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僧格林沁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康乾盛世結束之后,清帝國就像一堆熊熊烈火燃燒之后的灰燼一樣迅速冷卻,頹勢盡顯。百余年來的積弊和種種社會問題,以及清朝周邊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使得清朝最終不知不覺陷入內憂外患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越陷越深。西方強國就像一群嗜血的野狼,虎視眈眈圍繞在這個古老帝國的身邊,視之為肥美的獵物,開始了瘋狂瓜分清朝的歷程。
當時的清朝雖然疆域廣大,人口眾多,經濟總量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由于清朝歷代皇帝盲目以天朝大國自居,頑固推行閉關鎖國之策,關上與世界交流學習的大門。最終導致清朝的科技與軍備水平嚴重滯后,成為一個虛有其表的衰朽帝國,在西方列強的進攻面前連吃敗仗。
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面對歐美強國一次又一次瓜分清朝的狂潮,清朝完全處于被壓制狀態(tài),幾乎毫無還手之力。不過世事無絕對,在清朝末年頻繁的對外戰(zhàn)爭中,清朝也曾打過一次讓人揚眉吐氣的大勝仗,雖然僅有這一次,也向西方列強展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不屈不撓的決心與信心。
1851年,廣西金田爆發(fā)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起義,并迅速發(fā)展成為席卷全國的一場大型農民戰(zhàn)爭。清朝在太平天國起義的暴風驟雨中搖搖欲墜,英法俄等列強眼看清朝自顧不暇,瞅準時機,再度向清朝發(fā)難,要求進一步擴大在華的利益范圍。他們從1856年開始,發(fā)起新一輪侵略戰(zhàn)爭,武力逼迫清朝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史稱“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1859年6月中旬,英法海軍聯(lián)合艦隊在英國海軍中將賀布指揮下,浩浩蕩蕩殺到天津大沽口附近,圖謀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此次英法雙方出動鐵甲艦12艘,總兵力1000余人,全部裝備最先進的火炮火槍,妄圖一舉攻下大沽口炮臺。第二次“大沽口之戰(zhàn)”就此爆發(fā)。
清朝方面派出的大將是名震一時的悍將僧格林沁。僧格林沁積極備戰(zhàn),在大沽口兩岸各建炮臺3座,共安火炮60門。炮臺周邊的堤墻都進行了修繕加固,高度厚度均足以抵御重炮轟擊。堤墻之外開挖三道寬闊的壕溝,樹立拒馬樁,防止英法聯(lián)軍沖鋒。大沽口河道之中設置三道粗壯的攔河鐵索,河底還安放了十余架鐵戧,用于防范英法軍艦沖擊。
6月25日黎明時分,英法艦隊向大沽口發(fā)起攻擊。僧格林沁沉著應戰(zhàn),他下令炮臺守軍偃旗息鼓,不發(fā)一彈,靜待時機。到當天下午,英法12艘軍艦全部進入炮臺攻擊范圍,正當他們忙于拆除攔河鐵索和鐵戧時,僧格林沁一聲令下,清軍重炮齊發(fā),擠作一團的英法軍艦頓時成為活靶子,當場被擊沉四艘,重創(chuàng)六艘,被迫倉皇逃命。
當天晚間,不甘心失敗的英法聯(lián)軍出動步兵登陸,向大沽口炮臺發(fā)起沖鋒,企圖奪占炮臺。僧格林沁指揮守軍居高臨下,拼死反擊,接連打退敵軍十余次沖鋒。英法聯(lián)軍傷亡慘重,狼狽撤退。此戰(zhàn)讓英法聯(lián)軍損失軍艦四艘,人員傷亡將近500人,卻一無所獲,堪稱清朝對外戰(zhàn)爭中罕見的一次勝仗。清朝指揮官僧格林沁同時擊敗英法兩大強國,一時威震中外。
