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國學】《家范》及司馬光家教故事(4月17日19時第12期家風公益大課堂)
家風傳習 共讀共學
免費參與 共建共享
項目說明
本項目緣由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果雪兒國學教育線上平臺聯(lián)合推出“家風家教傳習公益大講堂”項目,面向家長群體,促進新時代家庭教育更好傳承、學習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造福廣大青少年兒童更好成長成才。
學習時間
本期學習為第11次學習。
4月17日19時正式開始,
密碼:0417
約1個小時。過期不候,
敬請?zhí)崆?分鐘進入直播課堂,
直播后,不回放。
學習地址
果雪兒國學教育平臺
本期學習內(nèi)容
《家范》及司馬光家教故事
家范
卷一 治家
《周易》:離下巽上。家人:利女貞。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nèi),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象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初九:閑有家,悔亡。象曰:閑有家,志未變也。
六二:無攸遂,在中饋,貞吉。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巽也。
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jié)也。
六四:富家,大吉。象曰:富家大吉,順在位也。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象曰:王假有家,交相愛也。
上九:有孚威如,終吉。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愛者所以使眾也?!对姟吩疲骸疤抑藏?,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对姟吩疲骸耙诵忠说?。”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对姟吩疲骸捌鋬x不忒,正是四國?!逼錇楦缸?,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孝經(jīng)》曰:閨門之內(nèi)具禮矣乎!嚴父,嚴兄。妻子臣妾,猶百姓徒役也。
昔四岳薦舜于堯,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酥C以孝,烝烝乂,不格奸?!钡墼唬骸拔移湓囋?!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帝曰:“欽哉!”
《詩》稱文王之德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此皆圣人正家以正天下者也。降及后世,爰自卿士以至匹夫,亦有家行隆美可為人法者,今采集以為《家范》。
衛(wèi)石碏曰:“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p>
齊晏嬰曰:“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本疃贿`,臣共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
夫治家莫如禮。男女之別,禮之大節(jié)也,故治家者必以為先。《禮》: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受;嫂叔不通問,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閫,內(nèi)言不出于閫;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故日月以告君,齋戒以告鬼神,為酒食以召鄉(xiāng)黨僚友,以厚其別也。
又,男女非祭非喪,不相授器。其相授,則女受以篚。其無篚,則皆坐奠之,而后取之。外內(nèi)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
男子入內(nèi),不嘯不指;夜行以燭,無燭則止。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夜行以燭,無燭則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又,子生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男子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女子十年不出。
又婦人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逾閾。
又,國君、夫人、父母在,則有歸寧。沒,則使卿寧。
魯公父文伯之母如季氏,康子在其朝,與之言,弗應;從之及寢門,弗應而入??底愚o于朝而入見,曰:“肥也不得聞命,無乃罪乎?”曰:“寢門之內(nèi),婦人治其業(yè)焉,上下同之。夫外朝,子將業(yè)君之官職焉;內(nèi)朝,子將庀季氏之政焉,皆非吾所敢言也,”
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從祖叔母也??底油桑¢T而與之言,皆不逾閾。仲尼聞之,以為別于男女之禮矣。
漢萬石君石奮,無文學,恭謹,舉無與比。奮長子建、次甲、次乙、次慶,皆以馴行孝謹,官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寵乃舉集其門?!惫侍杺錇槿f石君。孝景季年,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于家,子孫為小吏,來歸謁,萬石君必朝服見之,不名。子孫有過失,不誚讓,為便坐,對案不食。然后諸子相責,因長老肉袒固謝罪,改之,乃許。子孫勝冠者在側(cè),雖燕必冠,申申如也。僮仆欣欣如也,唯謹。其執(zhí)喪,哀戚甚。子孫遵教,亦如之。萬石君家以孝謹聞乎郡國,雖齊、魯諸儒質(zhì)行,皆自以為不及也。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學獲罪皇太后。太后以為儒者文多質(zhì)少,今萬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長子建為郎中令,少子慶為內(nèi)史。建老,白首,萬石君尚無恙。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舍,竊問侍者,取親中裙廁牏,身自浣灑,復與侍者,不敢令萬石君知之,以為常。萬石君徙居陵里。內(nèi)史慶醉歸,入外門不下車。萬石君聞之,不食。慶恐,肉袒謝罪,不許。舉宗及兄建肉袒。萬石君讓曰:“內(nèi)史貴人,入閭里,里中長老皆走匿,而內(nèi)史坐車自如,固當!”乃謝罷慶。慶及諸子入里門,趨至家,萬石君元朔五年卒。建哭泣哀思,杖乃能行。歲余,建亦死。諸子孫咸孝,然建最甚。
樊重,字君云。世善農(nóng)稼,好貨殖。重性溫厚,有法度,三世共財,子孫朝夕禮敬,常若公家。其營經(jīng)產(chǎn)業(yè),物無所棄;課役童隸,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財利歲倍,乃至開廣田土三百余頃。其所起廬舍,皆重堂高閣,陂渠灌注。又池魚牧畜,有求必給。嘗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貲至巨萬,而賑贍宗族,恩加鄉(xiāng)閭。外孫何氏,兄弟爭財,重恥之,以田二頃解其忿訟。縣中稱美,推為三老。年八十余終,其素所假貸人間數(shù)百萬,遺令焚削文契。債家聞者皆慚,爭往償之。諸子從敕,竟不肯受。
南陽馮良,志行高潔,遇妻子如君臣。
宋侍中謝弘微從叔混以劉毅黨見誅,混妻晉陽公主改造瑯邪王練。
公主雖執(zhí)意不行,而詔與謝氏離絕。公主以混家委之弘微?;烊允涝紫?,一門兩封,田業(yè)十余處,童役千人,唯有二女,年并數(shù)歲。弘微經(jīng)紀生業(yè),事若在公。一錢、尺帛,出入皆有文薄。宋武受命,晉陽公主降封東鄉(xiāng)君,節(jié)義可嘉,聽還謝氏。自混亡至是九年,而室宇修整,倉廩充盈,門徒不異平日。田疇墾辟有加于舊。東鄉(xiāng)嘆曰:“仆射生平重此一子,可謂知人,仆射為不亡矣?!敝型庥H姻、里黨、故舊,見東鄉(xiāng)之歸者,入門莫不嘆息,或為流涕,感弘微之義也。弘微性嚴正,舉止必修禮度,婢仆之前不妄言笑,由是尊卑大小,敬之若神。及東鄉(xiāng)君薨,遺財千萬,園宅十余所,及會稽、吳興、瑯邪諸處。太傅安、司空琰時事業(yè),奴僮猶數(shù)百人。公私或謂:室內(nèi)資財,宜歸二女;田宅僮仆應屬弘微。弘微一物不取,自以私祿營葬?;炫蛞箢K睾脫股h,聞弘微不取財物,乃濫奪其妻妹及伯母兩姑之分,以還戲責。內(nèi)人皆化。弘微之讓,一無所爭。弘微舅子領軍將軍劉湛謂弘微曰:“天下事宜有裁衷,卿此不問,何以居官?”弘微笑而不答?;蛴凶I以謝氏累世財產(chǎn)充殷,君一朝棄擲,譬棄物江海,以為廉耳?弘微曰:“親戚爭財,為鄙之甚。今內(nèi)人尚能無言,豈可道之使爭!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豈復見關!”
