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去過哪些地方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guān)系,小編告訴你。
很多時候,真相往往會掩蓋在久遠的歷史迷霧之中。
今天的這篇文章的起因,是撰寫《春秋時這個國家曾占領(lǐng)楚國都城,讓另外一國稱臣,最終卻淪為配角》一文中涉及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后逃到了“會稽山”,因為需要了解會稽山的情況,所以就查閱了一些資料,發(fā)現(xiàn)會稽山和大禹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先是在這里會過諸侯,比如記載我國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被譽為“地方志鼻祖”的《越絕書》:“禹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更名茅山曰會稽。”而另一本東漢時期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也提到大禹“周行天下,還歸大越,更名茅山曰會稽。”
其次春秋時期的越國就是大禹的后裔所建,越國國都長期在會稽(今紹興),至今在紹興禹陵村還有大禹的姒姓后裔。
第三會稽山麓有大禹陵,現(xiàn)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不僅如此,對于“大禹治水”、“大禹在會稽山會諸侯”、“為什么大禹要遠離當時夏朝統(tǒng)治的黃河中游地區(qū)來到還是一片蠻荒的會稽山封禪、娶親、計功、歸葬”等問題,從古至今都是存在很多爭議的。
既然古今爭論已多,也延續(xù)了很多年,再爭論也分辨不出孰是孰非。因此先跳出這些爭論的矛盾集中點。研究一下大禹治水之余到達“會稽山”會諸侯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先看一下夏朝的大概范圍
因為歷史久遠且記載缺失,對于夏、商、周時期只有大概的活動或者是生活范圍而無確切的國境線之類的界線。根據(jù)我國近代歷史學(xué)家、國學(xué)大師呂思勉和著名學(xué)者、歷史學(xué)家張蔭麟所著的《國史十六講》,我國周代之前主要范圍包括:
山東、河南、山西,而旁及河北、陜西的一部分。其實長江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歷史,幾乎完全埋在黑暗之中。
注意上述的論述是說周代之前,那么作為周朝之前1000多年的夏初國家所覆蓋的范圍則更小了。
夏之前的情況圖
大禹治水又到達哪些范圍
我國著名歷史學(xué)家錢穆所著的《古史地理論從》中講道:
蓋初言大禹治水功績,極于大河而止,未及江淮。禹之行跡,殆亦在大河兩岸,冀雍豫三州之間。
大禹治水僅限“冀雍豫”三州之間,就是今天的位于黃河兩岸的山西省以及河北省、河南省、陜西省的一部分,治理的范圍并不涉及長江、淮河流域。雖然當時的洪水泛濫范圍要遠遠大于大禹所活動的區(qū)域,但由于當時的生產(chǎn)力的限制,只能采取化堵為疏的方法,把自己負責的國家范圍內(nèi)洪水治理好就算不錯了。
從夏朝國都陽城到今天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的困難有多大
需要跨越的距離
既然大禹能會諸侯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已然成為了“天子”,才能有會各諸侯的地位、條件以及必要。成為了天子之后的大禹,根據(jù)史料記載其都城在“陽城”,在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市的登封市。假設(shè)各諸侯所處的位置都和陽城差不多遠,那么到紹興的直線距離有850多公里。如果需要走路、劃船趕過去則所要走的路程不可估算。
需要面對的困難
《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首,交于中國?!睹献印る墓隆罚寒攬蛑畷r,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定所;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這兩段話的意思差不多。大概是在堯當天子的時候,在中國大地上到處是洪水泛濫的景象,草木繁盛的難以通行,里邊還有大量的猛獸,水里還有毒蛇居住,野獸飛禽的痕跡到處都是。而人類則無法種植五谷,并且無法定居,只能是下等人在大樹上搭建窩巢,而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人則挖洞窟居住。也就是說那時候的交通、居住、吃飯等條件都十分艱苦。
現(xiàn)在的原始森林
從夏國國內(nèi)到今天的紹興會稽山興師動眾去會盟有必要嗎
在網(wǎng)上查詢了一下,現(xiàn)在從河南省鄭州有到浙江省紹興的高鐵,需要耗時5小時48分,這樣的時長,在全國高鐵運營范圍內(nèi)也屬于比較耗時的路程。不說現(xiàn)在,就算在我國古代陸路、水路條件狀況較好的情況下,只要不是行軍打仗趕時間,也需要幾個月甚至小半年才能完成這段旅程。但在大禹時期,道路沒有、穿越叢林有野獸、行走水路有毒蛇。需要的時間則更長了。并且各諸侯所處的位置也不只在陽城附近,夏朝最北部、最西部的部落距離更遠了。
路途遙遠、交通不暢、危險重重,如果非得要去,必須有大量的人口跟隨諸侯過去,一路上分工明確、互相扶持才能完成行程。單一部落特別是人口較少部落的首領(lǐng)如果過去是非常危險的,很可能到不了今天的會稽山一帶就可能全軍覆沒。所以各諸侯只能是“組團”過去才可能實現(xiàn)。那么既然組團了就說明已經(jīng)會諸侯了,還有必要去今天的會稽山嗎?