令人遺憾的是,驍勇善戰(zhàn)的僧格林沁,最終沒有倒在抗擊外敵入侵的戰(zhàn)場上,卻窩窩囊囊死在自己人手中。1865年四月,僧格林沁帶兵進入山東參加圍剿捻軍之戰(zhàn)。當年五月的曹州高樓寨之戰(zhàn)中,僧格林沁遭遇捻軍重兵伏擊,全軍覆沒,他身負重傷,孤身一人落荒而逃,躲在麥田中。結果被一個十六歲的農村小伙張皮綆發(fā)現,當場一刀斬殺了他。一代名將僧格林沁以這種令人惋惜的方式結束了一生。僧格林沁堪稱清朝最后的擎天一柱,他的死使得清朝陷入萬劫不復的絕境。
說的是晚期名將僧格林沁,作為蒙古名將,曾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深受慈禧信任,連曾國藩也自嘆不如,因大量撲殺太平天國運動,而遭到報復,被敵軍包圍,本來藏身于麥田處,但最終被一小兵發(fā)現,斬殺于麥田之中。有史書評價道,僧格林沁為人驍勇善戰(zhàn),但可以有勇無謀,自古爭強好勝,無長遠計劃,最終被敵軍圍困,本想藏于麥田之中,逃過一劫,但最終還是被一小兵發(fā)現,遭斬殺。
這個僧格林沁,本來出身于蒙古貴族家庭,曾說襲封的扎薩克多羅郡王。在道光年間,僧格林沁被宣進京任職,從御前行走,御前大臣,到鑲白旗滿洲都統(tǒng),僧格林沁的職位一路上升,深受朝廷喜愛。當時的八旗軍由于常年待在京城,養(yǎng)尊處優(yōu),戰(zhàn)斗力,和軍隊風氣已經糜爛,但唯有僧格林沁的軍隊,軍紀嚴明,戰(zhàn)力強盛,頗讓朝廷刮目相看,所以在僧格林沁在三朝皇帝下,都得到了重用。
僧格林沁曾經鎮(zhèn)壓過太平天國運動,殺了不少的亂城叛子,其下的軍隊歷經大小數百場戰(zhàn)斗,軍威無人不知。也曾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里,成功擊退了英法聯(lián)軍,還在大沽口保衛(wèi)戰(zhàn)中重創(chuàng)了海外聯(lián)軍,讓朝廷振奮不已。
但僧格林沁雖愛撫將士,治軍嚴厲,但其人個性勇猛而無知,只有眼前的勝負,沒有長遠的規(guī)劃,有勇而無謀,最終被叛軍圍困,本想藏于麥田之中,但無奈被一小兵發(fā)現,最終被斬殺于麥田之中。
最后一位八旗名將,那自然是僧格林沁了。在僧格林沁死后,清軍的主力就不再是八旗軍了,而是左宗棠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了,漢人開始了對清朝軍隊的實際掌控。僧格林沁,是蒙古族中的,但雖然是蒙古族的,但是卻最終領導了八旗軍。
僧格林沁的一生,打過很多次戰(zhàn)爭,跟許多軍隊都打過交道,包括鎮(zhèn)壓洪秀全的太平天國的軍隊,還有對抗英法聯(lián)軍,取得了很多的戰(zhàn)果。但是在這么多戰(zhàn)斗中,他也失敗過。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他還是因為出現了破綻。他以八旗騎兵直接當作沖鋒,使得騎兵被當成了靶子,死傷慘重。
可以說作為一名老將領,他犯這樣的錯誤,實在是說不過去。而且當時西方軍隊的火器已經非常的發(fā)達了,所以以騎兵直接沖鋒,導致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清軍的失敗而告終。最終僧格林沁是跟捻軍大戰(zhàn)之中,導致了僧格林沁死亡,但是死因卻是有好幾種,這也無從查證。
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六月初五,內蒙古的哲里木盟科爾沁科左翼后旗的一片草地上,羊倌德力格爾像平時一樣安靜的放羊。突然有人來報喜,他的妻子給他生了一對雙胞胎男孩。德力格爾也是黃金家族的子孫,爵位是四等臺吉。但成吉思汗的子孫眾多,德力格爾只是屬于邊緣群體,他家境十分貧寒。為了養(yǎng)家糊口,德力格爾常年給別人放羊。由此,他獲得了一個外號“雅馬臺吉”,意思是放羊的窮臺吉。德力格爾鄭重的給兩個兒子起名,大的叫“朗布林沁”,寶貝大象的意思;小的就是中國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意為寶貝獅子。兄弟倆都是用藏語起的名字,因為當時的蒙古人都信仰喇嘛教,認為用藏語起一個和喇嘛教有聯(lián)系的名字,會給孩子帶來幸福和安寧。大象是普賢菩薩的坐騎,表示踏踏實實的生活、修行。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表示智勇兼?zhèn)洌芷瞥磺袩?。