劉君良,瀛州樂壽人,累世同居,兄弟至四從,皆如同氣。尺布斗粟,相與共之。隋末,天下大饑,盜賊群起,君良妻欲其異居,乃密取庭樹鳥雛交置巢中,于是群鳥大相與斗,舉家怪之。妻乃說君良,曰:“今天下大亂,爭斗之秋,群鳥尚不能聚居,而況人乎?”君良以為然,遂相與析居。月余,君良乃知其謀,夜攬妻發(fā),罵曰:“破家賊,乃汝耶!”悉召兄弟,哭而告之,立逐其妻,復聚居如初。鄉(xiāng)里依之,以避盜賊,號曰義成堡。宅有六院,共一廚。子弟數(shù)十人,皆以禮法,貞觀六年,詔旌表其門。
張公藝,鄆州壽張人,九世同居,北齊、隋、唐,皆旌表其門。麟德中,高宗封泰山,過壽張,幸其宅,召見公藝,問所以能睦族之道。
公藝請紙筆以對,乃書“忍”字百余以進。其意以為宗族所以不協(xié),由尊長衣食,或者不均;卑幼禮節(jié),或有不備。更相責望,遂成乖爭。茍能相與忍之,則常睦雍矣。
唐河東節(jié)度使柳公綽,在公卿間最名。有家法,中門東有小齋,自非朝謁之日,每平旦輒出,至小齋,諸子仲郢等皆束帶。晨省于中門之北。公綽決公私事,接賓客,與弟公權(quán)及群從弟再食,自旦至暮,不離小齋。燭至,則以次命子弟一人執(zhí)經(jīng)史立燭前,躬讀一過畢,乃講議居官治家之法。或論文,或聽琴,至人定鐘,然后歸寢,諸子復昏定于中門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嘗一日變易。其遇饑歲,則諸子皆蔬食,曰:“昔吾兄弟侍先君為丹州刺史,以學業(yè)未成不聽食肉,吾不敢忘也。”
姑姊妹侄有孤嫠者,雖疏遠,必為擇婿嫁之,皆用刻木妝奩,纈文絹為資裝。常言,必待資裝豐備,何如嫁不失時。及公綽卒,仲郢一遵其法。國朝公卿能守先法久而不衰者,唯故李相昉家。子孫數(shù)世二百余口,猶同居共爨。田園邸舍所收及有官者俸祿,皆聚之一庫,計口日給餅飯,婚姻喪葬所費皆有常數(shù)。分命子弟掌其事,其規(guī)模大抵出于翰林學士宗諤所制也。
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強,不及熊羆;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飛飏之高,不及燕雀。茍非群聚以御外患,則反為異類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禮,使之知父子兄弟之親。人知愛其父,則知愛其兄弟矣;愛其祖,則知愛其宗族矣。如枝葉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離也。豈徒使其粲然條理以為榮觀哉!乃實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
吐谷渾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謂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將玩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蹦嚼诱壑?。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單者易折,眾者難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毖越K而死。彼戎狄也,猶知宗族相保以為強,況華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獨立也,故又為之甥舅、婚媾、姻婭以輔之。猶懼其未也,故又愛養(yǎng)百姓以衛(wèi)之。故愛親者,所以愛其身也;愛民者,所以愛其親也。如是則其身安若泰山,壽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哉!故自古圣賢,未有不先親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愚者則不然,棄其九族,遠其兄弟,欲以專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厲王棄其九族,詩人刺之曰:“懷德惟寧,宗子惟城;毋俾城壞,毋獨斯畏;茍為獨居,斯可畏矣?!?/p>
宋昭公將去群公子,樂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葉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葛藟猶能庇其根本,故君子以為比,況國君乎?
此諺所謂庇焉,而縱尋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圖之,親之以德,皆股肱也。誰敢攜貳!若之何去之?”昭公不聽,果及于亂。
華亥欲代其兄合比為右?guī)?,譖于平公而逐之。左師曰:“汝亥也,必亡。汝喪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華亥果亡。
孔子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故欲愛其身而棄其宗族,烏在其能愛身也?”
孔子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善為家者,盡其所有而均之,雖糲食不飽,敝衣不完,人無怨矣。夫怨之所生,生于自私及有厚薄也。
漢世諺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毖猿卟伎煽p而共衣,斗粟可舂而共食。譏文帝以天下之富,不能容其弟也。
梁中書侍郎裴子野,家貧,妻子??囵嚭?。中表貧乏者,皆收養(yǎng)之。
時逢水旱,以二石米為薄粥,僅得遍焉,躬自同之,曾無厭色。此得睦族之道者也。
卷三 父母/ 父/ 母
陳亢向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甭勊苟?,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曾子曰:“君子之于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強言;心雖愛之不形于外,常以嚴莊蒞之,不以辭色悅之也。不遵之以道,是棄之也。然強之,或傷恩,故以日月漸摩之也。”
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家訓》曰:“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p>
石碏諫衛(wèi)莊公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驕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自古知愛子不知教,使至于危辱亂亡者,可勝數(shù)哉!夫愛之,當教之使成人。愛之而使陷于危辱亂亡,烏在其能愛子也?人之愛其子者多曰:“兒幼,未有知耳,俟其長而教之?!笔仟q養(yǎng)惡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顧不多哉?又如開籠放鳥而捕之,解韁放馬而逐之,曷若勿縱勿解之為易也!
