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嵚
在中國考古史上,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1.5公里陵山上的滿城漢墓,公認是一個重量級的發(fā)現(xiàn)。
滿城漢墓,即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子竇綰的墓葬,亦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山洞宮殿。其“以山為陵”的營建理念,將西漢王族的宮殿“搬運”到墓葬里,陸續(xù)發(fā)掘出土的一萬多萬件文物,特別是諸如“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信博山爐”“計時器銅漏壺”等重大發(fā)現(xiàn),不但件件驚艷了世人,更原汁原味呈現(xiàn)了西漢王朝的生活百態(tài)。考古價值十分巨大。
而如此重大的發(fā)現(xiàn),說起來,卻是來自1968年的一場意外。
一、意外一“炸”
以發(fā)掘滿城漢墓的親歷者,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qū)工程兵第六工區(qū)165團戰(zhàn)士賈漢德的回憶,1968年5月22日,他所在的機械連,奉命在滿城縣郊外的陵山上開鑿防空洞。當天帶隊的六班班長吳家高,發(fā)現(xiàn)距離山頂30米處右側,炸開了一個直徑20公分的小洞。好奇的吳家高試著砸了下,竟砸開了直徑一米多的大洞。吳家高沿著洞口順下去,驚見洞里面“放置著很多盆盆罐罐”。他沒有猶豫,出洞后就立刻報告了。
沉睡了兩千年的滿城漢墓,就隨著這意外的一炸,陸續(xù)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當年發(fā)掘現(xiàn)場)
幸運的是,從吳家高意外發(fā)現(xiàn)滿城漢墓起,經(jīng)手此事的相關人員,都是十分負責:吳家高報告后,正執(zhí)行作業(yè)的部隊,果斷暫停了所有施工。河北省政府和北京軍區(qū),也分別迅速向中央做出報告。不久后,北京軍區(qū)與河北省組成的聯(lián)合調(diào)查組進入洞穴,確認洞中吳家高看到的“盆盆罐罐”,正是漢代的陶壺陶罐漆器等物件,呈現(xiàn)在調(diào)查組眼前的,還有車輛馬具等物件,以及一個龐大的地下宮殿群。
調(diào)查組成員們興奮的確認:這個洞口,以及這些已發(fā)現(xiàn)的文物背后,藏著巨大的信息量——這很可能是一座漢代的巨型墓葬!
也正是這快速果斷的勘察與處置,令這被意外“炸”出來的滿城漢墓,基本完好的保護下來。
二、低調(diào)發(fā)掘
1968年6月22日,中國考古史上一次無比特殊的發(fā)掘:滿城漢墓的發(fā)掘開始了。比起許多被媒體鋪天蓋地報道的“考古發(fā)掘”來,滿城漢墓的發(fā)掘,卻是在十分“低調(diào)”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中國科學院、河北省文物管理處、解放軍工程兵組成考古發(fā)掘隊,全程的交通與安保都由河北省軍區(qū)負責。甚至為了安全與保密,考古隊的五卡車文物,都是由駐軍起初裝箱,送到考古所。
(當年發(fā)掘現(xiàn)場)
正是在這低調(diào)的過程里,考古隊一次次經(jīng)歷了震撼的發(fā)現(xiàn):整個墓室長51.7米,最寬37.5米,最高6.8米,如宮殿一樣分成六個部分,儼然一座王族宮室。其后室中間位置的漢白玉石門,需要按動石槽上的機關才可打開。后室除了有鎧甲武器等文物外,更有以金絲連綴玉片制成的“金縷玉衣”。這個常見諸于典籍甚至古人詩詞的漢代奢侈品,以往只在其他墓葬,出土過散亂殘片。這一次,卻是歷史上第一次,出土了兩千年前的“完整款”。
(金縷玉衣初出土)
以考古隊成員鄭紹宗的回憶說,當這件完整的“金縷玉衣”,清晰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時,整個考古隊都“不約而同的歡呼起來”。只這一件衣服,在中國考古史上,就已有石破天驚般的意義。
也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的震撼后,考古隊也終于根據(jù)墓室里青銅酒器上的字樣,確認了這個漢墓主人的真實身份,即那個在小說《三國演義》里常被拿出來“貼金”的名字:西漢景帝之子,漢武帝的異母兄,中山靖王劉勝。
(劉勝金縷玉衣)
三、金縷玉衣
