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碇翘毂I上天書卻被斬首的故事,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皇帝通常比較相信鬼神天意,就連寬和仁厚的漢文帝,也有“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時候。不管出于什么心理,皇帝都希望天下出現(xiàn)祥瑞吉兆,無論這祥瑞是真的、還是人為制造的。為什么當算命先生獻上天書,預測清朝國運800年時,乾隆卻下令斬了他呢?
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封建王朝完整存續(xù)超300年,根據(jù)史書記載,中國唯一存續(xù)近800年的王朝是周朝(周朝歷史時長有爭議),但周朝是共主性質的王朝,不是皇帝集天下大權于一身的封建王朝。不過,周朝一直被后世王朝統(tǒng)治者推崇,畢竟它享國久,又有賢臣典故無數(shù)。
乾隆帝自然也希望清朝國運長久,為此他還特意在養(yǎng)心殿放了36根草棍,以示大清的一草一木都不能丟,要萬世永存。乾隆帝是自信的,自公元1735年即位開始,乾隆一直致力于開創(chuàng)盛世,他在位60年,實際掌權63年,直到嘉慶四年(1799年)才駕崩,以長壽聞名。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清朝發(fā)生了一樁“天書案”。當時乾隆帝已經(jīng)快喜迎自己的七十大壽了,忽然民間有人半路攔住御駕,聲稱自己得到了仙人密授“天書”,上面寫著清朝國運800年,皇帝壽至乾隆五十七年(81歲),天定運數(shù)大吉大利,故此連夜趕來呈給皇上。
乾隆帝沒想到自己謁個陵還能謁出一本“萬年書”,頓時起了疑心。經(jīng)過大臣們的調查,事情真相逐漸浮出水面:寫這書的人是個叫智天豹的算命先生,河北高邑縣人,從小靠行醫(yī)為生,四處賣些膏藥度日。后來日子過得不景氣,智天豹就改了行,專門講一些運數(shù)忽悠百姓。
也虧他想得出“富貴險中求”的法子,研讀了一些算命書籍后,費盡心思寫出了一本《大清天定運數(shù)》,用傳統(tǒng)的八卦去編造年號,然后以此類推,推算出了清朝的國運時長與皇帝的壽數(shù)。他叫自己的徒弟張九霄去給乾隆帝獻書,就有了前面的故事。
智天豹雖然是胡編亂造,但書里的內容倒還是花了一番心思的。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長壽王朝”,能活到81歲的皇帝也都少見,故此他這本書帶上了滿滿的奉承吹捧,一心想討乾隆帝歡心。誰知他弄巧成拙,乾隆帝了解案情后,下令將這師徒兩人全部推出去,斬了!
智天豹想不通,他明明說了一堆好話,為什么皇帝不但不獎賞他,反而要他的命呢?其實智天豹是聰明過了頭,首先,古代的皇帝固然喜歡祥瑞,但他們自己也是制造祥瑞的高手,乾隆帝怎么會看不出智天豹故意拍馬屁?這樣的妖書如果獲獎,天底下都要興起給皇帝獻祥瑞的風氣了,乾隆絕不會允許有人借“天意”行邪教之事,引來后患無數(shù)。
其次,假如跟一個活到了90歲的老人說,你活到一百歲就活不了啦,他會是什么想法?接下來的日子被人定死了,誰還能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更何況對方是九五之尊的皇帝,更忌諱民間說皇帝的生死。凡此種種集合在一起,智天豹簡直把乾隆的逆鱗翻了個遍,他哪還能有獲取富貴的機會?無非是自尋死路、徒增笑料罷了。
世人常說“窮則變,變則通”,意思是告訴人們,當生活窘迫,經(jīng)濟困難時,就要變通一下,改變現(xiàn)有的思維,方能突破困境,走出“窮”圈。但是,值得告誡的是,變的基礎,是走的路要正,而非走彎路,否則依舊難以成功。這不,清朝時期,便有一個神棍,在窮困潦倒之際,愣是自編自演了一出戲,原本以為能撈個榮華富貴,可沒想到卻因此丟了性命,著實令人唏噓不已——
乾隆44年間,有一位窮困潦倒的神棍叫智天豹,職業(yè)是一名走南闖北的江湖郎中,說是郎中,實則卻是一個醫(yī)術不精,有著一門歪心思的神棍。因此,日子可謂是一日過得不如一日,極其狼狽,怎么辦?思來想去,一腦門歪點子的他,突發(fā)奇想,想到了一個快速能得到“榮華富貴”的辦法。
