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的李治為何總被認為是一個懦弱的皇帝?
這主要是因為在晚年的時候一些錯誤的舉措,這才導致被大家認為是一種軟弱無能的皇帝。
李治在登上皇位的時候,始終都會嚴格的遵循各項制度,等到位置比較穩(wěn)定之后,就會開始自己的獨斷操作,在成為皇帝之后,也會擁有著很多不一樣的成就。在經(jīng)過這個操作之后就會進入到壟斷的階段,在登上皇位之后就開始不停的進行打壓,最終也開始打擊一方的勢力。
唐高宗在登上皇位的時候,就會選擇先后的滅掉高句麗,還有突厥。唐朝的版圖在逐漸的擴大時,東起朝鮮半島,北包貝加爾湖更是持續(xù)了將近32年的時間。
在660年的時候,因為疾病而去世,一度因為頭暈目眩,所以沒有辦法處理矛盾。在4年之后武則天就和皇帝兩個人臨朝稱帝,被稱之為二圣。一開始期間兩人之間也沒有做錯什么,并沒有給大家留下一些可疑的地方,但是在進入到晚年的時候,顯然就會有著很多不一樣的措施。
在即將離開的時候,曾經(jīng)也留下遺言,在我看來,這就等同于讓武則天明目張膽的去奪取來自于大唐的神器。果然在7年之后,武則天就會選擇篡改,讓自己成為了歷史上唯一的一個皇帝。
李治本人的能力并不是很差,否則唐朝也并不可能會擁有著一個高峰的階段,如果沒有皇上的允許,自然也不可能會擁有后來的地位,武則天在活著的時候一直都在折騰,可是在此后還是會以皇后的身份,然后和自己的夫君一起葬于乾陵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也會發(fā)現(xiàn)他確實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皇帝,只不過是從某些方面來看,并不會被大家認可。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李治為何會被誤會成為軟弱無能的皇帝
李治被冠以昏懦的根本原因就是讓武則天插手政事,況且李治在病倒之后也并沒有全權放手交給武則天。所以說唐高宗李治并非窩囊廢,反而是一個有作為的君王,只是后史官們的可以扭曲。歸功于武則天的身上是因為在當時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下,一個女的掌權在當時的情境下是不被允許的,不被認可的。
李治之所以被那樣評價,是因為后世的史學家為了防范像武則天式那樣的人掌握大權,所以以歐陽修為主的大多數(shù)人,把李治描繪成了一個昏暈無能的人。所以,當我們查閱歷史后,結合當時李治所做的種種功績,就會被不難發(fā)現(xiàn),李治的昏君的帽子是被當時的史官給扣上去的。雖然史官是記錄歷史的人,但是史官也是人,也會參雜個人感情,并且當時處于封建王朝,多少也會影響人的格局,讓史官很難對李治做出正確的評價。
從高宗時期的歷史發(fā)展來看,李治的功績一點也不遜色于其他任何一個皇帝,包括他的父親。高宗即位伊始,就立即暫停了對遼東(高句麗)的戰(zhàn)爭及土木工程的營造。他在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元年(650年),召集眾地方官詢問百姓疾苦,鼓勵臣下就國計民生發(fā)表意見。
李治也很善于聽從勸諫。
顯慶元年(656年),高宗再次征詢?nèi)绾文軌驕p輕百姓負擔。大臣來濟指出:過多的勞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負擔,出工則誤農(nóng)時,出錢又花費很多,應該免除一切不急需的徭役征發(fā)。高宗虛心采納。這種虛心求諫的政治作風與太宗如出一脈。高宗對于法律建設也十分重視。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成文法典著名的《唐律疏議》(與《羅馬法》并稱),就是在高宗永徽四年由長孫無忌等大臣修訂而成的。
縱觀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在當時的大背景之下,李治會被冠以昏暈,還是因為他讓武則天插手了政權。
高宗李治將大唐疆域開拓為唐朝歷史上最為廣闊的版圖,在其統(tǒng)治期間,政治清明、吏治良好、成功封禪,但是卻為何被史書定為“昏懦之主”,在民間留下“窩囊之名”?李治身上,有很多謎團。他為何以太宗第九子的身份登上皇位,又為何讓太宗的才人武則天成為自己的皇后?他到底是怎樣一位皇帝?