愿望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原本貧困的家庭,由于又多了兩口人,生活更加艱難。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僧格林沁9歲的時候,就和父親一起放羊。12歲的時候,僧格林沁當喇嘛的伯父布和特木爾,將他帶到當地的郡王喇嘛廟開始了小喇嘛的生涯,一則可以為家里人積功德;二則可以省下一個人的口糧。正常的情況下,僧格林沁會在青燈古佛下了以一生。誰也沒想到三年后,僧格林沁的命運突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道光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的遠方族叔,科左后旗的第九代札薩克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病逝。索郡王是最早歸順努爾哈赤的科爾沁部明安貝勒的嫡系子孫。明安是卓里克圖親王吳克善和達爾罕親王滿珠習里的爺爺莽古斯的二弟。雖然明安最早歸順清廷,但清廷授予他這一系的爵位很低。他的兒子棟果兒爵位是輔國公,死后才被追封為貝勒。在他孫子彰吉倫時,順治帝念其祖父的功德,加封為科左后旗多羅郡王。因為明安子孫世代與清廷皇族聯(lián)姻,地位高貴顯赫。索郡王是道光帝的三姐夫,他的妻子是嘉慶皇帝的親女兒和碩莊敬公主。公主只生了兩個女兒,沒有兒子,誰來繼承王位成了一個難題。面對天上掉下來的榮華富貴,同族的子孫們各顯其能的疏通關系,希望能得償所愿。
在這片紛紛擾擾中,和碩莊敬公主有一天忽然做了個夢,夢見一個老喇嘛送來一只黑虎,說:“把他還給主人家,您要好好的對待他?!惫黧@醒。第二天,果然有一個老喇嘛帶著一個小男孩來到公主的住所,他就是15歲的僧格林沁。公主十分驚訝,便與道光帝說起這件事。道光帝親自面試,見僧格林沁儀表非凡,便立為公主的養(yǎng)子。僧格林沁蓄起了頭發(fā),成為新一代札薩克郡王。這樣的轉變,對僧格林沁而言簡直是一步登天。從社會的底層,一躍成為多羅郡王,皇親國戚。在這一轉折中,僧格林沁的伯父布和特木爾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為經常去王府做法事,布和特木爾與王府的側福晉關系密切,又買通了公主身邊的太監(jiān)、宮女,第一時間獲得了公主做夢的確切消息,才給僧格林沁創(chuàng)造出這個繼承王位的機會。
從此,僧格林沁離開了科爾沁草原,進入北京的皇宮里,作為道光帝名義上的外甥,與皇子們一起讀書習武。道光八年(1828年),僧格林沁成年。多羅貝勒文和將女兒嫁給了他。文和是康熙帝大哥福全的后人。僧格林沁與清朝皇族關系從此日益親密,仕途相應更為坦蕩。道光十四年(1834年),僧格林沁被授予御前大臣,補授正白旗領侍衛(wèi)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tǒng),掌管清帝的禁衛(wèi)軍。不久又調任鑲白旗滿洲都統(tǒng)。這可是只有滿人才有資格擔任的官職。道光帝駕崩后,僧格林沁成為四大顧命大臣之一,從此走上了位極人臣之路。正如《清史稿》所載:僧格林沁,“出入禁闈,最被恩眷。”
僧格林沁能成為一代名將,不僅僅是運氣好。他先后在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反擊英法聯(lián)軍入侵、鎮(zhèn)壓捻軍起義中,戰(zhàn)功無數。不但爵位從郡王升為親王,還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捻軍的首領張洛行被僧格林沁俘獲處死,捻軍已經大勢已去。僧格林沁最終的勝利就在眼前。
