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上海和海防相距很近
,要知道從成都到大名大約1200千米
,而從海防到上海大約1900千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牵谏鲜鰰r刻
,在成都法蘭西領事館
,在大名的耶穌教徒傳教團,在上海的英國領事館和在海防的天文臺內
,所有鐘表立刻停擺。在這些城市和所有其他許多居民點
,坐在飯桌旁的人們忽然看見
,吊燈開始擺動起來,后來還知道其他一些情況
。在大名以北的板夏,3個閑談的傳教士忽然感覺到惡心欲嘔
,他們覺得地板就像船舶上的甲板一樣開始搖擺起來
,在距中國海1250千米遠的1個地方,走向市場的婦女們突然覺得暈船
,北京和天津的居民也有一樣感覺這是海原地震產生后,蘇聯(lián)一位佚名作家撰寫的《192零年的中國
,西方忽視了的災害》的開頭部份
。
誠如郭增建研究員所言,全部世界幾近都感遭到了地震的影響
。與南都讀者更加相干的,在汕頭外海
,地震一樣很強烈
。有1艘從上海動身駛向香港的英國P和O公司的Devanha號客輪行至汕頭外海時感覺到像地震一樣強烈震動
。船長以為多是船撞在了淹沒的飄流物上,但等船靠了香港碼頭以后
,他1檢查船的外殼,很驚奇地發(fā)現
,全部船殼都完好無損
,這才想到了多是地震引發(fā)的震動。(據徐家匯觀測臺地震記錄《1920年12月16日大地震的概述和評注》)和千里以外虛驚1場的插曲不同
,處于地震中心的人們此時正經歷生離死別的殘暴考驗
。海原縣9彩坪拱北幸存者馮志錄
,數年前對寧夏《在山走動的地方》記錄片攝制組描寫說
,老人們說那時間地搖時我們那個地方把山嘴子1下?lián)u著撲下來了,山洼里開的都是這么寬的口子
。坐人的地方
,山都塌著壘了下來
。海原縣西安鄉(xiāng)另外一位幸存者董善征也說
,萬家水的那山合了,兩個山合到一起了
,羊、人啥都沒有了
。
在1922年第5期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
,有1篇克勞斯、麥考米爾合撰的《在山走動的地方》報導
,其中描寫了海原大地震時產生的幾個現象:在夜間移動的大山
,似瀑布飛落般的山崩
,陷進房屋和駱駝的大裂縫,和把村落席卷進升起的松軟土海里的一切
海原大地震現在定為8.5級
,過去也曾被定為8.6級
。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原所長郭增建說
,地震在當地構成200多千米的斷裂帶
,有1個湖泊乃至因地面傾斜而遷移了幾千米。黃土地質的山坡被震成粉末
,構成黃土流
,由于當地居民多住土窯洞,因此傷亡更顯嚴重
。
1958年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曾派郭增建等6同志組成地震考察隊,對海原大地震進行實地考察
。郭增建對南都記者回想說
,他記憶比較深入的1個故事是
,地震來時
,天已變黑,由于沒有電燈
,乃至連油燈也比較少,很多人都待在家里
。土窯洞口多被震塌堵死
,有1個窯洞后來被老鄉(xiāng)挖開,發(fā)現并沒有被完全破壞
,1個人趴在桌子上
,因沒有空氣而憋死
,死前仿佛是在喝水
,桌上1個碗里有油一樣的東西,恍如是人胃里的嘔吐物
。
死傷非常巨大
。1921年4月3日《新聞報》報導稱
,縣城半邊坍陷
