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南宋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降元之將張弘范率元軍攻至崖門,對南宋形成三面包圍之勢,決定南宋命運的崖山之戰(zhàn)就此拉開序幕。面對元軍來攻,南宋小朝廷的掌權者張世杰、陸秀夫等晝夜苦思破敵之策。最后張世杰想出了一個對策,就是把千艘大舶船全部連在一起。看到這里,諸位是否想到了赤壁之戰(zhàn),曹操的大敗正是因為把戰(zhàn)船用鐵索連在一起而被對方用火攻而擊敗。張世杰對付火攻的預防措施就是在每艘船上涂上厚厚一層泥,而且為了防止士兵逃亡,決定背水一戰(zhàn),并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自斷退路,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只以“連環(huán)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并且安排末帝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這樣一來,致使元軍很容易就能切斷了宋軍赴岸上取水的水源,涯山雖然四面是水,可海水人不能喝啊,書生誤國誠不欺也,此戰(zhàn)未開,南宋的敗局就已經注定。
彼時宋蒙之間的軍力對比是宋軍二十余萬(包括所有的軍民眷屬),元軍卻只有區(qū)區(qū)2萬,戰(zhàn)船不過400艘,大艦更不如宋軍。宋軍能戰(zhàn)的士兵應該有數萬之眾,再加上近千艘大舶船(雖然不可能全是戰(zhàn)艦),在數量上宋軍還是占有相當的優(yōu)勢的。然而宋軍雖眾,跟隨其步伐的多為潰敗之師,士氣非常低落,并對蒙古人非常畏懼,所以戰(zhàn)斗時喪失了底氣。張世杰的決定更讓宋軍完全置于死地之中,而且水源斷絕。元將張弘范看到宋軍如此結陣,即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沖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御元軍的火攻。元軍水師火攻不成,就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干糧十余日,飲海水之士兵皆嘔泄不止,戰(zhàn)斗力更是隨著缺水的日久而減弱,士氣瀕于崩潰。
二月初六日,張弘范將大軍分為四隊,在宋軍的東、南、北三個方向各自駐守,張弘范則親自率領一軍與宋軍展開正面決戰(zhàn)。蒙古士兵持盾牌俯身趴在甲板,在猛烈的箭雨下駛近宋船。船只接觸后,蒙古軍隊鳴金交戰(zhàn),相連的南宋戰(zhàn)船讓不擅長海戰(zhàn)的蒙古士兵如履平地,一時間蒙軍接連攻破七艘宋船,斷水十多天的宋師大敗。蒙軍還一路追到了南宋船隊的中央。張世杰見狀不好,立即派人斬斷繩索,抽調精兵率十一艘船只突圍,主帥一逃,宋軍大亂,方遇龍、葉秀榮、章文秀等四十多個將領降元。元軍乘機一鼓作力氣,沿著相連的南宋戰(zhàn)船沖向宋帝趙昺的座船。
此時守在末帝趙昺身邊的是陸秀夫,眼看著元軍逼近,難以逃脫,于是將自己的妻子兒女趕下海去,自己背著趙昺赴海而死,張世杰還想侍奉楊太后尋求趙氏的后代而立以再圖后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趙昺的死訊在后亦赴海自殺,萬念俱灰的張世杰隨后在大風雨中溺卒于平章山下。南宋10余萬軍民亦投海殉難,寧死不降。崖山海戰(zhàn)是南宋末年宋元的最后一次戰(zhàn)役,這場戰(zhàn)爭直接關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興亡,最終宋軍全軍覆沒告終。戰(zhàn)后宋朝隨之覆滅,元朝完全統(tǒng)一了中國。