這天,智天豹將自己關在了家中,一門心思的開始策劃自己的“暴富”之路,在折騰了幾天后,愣是寫出了一本名為《大清天定運數(shù)》的書籍,在書中,他極盡的將乾隆拍馬了一番,隨即也將大清狠狠的夸耀了一通,什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大清朝的國祚有800年之久等等,堪稱一部“拍馬佳作”。
很快,智天豹便計劃將這本拍馬之作呈給乾隆,以換取榮華富貴,但他又有些擔憂,感覺不是很保險,怎么辦?想了想,他覺得應該要先找個人試探一下,于是,他找來了徒弟張九霄,讓張九霄拿著這本《大清天定運數(shù)》前往京城,而對他謊稱自己腿腳有疾,隨后就到。
張九霄不明就里,也是個二愣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了書便一路趕往京城,而當乾隆收到這本書時,越看心里越難以平靜,漸漸的臉色非常難看,氣得是龍顏大怒,要知道,從秦始皇開始,歷經(jīng)了多少朝代,可又有哪個朝代是千秋萬代的?更別說能看出幾百年的壽命,這不是無稽之談嗎?堪稱徹頭徹尾的江湖騙子,于是乎,乾隆下旨,捉拿獻書之人。
官兵將張九霄給逮了個正著,在一陣嚴刑之下,便將情況一五一時的給說了出來,方曉得作者另有他人,于是,根據(jù)張九霄的口供,乾隆下旨,沿途一路搜查智天豹的蹤跡,而最終,智天豹被擒獲。
主犯捉住后,要如何處置,滿朝文武便聚在了大殿上商討,要知道,滿清一朝發(fā)生了多少起的“文字獄”案,動輒牽連幾百上千,乃至上萬之眾,因此,為了杜絕這種對大清“胡說八道”的文書,乾隆大手一揮,不緩不急的說出了2個字:“斬了”,他知道,面對此類人物,必須要做到殺一儆百,方可制止后續(xù)。后來,這一案件也被記入史中,定名為《智天豹編造本朝萬年書案》
智天豹原本指望能撈個榮華富貴,最后卻因此喪命,真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最好寫照,究其出發(fā)點,是走旁門左道,一肚子的歪心思,失敗已然注定,要知道,自古帝王的心思,豈是一介平民能擅自揣測的?親愛的朋友們,您說呢?
本文看點:主要談及“乾隆漢人說”這一謠傳從乾隆時期到金庸武俠小說的歷史流變,即,許多文學作品中關于算命先生說乾隆乃漢人的說法,從歷史上講“有些影子兒”。乾隆母親是誰有四種觀點:鈕祜祿氏、錢氏、李氏、陳氏。
算命先生可能說的是:皇帝呀,你是我們漢人的后代,你應該反清復明呀。不能數(shù)典忘祖,忘記自己是漢人
對于乾隆殺算命先生這種根本無法查證的謠傳,根本沒必要按照歷史真實去跟它較真兒?;卮鹫吣軌蛘f出的根據(jù)也無非是小說或影視劇,連野史的資格都不夠。
鈕祜祿氏
首先,清朝的各項制度已經(jīng)非常完善,皇帝想去微服私訪也基本不可能,皇帝雖然權力大,但“祖宗制度”是不敢違抗的。
其次,這種謠傳或說民間故事,只是利用迷信、宣傳迷信的一種手段。每個朝代的皇帝都會有此“幸運”被作為主人公。只不過乾隆所在的清朝,離現(xiàn)在最近,乾隆的知名度也比較高。特別是七下江南,讓南方的百姓能夠一睹“天顏”,絕對是最大的大事兒。所以,各種人都會懷著各種心理去編排各種故事。
最后,看了看一些回答者,回答的結果都在說乾隆下江南期間發(fā)生的故事,我不知道是不是在《戲說乾隆》里的橋段。但根據(jù)以往的各種傳說,無非是“繼續(xù)消費乾隆的母親是誰”這個爭論。
小說就是小說,不需要歷史依據(jù),特別是武俠小說。文藝是文藝,歷史是歷史,把文藝當歷史的人只是小孩子兒而為。
在回答“包拯死后為何展昭就消失了包拯去世后,展昭為何一夜之間消失無蹤,他究竟去了哪里呢”“康熙王朝中,蘇麻喇姑被活埋前,太監(jiān)們?yōu)楹我谒^上倒石灰”“康熙駕崩當夜,雍正就賜死了隨侍康熙60年的心腹,這是什么原因”“包拯一生忠義,為何狠心含淚斬殺公孫策”等問題時,我都說過一個觀點:
