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大歷詩風》寫作記

      人生百味 2023-12-30 05:47:03

      《大歷詩風》是我出版的第一部學術著作

      ,199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封面由先師程千帆先生題簽。雖然以當時的條件
      ,裝幀印制都不算太好
      ,但那特殊的黃色封面始終給我很親切的感覺

      大約作者對自己的處女作

      ,就像人們對自己的初戀
      ,總懷有一層特別的感情
      。盡管后來我陸續(xù)出版過若干種論著
      ,而且自認為都比《大歷詩風》有進步,但在內心深處
      ,《大歷詩風》仍有它不可替代的位置
      。它是我學術研究的真正起步,也是我獲得學術榮譽的開始,更主要的是
      ,它是我的博士學位論文
      ,聯(lián)系著我與碩士導師胡光舟先生、博士導師程千帆先生的學術淵源
      ,其中更凝聚著千帆先生的心血
      。它還是我負笈南京大學三年青春的見證,我可以坦然地承認
      ,多年來偶爾為寫新著而重溫昔年的筆墨
      ,仍會為那個前電腦時代久經醞釀寫出的文字感動不已。青春的心靈雖然不夠豐滿成熟
      ,但畢竟是敏感的
      ,旺盛的,活潑的
      ,有著老成持重時不可復得的靈動
      。十個月時間寫出十六萬字,在今天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1985年初

      ,我考入南京大學,跟隨程千帆先生攻讀博士學位
      。從第一個學期
      ,我就開始醞釀學位論文的選題。因為對擬代體的角色問題有些想法
      ,曾提出作《閨怨詩研究》
      ,先生以為題目太小。我再三考慮
      ,又提出在碩士階段研究戴叔倫的基礎上
      ,做大歷詩研究,得到先生許可
      。在1985年6月20日的談話中
      ,先生說:“大歷、貞元正是兩個高峰之間的波谷
      ,很少有人注意
      ,是可以做的。但要設想個好的角度去做
      ,要讓人耳目一新
      。還有,我看要注意到當時文化的各個方面
      ,像樹剖開看年輪
      ,看其橫斷面,也是有意思的。當時的詩和古文似乎并不相關
      ,是各管各地發(fā)展著的
      。《萬歷十五年》可以讀一下
      ,這寫法是嘗試性的
      ,很有意思。寫了四個政治
      、哲學方面的代表人物
      ,通過他們來展現(xiàn)晚明的腐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崩蠋熯@段話為我指引了思路
      ,在讀過《萬歷十五年》后,我為自己定下了剖析詩史橫斷面的基本目標

      但文學研究畢竟不同于史學,詩史的橫斷面如何剖析

      ,既無前人著作可參考
      ,也無現(xiàn)成模式可借鑒,我只好一邊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理論著作
      ,一邊研究原始文獻
      ,慢慢構想自己的研究模式。憑著做碩士論文時形成的對大歷詩的若干想法
      ,我構擬了這樣一個研究思路:首先
      ,由分別反映開天和大歷詩歌觀念的兩個當代詩選《河岳英靈集》、《中興間氣集》入手
      ,概括當時人對開天—大歷詩歌的基本看法
      ,通過其間差異的比較,提出詩風發(fā)生變異的若干假說
      ,以此為展開研究思路的起點
      ;其次,對大歷詩人的精神偶像和后世有關大歷詩歌的各種論述進行分析
      ,提煉出若干焦點命題
      ,確定大歷詩風變異的基本趨向;復次
      ,依次從主題取向
      、時空觀念、感受與表現(xiàn)方式
      、意象與結構
      、體式與語言等不同層次對大歷詩展開分析,并通過與前后時期詩歌的比較,獲得對大歷詩的基本認識
      ;最后
      ,將這些認識與根據(jù)選本得出的假說進行比較,說明大歷詩風的內涵
      、特征及其在詩歌史上的地位