好吧,避開這個問題不談。
今天就是談?wù)摰囊欢ㄒサ膯栴}。那么還要解決什么問題呢?這么多人去,道路不通,一路上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披荊斬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并且這么多人在路上、在蠻荒之地吃飯、住宿都是問題。在食物方面,隨身攜帶的食物不夠了,難道還要從后方再運糧食?國內(nèi)產(chǎn)糧本來不易,路上還要消耗,浪費不起。住宿上,由于人生地不熟,住宿需要怎么解決,是搭窩還是挖洞?
趕路所做的工作就消耗人體大量的體力、熱量,還要去解決采集野果、打獵等食物和搭建住處的問題,想想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因此從這些方面看,遠離自己的國家去危險的、補給困難的蠻荒之地去會諸侯,只要是有理智的人很難做出這樣的決定的。那么大禹是有理智的人嗎?當然是了!這一點可以從一件事情看出來。大禹的天子位是由舜禪讓給他的,當時舜并沒有去世,直到他接天子位之后的第十七年舜才去世,之后他想學(xué)習舜的禪讓,曾將天子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各諸侯照樣去朝見大禹而不理睬商均,并且后來在大家的擁戴之下,正式即王位。能夠得到如此的愛戴,顯然不是一個沒有理智的人能夠做到的。既然大禹是理智的,去蠻荒之地“會諸侯”又顯得太瘋狂,那么歷來對大禹在紹興會稽山會諸侯的事情又流傳甚廣、大行其道又怎么解釋呢?
其實這件事情也好說,那就是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和現(xiàn)的在會稽山不是同一座山,雖然不是同一座山,但也是有著極為密切聯(lián)系的兩座山。不是非此即彼的關(guān)系,而是即是此又是彼的關(guān)系。
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是哪座
各類歷史記載中的會稽山除了開篇時的《越絕書》、《吳越春秋》時記載之外,還有《山海經(jīng)》的“會稽山在大楚南”。 《呂氏春秋.有始覽》九山:“會稽﹑太山﹑王屋﹑首山﹑太華﹑歧山﹑太行﹑羊腸﹑孟門?!?/p>
后兩種記載中,《山海經(jīng)》對地理方位、區(qū)域的記載由于爭議太大,至今無法做出準確的古今地名對照,甚至有人論證說《山海經(jīng)》所記載的地域是包含全球的,所以《山海經(jīng)》的記載不能、不宜作為憑據(jù)。因此在今天的文章里只看由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記載的“九山”中的會稽山。在說會稽山之前先看其他的八個山位于哪?
太山,即霍太山,今天稱太岳山、霍山,在今天山西省中南部。
王屋山,在今天的河南省濟源市、山西晉城市陽城縣、運城市垣曲縣之間。
首山,古代記載在蒲阪(今天山西省運城永濟市)之南,或為今天的山西省中條山脈西南端的雷首山。
太華山,即今天的陜西省華山。
歧山,位于今天陜西省岐山縣、扶風縣、麟游縣交界處。
太行山,在今河南省沁陽市東北。
羊腸,在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
孟門,即山西省壺口瀑布附近的孟門山,大禹正是鑿開了孟門締造了壺口瀑布。
九山和今天的會稽山,從陽城到古、今會稽山的遠近一目了然
為此,筆者特意做了副幾座山峰的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到,除了今天的會稽山之外,其他八山都位于陜西,山西兩省的黃河中游地。而單單這一座會稽山,離開這八座山幾千里。且不說當時人們知道不知道今天的會稽山,就說這幾千里的距離中間也不知道有多少座比今天的會稽山更加有名、更加雄偉、更加鐘靈毓秀的山,如果要會諸侯,相信大禹是會選擇離自己國家更近的名山去會的,絕對不會去到這么偏遠、荒蠻、危險的小山去會諸侯的。
九山圖
其他八山都集中在黃河中游一帶,正好基本上位于夏朝統(tǒng)治的區(qū)域內(nèi),那么如果真有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那么一定會也在這個范圍內(nèi)的。
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究竟位于哪呢?關(guān)于這座會稽山,著名歷史學(xué)家錢穆先生有研究,他以《越絕書》、《吳越春秋》里所記述的“大越”、“茅山”兩個地方論證了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在哪:
關(guān)于大越:不只江南有越,在黃河北部也有越,《逸周書.世俘解》記載:“呂他命伐越”,此越為商朝國都的近畿之地的小國。當然也在夏朝的統(tǒng)治區(qū)域內(nèi)。
關(guān)于茅山:《左傳》:“秦伯伐晉,自茅津濟”,《水經(jīng).河水注》:“河水東過陜縣北,河北有茅城,故茅亭,津亦取名焉”。
以茅津推茅山,茅津為今天的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茅津村,正好處于黃河之北,“山南水北”謂之陽,并且在大禹的邦國里找,正是在河?xùn)|地區(qū)(今山西省)的大陽之山,平陸縣在春秋時為晉大陽邑,漢置大陽縣。而《越絕書》、《吳越春秋》分別成書于西漢、東漢,則大陽縣的大陽山,為茅山,又處于夏朝統(tǒng)治的中心區(qū)域,所以茅山曾經(jīng)就是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
既然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在山西省,那么他的陵墓怎么卻在浙江紹興市,并且還留下了在那”會諸侯“的傳說呢?
