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李繼遷,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西夏享國189年,先后和宋、遼、金并立,如果說從李思恭拜定難軍節(jié)度使算起,那么李氏政權(quán)實質(zhì)割據(jù)西北要近350年,當然西夏巔峰的時候還是在和北宋對峙的時候,可以說宋朝有過多次滅掉西夏的機會,只是宋軍屢屢折戟,說起來,其實西夏險些無法立國,在李元昊稱帝建國前,有一個人為西夏立國,和北宋對峙打下了夯實的基礎(chǔ),這個人就是李繼遷,他從太平興國七年公然和北宋對峙,一直到咸平六年,宋真宗妥協(xié),承認了李繼遷的地位,前后20年的時間,李繼遷從弱小走向強大,并最終為黨項族立國奠定了基礎(chǔ),相比之下,北宋則錯失了關(guān)鍵的20年,可以遏制黨項族割據(jù)西北的20年。
李繼遷崛起的過程就必須要提一個人,李繼捧,也就是李繼遷的族兄,李繼捧于太平興國五年繼任定難節(jié)度使,但是由于自己年輕,且才能不足以服眾,所以擔憂自己性命,畢竟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節(jié)度使雖然權(quán)力很大,但是過的都是刀頭舔血的日子,但凡是手下人不服,不論有沒有血緣關(guān)系,都會被做掉,之后換人,哪怕是當初的安祿山不也是被自己的兒子殺了嗎?所以李繼捧果斷選擇了保命辦法,傍大腿,直接向北宋獻城,李繼捧主動跑到汴京,告訴宋太宗,“我要歸順,不再割據(jù)了”,宋太宗表示“喔哈哈哈……”
畢竟宋太宗是想要恢復漢唐盛世疆土的,本來對于西北的黨項族,宋太宗還想保持太祖時期安撫政策,只要其表示臣服,保證貿(mào)易順暢就可以,當時的馬匹和青鹽都是北宋所需要的,但是李繼捧主動獻降就不同了,宋太宗就有了將其地收回的想法了。
《宋史.外國列傳.夏國》繼捧立,以太平興國七年率族人入朝……繼捧陳其諸父、昆弟多相怨,愿留京師。
而這也就是李繼遷走上巔峰的誘因,李繼遷能夠利用那20年時間為黨項族建立西夏打下基礎(chǔ),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李繼遷其實具備開國之君的資質(zhì),在北宋遼國的雙強夾縫中謀求生存,并最終被北宋所承認。
在李繼捧想要謀求自保,帶著族人入宋的時候,李繼遷果斷出逃,當時其手下也是有一位謀士,叫張浦,這個人也是個人才,可以說李繼遷的崛起之路,他堪稱李繼遷帳下第一謀臣,張浦就建議李繼遷趁機溜走,因為只要入了宋境就再也別想會來,北宋恩賞李繼捧很正常,但是絕不會重賞李繼遷,張浦獻策率親信走避夏州地斤澤,在哪里,李繼遷公開叫板北宋了。
《宋史.外國列傳.夏國》繼捧之入也,弟繼遷出奔,及是,數(shù)來為邊患。
李繼遷初到地斤澤,很快就聯(lián)合當?shù)攸h項豪族,也就是通過聯(lián)姻的辦法,畢竟自己在血統(tǒng)法理上具備正統(tǒng)性,其也是有一定號召力的,所以他組建了初期勢力,開始了侵擾北宋河西州郡的軍事行動,這一點是宋太宗意外的,其實對于當時的北宋來說,他還是需要在西北有一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的,因為當時北宋的軍事重心在北方,主要還是和遼國死磕,希望奪回燕云十六州,鞏固北方防線,河西之地穩(wěn)定,一來可以減少軍事威脅,二來可以保證戰(zhàn)馬來源,可能是宋太宗在對待李繼捧主動獻降的問題上有些失策吧,步伐太快,也是直接刺激了李繼遷冒出來。