      這一研究思路大體是在綜合當時我了解的各種研究角度的基礎上形成的,有些是現(xiàn)學現(xiàn)賣

      ,比如對時空觀念的探討
      ,就是受莫礪鋒師兄翻譯的劉若愚《中國詩歌中的時間、空間和自我》(《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4輯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和周裕鍇學長《試論杜甫詩中的時空觀念》(《江漢論壇》1983年第6期)二文的啟示
      。但在逐漸深入的研究過程中,不同的角度日益顯露相互間的有機關聯(lián)
      ,促使我從整體上更深入地思考大歷詩風的歷史特征及其劃時代意義
      。比如大歷詩的六個基本主題,起初是各自孤立的概括
      ,但隨著研究的深化
      ,個別揭示的一些藝術表現(xiàn)特點,如長于抒情
      ,工于心理刻劃
      ,注重寫實,擅長白描等
      ,愈益顯現(xiàn)其間的邏輯關系
      ,凸現(xiàn)出大歷詩在藝術表現(xiàn)上由比喻、描寫向象征
      、暗示演進
      ,風格上由慷慨奔放向樸實平易發(fā)展的總體趨向,最終形成我對大歷詩的基本認識
      。到初稿寫完
      ,我對大歷詩的認識已不再局限于唐詩內部,而是著眼于葉夑所謂的“百代之中”
      ,力圖從整個詩歌史的高度來審視這段詩史的特殊意義了
      。論文題目《大歷詩風》是我自己定的,取其簡潔明瞭
      ,其實論文所包含的內容
      ,已超出這段詩史的綜合研究的范圍,而觸及整個中唐詩乃至古典詩歌范式演進的重大問題
      。這是我不曾料及的
      ,大概也是出乎老師意外的
      。論文先得到鄧紹基、陳伯海研究員
      、吳孟復
      、郁賢皓教授四位同行專家的評議,后于1988年3月23日通過答辯
      ,答辯委員會由孫望
      、霍松林、王運熙
      、沈玉成
      、羅宗強、程千帆
      、周勛初
      、郭維森八位教授組成,先生們對論文的思路和基本觀點尤其是開闊的詩史視野給予一致的肯定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

      ,這部論文的意義大約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第一

      ,作為國內第一部綜合研究一個詩史時段的著作
      ,它將歷來不受重視的大歷詩歌視為唐詩史的一個特殊時段,通過與開元
      、元和兩個時期的比較,揭示了它獨特的審美價值及作為由盛轉中的轉折點在唐詩乃至整個中國詩史上的特殊意義
      ,使詩史的內在脈絡愈益清晰地凸現(xiàn)出來
      。以往的文學史研究較多地關注個人,即所謂重要作家
      。而其實文學史是由作家群體的板塊構成的
      ,文學史的演進也是由這些板塊的變異推動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
      ,關注中小作家和作家群
      ,尤其是關注大歷詩人的創(chuàng)作,發(fā)軔于傅璇琮先生的《唐代詩人叢考》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洞髿v詩風》在傅先生研究的基礎上對大歷詩的詩史意義作了進一步的揭示,引起學術界對文學史轉折時期的關注
      。其象征性的標志
      ,就是在新出版的文學史中,大歷詩歌由以往附庸于中唐的一節(jié)上升為獨立的一章
      ,并有了內容較為豐富的論述