崖山海戰(zhàn)十萬人殉國指的是在宋元崖山海戰(zhàn)中,宋朝方面有十萬人投海自殺,為國殉難。宋朝在崖山聚集有20萬人,除了士兵以外,還有一些不具備作戰(zhàn)能力的人,包括文官、百姓、宮女太監(jiān)、士兵家眷。在崖山海戰(zhàn)失敗跡象出現后,這些人選擇了投海自殺。對于崖山海戰(zhàn)十萬人殉國事件,其實很好理解。當時的南宋只剩下崖山這一個地區(qū)。崖山海戰(zhàn)敗象出現后,這些沒有戰(zhàn)斗力的人,如果選擇繼續(xù)戰(zhàn)斗的話,那么只能是死,況且他們沒有參加過戰(zhàn)斗,不知道怎么戰(zhàn)斗。如果在崖山海戰(zhàn)中殉國的十萬人選擇投降蒙古人的話,他們的境遇未必會好。按照蒙古人的習慣,投降必須在蒙古人進攻以前投降,如果在戰(zhàn)爭過程中投降,只能是被殺的命運。這十萬人知道投降不會有什么好結果,只能選擇投海自殺。崖山海戰(zhàn)殉國的十萬人并不是懦夫,并不是不敢反抗,而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們如果反抗的話也是死,如果不反抗的話只會是元朝的刀下鬼,因此他們選擇了自殺,用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崖山海戰(zhàn)和宋元戰(zhàn)爭一樣進行得非常慘烈,這殉國的十萬人在戰(zhàn)爭開始以前,就被圍困在崖山中,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難。長期的艱難環(huán)境使他們已經沒有活著的勇氣,而且宋朝的敗局已經成為定勢,他們已經沒有勇氣活著了。崖山海戰(zhàn)有著三個未解之謎,到現在還沒有找出謎底。崖山海戰(zhàn)未解之謎之一是南宋為何將所有的軍隊集中在崖山這個地方。根據現在的考察,南宋在崖山以南的湛江海域附近的島嶼上修筑了臨時住所,按道理他們應該在島嶼上抵抗元軍。為何他們會逆向去崖山,與元軍追擊的方向正好相對。而且從湛江附近的島嶼到崖山是逆風。
崖山海戰(zhàn)后10萬人跳海是怎么回事
1279年3月19日(夏歷二月初六)宋軍在崖山海戰(zhàn)中全軍覆沒,南宋滅亡,宰相陸秀夫背著年僅8虛歲的少帝趙昺[bǐng]投海自盡,大量忠臣追隨而去,另有十萬普通軍民隨之跳海殉國。
據當時的文人筆記記載,第二日早晨,海面浮尸十萬,黑壓壓的一片,譜寫了中華歷史上最悲愴的一幕。
從古人宣揚的價值觀來看,十萬南宋軍民跳海而死則是為了兌現對國家的“義”。
生而為人,守信、盡忠、恪守民族大義,這顯然是應該做到的,值得討論的只是方式問題和程度問題,換言之,也可以說是“性價比”問題。
十萬南宋軍民要恪守民族大義,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是否有必要賠上生命捍衛(wèi)道德?這樣做,是不是過于重名輕生?值不值得?
盜跖認為尾生之死是愚蠢,孔子、莊子、司馬遷認為是守信,陸游、湯顯祖則將其作為忠貞愛情的象征,這不是一個對錯問題,而是一個價值觀問題。
筆者認為,討論“舍生取義”合理性之前,必須要弄清“生”和“義”的大小輕重。如果舍了一個人的“生”,可以成就了一個國家的大“義”,那自然是應該的。但是反過來,如果要用多數人的“生”,成就某個人的小“義”,那就是不該的。
以理性的態(tài)度看歷史,既不全盤否定,也不全然接受,時至如今,我們仍然應該恪守心中的道義,以守信、盡忠、愛國為己任,但對于古人的極端方式,我們則既不應該批評,也沒必要效仿。對于“舍生取義”的人,我們自然要歌頌,但對于“舍生取義”這件事,則沒必要以生命為代價去兌現!
了解過歷史的小伙伴都知道,崖山海戰(zhàn)是直接關系到南宋的生死存亡,最后宋朝和元朝之間決戰(zhàn)也是歷史上元軍以少勝多的經典戰(zhàn)役。最后宋軍全部身亡,當時的主將背著南宋的小皇帝跳海自盡了,隨后也有數十萬的軍民一起跟著跳海殉國。歷史上像這種朝代更迭過程中,軍民一起滅亡這么多人是不多的。
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有一點想不通,宋朝的軍隊當時有10萬人,而元朝的軍隊只有2萬,為什么不敢還擊卻紛紛去跳海呢?難道連一點抵抗的決心都沒有,直接讓元軍坐享其成嗎?