我之前說,李繼遷具備開國之君的資質(zhì),因為他在黨項族獲得了人心,同時政策得當,又能夠在多次挫敗在重現(xiàn)站起來,成為了“打不死的小強”。
《宋史.袁繼忠列傳》詔與田仁朗率兵定河西諸州,大破西人于葭蘆州,遷引進副使,護定州屯兵。
《宋史.李繼隆列傳》李繼遷叛,命繼隆與田仁朗、王侁率兵擊之。四月,出銀州北,破悉利諸族,追奔數(shù)十里,斬三千余級,俘蕃漢老幼千余,梟代州刺史折羅遇及其弟埋乞首,牛馬、鎧仗所獲尤多。
《宋史·曹光實列傳》繼捧弟繼遷逃入蕃落,為邊患,光實乘間掩襲至地斤澤,破其族帳,獲繼遷母妻及牛羊萬計。
《宋史.外國列傳.夏國》繼遷復連娶豪族,轉(zhuǎn)遷無常,漸以強大,而西人以李氏世著恩德,往往多歸之。
可以說北宋在針對李繼遷的多從軍事打擊中,都足以令其實力大損,但是他就是可以東山再起,尤其是曹光實奇襲了他的根據(jù)地地斤澤,李繼遷的母親老婆都被抓了,李繼遷幾乎就是自己單騎逃脫(話說和劉備前期的風格有些像啊),但是在宋軍退兵后,李繼遷就很快再次收攏舊部,襲擾北宋邊境,這說明,不管怎么說,當時的黨項族還是支持李繼遷的,更是在李繼遷地斤澤之戰(zhàn)戰(zhàn)敗后,還有黨項豪族愿意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令其從低谷逐漸走向強大,可以說,李繼遷的號召力已經(jīng)無人可比了。而這也或許就是宋太宗一直沒有全力滅掉李繼遷的原因,這個稍后再說。
在內(nèi)有號召力,在外李繼遷則開始玩起了“曖昧”戰(zhàn)術(shù),可以說北宋和遼國都及其希望拉攏李繼遷這個第三方勢力,所以雙方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那就是最起碼也要讓李繼遷保持中立,李繼遷很幸運,在兩個大國的博弈中,找到了生存之道,也就是給兩方都“拋媚眼”。
《宋史.外國列傳.夏國》遼以義成公主嫁繼遷,冊為夏國王。
及翟守素來,又奉表歸款,授銀州觀察,賜名保吉,子德明管內(nèi)蕃落使、行軍司馬。
和遼國,李繼遷表示要聯(lián)姻,接受遼國的冊封,對北宋,戰(zhàn)事吃緊就表示想要歸順,宋太宗也是直接給李繼遷賜名,叫趙保吉,給他的長子李德明,也就是后來的西夏太宗,封官,李繼遷是抓住了一個窗口期,也就是北宋和遼國在沒有徹底對他放棄希望前,必定是拉攏大于打壓的,趁著這個時機,李繼遷也是盡量從兩國身上吸血,之后雖然表面上想要聯(lián)合,但實際上,干著擴張的事情,李繼遷的確具備開國君主的睿智,不然難以成事。
李繼遷能夠利用那20年時間為黨項族建立西夏打下基礎(chǔ),其第二個原因就是,宋太宗的策略,還是想要扶持一個聽話的黨項族。
其實這20年中,雖說后面幾年是宋真宗時代,但是主要還是宋太宗制定了針對李繼遷的策略,作為想要在功績上超越自己哥哥的趙光義來說,沒什么比開疆拓土,重塑漢唐河山更有力的事情了,而這也就注定宋太宗的主要目光放在了北方,也就是和遼國的戰(zhàn)事,而對于李繼遷,宋太宗其實還是招撫優(yōu)先,討伐是其次的,畢竟當時北宋的名將眾多,但是沒有幾個被派到西北戰(zhàn)場,如果宋太宗想要用武力解決李繼遷,完全是有軍事實力的。
可是就像我之前說的,李繼遷在黨項族已經(jīng)逐漸有了人心,最起碼是得到了大多數(shù)豪族的支持,那么宋太宗武力滅了李繼遷的話,黨項族還是無法真心歸順,那么北宋除了在北方一個主戰(zhàn)場外,還要在西北開啟一個持久戰(zhàn)場,對于北宋大方向上的軍事行動不利。
所以宋太宗想要的還是通過武力脅迫達到招撫李繼遷的目的,只要李繼遷相對聽話就好,維持五代十國時期的局面,也就是李氏政權(quán)依附于中原王朝,成為維系北宋西北交易的保護傘,保證北宋最缺乏的戰(zhàn)馬供應(yīng),有了戰(zhàn)馬,北宋將士才能在遼軍面前有底氣。