即使是正規(guī)的歷史劇,也不能當歷史。它的有限的歷史事實,也會被編劇根據(jù)文藝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去進行:添加刪減、轉換挪移(例如《走向共和》中把同治皇帝造圓明園被木材商欺騙,挪移到20年后翁同龢身上),甚至為了主要人物而去編造故事去烘托主人公(例如《走向共和國》為了表達甲午戰(zhàn)敗不是李鴻章的個人責任,而胡編亂造李鴻章為了反貪腐整頓軍紀殺死自己親信黃瑞蘭)等。
所以,對于文藝作品,無論打著怎樣的歷史旗幟、穿著什么樣的歷史的外衣,都不是正經(jīng)歷史,都不能信。
信的前提是你得經(jīng)過歷史查證才能信。否則,拿著所謂歷史劇去當歷史四處炫耀,只會讓懂行的人笑話。
乾隆作為活著的次子,沒有必要去“貍貓換太子”
乾隆生于1711年,但在其前面有弘暉(1694—1704年)、弘昐(1697-1699年)、弘昀(1700-1710年)、弘時(1704—1727年)、弘歷(1711-1799年),同年還有弘晝(1711-1770)。乾隆是老四,但前三個都在1711年之前死了。所以,弘歷應該是活著的老二、比其小三個月的弘晝是老三。
那么,當時的胤禛又不知道自己會當皇帝,又不知道乾隆幾歲后會得到康熙的喜歡,這些都是在此之后的歷史,我們知道,當時的胤禛可不知道。所以,他有必要去調換個兒子嗎?他也不缺兒子呀。
如果是長子完全有這種可能。
雖然這是文藝創(chuàng)作,是編造。但既然要編,總得編得像模像樣??昭▉盹L,也得有“穴”呀。這個“穴”就是乾隆的母親是否是漢人。
雍正二年,康熙第12個兒子的筆誤,造成乾隆生母之謎:之后派生出滿人—漢八旗—漢人,直至出現(xiàn)乾隆是漢人的故事流程。而乾隆是漢人的說法是從晚清開始的,前兩種則在雍正、乾隆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
雍正二年二月十四日,雍正冊封年羹堯的妹妹年氏為貴妃、格格鈕祜祿氏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裕嬪,格格耿氏封為懋嬪。
但雍正傳旨給12弟允祹的時候,出了問題。允祹為了自己方便一方面字跡潦草,一方面鈕祜祿氏“簡寫”為鈕氏。禮部接到草稿后制定“冊封金冊”的時候,官員們認錯了,因為這次分封的四人中有三人都是“漢八旗”出身,即年氏、耿氏(弘晝的母親)、宋氏。
允祹
為此,禮部就認為“字跡潦草的鈕氏”是“錢氏”。由此制作了“金冊”。等發(fā)到鈕祜祿氏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問題。
六月份,宗人府上疏奏允祹的錯誤,請求雍正給予處罰:貝子允祹,將圣祖仁皇帝配享儀注及封妃金冊,遺漏、舛錯,應將允掏革去固山貝子,降一等,授為鎮(zhèn)國公。(雍正)從之。這份記錄在《雍正實錄》就可以找到。
緊隨其后的就是“丑女李氏”一說,這還引申出了“乾隆到底是在雍和宮出生還是在承德避暑山莊出生”的爭論,這一爭論直接關系到“丑女李氏”是否是乾隆的母親。
從漢八旗到純漢人,只不過是我們漢人中某些人的阿Q精神而已:漢八旗我認為已經(jīng)不是漢人了。
在當時,漢八旗和滿人的妃嬪都具有繼承權。例如康熙的母親佟佳氏,就屬于漢八旗。漢八旗本身的漢人無論在風俗、信仰、行為方式都已經(jīng)滿化。
其本身都不愿意承認漢人,例如佟國綱在康熙二十七年就稱,自己本身就是滿人,是明朝人欺騙引誘祖先才進入漢地……
其最終,佟佳氏仍然隸屬于漢八旗中的各旗。但是對于“反清復明”的個人、組織可不會管這些,既然你屬于“漢八旗”那么,就可以以“漢人”身份挑動反抗精神。雍正的政敵們也會以此作為攻訐目標。
最后一個海寧陳氏,基本不用批駁了。
因為,孟森先生在1937年、鄭天挺先生在1944年,已經(jīng)駁斥了這一觀點。金庸先生也早知道這一觀點。所以,在《書劍恩仇錄》的“后記”中也專門聲明:乾隆和陳家洛是親兄弟“是我的杜撰”。
書劍恩仇錄
所以說,作為明清史大家的孟森先生的結論,在史學界基本形成共識,與海寧陳家沒關系。
綜上乾隆的母親即使有爭論,也是在漢八旗和滿人之間爭論,但漢八旗在當時已經(jīng)不再認為是漢人。跟我們沒啥關系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4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