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韋曜。
韋曜本名韋昭,表字弘嗣,204年出生于吳郡云陽(江蘇省丹陽)。其人幼年好學,擅撰文章,年輕時給丞相擔任掾史,之后被調往豫章郡西安縣(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附近)擔任縣令,政績卓著被調回京城后,擔任尚書郎。
241年,孫權的長子宣太子孫登病逝,孫登去世前,上表推薦弟弟孫和擔任太子。孫和是吳大帝孫權的第三子。他于242年被封為太子,孫和時年十九歲,吳大帝孫權選拔忠臣名士,輔佐太子,闞澤任太傅,薛綜擔任少傅,而韋曜擔任中庶子。
太子侍從蔡穎和韋曜,都是擅長博弈的圍棋高手,但孫和認為此物無益,并命韋曜作《博弈論》論說此事。魯王孫霸是孫權的第四子,他覬覦太子之位,跟黨羽極力構陷孫和和太子的支持者,朝臣因此站隊,內訌黨爭不斷,史稱“南魯黨爭”。
250年,孫權令魯王孫霸自盡,廢太子孫和為南陽王,原為太子屬官的韋曜,轉任黃門侍郎。吳大帝駕崩后,其第七子會稽王孫亮即位,此時朝中執(zhí)掌權柄的是托孤重臣諸葛恪。諸葛恪專擅朝政,任命韋曜擔任太史令,跟華覈(音同和)、薛瑩一同,編撰東吳的國史《吳書》。
258年,吳景帝孫休即位,韋曜被任命為中書郎,博士祭酒,之后孫休命韋曜校核書籍,并打算讓他擔任侍講。當時,孫休依靠左將軍張布和老將丁奉,鏟除了朝中的權臣孫綝。而張布因此得寵于孫休,張布擔心韋曜引經據典,規(guī)勸孫休親賢臣遠小人。
張布先下手為強,搶先對吳景帝孫休說,韋曜難以勝任此職。雖然孫休對張布不悅,但最終還是沒有任命韋曜入宮擔任侍講。
264年,東吳末代皇帝孫皓即位,孫皓是廢太子孫和的長子,孫權之孫。孫皓因父親孫和之故,封韋曜為高陵亭侯,升任中書仆射。孫皓即位初期,體恤百姓,開倉振貧,一時被譽為明主。但沒多久便原形畢露,殘暴不仁,苛政害民,將擁立他的張布和濮陽興處決,韋曜被降職為侍中,兼任左國史。
孫皓熱衷濫用酷刑,周圍人為活命,只能迎合孫皓圣意,韋曜雖然不敢公開違背忤逆,但也絕不盲從,秉筆直書,并拒絕為廢太子孫和作“紀”,而是為其作“傳”。他跟太史令司馬遷一樣堅持原則,但也因此得罪君王,為此付出慘烈的代價。
孫皓邀請文武百官赴宴,定下的標準是每人最低七升,不喝完不罷休。即便不勝酒力,也要由侍從太監(jiān)將酒全部灌到與會者的肚子里。韋曜酒量不過二升。
一開始孫皓照顧韋曜時,命侍從減少韋曜的酒數,要么就是命侍從暗中用茶水換掉韋曜的酒,讓他以茶代酒。之后,韋曜因多次頂撞、違背孫皓的旨意,孫皓對其不滿,下令強迫灌酒,否則責罰韋曜。
孫皓以朝臣互相揭短為樂,而韋曜認為這么做有失國體,而且不利于國家,并非好事,并引經據典勸說孫皓。孫皓對韋曜不滿,積怨已久,于273年將年過古稀的韋曜抓捕入獄。
韋曜在獄中上奏章希望能孫皓能放過自己,而名臣華覈也希望孫皓放過韋曜,但孫皓以小事(責怪奏章有污點),故意責難韋曜,下令將其處死,韋曜遇害時年70歲,
1、溫酒斬華雄
華[huà]雄(?-191),中國東漢末年董卓部下的武將,為董卓帳下都督。公元191年,關東軍閥聯(lián)合討伐董卓,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大破董卓軍,華雄在此戰(zhàn)中被孫堅一軍所殺。
明·羅貫中所著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則對這段歷史作了改動,描寫華雄被劉備二弟關羽所殺,這段被稱為“溫酒斬華雄”的故事情節(jié)也流傳于后世。
2、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歷史上或確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諸葛亮,而是孫權。
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zhàn),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
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fā)。
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p>
但《魏略》卻不是這個說法。它說孫權不是乘輕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沒有說弓弩不得妄發(fā),而是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fā),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于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3、上方谷之戰(zhàn)