      第二

      ,論文以全新的詩史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式給學界帶來一些新鮮感。以詩人的感受方式
      、表現(xiàn)方式為核心
      ,心態(tài)史、時空觀念
      、意象結構等諸多新的視角構架了一個適合于對象的研究模式
      ,整個分析過程和結論突破原有格局,達到了新的深度
      。論文在研究方法上的開拓
      ,曾得到評審專家沈玉成研究員的肯定:“在眾多的優(yōu)點之中,我個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⒆阍趫詫嵉牟牧匣A之上,具有敏銳的藝術感受
      ,力圖綜合馬克思主義的反映論
      、中國的傳統(tǒng)文論以及西方的文藝心理學、古典美學
      、接受美學等等學科中某些理論和觀念
      ,經過自己的過濾、消化
      、吸收
      ,融為一體。作者對自己的方法具有充分的自信
      ;作為讀者
      ,在讀完論文以后,我認為他的自信是有理由的
      。全文從不同角度和層面深入開掘
      ,逐步遞進,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
      ,準確地描出了大歷詩風的整體和細部
      。”其實在答辯前
      ,我對自己的分析模式能否為學界接受
      ,心里是沒底的。千帆先生向來很少稱贊學生
      ,對我的論文也只是提出修改意見
      ,偶爾在他覺得寫得好的地方批個好字。得到答辯專家的一致肯定
      ,我心里才踏實

      第三

      ,論文從對大歷詩的探討中提出一些雖幼稚但值得注意的假說。我自己認為較重要的有兩個
      ,一是第六章由寫作動機來看作品的構成方式
      ,根據(jù)大歷詩運用移情、烘托
      、象征手法的空前自覺
      ,提出古典詩歌情景交融的美學特征定型于中唐詩的假說;一是第六章結尾指出的:“到宋代以后
      ,司空圖追求‘象外之象’的詩歌美學與僧克勤的‘繞路說禪’的風氣相融合
      ,最終就形成了中國詩含蓄暗示、‘不說破’的美學趣向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鼻罢哂捎趯诺湓姼璧拿缹W特征乃至“情景交融”內涵的理解與學界一般看法相去甚遠,在論文答辯時未獲得評審專家的充分認可
      。這是個很復雜的問題
      ,至今我還沒找到很好的論證方法來說明它,一直在思考和準備資料
      ;后者已在十多年后的2001年寫成《含蓄概念的成立及內涵的增值過程》一文
      ,將簡單的判斷發(fā)展成論述充分的觀點,在捷克查爾斯大學國際漢學中心舉辦的中國詩學研討會上發(fā)表

      據(jù)周勛初老師回憶

      ,羅根澤先生常告誡年輕助教:“你們年輕人要多寫東西。要趁著年輕寫
      。年輕人顧慮少
      ,年紀大了,顧慮多了
      ,也就不太好動筆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芾蠋熁仡欁约簩懽鳌毒鸥栊驴肌返慕涍^
      ,不禁也感嘆如今寫文章“不像當年寫《九歌新考》時那么浮想聯(lián)翩,新見迭出”(《由〈九歌新考〉所想起的》
      ,《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3期)
      。年輕時讀書少,固然不免主觀武斷
      ,但敢想能想總比不想好
      。《大歷詩風》中使用的一些概念
      ,像“吏隱”
      ,像意象性狀
      、意象結構、敘述結構等
      ,便是年輕氣盛
      、自由馳想的結果,當時未加斟酌就用來討論問題了
      ,不料卻引起學界注意
      ,引發(fā)進一步的探討。比如“吏隱”的問題
      ,我并未注意學界有無研究
      ,率爾作為官人心態(tài)的典型用來討論謝脁的心態(tài)史意義。日本學者赤井益久教授在書評中肯定了這個問題的啟發(fā)性
      ,并撰寫《關于中唐的吏隱》(《國學院中國學會報》第39號
      ,1993年)一文專門考察了中唐“吏隱”觀念的源流。甚至出于我的臆造
      、其實并不妥當?shù)摹爸黝}取向”一詞[1]
      ,后來也頻見于今人論著,成為文學批評的一個專有名詞
      ,這實在是一個歷史的誤會

