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砣龂飞系娜宋镄蜗?,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不知從何時起,就開始對影視作品失去興趣,但是,記憶中還是有些作品配得上“經(jīng)典”二字,比如86版《西游記》、83版《射雕英雄傳》、94版《三國演義》等等。尤其是對《三國演義》的喜愛,當時基本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94版《三國演義》是一部很成功的、以歷史為題材的影視作品,通過一大批優(yōu)秀演員的精心演繹,將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在觀眾心里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很多人都開始將作品中的內(nèi)容作為“正史”的一部分來看待,其實,這是種誤導(dǎo),因為“演義”類小說已經(jīng)可以劃入“野史”的范疇,和正史有著很大的出入,太認真的話,咱們就輸了。
《三國演義》對人物的塑造很成功,但是,也扭曲了很多正史中歷史人物的形象,最嚴重的六位,排名如下:
6,魯肅
《三國》中的魯肅忠厚老實,雖然也展示了一定的才華,但是,綜合來看的話,他更像是一個沒有主見、畏首畏尾的人,壓根沒有什么太耀眼的表現(xiàn),有些時候甚至需要在別人點撥之后才能恍然大悟,這和他“謀士”的身份很不相符。
歷史上的魯肅不但計謀超群,而且眼光長遠,他拒絕袁術(shù)的招募而投在周瑜門下就是最好的見證。后來他跟隨周瑜到東吳與孫策共舉大事,在周瑜的保薦下,魯肅很快就得到孫策的重用,每遇大事,總會召魯肅相商。赤壁大戰(zhàn)前,東吳“降曹”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竭力勸導(dǎo)孫權(quán)召回周瑜商量的就是魯肅。周瑜病危時,寫信給孫權(quán),推薦魯肅接任自己的位置,被孫權(quán)采納。
建安二十二年,魯肅病逝,年僅46歲。他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維護了“孫劉聯(lián)盟”,促使了“三足鼎立”的形成,避免了孫、劉被曹操逐個擊破的風(fēng)險。
這樣的人平庸嗎?
5,蔣干
提到蔣干,大家可能只能想到“群英會蔣干中計”這一出:蔣干被周瑜利用,借曹操之手除去了深諳水兵的蔡瑁和張允,這才有了后來的赤壁之戰(zhàn)。之后,蔣干好像就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也給人留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愚昧形象
其實,歷史上的蔣干并非如此。按照《三國志·江表傳》中的記載,蔣干“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曹操聞得周瑜之名,派蔣干去招募,雖然最終未能達成,但是蔣干回去向曹操復(fù)命時依然高度贊賞了周瑜的度量。這也是“蔣干中計”依托的一個情節(jié),事實上,周瑜沒有設(shè)計,而蔣干也沒有中計。
另外,蔡瑁和曹操關(guān)系非常好,絕非別人的三言兩語就能將其置之于死地的。
蔣干在歷史上也確實找不出什么太大的功績,但是,其本人若沒有一些真材實料,曹操又怎會派他去招降周瑜呢?