其實這件事情和人類遷徙擴散以及王朝的改朝換代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解釋的通了。
隨著“桀”遷徙
夏、商之交的成湯伐桀之戰(zhàn),湯把夏朝最后一個皇帝桀打跑了,最后成了商代的開國之君,而桀則是“桀奔南巢”,然后就被湯放逐在了那里,夏朝滅亡。數(shù)年后桀就死在了南巢。相信夏朝的遺族會跟隨自己的“王”到這里居住的。而南巢即今天的安徽省巢湖市,距離浙江省紹興市直線距離僅有300公里。從大禹建立夏朝到夏朝滅亡有400多年的歷史,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以及人類種群的擴大,再加上離現(xiàn)在的紹興距離又大為接近,遷移起來會比以前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并且隨著夏桀的去世,夏朝的遺族們肯定不會就此終老在南巢受商族的監(jiān)視和控制的,在一些有心恢復(fù)夏朝輝煌的人帶領(lǐng)下,肯定會逐步擴散、尋找另外的遠離商朝統(tǒng)治區(qū)域之地進行繁衍、壯大的。紹興就是他們的最終選擇地。
自發(fā)遷徙
話說回來,即使不是跟隨”桀“到南巢的夏族人,也可能是其他的夏族人隨著夏朝的結(jié)束而自發(fā)遷徙,遠離異族的統(tǒng)治,尋找另外的根基以圖東山再起也未必不可能。整個商朝的國祚有500多年,夏朝遺族們到達紹興一帶建立越國,后來西周的太伯、仲雍來到了越國的北方建立了吳國,中間至少相隔了500年。隨后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吳、越之戰(zhàn),越滅吳,后爭霸中原等故事了。既然吳國比越國少了500年的發(fā)展時間還這么厲害,那么也說明夏朝的遺族選擇遷徙是對的,是利于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壯大的。
紹興的會稽山以及大禹歸葬地怎么解釋?
很簡單!
會稽山是夏朝締造者大禹會諸侯之山,代表著夏朝的新生以及顛峰,所以對于夏朝人來說具有圖騰般的意義。所以,夏朝遺族遷徙到了此地之后,為了避免遺忘故土或者紀念故土,甚至于擔心新朝建立之后把原會稽山改了名字,于是就把定居地旁邊的大山定名為會稽山。
那么大禹怎么會在今天的紹興會稽山歸葬呢?
兩個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大禹當年某次過來巡視的時候,在這里去世,就葬在了這里。這也是后來夏朝結(jié)束之后遺族們選擇到這里定居的原因。到了這里之后,就把埋葬著大禹的這座山以大禹一生最風光、會諸侯時的會稽山為名,以示紀念。第二種解釋是夏朝遺族過來之后,或者帶著大禹的遺骸埋在了這里,或者甚至只是命名了一座山,建立了一個紀念性的陵墓而已?,F(xiàn)在這些只能全憑猜測,真相卻不得而知了。
但是不管怎樣,大禹之陵在這里,大禹會諸侯的圖騰會稽山還在,夏族的人們就心中有根、有膽氣,在精神上有領(lǐng)袖為指引,在這一片蠻荒之地勇敢的生存著,與天斗、與地斗、與異族斗,在叢林中走了出來,最終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繼而融入了生活在中華這片熱土上眾多文明、眾多數(shù)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中,繼續(xù)在更廣闊的舞臺上書寫著更加華麗的篇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5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