捻軍殘部在賴文光的領導下,行蹤飄忽,盤旋于兗州、沂州、曹縣、濟州之間。由汶上進入鄆城水套,聯(lián)絡當地的私人武裝,數量又暴增至數萬人。僧格林沁督師猛進,連續(xù)追擊捻軍一個多月,每天行軍300余里,從河南追入山東,急行軍幾千里,部下人困馬乏,軍中怨言載道。僧格林沁認為最后的勝利就在眼前,自己不睡不吃,累極了只是下馬在路邊小睡片刻,喝兩大杯燒酒,繼續(xù)上馬追擊。因為疲憊之極,連馬韁繩都抓不住,必須用布帶把韁繩栓在肩膀上。終于最后的時刻來臨了,清軍進至曹州北高莊,捻軍迎戰(zhàn)。據說戰(zhàn)前僧格林沁命令曹州知府準備五百頭白豬,五百頭肥羊,戰(zhàn)斗結束后犒賞三軍。清軍分兵三路進攻。張總禹的弟弟小黑,19歲,異常驍勇,與捻軍將領任柱一起猛烈攻擊清軍。僧格林沁軍隊的炮彈如雨傾泄,小黑不顧,與任柱帶領騎兵脫銜猛沖,清兵大敗,被迫軍退至荒莊,被捻軍圍困。清軍沒有食物,半夜突圍亂戰(zhàn),夜黑看不清路,逃至吳家店,此地又名落王坡。最后僧格林沁身邊還有五百親兵紅盔紅甲,被稱為“紅孩兒”,配備大量來復槍,驍勇能戰(zhàn)。捻軍利用一丈幾尺粗細均勻的青竹,竹端安裝利刃,作為特殊的長矛。紅孩兒多被長矛挑死,僧格林沁也受傷。夜晚僧格林沁只身藏在麥田里,被十幾歲的小捻軍張皮綆發(fā)現殺死。那一天是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
僧格林沁失敗前的千里急行軍,已經讓清廷內部擔心。同治帝下旨,告誡他要持重為戒。曾國藩也準備密奏,希望清廷下旨,命令僧格林沁的軍隊稍加休整,養(yǎng)精蓄銳。但這些都晚了,不久前線傳來噩耗。曾國藩立時派左宗棠帶人尋找僧格林沁的尸體,由于事發(fā)突然,沒有棺槨。恰好前來為湘軍輸送給養(yǎng)的林榆縣縣令于良辰在場。馬上說:“我祖母的壽木是上好的滿洲材,外掛兩層鋁被,內有床,情愿解大帥燃眉之急給僧王收尸?!比绱?,僧格林沁才得以體面的入殮。
長久以來,人們似乎習慣將僧格林沁之死歸因為,輕騎冒進,部隊疲勞行軍。其實,還有一些深層級的原因。
一是各個派系的隔閡。僧格林沁是皇親國戚的親王,統(tǒng)領的是滿蒙軍隊的精銳,以正統(tǒng)官軍自居,一直看不起對湘軍、淮軍,這些地方團練性質的編外軍隊。他借口團練大臣杜某打仗怯懦,卻經常擾民,奏劾了他的官。因此,雙方存在嚴重的心理隔閡。僧格林沁的心腹戰(zhàn)將接連戰(zhàn)死后,自己身邊得力戰(zhàn)將逐漸稀少。為了補充僧格林沁的軍力,清廷調來的湘軍、淮軍的著名將領。因為過去的隔閡,這些將領大多持觀望態(tài)度,不肯真正出力。僧格林沁也不愿意使用他們。如此僧格林沁的實力大受影響。
二是失掉了民心。帶兵之初,僧格林沁軍紀嚴格,嚴禁軍隊擾民??墒巧窳智叩能婈牰嗍潜狈饺耍L時間離家遠征,高度緊張的戰(zhàn)斗,部隊損失嚴重,為了提振士氣,凝聚人心。僧格林沁也不得不放松對部隊的管理,軍隊四處擾民。當時有民謠:“不怕螞蚱吃,不怕黃水淹,就怕僧王住一天?!鄙窳智叩能婈犨M入湖北后,下屬淫掠殘暴,大肆掠奪壯丁、婦女。地方士紳想要求見反應相關情況,必須要向僧格林沁身邊人行賄100兩至400兩不等的白銀。當地百姓到轅門哭訴。僧格林沁皺著眉頭說:“北方的軍隊離家時間太長,你們應該遷走躲避?!睆拇舜笫裥摹1緛聿筷牼褪强捅?,人生地疏。很多時候依靠當地的百姓提供補給、傳遞消息、了解地形。失去民心后,使僧格林沁的軍隊喪失了地方的眾多支持。其后期敗多勝少,這是重要的原因。
三是失去了將領的擁戴。僧格林沁為人質樸,愿意與士兵同甘共苦。甚至與普通士兵吃一樣粗陋的食物,士兵都休息了,自己再休息。這些自然非常重要,但是對于官兵而言,用生命做賭注,升官發(fā)財是更實際的要求。當時大多數的清軍將領,在一次戰(zhàn)斗后,經??浯蟠祰u屬下的功勞,以使他們獲得更高的官職,更豐厚的賞賜,致使賞賜過濫。僧格林沁凡事都從國家的角度想,大力杜絕這種現象。首先在自己的軍隊中,禁止額外的保舉賞賜。自己又比較勇敢,經常輕騎突進。官兵跟隨他,冒著比別的軍隊更大的生命危險,更辛苦的行軍,卻獲得比別人更少的賞賜,天長日久,屬下自然暗生埋怨,戰(zhàn)斗力受到影響。
僧格林沁,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其人,這位王爺的名字還是比較好聽的,有種說不出來的美感。僧格林沁出身蒙古貴族,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第26世孫,屬于黃金家族血統(tǒng)。家鄉(xiāng)在美麗的科爾沁大草原,他善騎射,作戰(zhàn)勇猛剛毅,鴉片戰(zhàn)爭后,他參加了多次對外或是鎮(zhèn)壓太平軍的戰(zhàn)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然而最終卻死在了一名少年刀下,讓人唏噓。?