4,張飛
“莽張飛、高人氣”,他和《水滸》中的李逵一樣,被塑造成一個有勇無謀的人,而且最終還為自己的魯莽付出慘重的代價。
其實,歷史上的張飛不但有勇有謀,而且還十分擅長書法。
公元215年,曹操擊敗張魯后,派大將張郃率大軍奪取關(guān)中,一路勢如破竹,劉備派張飛應(yīng)戰(zhàn)。當時張飛的兵力和張郃相差甚遠,張飛仔細研究地形,最終利用一個狹隘的山谷伏擊了張郃,曹軍大敗。張飛獲勝后,以矛為筆在石頭上寫下:“漢將軍飛,率精兵萬人,大破賊首張郃于八蒙”。
此外,不管是南北朝的陶弘景、明朝的卓爾昌,他們對張飛在書法上的造詣都十分肯定“張飛喜畫美人、善草書”;清朝的《歷代畫征錄》里也有相關(guān)記載:“張飛,涿州人,善畫美人”
除此之外,張飛還有很多細膩的表現(xiàn)。馬超投奔劉備之初,首次會面呼劉備為“玄德”,關(guān)羽提議將其除掉,而張飛認為馬超有才,只需要提醒一下君臣之禮就行。于是劉備和馬超第二次會面時,張飛就和關(guān)羽提刀站在劉備后面,馬超見此情形,再也不敢冒昧,這才有了后來的“五虎上將”。
通過種種史料來看,張飛不但不是個“莽人”,而且還屬于“智勇雙全、文武得益”,也不知道他哪里得罪了羅貫中,竟被描畫得“面目全非”;
3,魏延
太癡迷《三國演義》的話,怎么看魏延都不順眼。但是這些年翻閱很多史料后發(fā)現(xiàn),魏延其實不是得罪了諸葛亮,而是得罪了羅貫中
魏延反蔡瑁、救黃忠、投關(guān)羽、奪長沙,是名降將不錯,但是這些功勞也確實不小,可諸葛亮卻要以“殺主”為由將其罵的不仁不義,并斷定魏延腦袋后面有“反骨”。這都什么邏輯?那么多降將不罵,干嘛非抓住魏延不放呢?這都是在為后面魏延的“謀反”打基礎(chǔ)
后來魏延反了嗎?嚴格來說真沒有。諸葛亮死后,蜀軍回撤,魏延沒有按照章程辦事。依據(jù)《魏延傳》、《楊儀傳》里的記載,平素楊儀和魏延就積怨很深,魏延當時只是不服楊儀,并沒有想要造反。如果想反,他投奔曹魏就是了,沒必要這么折騰。
魏延的“謀反”的罪名只不過是楊儀的一種“報復(fù)”而已,這讓后主劉嬋也十分不滿,因此,楊儀在回到成都之后,劉嬋并沒有將蜀國大權(quán)交給他,而后,楊儀屢發(fā)怨言被貶為庶民,再后來還是抱怨,就被下獄、自殺。
歷史上的魏延屬于劉備的“嫡系部隊”,對蜀漢忠心耿耿,最多可能有些跋扈,但是,絕對沒有謀反的意圖;
2,周瑜
“既生瑜,何生亮”,沒辦法,這就是《三國演義》留給我們的、關(guān)于周瑜的印象,最終周瑜還被諸葛亮給氣死了,一句話——心胸狹窄!周瑜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三國志》陳壽將周瑜描繪成一個近乎完美的人:高瞻遠矚、忠心耿耿、智勇雙全、情趣高雅。這可能就是對周瑜的一個真實寫照
東吳老將程普,因周瑜年少、卻比自己地位高而心生不滿,周瑜從來都不與他計較,還謙遜禮讓,最終二人成為好友;赤壁大戰(zhàn)前,以張昭為首的東吳大臣皆勸孫權(quán)投降曹操,而周瑜卻力排眾議,堅持“聯(lián)劉抗曹”,最終取得赤壁大戰(zhàn)的勝利,奠定“三國鼎立”的局面。周瑜死后,孫權(quán)大哭:“自此從欲染天下轉(zhuǎn)為偏安一方”!這都是正史對周瑜的肯定,若他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能有這樣的威望嗎?
那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更是無稽之談!先不說周瑜和諸葛亮在年齡上的懸差,在周瑜去世時,前往憑吊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的舊下屬龐統(tǒng),諸葛亮當時還在零陵負責(zé)后勤工作呢;況且,當時劉備被曹操打的猶如喪家之犬,東吳只有周瑜同意接納他,他又怎么會放任諸葛亮去和周瑜斗,豈不是連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沒有了嗎?
所以說,羅貫中筆下的周都督——冤啊!
1,諸葛亮
諸葛亮出場,身后是沒帶那個光環(huán),如果帶上,他就不是諸葛亮,而是如來了!
諸葛亮是羅貫中《三國演義》的“重點培養(yǎng)對象”,主角光環(huán)從未消散過,一出場保證就會有驚天動地、扭轉(zhuǎn)乾坤的盛舉。那么一個疑問就產(chǎn)生了:諸葛亮真的這么“神”的話,為何到死連個關(guān)中都沒能拿下呢?10萬大軍圍攻只有數(shù)千人的陳倉,為何還是無功而返呢?