小說《三國演義》虛構的故事,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上方谷的一次戰(zhàn)斗,這次戰(zhàn)斗后,諸葛亮因勞成疾病逝。
這次戰(zhàn)斗諸葛亮用智慧火困司馬懿一家,可惜蒼天助曹不助漢,在這大火圍困到司馬懿一家時,忽然天降大雨讓司馬懿逃脫。
4、三英戰(zhàn)呂布
“三英戰(zhàn)呂布”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一個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出現(xiàn)在第五回中,該片段以劉備、關羽、張飛兄弟三人與猛將呂布的殊死戰(zhàn)斗為描述對象,描繪了一場酣暢淋漓的沙場血拼。
呂布實被孫堅擊退,公孫瓚沒有參加討董聯(lián)盟,所以劉關張三也未曾參加,也就不會有虎牢關三英戰(zhàn)呂布。
5、借東風
正史上諸葛亮并沒有參與赤壁之戰(zhàn),也并沒有呼風喚雨之能,指揮赤壁之戰(zhàn)的人是周瑜,東風是長江上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長期在當地操練水軍的周瑜和黃蓋對什么時候起東風非常清楚,他們聰明地抓住了這一戰(zhàn)機打敗了曹軍,此外周瑜心胸也非常寬廣,與演義描寫不同。
不過《三國演義》本屬小說,此段諸葛亮神壇作法借東風一事,后世有兩種看法:一方認為是書中諸葛亮以法術借來東風,作者編撰以塑造豐滿其神機妙算的人物形象。
另一方認為書中實際上并未正面直接明言諸葛亮以法術借來東風,只是以豐富的氣象學知識預測到會有東風,因此諸葛亮在七星壇上只是裝腔作勢裝作使用法術,同時震懾江東。書中提及作法借東風也都是借角色之口在對話中說起,并無作者敘述行文直接確認是法術所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溫酒斬華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上方谷之戰(zhàn)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英戰(zhàn)呂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借東風
糜竺身為重臣,最后抑郁而死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弟弟將劉備的好兄弟給殺害了。而我們也應該都知道糜竺和劉備都是三國里邊的人物,而劉備的祖先曾經是擁有爵位的,到了他這里時家境就比較貧寒了,我們也都知道他是通過賣草鞋來維持生計的,因此他走向君主之路也是很艱難的。
劉備有兩個好兄弟,他們分別是關羽和張飛,并且他們三個人一起出生入死經歷了很多艱險和困難。除此之外,劉備身邊還有一位他最信任的大臣,這個人就是糜竺。糜竺沒有什么豐功偉績,也沒有什么過于優(yōu)秀的謀略技術。他能在劉備身邊站住腳就是因為他在劉備困難時期的不離不棄。糜竺是徐州人并且家境優(yōu)越,在徐州可以稱得上是首富的那種。劉備和糜竺認識就是因為牧陶謙在徐州去世,糜竺去接待的劉備。從此之后,兩人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劉備這個人非常善于結交,在他到了徐州之后,他憑借著自己的人格魅力就和徐州有名望的家族之間處理好了關系,并且糜竺也對他非常欣賞。我們也都知道,袁術經常不懷好意,并且對徐州還另有想法。劉備就去討伐他,沒想到就在此時呂布卻進行偷襲,使得劉備失去了根基。劉備現(xiàn)在如此不得志,糜竺卻沒有放棄他,依然在他的身邊陪伴他。除了精神上對他的鼓勵外,還有物質上的,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還給他非常多的錢財和奴仆。終于,劉備成功了,在益州,被封為漢中王。
糜竺在這個時候也被劉備封為了安漢將軍,并且還有很高的待遇。雖然糜竺什么都不用做,但是卻依舊收到了所有大臣的尊敬??墒窃诤髞淼那G州之戰(zhàn)中,劉備的好兄弟關羽去世了,原因竟然是因為糜竺的弟弟向孫權投降,使關羽被襲擊了。糜竺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后立馬就去了劉備那里。可是劉備并沒有遷怒于他,而且對待他也和原來一樣。可是糜竺自己卻覺得很對不起劉備,很內疚,并且這個心結怎么也打不開,最后只得抑郁而亡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8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