1861年,由于捻軍活動太過猖狂,嚴重威脅到了京城安全,清廷任命僧格林沁為欽差大臣,前往山東剿滅捻軍,由此僧格林沁開始了他的剿捻生涯。結果僧格林沁剛到山東,就和捻軍打了幾場打敗仗,清軍的多名將領被殺,捻軍狠狠的給了清軍一個下馬威。
接下來的日子里,雙方輾轉多地,交戰(zhàn)多次,勝負分半。1862年8月,為了讓僧格林沁全心全意的剿滅捻軍,清朝任命僧格林沁為山東、河南的統(tǒng)帥,同時直隸、山西、河南等多個省份的總督、巡撫、提督等都受到僧格林沁的節(jié)制,至此,僧格林沁的集多省軍政大權為一身,權力達到了人生頂峰。
1863年3月份,清軍殺死了捻軍首領張洛行一家人,之后將張洛行以及妻子、兒子凌遲處死,山東、安徽一代的捻軍受到巨大打擊。此時捻軍改變了戰(zhàn)爭策略。他們利用大規(guī)模騎兵的優(yōu)勢,先后輾轉于豫、皖、鄂,清軍為了徹底消滅捻軍,則馬不停蹄的追著捻軍跑。捻軍主要是騎兵,而且士兵熟悉當地地形,跑起來十分容易,清兵則以步兵為主,不熟悉地理地形,因此一路小跑追趕捻軍,清軍常常累的精疲力盡,光連續(xù)走路都累死了好幾百名士兵,士兵們苦不堪言,就連僧格林沁的身體也吃不消了。?
連日來的追趕,卻是連捻軍的皮毛都沒有看到,這讓僧格林沁很為惱火,很快,他失去了理智,帶領著清軍像瘋狗一樣追著捻軍跑。清廷曾建議僧格林沁應該改變戰(zhàn)術,不能這樣被牽著鼻子走,可僧格林沁一意孤行,不聽任何人的勸說。 1865年5月份,捻軍來到了山東菏澤城西北高樓寨區(qū)域,他們利用當地的有利地形,提前埋伏后,誘敵深入,成功把清軍帶進了包圍圈。晚上天黑后,對清軍發(fā)起沖鋒,僧格林沁率領清軍突圍,可是連日來的疲憊行軍已經讓士兵失去了大量的力氣,大量清軍被捻軍斬殺。?
僧格林沁提著大刀,奮力廝殺,最后逃出包圍圈,當他逃到了曹州西北的吳家店時,因為太累和受傷,便倒在了一片麥田中休息。捻軍派人在周圍搜索殘敵,16歲的捻軍士兵張皮綆,在麥田地里,發(fā)現一名清軍軍官,而且還受了傷,張皮綆舉起大刀,亂刀之下砍死了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死后,曾國藩立刻讓人搜尋僧格林沁的尸體,他的遺體找到后,附近的一位知縣捐出了祖母還未用的壽棺,將僧格林沁入殮。僧格林沁死后,被葬在了沈陽郊區(qū)。如今他的墓已經雜草叢生,墓碑殘垣斷壁,無人問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5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