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
請收聽王宏杰老師的講解:

同學們好
,今天的古詩文課
,我們要了解一下詩人的心
。詩人是什么
?詩人是一顆什么樣的心
?我們可以從文學的長河里
,仰望那些偉大的詩人,但是我們又怎么能讀懂這些詩人呢
?在繁華的都市里
,在已經(jīng)不再是詩歌里的田園的鄉(xiāng)村里。詩人
,或許就是我們身邊擦肩而過的人
。還有那些早已名氣十足的詩人們。他們生活在這個世間
,誰是真正意義上的詩人呢
?觀望蕓蕓眾生,我們如果去分類的話,用職業(yè)去劃分是非常直接和非常方便的
。而作為詩人
,他并不是一種職業(yè)。如果詩人被職業(yè)化
,那他已經(jīng)不是一位真正的詩人了
。在心靈的世界里,詩人是自由的
,也是孤獨的
,詩人是奔放的,也是痛苦的
。說到詩人
,我們可以把它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
,就是那些天天趴在那里只會寫詩的人
。他的心思沉浸在用文字排列的詩行里,喜歡咬文嚼字
。這種人寫詩很多
,你找不出一首好詩來,更沒有佳句
。如果這種人
,再喜歡名利,這輩子不用想有什么成就了
。這就是典型的愛好詩詞
,是寫詩的人,而不是真正的詩人
。真正的詩人需要什么呢
?真性情。第二個層次
,就是具有詩人氣質的人
。這種詩人,他的言談舉止里
,都是被是個熏染的韻味
。你和他在一起,無論是行走坐臥
,甚至語言的交流
,無不散發(fā)著詩歌的美麗。第三個層次
,就是人格被詩化的人
。這種人不羨慕權貴
,不為名利折腰。他有一份悲天憫人和慈愛天下的心思
,無論生活怎么取對待他
,他也是矢志不移,他也是癡心不改
。李白
、杜甫、蘇軾等等都是這樣偉大的詩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理想,都有追求
。隨著時間的推移
,經(jīng)受著歲月的磨礪,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所追求的
,并不能給我們帶來快樂
。擁有了理想中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地位和金錢,未必就生活得快樂和滿足。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木心先生講給他的弟子們的故事
。說亞當要到人間來投胎
,于是去上帝那里去報到。上帝說
,人間有豺狼虎豹,你怕不怕?亞當說
,我不怕。上帝說
,人間有高山大河需要越過
,你怕不怕?亞當說
,我不怕
。上帝問,那你怕什么
?亞當說
,我怕寂寞。的確是這樣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寂寞
。于是,上帝把一樣東西送給了亞當
。木心先生的弟子們猜了半天
,沒有猜到
。木心先生說,是藝術
。人生這輩子
,只有追求藝術,才會用不寂寞的
。很多道理
,很多話,是需要用一生去體會的
。今天我送給同學們十二個字:生命無價·友情珍貴·藝術永恒
。詩歌是最高的藝術形式,詩歌帶給我們的
,是我們的生活和心境永不寂寞
。而作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李白,被稱為詩仙的李白
,他是一個什么樣的心境呀
。如果我們找一首詩能透露出李白的心思,能代表他奔波了一生的心思
,就是這一首《獨坐敬亭山》
。
詩仙李白
李白的一生,是傳奇又坎坷的
。李白是盛唐時期
,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像李白這樣的詩人
,是不可以復制的
,也就是說歷史上這樣的詩人是不可能重復出現(xiàn)的。李白之后
,再沒有李白
。
李白的身世,有很多謎
。李白少年時就是個天才
。十五歲時,就已經(jīng)有很多詩作
,得到了社會名流的欣賞和推崇
。李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性格爽朗大方
,喜好喝酒
,喜歡交結朋友,并且喜歡劍術
。二十四歲時
,李白離開家鄉(xiāng)遠游
。去成都、峨眉山
,坐船向東到達渝州(今重慶市)
。離開四川,到達揚州
,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
,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途經(jīng)陳州時結識孟浩然
。李白三十歲到長安
,李白三十一歲時窮愁潦倒于長安,自暴自棄
,與長安市井之徒交往
。李白這個時候過的日子,就像現(xiàn)在的北漂一樣
。隨后離長安
,經(jīng)開封
,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縣)