太宗日漸蒼老,皇位的繼承人在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爭奪日漸激烈。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承乾與高祖七子漢王李元昌、吏部尚書侯君集等謀反未遂。這個只要踏踏實實于現(xiàn)狀,本來有希望即位的皇子,最終,卻連太子也沒辦法繼續(xù)當了。心灰意冷的太宗,廢了這個他曾看好,也花了很多工夫栽培的兒子。
李承乾被廢以后,太宗不得不考慮下一個太子的人選。為此,他憂心忡忡。玄武門之變,他射出的第一箭讓他的哥哥李建成當場斃命。他不愿意看到那一幕在自己的兒子之間上演。于是,很多個日夜皺著眉頭苦苦地再三權衡下,他選擇了李治。如果讓李泰當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會送命;而李治當太子,以他的性格,卻能夠讓李承乾和李泰平安。
于是,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宗親駕承天門,下詔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李治,小名“雉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唐太宗一共有14個兒子,在李治前面,不僅有太宗的長子李承乾,而且有四子李泰,且他們都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同胞兄長。在古代皇位繼承制度的傳統(tǒng)當中,嫡長子具有特殊的地位。而李治以第九子的身份,最終被立為皇太子且順利即位,這在當時看來,的確不容易。
李治能夠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太宗給的理由是因為他的“仁孝”與世不爭。史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李治小時候剛一開始學習《孝經(jīng)》,太宗就經(jīng)常提問,考察他學習的情況,李治這樣回答父親:“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碧趯τ诶钪蔚幕卮鹗譂M意,夸獎他說:“要是你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p>
貞觀二十年(646年)三月,太宗親征高麗的大軍返回長安。由于病體虛弱,需要靜養(yǎng),政務暫由太子代理。太宗這次臥病,專門在寢殿側安置了一處院落,讓太子李治居住。李治在父皇的寢宮外陪住了不少時日。也就在這個時候,同樣侍奉太宗的才人武則天和李治有了初次的相見,眉目交會之間,兩人有了私情。當然這是后話。
在李承乾和李泰為了皇位激烈的爭奪中,李治基本完全置身事外。也許是他當時年幼,還沒有這個心思,也許也是因為沒有這個條件。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治只有16歲,李承乾比李治大9歲,是25歲,李泰比李治大7歲,是23歲。和哥哥們比,李治簡直就是兒童,懵懂無知。相對于李治,李承乾和李泰的優(yōu)勢毫無疑問。李承乾是太子,而李泰又深得太宗喜愛。在政治上,李治基本上沒有什么優(yōu)勢。不過,這個年齡上的劣勢,在宮廷明槍暗箭的政治斗爭中,反而成了優(yōu)勢。所謂“大智若愚”,后代就有皇子裝瘋賣傻,從而蒙騙了所有的政敵,而登上皇位的事例。也因此,沒有人會注意到李治隱隱的威脅。
深宮的每一個角落,雖然寂靜,然而,誰也不能確切地知道,平靜的水面下,涌動著怎樣的暗流;誰也不能確切地知道,黑暗中會不會有一支暗箭犀利地射向自己。
在李承乾被廢黜以后,魏王李泰就是長子。他有別人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除了太宗的喜愛,按照宗法制的習慣,立嫡立長,太子之位就非他莫屬。
但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有一個堅定的身影站了起來,他斬釘截鐵地反對立魏王為太子,那就是長孫無忌。這位嫡系皇子們的親舅舅,多少年來,為了回避攬權的嫌疑,他在太宗面前一直都表現(xiàn)低調(diào)。然而,這一次,他站了出來。
唐太宗沒有想到,很多人也沒有想到,長孫無忌為何忽然之間變得如此堅定。那些原本為魏王歡呼的人,忽然之間收回了自己的聲音。唐太宗看看座下的朝臣,竟然很少有人支持自己。這讓唐太宗心頭很不安:是不是自己的考慮欠妥?