,甘肅海原縣(海原彼時歸甘肅轄下)旅京學生馮君翰英接到家函曰:初7日傍晚地震,吾鄉(xiāng)受害尤重
,全城房屋俱被蕩平,人民死傷10之89
,吾家花涯灣山莊
,全行覆沒,山崩土裂
,山河更變吾家410余口
,除父與汝祖母外,俱歸浩劫
。房屋倒盡
,實物無存。全縣死傷人民總計6萬余人
畜生死亡散失
,狼狗亦群出吃人
依照《中國民報》1921年3月的地震災情調查表,海原縣死亡人數約為4.5萬余人
,被壓斃的畜生有7萬余頭
,房屋則倒塌了8/10.半年后,翁文灝與謝家榮在咨呈國務院內務部的正式官方文件
,則將海原縣死亡人數肯定為7.3萬余人
,約占海原縣總人口的59%
。
海原縣是所有災區(qū)死亡人數和比例最高的區(qū)域
。謝家榮《民國9年102月甘肅地震報告》中對海原地震的整體描寫為:同日晚7時大震,突見大風黑霧
,并見紅光
。大震時約歷6分
,地如船簸
,人不能立,震動之方向
,似自西北而來
,往東南方去
,有聲如雷
。土石山均有崩塌及移動,尤以土山崩潰為多
。山坡平地均生裂縫
,長短不1
。平地裂縫多有泉涌
,其色或綠或黑。山崩阻塞河流的地方甚多
,尤甚者為南鄉(xiāng)
。楊明后堡崖窯上
,東鄉(xiāng)5浩堡河家溝2處,山崩阻塞河流
,積水深數10丈
,長56里
,寬10余丈
,水倒流
。南鄉(xiāng)水井震后多干,縣知事鐘文海之子女及警佐羅某均因衙署受震傾倒同時被難
。城中房屋幾全數削平
,城垣原系土筑亦大半損壞
。
受災第2嚴重區(qū)域為固原縣
,1921年呈報官方的死亡數字為4萬余人。1958年
,郭增建等人去固原進行地震考察時
,還能看見很多的地震遺址:厚厚的磚筑城墻還在
,南城門上刻著鎮(zhèn)秦門幾個大字(現城墻已被撤除)
,該縣董福祥神道碑及碑亭橫截為2,上段與下段裂而不坍
,其中下段改變了方向
。
海原、固原以外
,其他如會寧、隆德
、通渭
、靖遠、靜寧等5縣
,死亡人數均過萬人。
12月16日的大震以后
,余震不斷
,且天氣陡然轉冷。107日(余震)終夜不休
,倒8時陡起大風,為亙古所僅見
。人民畜生凍斃者不計其數
。地吼如雷,聲勢極為危險。108日風止
,天地昏暗,地先吼后動者5次
,均輕
。109日大動8次
,地體晝夜微搖不息。210日大動101次
,小動十二次在1922 年4月24日《新隴》卷1期上
,詳細記載了余震及震后天氣情況
。其中
,海原、固原等縣下的1場大雪
,凍死了無家可歸的很多人
。
曾于1921年赴災區(qū)考察的謝家榮亦曾在文章中提及
,這場產生在冬季的大地震
,致使災民流離失所,衣食俱無
,故不死于地震
,亦多死于凍餒
。其后各地雖派有急賑
,而交通艱巨,常需很多天后始達
,實屬緩不濟急
。
當時的《地學雜志》在《陜甘地震記略》中報導,災后人民無衣
、無食、無住
,流離慘狀
,目不忍睹,耳不忍聞1日失所
,復值酷寒
,忍凍忍饑,瑟瑟露宿
,匍匐扶傷
,哭聲遍野,不特餓孚,亦將僵斃
。畜生死亡散失
,狼狗亦群出吃人。
在死亡陰影的籠罩下
,也有新生的萌動
。郭增建說
,1958年去考察時
,聽見有人說母親在麥草堆里生下了他。
在公權利的觸角還沒有能抵達震區(qū)之時
,災民們依托私力救濟共渡難關
。郭增建1958年赴海原等縣時
,也聽老鄉(xiāng)們提起
,大地震剛產生時,大家不分你我
,誰家有現成的飲食都拿出來一起分享
,過了幾天以后
,心理上就產生變化
,各自斟酌各自的未來,不再能隨意去他人住處吃喝了
。在大災眼前
,一開始有公心,后來私心居上