《曲禮》:“幼子常視毋誑。”
“立必正方,不傾聽?!?/p>
“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負劍辟咡詔之,則掩口而對。”
《內(nèi)則》:“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六年,教之數(shù)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后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shù)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計。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p>
曾子之妻出外,兒隨而啼。妻曰:“勿啼!吾歸,為爾殺豕。”妻歸,以語曾子。曾子即烹豕以食兒,曰:“毋教兒欺也。”
賈誼言:古之王者,太子始生,固舉以禮,使士負之,過闕則下,過廟則趨,孝子之道也。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提孩有識,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道習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于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弟、博聞、有道術(shù)者,以衛(wèi)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習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于齊,不能不齊言也;習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長于楚,不能不楚言也。
《顏氏家訓》曰:古者圣王,子生孩提,師保固明仁孝禮義,道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shù)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乃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長成,終為敗德??鬃釉疲骸吧俪扇籼煨?,習慣如自然”是也。諺云:“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于訶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爾。當以疾病為喻,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豈愿苛虐于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王大司馬母衛(wèi)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yè)。
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少為父所寵,失于教義。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語言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云。然則愛而不教,適所以害之也?!秱鳌贩Q鸤鳩之養(yǎng)其子,朝從上下,暮從下上,平均如一。至于人,或不能然?!队洝吩唬焊钢谧右?,親賢而下無能。使其所親果賢也,所下果無能也,則善矣。其溺于私愛者,往往親其無能,而下其賢,則禍亂由此而興矣。
《顏氏家訓》曰: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共叔之死,母實為之;趙王之戮,父實使之。劉表之傾宗覆族,袁紹之地裂兵亡,可謂靈龜明鑒。此通論也。
曾子出其妻,終身不取妻。其子元請焉,曾子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妻殺孝己,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
后漢尚書令朱暉,年五十失妻。昆弟欲為繼室。暉嘆曰:“時俗希不以后妻敗家者。”遂不娶。今之人年長而子孫具者,得不以先賢為鑒乎!
《內(nèi)則》曰:“子婦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不可怒,子放婦出而不表禮焉。”
君子之所以治其子婦,盡于是而已矣。今世俗之人,其柔懦者,子婦之過尚小,則不能教而嘿藏之。及其稍著,又不能怒而心恨之。至于惡積罪大,不可禁遏,則喑嗚郁悒,至有成疾而終者。如此,有子不若無子之為愈也。其不仁者,則縱其情性,殘忍暴戾,或聽后妻之讒,或用嬖寵之計,捶撲過分,棄逐凍餒,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已?!犊嫡a》稱:“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謂之元惡大憝,蓋言不孝不慈,其罪均也。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睈鄱唤蹋箿S于不肖,陷于大惡,入于刑辟,歸于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shù)。
周大任之娠文王也,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文王生而明圣,卒為周宗。君子謂大任能胎教。古者婦人任子,寢不側(cè),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藝博通矣。彼其子尚未生也,固已教之,況已生乎!
孟軻之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戲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
孟母曰:“此非所以居之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所以居之也。”乃徙。舍學宮之傍,其嬉戲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矣!”遂居之。孟子幼時問東家殺豬何為,母曰:“欲啖汝?!奔榷谠唬骸拔崧劰庞刑ソ?,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乃買豬肉食。既長就學,遂成大儒。彼其子尚幼也,固已慎其所習,況已長乎!
漢丞相翟方進繼母隨方進之長安,織履,以資方進游學。
晉太尉陶侃,早孤貧,為縣吏番陽,孝廉范逵嘗過侃,時倉卒無以待賓。其母乃截發(fā),得雙髲以易酒肴。逵薦侃于廬江太守,召為督郵,由此得仕進。
后魏鉅鹿魏緝母房氏,緝生未十旬,父溥卒。母鞠育不嫁,訓導有母儀法度。緝所交游,有名勝者,則身具酒饌。有不及己者,輒屏臥不餐,須其悔謝乃食。
唐侍御史趙武孟,少好田獵,嘗獲肥鮮以遺母。母泣曰:“汝不讀書,而田獵如是,吾無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學,遂博通經(jīng)史,舉進士,至美官。
天平節(jié)度使柳仲郢母韓氏,常粉苦參、黃連和以熊膽以授諸子,每夜讀書使噙之,以止睡。
太子少保李景讓母鄭氏,性嚴明,早寡家貧,親教諸子。久雨,宅后古墻頹陷,得錢滿缸。奴婢喜,走告鄭。鄭焚香祝之曰:“天蓋以先君余慶,愍妾母子孤貧,賜以此錢。然妾所愿者,諸子學業(yè)有成,他日受俸,此錢非所欲也?!必矫谥4宋ɑ计渥用涣⒁病?/p>
齊相田稷子受下吏金百鎰,以遺其母。母曰:“夫為人臣不忠,是為人子不孝也。不義之財,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矣?!别⒆铀鞈M而出,反其金而自歸于宣王,請就誅。宣王悅其母之義,遂赦稷子之罪,復其位,而以公金賜母。