。到達中岳嵩山,戀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
,于是
有了隱居之心思。后來,李白通過獻詩
,認識了賀知章
,并得到賀知章賞識,稱他為謫仙人
。唐玄宗看到李白的詩歌
,把他召進宮,供奉翰林
。陪皇上游玩聊天的
,他們在翰林院里隨時等候皇帝的召見,所以叫翰林待詔
,也叫做翰林供奉
。李白在酒醉中幫助起草詔書,竟然讓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磨墨
,讓最得寵的宦官高力士幫助脫靴子
。由于別人進讒言,玄宗疏遠了李白
。
李白離開長安
,到達洛陽
。遇見了比他小11歲,窮困潦倒的杜甫
。兩人相見恨晚
,并約定下次在開封見面,一起去尋道訪仙
。見面時間
,遇到了還沒有功名的高適。后來和杜甫幾次見面
。安史之亂爆發(fā)
,李白帶著妻子輾轉逃到了廬山。
李白五十七歲這年
,李白因為寫詩贊頌謀反作亂的永王李璘
,在潯陽入獄。最后被流放到夜郎(貴州桐梓)
。在流放途中
,李白來到黃鶴樓。李白被赦免后
,沿長江而下
,并寫下了《早發(fā)白帝城》。晚年
,李白在宣城和金陵一帶生活
。六十二歲去世。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詩題
關于寫這首詩的時間
,因為沒有注明時間,所以有兩種說法
。一是李白離開長安十年后
,認為這首詩寫于天寶十二載(753年),南下宣城時而寫下的
。一是李白流放歸來后
,在宣城時寫下的。到底是什么時間寫的
,我們從詩歌中可以找出原因來
。
獨:獨自,一個人
。
坐:坐在
。說明李白在這里坐了很長時間
,想了很多事情。他不是匆匆的過客
,因為他太熟悉敬亭山了
。宣城一帶曾有他的很多好友。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城市北
。
這個詩題告訴了我們什么呢
?只有一個人,只有一座山
,詩人是坐在山上的
,是在山的什么位置呢?在山頂
、在山腰
、在山下,詩人并沒有說
,我們只能從詩中找到答案
。
詩文
眾鳥高飛盡。
眾鳥:很多的鳥
。
高飛:向高處飛
,
盡,盡頭
,是天的盡頭
。
這句話給我們展現(xiàn)出了一幅畫面
,詩人坐在敬亭山上
,望著天空,看到了很多鳥兒向高處飛去
,離開詩人的視線越來越遠
,最后在天的盡頭消失了。詩人為什么要看這些鳥兒
,是因為他“獨”
,就是孤獨,獨自一個人
。在這句話我們看不到詩人的心情
,只有那雙仰望天空的眼睛,和飛去的鳥兒把詩人的心思拉扯到了天的盡頭
。這是遠處
。接下來是近一些的地方。
孤云獨去閑。
孤云:孤
,單獨
。云,云彩
。孤云
,就是單獨漂浮的云彩。陶淵明《詠貧士》中有“萬族各有托
,孤云獨無依”的句子
,意思是說:萬物各皆有倚靠,孤云飄蕩獨無依
。在陶淵明的詩中
,“孤云”象征高潔的貧士,詩人自喻
。李白把陶淵明視為知己
,很生不能逢。李白顯然是引用的這句詩
。李白有詩:“陶令去彭澤
,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
,但奏無弦琴
。”也有“清風北窗下
,自謂羲皇人
。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崩畎椎脑姼柚卸啻翁岬教諟Y明。
獨去閑:獨
,獨自
。去,離開
。閑
,悠閑。
這句話是說
,單獨的一片云彩
,也離開去悠閑自在地漂浮。
相看兩不厭。
相看:互相看著
,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必須有兩個主體才能叫作“相看”
。眾鳥飛走了
,孤云離開了。詩人獨自一人坐在敬亭山
。
兩不厭:兩
,指詩人和敬亭山。厭
,厭棄
、嫌棄。
這句話是說
,詩人和敬亭山互相看著
,誰也不嫌棄誰。
只有敬亭山。
這句話強調
,“只有”,是針對“厭”來說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氨婙B”和“孤云”飛走和離去了,他們對詩人在詩人的心中是什么感情呢
?是嫌棄
、是厭棄。只有敬亭山
,才是懂詩人的
。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全詩。透過這首詩的意象
,我們看到了詩人的心跡
,一是孤獨,二是被嫌棄
,無奈的詩人
,只有敬亭山是懂他的
。那么就可以明白這首詩寫作的時間了
。第一種說法認為是天寶十二載,李白南下宣城寫的
。因為這時
,李白還有別的詩歌。其中有
,《寄從弟宣州長史昭》
,其中說道:“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湓圃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邀我敬亭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