如果說劉勝的墓葬,是個“炸”出來的意外,那么“滿城漢墓”的另一個重要部分,劉勝妻子竇綰的墓葬,則來自科學的推算。考古隊發(fā)現(xiàn),距離一號墓(劉勝墓)北面百米的山面上,其巖層也有動過的痕跡。經(jīng)驗告訴他們,這里很可能也有新的墓葬。于是,一號墓發(fā)掘結束六天后,即1968年8月8日,考古隊開始了第二階段的發(fā)掘,終于準確找到了墓道,成功進入了竇綰墓(二號墓)。
在竇綰的墓葬里,考古隊不但發(fā)現(xiàn)了大量漢代的女式用品,更收獲了重磅驚喜:曾在一號墓里惹得考古隊歡呼的“金縷玉衣”,二號墓里竟然也有一件。與劉勝的玉衣一樣,竇綰的玉衣也是以美玉為料,編成一個個精美玉片,再由0.08至0.5毫米的金絲編織成玉衣,每一道工序,都見證著西漢強大的紡織工藝。搬運過程里,為保護玉衣,考古隊在玉衣底部制成鐵絲網(wǎng),上部墊上麻紙后灌注兩厘米厚的石膏,固定好后抬出來,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
(竇綰金縷玉衣)
艱難的發(fā)掘工作,當時甚至還一度處于危險中。在那個特殊年代里,滿城縣當?shù)匾脖l(fā)了武斗??脊抨牥l(fā)掘一號墓的兩個月里,外面就槍聲不斷。甚至有一天晚上,一顆子彈還直接打進考古隊的住處。而倘若武斗波及到陵山,帶來的文化損失更是不堪設想。可以說,參加這場發(fā)掘的每一個人,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完成了一項偉大的文化保護工作。
參考那個年代就知道,這場過程里,每一個親歷者,都是英雄。
四、見證歷史
成功發(fā)掘的滿城漢墓,也以其一萬多件出土文物,以及珍貴的墓葬遺址,填補了歷史考古的多項空白。包括“金縷玉衣”“長信宮燈”在內(nèi)的各類奇特文物,今天還常在網(wǎng)絡上爆紅,惹得多少“文物粉”追捧。但如果說這類“爆紅”文物,更多的是縮影了漢朝王室奢靡的生活,那么滿城漢墓里,還有一些“低調(diào)”文物,卻見證了漢王朝,甚至中國古代強大的緣由。
(長信宮燈)
首先一個有這般意義的,就是一號墓(劉勝墓)出土的九把鐵劍。這九把鐵劍的劍身平均長度,都在85厘米以上,不但做工精美,其刃部更采取了局部淬火技術。整個劍身更是以塊煉滲碳鋼多次加熱鍛打而成。這也意味著,漢代中國的煉鋼與淬火工藝,已經(jīng)前行了一大截。以同時代羅馬學者普林尼的感慨:“雖然鐵的種類很多,但沒有一種能與來自中國(漢朝)的鋼相媲美?!?/p>
(鐵劍)
這遙遙領先的冶煉技術,意義當然不止是“陪葬”,更推動了同時代漢王朝的軍工革命。一如劉勝墓里已成刀劍“主流”的鐵劍一樣,同時期的西漢軍隊,也大量裝備鐵制兵器。西漢長安武庫遺址出土的兵器,已基本以鐵制為主。全面“換裝”的漢軍,這才在漢匈戰(zhàn)場上華麗轉身,打出一次次追亡逐北的輝煌。
而比起這硬核的鋼鐵技術,滿城漢墓里另一個發(fā)現(xiàn),卻有著超越歷史的意義:漆器。
中國是油漆技術的故鄉(xiāng),長沙馬王堆漢墓里的精美漆器,曾讓多少觀眾嘆為觀止。相比之下,滿城漢墓里的漆器,乍一看很“減色”,雖然在一號墓的后室與中室,也有大量漆器出土,但由于環(huán)境原因,大多漆器都已只剩了殘片,但這些漆器殘片,既有褐色漆,也有朱紅色漆,素面還有黑褐色,殘存的色彩,足以遙想這些器具,昔日的精致美麗。
也同樣是從兩漢時代起,中國的漆器工藝進入騰飛階段,漆器成為王公貴族們的專享奢侈品。中國油漆的技術在兩漢定型,隨后的千年里,漆器漸漸從宮廷走向民間。甚至隨著“陸海絲綢之路”的繁榮,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出口寶貨”。朝鮮、日本、緬甸、印度等國,中世紀時就引起了中國的漆器工藝,更遠的西歐國家,也在16世紀起大量引進中國漆器。中國漆器特有的桐油涂料,更曾是近代世界的“戰(zhàn)略物資”。
(漢代漆器)
精美的漆器畫面背后,是古代中國傳承不息的智慧探索,強大的“核心技術意義”,至今,值得深深思考。
參考資料:胡金華《滿城漢墓》、盧兆蔭《回憶滿城漢墓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掘》、姚苑真《滿城漢墓發(fā)掘報告》、蔡鋒《中國手工業(yè)經(jīng)濟通史》、李亞東《漫談涂料之王》、曾維華,王冕《秦漢的漆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83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范長江赴陜北采訪報道中國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