漢京兆尹雋不疑,每行縣錄囚徒,還,其母輒問不疑,有所平反,活幾何人耶?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為飲食,言語異于它時?;蛲鏊?,母怒,為不食。故不疑為吏嚴而不殘。
吳司空孟仁嘗為監(jiān)魚池官,自結(jié)網(wǎng)捕魚作鲊寄母。母還之曰:“汝為魚官,以鲊寄母,非避嫌也!”
晉陶侃為縣吏,嘗監(jiān)魚池,以一坩鲊遺母。母封鲊責曰:“爾以官物遺我,不能益我,乃增吾憂耳?!?/p>
隋大理寺卿鄭善果母翟氏,夫鄭誠討尉遲迥戰(zhàn)死。母年二十而寡,父欲奪其志。母抱善果曰:“鄭君雖死,幸有此兒。棄兒為不慈,背死夫為無禮。”遂不嫁。善果以父死王事,年數(shù)歲拜持節(jié)大將軍,襲爵開封縣公,年四十授沂州刺史,尋為魯郡太守。母性賢明,有節(jié)操,博涉書史,通曉政事。每善果出聽事,母輒坐胡床,于障后察之。聞其剖斷合理,歸則大悅,即賜之坐,相對談笑;若行事不允,或妄嗔怒,母乃還堂,蒙袂而泣,終日不食。善果伏于床前不敢起。母方起,謂之曰:“吾非怒汝,乃慚汝家耳。吾為汝家婦,獲奉灑掃,知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守官清恪,未嘗問私,以身殉國。繼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汝既年小而孤,吾寡耳,有慈愛無威,使汝不知禮訓,何可負荷忠臣之業(yè)乎?汝自童稚襲茅土,汝今位至方岳,豈汝身致之邪?不思此事而妄加嗔怒心緣驕樂,墮于公政,內(nèi)則墜爾家風,或失亡官爵;外則虧天子之法,以取辜戾。吾死日,何面目見汝先人于地下乎?”母恒自紡績,每至夜分而寢。善果曰:“兒封侯開國,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此?”答曰:“吁!汝年已長,吾謂汝知天下理,今聞此言,故猶未也。至于公事,何由濟乎?今此秩俸,乃天子報汝先人之殉命也,當散贍六姻,為先君之惠,奈何獨擅其利,以為富貴乎?又絲枲紡績,婦人之務,上自王后,下及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墮業(yè)者,是為驕逸。
吾雖不知禮,其可自敗名乎?”自初寡,便不御脂粉,常服大練,性又節(jié)儉,非祭祀、賓客之事,酒肉不妄陳其前;靜室端居,未嘗輒出門閣。內(nèi)外姻戚有吉兇事,但厚加贈遺,皆不詣其門。非自手作,及莊園祿賜所得,雖親族禮遺,悉不許入門。善果歷任州郡,內(nèi)自出饌,于衙中食之,公廨所供皆不許受,悉用修理公宇及分僚佐。善果亦由此克己,號為清吏,考為天下最。
唐中書令崔玄,初為庫部員外郎,母盧氏嘗戒之曰:“吾嘗聞姨兄辛玄馭云:‘兒子從官于外,有人來言其貧窶不能自存,此吉語也;言其富足,車馬輕肥,此惡語也。’吾嘗重其言。比見中表仕宦者,多以金帛獻遺其父母。父母但知忻悅,不問金帛所從來。若以非道得之,此乃為盜而未發(fā)者耳,安得不憂而更喜乎?汝今坐食俸祿,茍不能忠清,雖日殺三牲,吾猶食之不下咽也。”玄由是以廉謹著名。
李景讓,宦已達,發(fā)斑白,小有過,其母猶撻之。景讓事之,終日常兢兢。及為浙西觀察使,有左右都押牙忤景讓意,景讓杖之而斃。軍中憤怒,將為變。母聞之。景讓方視事,母出,坐廳事,立景讓于庭下而責之曰:“天子付汝以方面,國家刑法,豈得以為汝喜怒之資,妄殺無罪之人乎?萬一致一方不寧,豈惟上負朝廷,使垂老之母銜羞入地,何以見汝先人乎?”命左右禠其衣坐之,將撻其背。將佐皆至,為之請。不許。將佐拜且泣,久乃釋之。軍中由是遂安。此惟恐其子之入于不善也。
漢汝南功曹范滂坐黨人被收,其母就與訣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
魏高貴鄉(xiāng)公將討司馬文王,以告侍中王沈、尚書王經(jīng)、散騎常侍王業(yè)。沈、業(yè)出走告文王,經(jīng)獨不往。高貴鄉(xiāng)公既薨,經(jīng)被收。辭母,母顏色不變,笑而應曰:“人誰不死,但恐不得死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
唐相李義府專橫,侍御史王義方欲奏彈之,先白其母曰:“義方為御史,視奸臣不糾則不忠,糾之則身危而憂及于親,為不孝;二者不能自決,奈何?”母曰:“昔王陵之母殺身以成子之名,汝能盡忠以事君,吾死不恨?!贝朔遣粣燮渥樱┛制渥訛樯浦唤K也。然則為人母者,非徒鞠育其身使不罹水火,又當養(yǎng)其德使不入于邪惡,乃可謂之慈矣!
漢明德馬皇后無子,賈貴人生肅宗。顯宗命后母養(yǎng)之,謂曰:“人未必當自生子,但患愛養(yǎng)不至耳。”后于是盡心撫育,勞瘁過于所生。
肅宗亦孝性淳篤,恩性天至,母子慈愛,始終無纖介之間。古今稱之,以為美談。
隋番州刺史陸讓母馮氏,性仁愛,有母儀。讓即其孽子也,坐贓當死。將就刑,馮氏蓬頭垢面詣朝堂,數(shù)讓罪,于是流涕嗚咽,親持杯粥勸讓食,既而上表求哀,詞情甚切。上愍然為之改容,于是集京城士庶于朱雀門,遣舍人宣詔曰:“馮氏以嫡母之德,足為世范,慈愛之道,義感人神。特宜矜免,用獎風俗。讓可減死,除名?!睆拖略t褒美之,賜物五百段,集命婦與馮相識,以旌寵異。
齊宣王時,有人斗死于道,吏訊之。有兄弟二人,立其傍,吏問之。
兄曰:“我殺之?!钡茉唬骸胺切忠玻宋覛⒅!逼谀?,吏不能決,言之于相。相不能決,言之于王。王曰:“今皆舍之,是縱有罪也;皆殺之,是誅無辜也。寡人度其母能知善惡。試問其母,聽其所欲殺活?!毕嗍苊?,召其母問曰:“母之子殺人,兄弟欲相代死。吏不能決,言之于王。王有仁惠,故問母何所欲殺活?!逼淠钙鴮υ唬骸皻⑵渖僬??!毕嗍芷溲?,因而問之曰:“夫少子者,人之所愛,今欲殺之,何也?”
其母曰:“少者,妾之子也;長者,前妻之子也。其父疾且死之時屬于妾曰:‘善養(yǎng)視之。’妾曰:‘諾!”今既受人之托,許人以諾,豈可忘人之托而不信其諾耶?且殺兄活弟,是以私愛廢公義也。背言忘信,是欺死者也。失言忘約,已諾不信,何以居于世哉?予雖痛子,獨謂行何!”泣下沾襟。相入,言之于王。王美其義,高其行,皆赦。不殺其子,而尊其母,號曰“義母”。
魏芒慈母者,孟楊氏之女,芒卯之后妻也,有三子。前妻之子有五人,皆不愛慈母。遇之甚異,猶不愛慈母。乃令其三子不得與前妻之子齊衣服、飲食。進退、起居甚相遠。前妻之子猶不愛。于是,前妻中子犯魏王令,當死。慈母憂戚悲哀,帶圍減尺。朝夕勤勞,以救其罪。人有謂慈母曰:“子不愛母至甚矣,何為憂懼勤勞如此?”慈母曰:“如妾親子,雖不愛妾,妾猶救其禍而除其害。獨假子而不為,何以異于凡人?且其父為其孤也,使妾而繼母。繼母如母,為人母而不能愛其子,可謂慈乎?親其親而偏其假,可謂義乎?不慈且無義,何以立于世?彼雖不愛妾,妾可以忘義乎?”遂訟之。魏安厘王聞之,高其義,曰:“慈母如此,可不赦其子乎?”乃赦其子而復其家。自此之后,五子親慈母雍雍若一。慈母以禮義漸之,率導八子,咸為魏大夫卿士。
漢安眾令漢中程文矩妻李穆姜,有二男,而前妻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毀日積。而穆姜慈愛溫仁,撫字益隆,衣食資供,皆兼倍所生?;蛑^母曰:“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別居以遠之?”對曰:“吾方以義相導,使其自遷善也?!奔扒捌揲L子興疾困篤,母惻隱,親自為調(diào)藥膳,恩情篤密。興疾久乃瘳,于是呼三弟謂曰:“繼母慈仁,出自天愛,吾兄弟不識恩養(yǎng),禽獸其心。雖母道益隆,我曹過惡亦已深矣!”遂將三弟詣南鄭獄,陳母之德,狀己之過,乞就刑辟。縣言之于郡??な乇懋惼淠?,蠲除家徭,遣散四子,許以修革。自后訓導愈明,并為良士。今之人,為人嫡母而疾其孽子,為人繼母而疾其前妻之子者,聞此四母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魯師春姜嫁其女,三往而三逐。春姜問其故。以輕侮其室人也。春姜召其女而笞之,曰:“夫婦人以順從為務。貞愨為首。今爾驕溢不遜以見逐,曾不悔前過。吾告汝數(shù)矣,而不吾用。爾非吾子也?!斌字?,而留之三年。乃復嫁之。女奉守節(jié)義,終知為人婦之道。令之為母者,女未嫁,不能誨也。既嫁,為之援,使挾己以凌其婿家。及見棄逐,則與婿家斗訟。終不自責其女之不令也。如師春姜者,豈非賢母乎?
