕至,一座盡驚。
二、翻譯如下:
卓恕為人非常講信用,說話沒有不算數(shù)的。他從建業(yè)回老家會稽去,向諸葛恪告別,諸葛恪問他什么時候回來,卓恕說“某日”。
到了這一天,諸葛恪做東請客,都停著不吃不喝,為了等待卓恕的到來??腿藗兌颊f:“會稽與建業(yè)相距千里之遙,怎么能按時到來?”停了一會,卓恕果真到了,滿座的客人都驚訝不已。
孔子言: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
說話不算數(shù),打折扣,這就等于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再要彌補可就難了,所以不要輕易答應自己可能做不到的事情,好比不能輕易的下承諾一樣。
三、補充介紹諸葛?。?br> 諸葛恪(203-253年),字元遜,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東吳權臣,東吳大將軍諸葛瑾長子,蜀漢丞相諸葛亮之侄。
從小就以神童著稱,深受孫權賞識,弱冠拜騎都尉,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為左輔都尉,為東宮幕僚領袖。曾任丹楊太守,平定山越。陸遜病故,諸葛恪領其兵,為大將軍,主管上游軍事。孫權臨終前為托孤大臣之首。孫亮繼位后,諸葛恪掌握吳國軍政大權,初期革新政治,并率軍抗魏取得東興大捷,頗孚眾望。此后諸葛恪開始輕敵,大舉興兵伐魏,慘遭新城之敗?;剀姾鬄檠陲椷^錯,更加獨斷專權。后被孫峻聯(lián)合孫亮設計殺害,被夷滅三族。孫綝被殺后,孫休下詔將諸葛恪依禮改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2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