《宋史.外國列傳.夏國》屢發(fā)兵討繼遷不克,用宰相趙普計,欲委繼捧以邊事,令圖之。因召赴闕,賜姓趙氏,更名保忠。
當時在軟硬兼施下,李繼遷仍然不服軟,不稱臣,所以宋太宗用了趙普的謀劃,把李繼捧送了回去,乍一看,這是不是腦殘啊,李繼捧就算回去也不會真心給北宋賣命的,但其實這顯然就是宋太宗想要削弱李繼遷在黨項族的影響力罷了,畢竟李繼捧的地位合法性要遠遠強于李繼遷,宋太宗的算盤是,想要讓李繼捧和李繼遷對峙,進而分化支持李繼遷的勢力,如果李繼捧回去后,能夠得到眾人的追隨最好,那樣的話,李繼捧肯定比李繼遷更加容易招撫,可以盡快了解西北的戰(zhàn)事了,只是李繼捧和李繼遷相比才能太差,不然之前也不會主動請降了,所以李繼捧難以起到什么實際效果,李繼遷仍然那么強勢,但是宋太宗的策略是沒有變的。
李繼遷能夠利用那20年時間為黨項族建立西夏打下基礎(chǔ),其第三個原因就是,李繼遷并非是北宋軍事行動的唯一目標。
在李繼遷于西北自立的這段時間,雖然北宋和其是沒少有過交鋒,但是在這20年間,北宋在各方向上也是多有戰(zhàn)事,在北方滅北漢,兩次北伐,也是消耗了北宋的國力。
《宋史.潘美列傳》四年,命將征太原,美為北路都招討,判太原行府事。
《宋史.太宗本紀》(雍熙)三年春正月辛未,右武衛(wèi)大將軍、長寧侯德隆薨,以其弟德彝嗣侯,仍知沂州。庚辰,夜漏一刻,北方有赤氣如城,至明不散。己丑,知雄州賀令圖等請伐契丹,取燕、薊故地。庚寅,北伐。
宋太宗在太平興國四年滅北漢后趁機北伐,但是高粱河一戰(zhàn),留下了車神的名號,是乘驢車倉惶撤離戰(zhàn)場的,但最慘的還是雍熙北伐,此戰(zhàn)北宋精銳部隊遭受重創(chuàng),說來也是可惜,宋太宗還是太急了,沒有準備充分,又干預(yù)前線作戰(zhàn),導致前線宋軍在后勤被遼軍襲擾的情況下,主將曹彬沒有壓制住手下一眾悍將,貿(mào)然進軍,遭遇慘敗。
在南方,宋太宗也想著收復交州,也就交趾,這也是恢復漢唐雄風的一個標志啊,只是宋軍又戰(zhàn)敗了。
《宋史.侯仁寶列傳》太平興國中,上言陳取交州之策,太宗大喜,令馳驛召歸......遂以仁寶為交州水陸計度轉(zhuǎn)運使。前軍發(fā),遇賊鋒甚盛,援兵不繼,遇害死江中。
也就說在李繼遷擁兵自立的那段時間,北宋在南北兩線的作戰(zhàn)都是失利的,可以說李繼遷的對手只有北宋一個,他征討西部的回鶻和吐蕃部,那也是在北宋對自己的威脅減弱后才實施的,而北宋就不一樣了,他的對手不止李繼遷一個,同時在北宋內(nèi)部也發(fā)生了一次相對較大的農(nóng)民起義。
《宋史.太宗本紀》(淳化四年)永康軍青城縣民王小波聚徒為寇,殺眉州彭山縣令齊元振。
《宋史.宦者.王繼恩列傳》李順亂成都,命為劍南兩川招安使,率兵討之......至成都,破賊十萬余,斬首三萬級,獲順及鎧甲、僭偽服用甚眾。
宋太宗淳化年間,四川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起義,王小波李順先后登上歷史舞臺,李順更是一度率軍攻陷了成都,最終是被王繼恩所滅。
所以可以看出,北宋也并未全力對付李繼遷,他只是北宋眾多軍事目標中的一個,而且相對來說,北宋還是將主要兵力都集結(jié)在了北方,一眾名將也大多是參與和遼國的戰(zhàn)爭中,李繼遷對北宋主要也是襲擾,打不過就跑,而宋太宗也沒有盡全力滅了李繼遷的意愿,而這恰恰給了李繼遷逐漸做大的機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5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