卷四 子上
《孝經(jīng)》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jīng),而民是則之?!庇衷唬骸安粣燮溆H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庇衷唬骸拔逍讨畬偃В锬笥诓恍?。”
孟子曰:“不孝有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狈驗槿俗?,而事親或虧,雖有他善累百,不能掩也,可不慎乎!
《經(jīng)》曰:“君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p>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禮》:子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盛容飾以適父母之所。父母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杖、履祗敬之,勿敢近。敦牟、卮,非馂莫敢用。在父母之所,有命之,應唯敬對,進退周旋慎齊。升降、出入揖遜。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視,不敢唾涕。寒不敢襲,癢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褶。不涉不撅。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yè),恒言不稱老。
又:“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食饗不為概,祭祀不為尸。聽于無聲,視于無形。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懼辱親也?!?/p>
宋武帝即大位,春秋已高,每旦朝繼母蕭太后,未嘗失時刻。彼為帝王尚如是,況士民乎!
梁臨川靜惠王宏,兄懿為齊中書令,為東昏侯所殺,諸弟皆被收。
僧慧思藏宏,得免。宏避難潛伏,與太妃異處,每遣使恭問起居?;蛑^:“逃難須密,不宜往來?!焙赉暅I答曰:“乃可無我,此事不容暫廢?!北嗽谖ky尚如是,況平時乎!
為子者不敢自高貴,故在《禮》:“三賜不及車馬?!辈桓乙愿毁F加于父兄。
國初,平章事王溥,父祚有賓客,溥常朝服侍立。客坐不安席。祚曰:“豚犬,不足為之起?!贝丝芍^居則致其敬矣。
《禮》:“子事父母,雞初鳴而起,左右佩服以適父母之所。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出入則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卒,授巾。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之。。”父母之命勿逆勿怠。若飲之食之,雖不嗜,必嘗而待;加之衣服,雖不欲,必服而待。
又,“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p>
又,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爭。
孟子曰:“曾子養(yǎng)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馀,必曰:‘有?!?,曾元養(yǎng)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馀,曰:‘亡矣?!瘜⒁詮瓦M也。此所謂養(yǎng)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yǎng)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老萊子孝奉二親,行年七十,作嬰兒戲,身服五采斑斕之衣。嘗取水上堂,詐跌仆臥地,為小兒啼,弄雛于親側(cè),欲親之喜。
漢諫議大夫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遭天下亂,盜賊并起,革負母逃難,備經(jīng)險阻,常采拾以為養(yǎng),遂得俱全于難。革轉(zhuǎn)客下邳,貧窮裸跣行,傭以供母,便身之物,莫不畢給。建武末年,與母歸鄉(xiāng)里,每至歲時,縣當案比,革以老母不欲搖動,自在轅中挽車,不用牛馬。由是鄉(xiāng)里稱之曰“江巨孝”。
晉西河人王延,事親色養(yǎng),夏則扇枕席,冬則以身溫被,隆冬盛寒,體無全衣,而親極滋味。
宋會稽何子平,為揚州從事吏,月俸得白米,輒貨市粟麥。人曰:“所利無幾,何足為煩?”子平曰:“尊老在東,不辦得米,何心獨饗白粲!”每有贈鮮肴者,若不可寄至家,則不肯受。后為海虞令,縣祿唯供養(yǎng)母一身,不以及妻子。人疑其儉薄。子平曰:“希祿本在養(yǎng)親,不在為己?!眴栒邞M而退。
同郡郭原平養(yǎng)親,必以己力,傭賃以給供養(yǎng)。性甚巧,每為人傭作,止取散夫價。主人沒食,原平自以家貧,父母不辦有肴飯,唯餐鹽飯而已。若家或無食,則虛中竟日,義不獨飽,須日暮作畢,受直歸家,于里糴買,然后舉爨。
唐曹成王皋為衡州刺史,遭誣在治,念太妃老,將驚而戚,出則囚服就辟,入則擁笏垂魚,坦坦施施,貶潮州刺史,以遷入賀。既而事得直,復還衡州,然后跪謝告實。此可謂養(yǎng)則致其樂矣。
《禮》:父母有疾,冠者不櫛,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變味,飲酒不至變貌,笑不至矧,怒不詈,疾止復故。
文王之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于寢門外,問內(nèi)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內(nèi)豎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節(jié),則內(nèi)豎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王季復膳,然后亦復初。武王帥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脫冠帶而養(yǎng)。文王一飯亦一飯,文王再飯亦再飯。旬有二日,乃間。
漢文帝為代王時,薄太后常病。三年,文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所嘗弗進。
晉范喬父粲,仕魏,為太宰中郎。齊王芳被廢,粲遂稱疾闔門不出,陽狂不言,寢所乘車,足不履地。子孫常侍左右,候其顏色,以知其旨。如此三十六年,終于所寢之車。喬與二弟并棄學業(yè),絕人事,侍疾家庭。至粲沒,不出里邑。
南齊庾黔婁為孱陵令,到縣未旬,父易在家遘疾,黔婁忽心驚,舉身流汗。即日棄官歸家,家人悉驚。其忽至時,易病始二日。醫(yī)云:“欲知差劇,但嘗糞甜苦。”易泄利,黔婁輒取嘗之。味轉(zhuǎn)甜滑,心愈憂苦。至夕,每稽顙北辰,求以身代。俄聞空中有聲,曰:“徵君壽命盡,不可延,汝誠禱既至,改得至月末?!被蓿淄?。
后魏孝文帝幼有至性,年四歲時,獻文患癰,帝親自吮膿。
北齊孝昭帝,性至孝。太后不豫,出居南宮。帝行不正履,容色貶悴,衣不解帶,殆將旬。殿去南宮五百余步,雞鳴而出,辰時方還;來去徒行,不乘輿輦。太后所苦小增,便即寢伏閣外,食飲藥物,盡皆躬親。太后惟常心痛,不自堪忍。帝立侍帷前,以爪掐手心,血流出袖。
此可謂病則致其憂矣。