。郭增建說。
當姍姍來遲的政府救濟終將抵達時
,飽受凍餓的災民常常也會不顧生命去索取
。時任固原縣公安局局長的石作梁曾回想,由平涼運來的兩車鍋餅
,剛剛抵達固原縣的郊野
,就被饑民蜂擁圍堵而上攔乞
,護押鍋餅的兵士也叱之不退,這些饑民寧甘引頸受刃
,不肯舍車放行。
當時北京報紙
,連震中地址都弄不清
海原大地震來得突然
,地方官署也受創(chuàng)嚴重,加上當時交通
、通訊不便,1時之間難以組織救濟
。蘭州騎馬到海原就要好幾天
,更何況道路都遭到破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h政府大概只有靜寧等少數地方有記載救災
。其他的縣府就說不清楚了
。后來政府也采取以工代賑疏通道路
,給災民發(fā)放工錢,但都是少許的
。郭增建說
。
當時的靜寧縣長是周廷元
,解放后曾任甘肅省文史研究館館長
。據其本人《甘肅靜寧縣大地震紀略》所稱,他在地震后的第二天清晨
,就從縣倉內出糧
,救濟沒有食品的災民
,還從商鋪購置衣物
,幫助沒有衣服避寒的大眾,又從倉庫取出帳篷搭蓋草屋充當災民住所
,并電請?zhí)m州河北醫(yī)院
,為受傷民眾治療
周廷元并不是自我夸飾,當時英國在中國出版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曾刊發(fā)題為《1個甘肅縣長在地震中
,10分真實的故事》的報導,用感性語言描寫周廷元震后作為:那里的縣長是1個精力旺盛
,10分能干的人
,對人民是1
種真實的福分人們對這位官吏充滿贊美
。當地震來臨時,他立刻命使人們沖出去
。并叫人們離開住房,然后回到室內跪下向神禱告
,如神愿意的話
,他愿以死來換取赦免大眾當地震過后,他出來叫人們立刻去搶救那些埋在瓦礫堆中的活人還命令出資埋葬死者和動物的尸體
,以避免產生疾病。
不過
,大災眼前,由一樣受重創(chuàng)的地方官府進行救助
,顯得力不從心
。那時救災慢得很,在北京報紙上
,連震中地址都弄不清
,國外只說在那一段
。通訊條件很差
,又遭到破壞,耽擱了好多天才知道
。郭增建介紹說
,當時甘肅在京的商人、學生和國會議員等
,向政府呼吁救災,并在報上刊發(fā)了啟事
。當時募捐的人很多
,在京亦成立緊急募捐大會。
中國第2歷史檔案館文獻顯示
,甘肅省省長張廣建曾以10萬火急致函大總統(tǒng),要求支援
,但致函的時間已經是地震過后1月余1921年1月20日
。在這之前,1920年12月29日
,張廣建也曾和甘肅省議會議長王世相等人向內務部致電求援
。
北洋政府可能也有貪污截留,地震產生前
,正值華北5省大旱
,有記載說死了50萬人。當時有個說法
,要救華北5省旱災
,政府賑災的款給了國際組織
。1921年初
,甘肅留京人員在《中國民報》上揭穿這個事,寫得很好
,痛罵北洋政府
,大意是說
,甘肅是為國家拿糧的省分
,為什么遇災不救,好像地圖上沒有這個地方一樣
。郭增建說
。
直到1923年3月19日,甘肅籍國會議員周之輪等人還在給中央賑務處的公函中
,描寫震后2年余的慘狀:敝省自震災以后,民生凋敝
,日趨顛連
,加以雹災旱荒頻歲歉收,始則省外各縣更迭蒙災近
,且流離之慘延及省垣。這些國會議員還提到
,他們多次接到同鄉(xiāng)書信
,獲知甘肅災民種種慘狀,竟有蘭州有賣人肉包子之事
。目前蘭州物價飛漲
,而冬季接受施粥者已超過萬人,雖然各界善款亦有施衣
,但饑凍以死者仍時有所聞。
在這封函中