至于“空城計”和“草船借箭”等,那更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憑空虛設(shè),誰讓人家是主角呢?
可事實上,諸葛亮可能確實有些才華,但是,他和司馬懿根本不在一個級別。司馬懿之所以沒有早早對蜀漢下手,是因為他懂得“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強大的蜀漢才是他的“護身符”!
這就是個人匯總的幾位被《三國演義》扭曲的歷史人物,當然,三國時期風(fēng)云突變、英雄林立,如果大家還有什么補充,歡迎不吝賜教!
我想你應(yīng)該是看過《三國演義》之后問的這個問題吧?!度龂萘x》是一本歷史小說,是作者在歷史事實的基礎(chǔ)上加以想象寫出來的,基本情節(jié)與歷史大致相符,但在人物形象塑造及某些細小的情節(jié)設(shè)計上,就有作者的主觀成分在。如果你想較真實地了解三國時期的史實,建議你去看《三國志》,這是一本史書,在史界被認為是了解三國史實的最客觀可信的史料。
作者受儒家思想影響,尊漢室,因而在情感上帶有尊劉批曹的傾向,因此將曹操刻畫成“國賊”,尤其通過一些小事暗示曹操“自私自利”“寧我負天下人”“權(quán)謀陰險”的形象,如“因妒忌殺楊修”“割須斷袍而走”等,但這類事情實際上并不一定如作者所刻意渲染的只是由于曹操“小氣”的性格缺陷,如曹殺楊修的原因?qū)嶋H上是十分復(fù)雜的,包括曹操立嗣等眾多因素。
實際上歷史上的曹操,我個人認為算得上是亂世之奸雄,是一代梟雄,因為他文韜武略、用賢納能、具軍事才能,打下了半壁江上;卻不能說是國賊,因大漢亡國實因自身統(tǒng)治出現(xiàn)問題,外戚或宦官輪流專權(quán),國力實已衰微,即使沒有曹操,也有別人奪權(quán)(實際上此前已有董卓),而曹“挾天子以令諸侯”是用了一種好方法而已,書中有些人罵他“國賊”我覺得只是立點名目罵罵人而已,古代兩軍開戰(zhàn)往往會這樣罵一罵,好師出有名,就像有人罵劉備“賣履小子”一樣,如孫權(quán)會罵曹操國賊,但后來自己也是自立為王,不一樣是無視漢王室的地位。
說劉備仁德,是因為他以德待百姓和自己的手下,如有一次打敗仗,他寧愿拖慢自己的逃跑速度也堅持要帶上全城百姓轉(zhuǎn)移。
荊州的事情可以看作是一場外交交易,當時周瑜拿下了屬荊州范圍的戰(zhàn)略要地,但苦戰(zhàn)良久,要守住也不易;而當時孫劉是同盟關(guān)系,劉備攻下的州郡不適于自己發(fā)展,于是跟周瑜借江陵作為落腳之處,以充實實力共同對抗曹操,周瑜一方面自己暫難守住江陵,另一方面劉備也具備一點實力,更不便破壞同盟,因而同意借出荊州,但后來就要不回來了。
歷史上的諸葛亮其實沒有這么神機妙算,但確有才能,尤其是政治才能。如鎮(zhèn)守蜀國,治國養(yǎng)士,使得蜀軍“足兵足實”;出使東吳“舌戰(zhàn)群儒”說服東吳與蜀國聯(lián)合等。但所謂的“借東風(fēng)”,看出魏延“耳后有反骨”,“點燈續(xù)命”,給劉備錦囊這些這純屬虛構(gòu)。
趙云也沒有小說里說得那么神,不過他武藝超群、忠誠無二是事實。但也有很多人跟他差不多的,如關(guān)羽、馬超等都是義氣男兒、蓋世英雄。
其實樓上的朋友說得很對,人無完人,小說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和看法。還是看史書(《三國志》)會靠譜一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2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