《經(jīng)》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哀,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君子之于親喪固所以自盡也,不可不勉。喪禮備在方冊,不可悉載。
孔子曰:“少連、大連善居喪,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憂,東夷之子也?!备咦痈迗?zhí)親之喪也,泣血三年,未嘗見齒,君子以為難。
顏丁善居喪,始死,皇皇焉,如有求而弗得;及殯,望望焉,如有從而弗及;既葬,慨焉,如不及其反而息。
唐太常少卿蘇颋遭父喪,睿宗起復為工部侍郎,颋固辭。上使李日知諭旨,日知終坐不言而還,奏曰:“臣見其哀毀,不忍發(fā)言,恐其殞絕?!鄙夏寺犉浣K制。
左庶子李涵為河北宣慰使,會丁母憂,起復本官而行。每州縣郵驛公事之外,未嘗啟口。蔬飯飲水,席地而息。使還,請罷官,終喪制。
代宗以其毀瘠,許之。自余能盡哀竭力以喪其親,孝感當時,名光后來者,世不乏人。此可謂喪則致其哀矣。
古之祭禮詳矣,不可遍舉??鬃釉唬骸凹廊缭?。”君子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齋三日,乃見其所為齋者。祭之日,樂與哀半,饗之必樂,已至必哀。外盡物,內(nèi)盡志;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也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愛則存,致愨則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齊齊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饗之也?!对姟吩唬骸吧裰袼?,不可度思,矧可思。”
此其大略也。
孟蜀太子賓客李鄲,年七十余,享祖考,猶親滌器。人或代之,不從,以為無以達追慕之意。此可謂祭則致其嚴矣。
《經(jīng)》曰: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对姟吩疲骸畱?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穸笪嶂夥蛐∽??!?/p>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足,數(shù)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數(shù)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善,如爾之問也!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yǎng),惟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憂色也。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p>
或曰:親有危難則如之何?亦憂身而不救乎?曰:非謂其然也。孝子奉父母之遺體,平居一毫不敢傷也;及其徇仁蹈義,雖赴湯火無所辭,況救親于危難乎!古以死徇其親者多矣。
晉末烏程人潘綜遭孫恩亂,攻破村邑。綜與父驃共走避賊,驃年老行遲,賊轉(zhuǎn)逼。驃語綜:“我不能去,汝走可脫,幸勿俱死。”驃困乏坐地,綜迎賊叩頭曰:“父年老,乞賜生命?!辟\至,驃亦請賊曰:“兒少自能走,今為老子不去。孝子不惜死,可活此兒。”賊因斫驃,綜乃抱父于腹下。賊斫綜頭面,凡四創(chuàng),綜當時悶絕。有一賊從傍來會曰:“卿舉大事,此兒以死救父,云何可殺?殺孝子不祥?!辟\乃止,父子并得免。
齊射聲校尉庾道愍所生母漂流交州,道愍尚在襁褓。及長,知之,求為廣州綏寧府佐。至府,而去交州尚遠,乃自負擔,冒崄自達。及至州,尋求母,經(jīng)年不獲,日夜悲泣。嘗入村,日暮雨驟,乃寄止一家。
有嫗負薪自外還,道愍心動,因訪之,乃其母也。于是俯伏號泣。遠近赴之,莫不揮淚。
梁湘州主簿吉翂,父天監(jiān)初為原鄉(xiāng)令,為吏所誣,逮詣廷尉。翂年十五,號泣衢路,祈請公卿。行人見者,皆為隕涕。其父理雖清白,而恥為吏訊,乃虛自引咎,罪當大辟。翂乃撾登聞鼓,乞代父命。武帝嘉異之,尚以其童稚,疑受教于人,敕廷尉蔡法度嚴加脅誘,取其款實。
法度乃還寺,盛陳徽纆,厲色問曰:“爾求代父死,敕已相許,便應伏法。然刀鋸至劇,審能死不。且爾童孺,志不及此,必人所教,姓名是誰?若有悔異,亦相聽許。”對曰:“囚雖蒙弱,豈不知死可畏憚?顧諸弟幼藐,唯囚為長,不忍見父極刑,自延視息。所以內(nèi)斷胸臆,上干萬乘。今欲殉身不測,委骨泉壤。此非細故,奈何受人教耶?”法度知不可屈撓,乃更和顏誘,語之曰:“主上知尊侯無罪行,當釋。亮觀君神儀明秀,足稱佳童。今若轉(zhuǎn)辭,幸父子同濟。奚以此妙年,苦求湯鑊?”曰:“凡鯤鮞螻蟻,尚惜其生,況在人!斯豈愿齏粉。但父掛深劾,必正刑書。故思殞仆,冀延父命?!绷壋跻娗?,獄掾依法備加桎梏。法度矜之,命脫其二械,更令著一小者。翂弗聽,曰:“翂求代父死,死囚豈可減乎?”竟不脫械。法度以聞,帝乃宥其父子。丹陽尹王志求其在廷尉故事并諸鄉(xiāng)居,欲于歲首,舉充純孝。曰:“異哉王尹!何量翂之薄也。夫父辱子死,斯道固然,若有面目當其此舉,則是因父買名,一何甚辱!”拒之而止。此其章章尤著者也。
卷五 子下
《書》稱舜“烝烝乂,不格奸”,何謂也?曰:言能以至孝,和頑嚚昏傲,使進進以善自治,不至于大惡也。
曾子耘瓜,誤斬其根。皙怒,建大杖以擊其臂。曾子仆地而不知人。
久之乃蘇,欣然而起,進于曾皙曰:“響也!參得罪于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聞之,知其體康也??鬃勇勚?,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nèi)?!痹鴧⒆砸詾闊o罪,使人請于孔子。孔子曰:“汝不聞乎,昔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于側(cè);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捶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身既死而陷父于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乎?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此之謂也。
或曰:孔子稱色難。色難者,觀父母之志趣,不待發(fā)言而后順之者也。然則《經(jīng)》何以貴于諫爭乎?曰:諫者,為救過也。親之命可從而不從,是悖戾也;不可從機時從之,則陷親于大惡。然而不諫是路人,故當不義則不可不爭也?;蛟唬喝粍t爭之能無咈親之意乎?曰:所謂爭者,順而止之,志在必于從也??鬃釉唬骸笆赂改笌字G。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薄抖Y》: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不說,則與其得罪于鄉(xiāng)黨州閭,寧熟諫。
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又曰:事親有隱而無犯。又曰:父母有過,諫而不逆。又曰: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言窮無所之也?;蛟唬褐G則彰親之過,奈何?曰:諫諸內(nèi),隱諸外者也,諫諸內(nèi)則親過不遠,隱諸外故人莫得而聞也。且孝子善則稱親,過則歸己。《凱風》曰:“母氏圣善,我無令人。”其心如是,夫又何過之彰乎?
