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真正的劉禪是什么樣的,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劉備死后,諸葛亮無疑成為了蜀漢的頂梁柱,朝政的大小事情都包攬在了自己身上。但所幸的是,諸葛亮不是那種把持朝政的奸佞之臣。相反,他把自己后半生的心血全部奉獻給了蜀漢,為了蜀漢的將來,他一次次的出兵北伐曹魏,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是他的所作所為足以對得起劉備臨終的囑托。
隨著諸葛亮的死去,劉禪開始親自掌權(quán),獨立處理蜀漢大小事宜。雖然他沒有父親劉備的能力,但是他卻依然統(tǒng)治了蜀漢三十年的光景??梢?,我們的阿斗并不是一無是處,還是有一定能力的。諸葛亮死后,蜀漢上下對于北伐早已沒有當初的自信與熱情了,因為群臣很清楚,就連諸葛亮這樣的大智者,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未能北定中原,換作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蔣琬曾對姜維說:“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不如且保國治民,謹守社稷?!笔Y琬所表達的意思很清楚,我們這些大臣的能力與丞相諸葛亮相比都相差甚遠,他都沒辦法可定中原,更何況我們呢!但是姜維卻一意孤行,堅持以窮兵黷武的方式來強大蜀國,可是經(jīng)過數(shù)次北伐證明,蔣琬說的話是很道理的。面對蜀漢內(nèi)部主戰(zhàn)派和止戰(zhàn)派的沖突和矛盾,對于劉禪來說,掌舵確實有點艱難。
但劉禪還是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維持著蜀漢,雖然在這過程中也犯了不少錯誤,如親信宦官黃皓等人,但終究還是支撐了蜀漢近30年的時間。就算劉禪知道蜀漢國力衰弱,早晚會被曹魏吞滅。但他依然沒有破罐子破摔,而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維系蜀漢,保全治下的百姓。當鄧艾、鐘會兵臨城下的時候,意味著蜀漢的最后時刻來臨。
此時的劉禪有兩個選擇,一是組織軍隊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誓死不降;二是臣服曹魏,開城投降。就在滿朝文武商討如何抉擇的時候,劉禪做了最終的決定,他選擇了不抵抗開城投降這一條路。因為他聽說“城外百姓,扶老攜幼,哭聲大震,各逃生命?!睂λ麃碚f,個人生死事小,成千上萬百姓的性命卻事關(guān)重大。
于是他下達了最后一道圣旨,其中提到:“輒敕群帥投戈釋甲,官府帑藏一無所毀。百姓布野,余糧棲畝,以俟后來之惠,全元元之命?!币馑季褪?,我可以讓蜀漢將士放下兵器停止抵抗,也可以將官府國庫完好封存任由曹魏處置。但只有一個希望,就是保全城中所有百姓,不要讓他們受到傷害。最終劉禪自縛繩索,帶著棺材前往曹魏軍營前門。鄧艾見狀,替他解下了繩索,并燒掉了棺材,以禮相待劉禪。對于劉禪的那道詔書,曹魏方面接受了他其中的懇求,善待全城百姓絕不傷害。可以說,劉禪在他的皇帝職業(yè)生涯最后一刻,表現(xiàn)出了一個亡國之君超凡的氣度和姿態(tài)。
對于當時天下的百姓來說,不管是生活在蜀漢還是曹魏或者東吳,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早日結(jié)束戰(zhàn)爭完成統(tǒng)一,回歸和平。而劉禪能在最關(guān)鍵的時刻,選擇犧牲自己的尊嚴和榮辱,以保全蜀地百姓的平安??梢哉f,他的舉動是一種大義,一種對百姓最高的善意。因為他知道頑強抵抗只有一個后果,那就是葬送無數(shù)將士和百姓的性命,而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他不希望因自己而牽連千千萬萬無辜的人。因此,豈能說他是一個無能的昏君呢?相信若劉備泉下有知的話,他對于劉禪的這一舉動也會認同,并感到欣慰的。
莎士比亞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了
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然后像窺伺著眼前每一只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機會都
不放松。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shù)一樣艱難的工作?!?