明明知道只有2萬人的情況下,宋軍都不敢與援軍進行對抗,根本原因是陸秀夫怕小皇帝落到元軍手里,不知道他們會干些什么,也是為了保住大宋國所謂的顏面。遇到困難連抵抗的心都沒有,就直接認為已經失敗了,這就注定要失敗。
另外,不得不提負責此次戰(zhàn)役的元朝將軍,他深知宋軍的作戰(zhàn)規(guī)范。于是命令軍隊把宋軍的三都給包圍,當時宋軍的守將是張世杰整日都在思考如何擊退敵人。他為了避免士兵逃亡,把所有的宮殿和房屋都燒了,還用一根大繩子把所有的船都連在了一起。
在元軍使用火攻的時候,他在船上涂了泥巴,但是這個方法并沒有奏效。加上元軍封鎖了海灣,斷絕了宋軍的糧食和道路,以至于最后很多士兵渴了喝海水,真正到了彈盡糧絕。元軍也派人來勸降,但是都沒有成功。
宋軍在最開始的攻擊中就一連損失7艘戰(zhàn)船,加上元軍的火攻,宋軍最后無路可走。陸秀夫看到無法幫助皇帝突圍,就自己帶著皇帝跳海了,所有跟隨他的士兵看到這一幕也跟跳了下去。
崖山位于廣東省崖門鎮(zhèn),浩蕩的銀洲湖水從這里出海。這也是潮汐漲落的端口。風呼呼地吹著,石頭發(fā)出嗚嗚聲,似乎在哭泣。七百四十年前,這里發(fā)生宋朝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對抗元軍的戰(zhàn)役,南宋十萬士兵為國捐軀,在歷史上留下悲壯的詩篇。
崖山之戰(zhàn)是歷史上規(guī)模較大的一次戰(zhàn)爭,對此次戰(zhàn)爭的結局,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南宋數十萬軍隊投海自盡,可謂是死的轟轟烈烈,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勇往直前。周總理曾說過:?崖山這個地方的歷史古跡是有意義的,宋朝雖然滅亡了,但當時許多人繼續(xù)堅持抗元斗爭,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這不正是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人的脊梁的杰出代表嗎?這里有一個疑問,戰(zhàn)敗后的十萬軍隊為何不退守南?;驊?zhàn)死沙場,為什么選擇跳海自盡呢?天馬君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中,對忠義二字看得很重,大多數人都有很高的民族氣節(jié)。而陸秀夫是當時的高級將領,絕不會向敵人屈服的,為了保持民族氣節(jié)和最后的尊嚴,在走投無路之下,只好抱著懵懂的小皇帝跳海殉國,可謂慘烈。
其次,當時蒙古的鐵騎已經攻占了中原大地。在鐵木真的英明領導下,屢戰(zhàn)屢勝,幾乎橫掃了亞歐大陸。元軍的單兵作戰(zhàn)能力超過了宋軍,在攻打最后的殘軍時,宋軍雖然人數眾多,但大多是老弱病殘。再加上宋軍節(jié)節(jié)敗退,士氣低落,被蒙古鐵騎包圍后,經過一場廝殺,敗下陣來,再也沒有打下去的勇氣。
除此之外,海南有許多宋朝的臣民,這些人大多是流放的主戰(zhàn)派,所以兵敗后,這些官員也無顏面對曾經的不怕死的同僚們。即便去了南海,元兵依然會追殺過來,南海的百姓也會因此遭到殺害,所以他們寧愿慷慨就義,也不愿連累更多的百姓受苦。?
再加上南海沒有如今繁華,不是旅游勝地,而是當時的蠻荒之地,物資資源匱乏,即便宋軍退守南海,也堅持不了多久,還給南海的百姓帶來殺身之禍。
從歷史的角度看來分析,宋朝后期官場黑暗,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再加上軍事力量薄弱。在強大的蒙古鐵騎之下,毫無反抗之力,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崖山之戰(zhàn)之所以會失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張世杰陸秀夫等人的部署不當,戰(zhàn)術上出現了錯誤。高級長官也為錯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只好選擇以身殉國。
戰(zhàn)爭過后,海面上漂浮著十萬具尸體,場面很是慘烈。張世杰雖然準備東山再起,但是在一次風雨中不幸失足落入海中,葬身大海,也算是陪著十萬義軍了。
崖山之戰(zhàn)之后,宋朝徹底滅亡,蒙古大軍最終統(tǒng)一。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這次海戰(zhàn)象征著傳統(tǒng)意義華夏文明的滅亡,于是有了崖山之后無中華的?的說法。但無論如何南宋最后十萬大軍寧死不屈,舍身迎來尊嚴的壯舉是值得贊揚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4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憑一己之力殺死魏延,馬岱后來結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