或曰:子孝矣而父母不愛,如之何?曰:責己而已。昔舜父頑、母嚚、象傲,日以殺舜為事。舜往于田,日號泣于旻天。于父母負罪引慝,只載見瞽瞍,夔夔齋栗,瞽瞍亦允。若誠之至也,如瞽瞍者猶信而順之,況不至是者乎?
曾子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弗怨?!?/p>
漢侍中薛包,好學篤行。喪母,以至孝聞。及父娶后妻而憎包,分出之。包日夜號泣,不能去。至被毆杖,不得已,廬于舍外,旦入而灑埽。父怒,又逐之。乃廬于里門,晨昏不廢。積歲余,父母慚而還之。
晉太保王祥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shù)譖之,由是失愛于父,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敬。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有丹柰結(jié)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輒抱樹而泣。其篤孝純至如此。母終,居喪毀悴,杖而后起。
西河人王延,九歲喪母,泣血三年,幾至滅性。每至忌月,則悲泣三旬。繼母卜氏,遇之無道,恒以蒲穰及敗麻頭與延貯衣。其姑聞而問之,延知而不言,事母彌謹。卜氏嘗盛冬思生魚,敕延求而不獲,杖之流血。延尋汾淩而哭,忽有一魚長五尺,踴出冰上,延取以進母。卜氏心悟,撫延如己生。
齊始安王諮議劉沨父紹仕宋,位中書郎。沨母早亡,紹被敕納路太后兄女為繼室。沨年數(shù)歲,路氏不以為子,奴婢輩捶打之無期度。沨母亡日,輒悲啼不食,彌為婢輩所苦。路氏生溓,沨憐愛之,不忍舍,常在床帳側(cè)。輒被驅(qū)捶,終不肯去。路氏病,經(jīng)年,沨晝夜不離左右。每有增加,輒流涕不食。路氏病瘥,感其意,慈愛遂隆。路氏富盛,一旦為沨立齋宇,筵席不減侯王。
唐宣歙觀察使崔衍父倫為左丞,繼母李氏不慈于衍。衍時為富平尉,倫使于吐蕃,久方歸。李氏衣敝衣以見倫,倫問其故,李氏稱倫使于蕃中,衍不給衣食。倫大怒,召衍責詬,命仆隸拉于地,袒其背,將鞭之。衍泣涕終不自陳。倫弟殷聞之,趨往以身蔽衍,杖不得下,因大言曰:“衍每月俸錢皆送嫂處,殷所具知,何忍乃言衍不給衣食?”倫怒乃解。由是倫遂不聽李氏之譖。及倫卒,衍事李氏益謹。李氏所生次子,每多取母錢,使其主以書契征負于衍,衍歲為償之。故衍官至江州刺史而妻子衣食無所余。子誠孝而父母不愛,則孝益彰矣,何患乎?
或曰:妻子失親之意則如之何?曰:《禮》:“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說,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衰?!?/p>
漢司隸校尉鮑永,事后母至孝。妻嘗于母前叱狗,永去之。
齊征北司徒記室劉,母孔氏,甚嚴明。年四十馀未有婚對,建元中,高帝與司徒褚彥回為娶王氏女。王氏穿壁掛履,土落孔氏床上,孔氏不悅, 即出其妻。
唐鳳閣舍人李迥秀,母氏庶賤,其妻崔氏嘗叱媵婢,母聞之不悅,迥秀即時出妻?;蛑怪唬骸百t室雖不避嫌疑,然過非出狀,何遽如此?”迥秀曰:“娶妻本以養(yǎng)親,今違忤顏色,何敢留也!”竟不從。
后漢郭巨家貧,養(yǎng)老母,妻生一子三歲,母常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給,共汝埋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再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二尺余,得黃金一釜?;蛟唬骸肮薹侵械馈!痹唬喝灰源私堂瘢癃q厚于慈而薄于孝。
或曰:五母在禮,律皆同服。凡人事嫡、繼、慈、養(yǎng)之情,烏能比于所生?;蛘咭捎趥闻c。曰:是何言之悖也?在《禮》:為人后者,斬衰三年。傳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何如而可為之后?
同宗則可為之后。如何而可以為人后?支子可也。為所后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繼母如母。傳曰:繼母何以如母?繼母之配父與因母同。故孝子不敢殊也。慈母如母。傳曰:慈母者,何也?妾之無子者、妾子之無母者,父命妾曰:“以為子?!泵釉唬骸芭詾槟??!比羰?,則生養(yǎng)之,終其身如母,死則喪之三年如母,貴父之命也。況嫡母,子之君也,其尊至矣。梁中軍田曹行參軍庾沙彌嫡母劉氏寢疾。沙彌晨昏侍側(cè),衣不解帶?;驊樦?,輒以身先試。及母亡,水漿不入口累日。初進大麥薄飲,經(jīng)十旬,方為薄粥,終喪不食鹽醬。
冬日不衣綿纊,夏日不解衰绖,不出廬戶,晝夜號慟,鄰人不忍聞。所坐薦淚沾為爛。墓在新林,忽有旅松百許株枝葉郁茂,有異常松。劉好啖甘蔗,沙彌遂不復食之。漢丞相翟方進,既富貴,后母猶在,進供養(yǎng)甚篤。太尉胡廣年八十,繼母在堂,朝夕贍省,旁無幾杖,言不稱老。
漢顯宗命馬皇后母養(yǎng)肅宗,肅宗孝性純篤,母子慈愛,始終無纖介之間。帝既專以馬氏為外家,故所生賈貴人不登極位。賈氏親宗,無受寵榮者。及太后崩,乃策書加貴人玉赤綬而已。古人有丁蘭者,母早亡,不及養(yǎng),乃刻木而事之。彼賢者,孝愛之心發(fā)于天性,失其親而無所施,至于刻木,猶可事也,況嫡繼慈養(yǎng)之存乎?圣人順賢者之心而為之禮,豈有圣人而教人為偽者乎?
