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只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
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于: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
而現在社會的人,仿佛戾氣都頗厚,已有不合心的,輕則怨天尤人,重則想不開而做出傷害自己甚至他人的行為。
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王陽明的一些影響至今的話:
1、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大意: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wěn),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感悟: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fā)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盡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2、與朋友相處,懂得謙讓很重要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大意:與朋友相處,彼此謙讓,就會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損。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會注重自己的利益,每個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報的,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間以彼此謙讓為基礎,不僅每個人的利益不會受損,雙方在互幫互助、互利共贏中還能使彼此獲得更大的利益。兩人之間的交情,也會隨之越來越深。
3、越不想看書,越要硬著頭皮看
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覺得煩躁不安,那么就靜坐。就算不想看書,也必須去看。這是對癥下藥,也是一種方法。
感悟:膚淺浮躁的心,總是會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貪戀舒服,就越不會成長、成熟,甚至還會更加膚淺浮躁。所以要扭轉這種狀況,就要逆著自己的性子來,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著性子去做。這正是對自己心性的磨礪。
4、一點私心都不能留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大意:克制自己務必要將私心徹底掃除干凈,一點私欲沒有才算可以。有一點私欲存在,眾多的惡念就會接踵而至。
感悟:克制自己,是為自己泛濫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壩,勢必要固若金湯、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點私欲,就如同在堤壩上豁開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壩的決堤。因為這時你整顆心都還是欲望主導的,只是潛伏了下來。所以克己修身,是來不得半點妥協(xié)的。
5、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藥
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又因藥發(fā)病。
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藥,貴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藥而生病了。
感悟: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就是人生的常態(tài),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這就是完整的成長過程。
6、工作生活忙亂,皆因得失之心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于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大意:處理事情出現有時好有時不好的情況,并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這都是由于被毀譽得失的心所連累,不能實際地獲得他的良知。
感悟: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腳亂、越忙越亂,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困頓不已、狼狽不堪。為什么會這樣?
王陽明一語道破天機——那只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tài),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tài)度。
7、只知逃避永遠沒出息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大意:人必須在事上磨練,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感悟:王陽明所說的情況,放在現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靜,所以王陽明才說那是“放縱沉淪”。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遠沒有出息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75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紅軍西路軍西征失敗董振堂犧牲
下一篇: 中國評劇院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