“為什么要選晉王李治?”太宗問道。但是,沒有人表達自己的觀點。
長長的沉默之后,長孫無忌開始了他的陳述。他的聲音不高,但是有力無比。“晉王仁厚,可以保證兄弟們平安。打天下的日子已經(jīng)過去了,他是最佳的守成之主?!遍L孫無忌無比堅定地說道,他一再強調(diào)李治是個“守成之主”。在這種時候,他沒有咄咄逼人地說李泰不行,但是卻字字擊中李泰的要害。李泰逼得哥哥李承乾走投無路,甚至甘愿冒死謀反。長孫無忌沒有直接對太宗說:“如果讓李泰當未來的皇帝,那么你的其他兒子,就難保平安了?!彼麤]有說,不代表太宗不明白。
長孫無忌的理由,何止擊中了魏王李泰的要害,更重要的是擊中了太宗的要害。這么多年來,李世民一想到玄武門之變,就不免悲從中來。他始終無法忘記李建成臨死那一剎那的眼神。權力的紛爭,能泯滅一切良知,什么情感都被它扭曲得沒有模樣。太宗有些惆悵,有些懊喪,他希望自己所作的選擇,能把這樣殘酷的爭斗,像阻擋洪水一樣,阻擋在家門之外。
然而,此刻,面對立誰為太子這個問題,他遲疑了,他有些慌亂。雖然當年在玄武門贏得了天下,然而,他怕,他怕這樣的悲劇發(fā)生在自己兒子們的身上。其實,毫無疑問,唐太宗確實很喜歡李泰。李泰愛好文學,對士大夫都彬彬有禮,深得許多朝臣的贊賞。李世民因此特命李泰在王府中開設一個文學館,準許他可以自己招引學士討論文學。又因為李泰腰粗肚大,允許他乘小轎到朝堂。貞觀十二年(638年),有人勸李泰,說古代的賢王皆招引士人,編修書籍,以立說留名。于是李泰奏請?zhí)谕?,開始修纂《括地志》。先后將蕭德言顏胤、蔣亞卿、許偃引到府中,共同討論編寫。一時間魏王府文人云集,門庭若市。四年過去了,貞觀十六年(642年),終于將此書編修完成李泰特意呈給太宗御覽。太宗非常高興,下詔將《括地志》收藏到秘閣,并且給李泰很多的獎賞。
但是,這個時候,長孫無忌的提醒,讓太宗突然清醒地意識到,他對李泰的真心喜愛,是不是助長了李泰的野心?太宗一直在這樣問自己:“如果讓李泰當太子,自己最擔心的問題會不會像噩夢一樣發(fā)生?”他需要給自己一個堅定的理由,確定玄武門的慘劇不再重演。太宗不想憑長孫無忌等人的猜測就放棄李泰,他私下召來李泰,問他:“如果你當了皇帝,你如何對待自己的兄弟?”李泰說:“如果我真的當了皇帝,退位以后,我會殺死自己的兒子,讓弟弟李治繼承皇位?!崩钐┑幕卮鹱屘铺诤軡M意,多好啊,為了兄弟的情誼,寧可殺掉兒子。太可貴了,太可貴了!
于是,唐太宗底氣十足地叫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悅。然而,褚遂良站出來,只說了一句話就讓皇帝沉默了。他只輕輕地問了一句:“請問陛下,人世間,究竟是兄弟親還是父子親?”太宗說:“當然是父子親?!薄澳敲矗瑲v史上,有誰掌管大權后,會殺兒子而讓位給兄弟?”沉默,長長的沉默。沒有人說話。太宗先前的底氣突然像放氣的氣球一樣消失了。其實,李泰的謊言實在太荒謬了。作為一個父親,太宗先前的狂喜,只是因為他太想立李泰為太子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李治臨死前不殺武則天也是因為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