葬者,人子之大事。死者以窀穸為安宅,兆而未葬,猶行而未有歸也。是以孝子雖愛親,留之不敢久也。古者天子七月,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逾月。誠由禮物有厚薄,奔赴有遠近,不如是不能集也。國家諸今,王公以下皆三月而葬,蓋以待同位外姻之會葬者適時之宜,更為中制也,《禮》:未葬不變服,啜粥,居倚廬,寢苫枕塊,既虞而后有所變,蓋孝子之心,以為親未獲所安,已不敢即安也。
漢蜀郡太守廉范,王莽大司徒丹之孫也。父遭喪亂,客死于蜀漢,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歸鄉(xiāng)里。年五十,辭母西迎父喪。蜀都太守張穆,丹之故吏,重資送范。范無所受,與客步負喪歸葭萌。載船觸石破沒,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眾傷其義,鉤求得之,療救僅免于死,卒得歸葬。
宋會稽賈恩,母亡未葬,為鄰火所逼,恩及妻栢氏號泣奔救。鄰近赴助,棺櫬得免,恩及栢氏俱燒死。有司奏,改其里為“孝義里”,蠲租布三世,追贈恩顯親左尉。
會稽郭原平,父亡,為塋壙兇功不欲假人,己雖巧而不解作墓,乃訪邑中有塋墓者,助之運力,經(jīng)時展勤,久乃閑練。又自賣丁夫以供眾費。窀穸之事,儉而當禮,性無術(shù)學,因心自然。葬畢,詣所買主,執(zhí)役無懈,與諸奴分務,讓逸取勞,主人不忍使,每遣之。原平服勤,未嘗暫替。傭賃養(yǎng)母,有余聚以自贖。
海虞令何子平,母喪去官,哀毀逾禮,每至哭踴,頓絕方蘇。屬大明末,東土饑荒,繼以師旅,八年不得營葬。晝夜號哭,常如袒括之日,冬不衣絮,暑不就清涼,一日以數(shù)合米為粥,不進鹽菜。所居屋敗,不蔽風日,兄子伯與欲為葺理,子平不肯,曰:“我情事未伸,天地一罪人耳,屋何宜覆?”蔡興宗為會稽太守,甚加矜賞,為營冢壙。
新野庾震喪父母,居貧無以葬,賃書以營事,至手掌穿,然后成葬事。賢者于葬,何如其汲汲也。今世俗信術(shù)者妄言,以為葬不擇地及歲月日時,則子孫不利,禍殃總至,乃至終喪除服,或十年,或二十年,或終身,或累世,猶不葬,至為水火所漂焚,他人所投棄,失亡尸柩,不知所之者,豈不哀哉!人所貴有子孫者,為死而形體有所付也。而既不葬,則與無子孫而死道路者奚以異乎?《詩》云:“行有死人,尚或之?!睕r為人子孫,乃忍棄其親而不葬哉!
唐太常博士呂才敘《葬書》曰:《孝經(jīng)》云,“卜其宅兆而安厝之”。
蓋以窀穸既終,永安體魄,而朝市遷變,泉石交侵,不可前知,故謀之龜筮。近代或選年月,或相墓田,以為一事失所,禍及死生。按《禮》,天子、諸侯、大夫葬,皆有月數(shù),則是古人不擇年月也?!洞呵铩罚壕旁露∷仍釋幑?,雨,不克葬;戊午日中,乃克葬。是不擇日也。鄭簡公司墓之室,當?shù)?,毀之則朝而窆,不毀則日中而窆,子產(chǎn)不毀。是不擇時也。古之葬者,皆于國都之北,域有常處,是不擇地也。今葬者,以為子孫富貴貧賤夭壽,皆因卜所致。夫子文為令尹而三已,柳下惠為士師而三黜,討其邱垅,未嘗改移。而野俗無識,妖巫妄言,遂于躄踴之際,擇葬地而希官爵;荼毒之秋,選葬時而規(guī)財利。斯言至矣。夫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固非葬所能移。就使能移,孝子何忍委其親不葬而求利己哉?世又有用羌胡法,自焚其柩收燼骨而葬之者,人習為常,恬莫之怪。嗚呼!訛俗悖戾,乃至此乎?或曰:旅宦遠方,貧不能致其柩,不焚之何以致其就葬?曰:如廉范輩,豈其家富也?延陵季子有言:“骨肉歸復于土,命也,魂氣則無不之也?!彼礊樘熳?,巡狩至蒼梧而殂,葬于其野。彼天子猶然,況士民乎!必也無力不能歸其柩,即所亡之地而葬之,不猶愈于毀焚乎?或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具此數(shù)者,可以為大孝乎?曰:未也。天子以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為孝;諸侯以保社稷為孝;卿大夫以守其宗廟為孝;士以保其祿位為孝。皆謂能成其先人之志,不墜其業(yè)者也。
晉庾袞父戒袞以酒,袞嘗醉,自責曰:“余廢先人之戒,其何以訓人?”乃于父墓前自杖三十。可謂能不忘訓辭矣。
《詩》云:“題彼脊令,載飛載鳴,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經(jīng)》曰: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又曰: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也。
《內(nèi)則》曰:“父母雖沒,將為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將為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
公明儀問于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歟!
是何言歟!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參直養(yǎng)者也,安能為孝乎?!?/p>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備,災及其親,敢不敬乎?亨熟膻薌,嘗而薦之,非孝也。君子之所謂孝也,國人稱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睘槿俗幽苋缡?,可謂之孝有終矣。
活動參與
1、特別歡迎年輕父母及更多家長、親子群體參加。參與密碼:0417。
2、特別歡迎能夠長期參與的國學愛好者、國學講師、國學志愿者參與。
參與注意事項
1、參與密碼:0417。參與學習后,48小時內(nèi)在所在的首都果雪兒公眾號項目群內(nèi)提交學習心得。
2、學習心得謝絕抄襲,謝絕灌水,確保個人原創(chuàng)。
參考上次部分學員的筆記及心得:
(鏈接點擊直達)
【首都國學】3月27日第9期家訓大課堂學習心得,看過來
【全家福38】韓羽霄:《范氏家訓百字銘》學習心得體會(初三)
3、學習心得以文檔形式,內(nèi)文包括:標題+具體內(nèi)容+作者姓名+年級(家長標注職業(yè))
4、根據(jù)心得體會的具體情況,由群管理審核后給與1—4不等工時,工時在所在項目下申請工時就好,學習筆記或心得體會將做全網(wǎng)分享。
第1期
《誡伯禽書》及周公家教故事(已結(jié)束)
第2期
《論語》及孔子家教故事(已結(jié)束)
第3期
《手敕太子文》及劉邦家教故事(已結(jié)束)
第4期
《命子遷》及司馬談家教故事(已結(jié)束)
第5期
《誡子書》及諸葛亮家教故事(已結(jié)束)
第6期
瑯琊王氏家教故事 (已結(jié)束)
第7期
《顏氏家訓》及顏氏家教故事(已結(jié)束)
第8期
《錢氏家訓》及錢氏家教故事(已結(jié)束)
第9期
《誨學說》及歐陽修家教故事(已結(jié)束)
第10期
《范氏家訓百字銘》及范仲淹家教故事(已結(jié)束)
第11期
《家訓》及包拯家教故事(已結(jié)束)
第12期
《家范》及司馬光家教故事(本周五晚間開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72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全聚德獲中國馳名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