      作為博士學位論文,《大歷詩風》在體例方面

      ,如注釋的完備
      ,對海內外先行研究的征引,附錄課題涉及作家作品數(shù)量表
      、參考文獻一覽
      、征引書目等,也受到兄弟院校博士生導師的贊賞
      ,每作為學位論文的規(guī)范文本指定研究生閱讀
      ,多年來不斷有后輩學人對我提到這一點。論文摘要在《文獻》刊登后
      ,《人民日報》海外版曾予轉載
      ,199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后,《中國社會科學》
      、《文學遺產》
      、《中國文學研究年鑒》、《博覽群書》等刊物發(fā)表了書評
      ,日本的《中國文學報》
      、《東方》也刊登了有關專家的評論,對全書的內容和見解給予較高的評價
      。1995年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青年優(yōu)秀成果專著二等獎
      。多年來
      ,《大歷詩風》提出的問題和結論基本已為學界所認可,文學史教材和有關論著的征引足以說明這一點
      。盡管如此
      ,作為作者我很清楚,這部書的缺陷還是很明顯的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大歷詩與佛教的關系探討得不夠
      。我深知大歷詩與當時的佛教關系十分密切,但自覺佛學知識不足
      ,沒有能力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寫作時征得老師同意,沒有立專章討論佛教問題
      ,只是在第六章略微涉及詩學中對藝術幻像的認識與當時佛學思潮的內在聯(lián)系
      ,在趙昌平、賈晉華論文的基礎上對佛學影響于詩學的途徑提出一些更具體的看法
      。后來日本國學院大學赤井益久
      、香港城市大學劉衛(wèi)林、新加坡大學蕭馳等學者
      ,都在這一問題上有所創(chuàng)獲
      ,將研究推向深入。其次一點是
      ,當時我讀古典詩歌尚少
      ,判斷力有限,對大歷詩的藝術造詣認識不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在我對大歷詩人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藝術技巧
      ,評價要更高一些,他們那清暢
      、洗練
      、雅潔的語言,對古典詩歌藝術的貢獻是難以估量的
      ,后代詩人也都很重視這一點
      。許多號稱學盛唐、學杜甫的名詩人
      ,其實都是由大歷詩入手的,骨子里仍貫注著大歷詩的神髓
      。這就是后代詩人的許多作品
      ,詩話中摘錄的名章雋句,常會讓我們聯(lián)想到大歷詩的緣故

      從1983年作戴叔倫研究開始

      ,到完成《大歷詩人研究》
      ,治大歷詩前后十年。這是我學術的青春時代
      。這段研究為我打下了詩學和詩歌史研究的基礎
      ,至今我關于古典詩學的一些看法還得益于對大歷詩歌的細致研究,大歷詩人的作品常為我討論古典詩學基本命題和概念提供具體的例證
      ,也讓我更深地體會到詩學研究必須立足于詩歌文本和詩歌史的基礎之上
      ,否則一定會流于膚淺和表面化。轉眄二十年過去
      ,《大歷詩風》的黃色封面尚未褪色
      ,作者卻已步入中年,雖不至于說像揚雄那樣悔其少作
      ,但想法確已有不少變化
      ,尤其是近年略微涉獵元和詩,又讀了一些清詩后
      ,對大歷詩和前后詩歌的關系有了新的看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讓我來論述大歷詩,有些問題可能就不談了
      ,有些新的問題會引進來
      。但今后或許沒機會再論大歷詩了,只能在其他論著中修正或發(fā)展以前的見解
      。那么就讓少作留下學術青春時代的紀念吧
      ,將全新的論述托付給后人。學術史畢竟要不斷進步的

      [1]“取向”一般用于對舉的場合

      ,如倫理取向和審美取向對舉,指采取傾向于道德或審美的立場
      ,是用取向的內容作為定語的
      ,我用“主題取向”指作家在主題選擇上的傾向性,從構詞的角度說是不妥當?shù)摹?/p>

      原載于《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3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78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
      ,拓跋珪曾經看上了一個女人,叫賀夫人
      ,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
      ,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拓跋珪和這位姨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拓跋紹
      ,拓跋紹性情很殘暴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你真的了解蘇烈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中華璀璨的文明中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被改進之后
      ,紙變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物件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之人
      ,進士出身
      ,官升至四川總督、川陜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