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詩仙李白始終是矛盾的,他的身上承載了太多的東西。他深受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熏染,他有著孟子“若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誰”的自信與擔當,但他比孟子更自負。在政治上,他崇拜的基本上都是以智謀定天下的人,在詩中他自比張良、諸葛亮、謝安,因為他們都身負青云之志,但在出山之前,都是以隱者的形象高臥云泉,而一旦風云際會,他們就能治天下安社稷,李白自認也是如此。
李白年輕時在家鄉(xiāng)大匡山讀書隱居,后來又在終南山等地隱居,他要的不是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任性自然,他想走一條“終南捷徑”待價而沽,然后青云直上入閣拜相的道路。在文化上,李白更是自比孔子,即使是做隱士,他也自比巢由等人,他曾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自詡,“巢由以來,一人而已”。
在李白看來,搞政治他不比偶像謝安差,搞文化他還嘲笑孔子,就是做隱士,也是在巢父和許由之后排名歷史第三。在李白看來,他如同大鵬“扶搖直上九萬里”,“直掛云帆濟滄?!笔撬臍v史宿命,因為他堅信“我輩豈是蓬蒿人”。因此,終其一生,李白始終以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投身于盛唐時代的洪流之中。他仗劍出川行俠仗義,他修仙學道假裝隱居,他漫游山水數(shù)次夢想從軍,其實都是受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影響。因為他與儒家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軌跡是一致的,而他的理想更為遠大,他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因此,李白整個一生始終保持了意氣風發(fā)的豪邁精神,所謂的游戲人生、消極出世,所謂的嘆老嗟卑的態(tài)度,在李白身上也許偶爾顯現(xiàn),但絕不是主流。
身處中國文化之中,誰也逃不掉中國文化的影響,李白亦是如此。中國文化歷來以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為主體,提倡知識分子積極入世,在社會歷史的舞臺上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價值。但就像孟子的理想一樣,“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中國文化又為失意者提供了另外一條道路,那就是在山窮水盡之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走道家的清靜無為清心寡欲的道路,走蔑視功名富貴無為超脫的道路,于是就有巢父洗耳,伯夷叔齊不食周粟,更有范蠡功成之后泛舟五湖,江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后門,隱居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后路。這條路來自于老子的“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的理念,李白亦深受影響。
也許從少年時代學道開始,李白就接受了道家的功成身退的思想,他特別想取得不世功名之后,瀟灑地轉身遁入江湖,而江湖上不見他的身影,只有他的傳說。他經常想象這樣一種場景,“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在事業(yè)失敗的時候,他也有自己的桃花源,“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李白一生都迷失在入世與出世的矛盾之中,迷失在先做官后隱居的理想之中。做官是為了以后更好的隱居,隱居是為了以后更好的做官,結果官沒做好,隱士做的也并不純粹,整個一生都過著左支右絀狼奔豕突慌張的生活。
正如莊子所說,人的身體生來就不自由,因為我們有所待,而精神層面則可以努力擺脫有所待的牽絆,可以無心無情無欲,逍遙于天地自然之中。而李白有道家的傲視王侯視功名富貴如糞土的精神,但沒有脫離紅塵的決斷,因此李白的人生很彷徨。
李白的政治失敗來自于他的天真,更多來自他儒道的入世與出世的矛盾,但儒道精神又給了李白以另外一種精神滋養(yǎng)。儒家精神讓他一義無反顧向前沖,李白從未放棄過自己的人生理想,始終保持著高昂的精神,在失敗面前從來沒有退縮過。他入永王府后來竟然成為叛軍被流放,只能說明他政治上的不成熟,他在生命的最后時期還夢想上陣殺敵平定叛軍,他畢竟想做出一番事業(yè)來。另一方面,道家的無為精神又給了他傲視萬物,平交王侯的豪氣,在失意面前實現(xiàn)自我解脫的豁達。他的偶像的名單中,還有莊子。莊子的齊生死、齊萬物的思想,在李白的詩屢有反映:李白自己也認識到:“功名富貴若常在,漢水亦應向北流”。
李白長得飄逸灑脫卓爾不群,當著名道士司馬承禎稱贊他“仙風道骨”的時候,李白甚為得意;賀知章說他是“謫仙人”的時候,李白深以為然。他認為自己與道教有不解之緣,或許前身就是一個神仙。道教思想始終伴隨了李白的一生。李白在歷經的三年的輝煌與失敗之后,加入道教正式成為道士,他煉丹服藥追求坐地飛升,他說“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他還夢想“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他漫游名山大川,倒不是為了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尋仙學道成了他一生的副業(yè)。
其實李白迷戀道教,除了受到家鄉(xiāng)濃厚的道教氛圍與少年時代的影響之外,更多的是對現(xiàn)實的絕望,當朝堂無路可走的時候,知識分子很自然地退入江湖林泉。在玄宗身邊的三年,李白有過輝煌,也感受過世態(tài)的黑暗與炎涼,朝中小人不斷詆毀李白,李白曾經絕望地說:“白璧竟何辜?青蠅遂成冤”,他說“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絕望的李白終于走向了修道成仙,幻想長生不老,坐地飛升的道路。
李白信奉儒家,但也反對儒家腐儒“尋章摘句老雕蟲”,因此他“鳳歌笑孔丘”;他迷戀道教,但也有清醒的認識,畢竟成仙是虛幻的。而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則是李白性格的底色。這一點其實還來自縱橫家思想的影響。李白從來不走尋常路,不愿走科舉考試的道路進入權力系統(tǒng),他夢想走出一條先秦縱橫家游說諸侯安天下的道路。那些身負大才在風云激蕩的時代靠口才與技能“治天下安社稷”的人,才是他學習的榜樣?!读焊σ鳌罚?/p>
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fā)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逞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窨吐淦巧腥绱耍螞r壯士當群雄!
這是李白的心靈自白,他始終保持著向上的動力,即使是落魄時。因為他的那些縱橫家的偶像,不也是落魄過嗎?
姜太公呂尚垂釣渭水之濱,八十歲被文王發(fā)現(xiàn),九十歲做出不世功業(yè);高陽酒徒酈食其一平常儒生,卻在楚漢相爭當中不費吹灰之力拿下齊國七十二城。李白還崇拜工地搬磚的傅說,仰慕功成拂衣去的范蠡,這些縱橫歷史的風云人物的生命軌跡就是李白所夢想的舞臺,但歷史不可重復,縱橫家門的時代早已經過去,李白走縱橫家的道路的夢想必然破滅。
李白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少年時是“托身紅塵里,手刃數(shù)人”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俠客;青年是仗劍出川修道學仙隱居終南待價而沽的縱橫家和隱士;中年時夢想治蒼生安社稷的儒家官員;事業(yè)失敗時,他是尋仙學道煉丹修真的道教徒。但終其一生,李白是儒家為體、道家為用,縱橫與俠客為兩翼的復合體。
政治上的失敗,造就了一個無與倫比的詩人。無論政治的成敗與得失,生活的得意與失意,李白始終是盛唐詩歌的燈塔,是中國詩歌史上蕩漾著浪漫精神的天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38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我國著名畫家吳昌碩病逝
下一篇: 因偷情引發(fā)的一起滅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