劉禪亡國之后,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
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響晉國對蜀地百姓政策的寬松。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
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yǎng)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潛藏著過人的狡詐
和機智。周壽昌的《三國志集解》評價阿斗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yǎng)晦以自全耳。”所
以說,后主劉禪不失為“通明智達”的一代君主。小時侯,我老子教育我時,可我總是一
個耳朵聽,一個耳朵冒,聽到不順耳的地方,還想頂上兩句。我的小兒子更是門里出身,
我的每一句話,兒子不僅不聽,而且認為句句多余。一次,我說多了,兒子氣憤地說:“
等你老熊老了,我再跟你算帳!”我之所以如此羅嗦,就是為了說明:人和人其實很難長
期相處,父子尚且不行,又何況君臣關(guān)系呢?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倍聦嵣?,對于事無巨細,大權(quán)獨
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按照常規(guī),諸葛亮本應(yīng)還政
與劉禪。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jiān)管”,“后主益嚴
憚之”。不僅如此,還在《前出師表》中,透露出對劉禪的種種不滿,象對待孩子一樣提
耳面教劉禪的“親閑臣,遠小人”,而青年天子劉禪從大局考慮,委曲求全。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云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后入蜀,蜀漢建立后被立為太子。于公元223年繼位為皇帝,在位四十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并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后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后,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后在洛陽去世。
劉禪其實不傻
劉禪其實不傻
史載:劉備生前,諸葛亮曾感嘆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劉備也謙虛地說“審能如此,吾復何憂!”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薄稌x書.李密傳》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yè),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對于劉禪不戰(zhàn)而降,王隱在《蜀記》中講: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作辯解,乃“全國為上之策”。劉禪這樣注重國人現(xiàn)實利益的政治家,與“打腫臉沖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語。
莎士比亞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了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然后像窺伺著眼前每一只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機會都不放松。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shù)一樣艱難的工作?!?br>
劉禪亡國之后,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響晉國對蜀地百姓政策的寬松。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yǎng)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周壽昌的《三國志集解》評價阿斗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yǎng)晦以自全耳?!彼哉f,后主劉禪不失為“通明智達”的一代君主。小時候,我老子教育我時,可我總是一個耳朵聽,一個耳朵冒,聽到不順耳的地方,還想頂上兩句。我的小兒子更是門里出身,我的每一句話,兒子不僅不聽,而且認為句句多余。一次,我說多了,兒子氣憤地說:“等你老熊老了,我再跟你算帳!”我之所以如此羅嗦,就是為了說明:人和人其實很難長期相處,父子尚且不行,又何況君臣關(guān)系呢?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倍聦嵣?,對于事無巨細,大權(quán)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按照常規(guī),諸葛亮本應(yīng)還政與劉禪。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jiān)管”,“后主益嚴憚之”。不僅如此,還在《前出師表》中,透露出對劉禪的種種不滿,象對待孩子一樣提耳面教劉禪的“親閑臣,遠小人”,而青年天子劉禪從大局考慮,委曲求全。
諸葛亮的違背了先主輔政的囑托,進而代政,并長期大軍在外,犯了君臣大忌。盡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而劉禪也是為大局著想,克制自己。諸葛亮用人失誤后很內(nèi)疚,后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敝T葛亮自貶三級后不久,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權(quán)威,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后,劉禪及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wù)。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諸葛專權(quán)對后主很有刺激。在諸葛亮死后,劉禪反對為其立廟。但在眾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沒有固執(zhí)己見。
盡管如此,劉禪還是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順民意,從而保證了政局的長期穩(wěn)定。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nèi)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野蠻的路線斗爭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劉禪對此卻能從長遠著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quán)臣問題,也可謂亙古未有。如此賢德的領(lǐng)導,在專制制度的歷史長河中,也是奇跡。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后主之賢,于是乎不可及”。
后主劉禪不僅有肚量,而且很有頭腦。諸葛亮急于北伐,青年帝王劉禪頭腦非常清楚,規(guī)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盡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guī)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后,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shù)谋狈???上Т髮⒔S繼續(xù)在外長期用兵,討伐曹魏,蜀國的國力財里繼續(xù)被大量被消耗在戰(zhàn)場上。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魏延造反,卻表奏楊儀造反。后主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曰:“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為了防止權(quán)臣權(quán)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祎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wù),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quán)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cè)重。蔣琬死后,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quán)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巨細,咸決于丞相”的政治體制。
“世界兩千年,中國五千年”,才出了一個大氣的阿斗,我們還罵人家扶不起,到底是誰扶不起?!是阿斗,還是我們,還是我們不健康的文化?!以成敗論英雄,以統(tǒng)治需要論是非,是我們歷史和現(xiàn)實最大的劣根。說:“如果沒有對過去的正確歷史認識,就談不到現(xiàn)在與未來?!?/p>
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后,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后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謚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后,追謚劉禪為孝懷皇帝。
蜀漢滅亡后,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余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2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揭秘,明清時期的都察院是干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