,甘肅籍國會議員側重提出
,賑務處去年應撥給甘肅的賑災款還沒有及半
,希望體恤災區(qū)黎民痛楚迅速補齊
,庶不至無告之民長此失所也
。因而可知,中央在賑災問題上
,截留應撥付的款項
,問題很是嚴重。
而甘肅省長
,在海原大地震后兩年多內,也換了多人
,從張廣建
、潘齡皋一直到林錫光。甘肅地方政府也有救災
,但聽說張廣建省長有貪污
。1958年赴海原等地考察的郭增建還聽說
,后來紅軍經過該地時,還曾批斗過涉嫌貪污賑災款的人
。
翁文灝等人的調查是中國地震學的開端
一直到海原地震產生5個月后
,內務部、教育部和農商部才協(xié)同派出謝家榮
、翁文灝等6人,前方災區(qū)進行用時4個月的實地考察
。這次考察所構成的報告
,在中國地震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除對地震產生的情形做了詳實描寫以外
,謝家榮
、翁文灝等人也表達了對地震預防及應對的很多意見
。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
,后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的翁文灝,在《為條陳調查甘肅地震意見呈請》中表示
,地震之烈是世界所恒有
,但此次海原大地震死人之多卻是各國所罕聞,外國地震
,人民大抵受傷者多
,而死亡者少,海原地震則死者甚多
,受傷而生存者甚稀
。分析緣由,他認為和這里民眾多穴居黃土坡內
,即使有房屋也多是泥筑有關。
翁文灝由此提出的改進辦法
,包括宜勸人民建筑時
,務用木柱梁柱相維,庶能支持
,還包括培植森林和開浚水利
。
有關地震研究
,翁文灝亦建議中央觀象臺和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應通力合作
,改變目前1無專門裝備,2無專精人材的局面
。他還特別提及地震儀的設置:漢時張衡造地動儀
,隴西地震長安先知
。是我國原為地震儀發(fā)明最早之國
,惜繼起無人,遂至失傳
。近代歐美
、日本所用之地震計,則視古代地震儀尤大進步
,能于波動狀態(tài)為極精細之研究此不可不早為之計者也。
和后來地震預兆及其預報更有關聯(lián)的
,是農商部地質調查所的謝家榮《民國9年102月甘肅地震報告》
,其中提及地震前后的奇怪氣象、鳴聲及井泉漲縮現象
,并附有自己的見解
。定西
、靜寧等縣知事的報告顯示
,地震時多有大風晨霧,甘州、玉門等縣則報告地震第二天大風昏暗
,黃沙飛天
。海原縣知事還表示,震時見紅光
。謝家榮認為,地震時產生塵霧或晝晦
,乃因塵土煙灰等
,經震動而飛揚,或因土山崩塌
,黃土散滿空中致
,有此現象固無足怪也
。至于紅光現象
,謝家榮沒法解釋,認為恐不盡確切
。
所謂鳴聲
,指地震前后有如雷如炮的聲響
,也有的地方地震時沒有聲音
。謝家榮表示,聲浪高低似與振動強弱有直接關系
,至于發(fā)聲與震動孰前孰后
,似不一定。他并未將震前的鳴聲與地震預兆聯(lián)系在一起
。
地下水的變化
,也遭到了關注
。涇川、定西
、會寧等縣報告
,大震后井泉味道比之前略咸。寧夏
、靜寧、環(huán)縣等報告則稱
,震后泉水升高尺許至10余尺不等
。寧夏縣的泉水較震前微溫而臭,通渭、海原等縣則有井泉枯涸的報告
,隆德縣有大震前井泉忽漲
,震后復原的現象
。謝家榮認為
,井泉的變化視各地地形地質情況而異,本來就不能1概而論
,至于這些縣的報告是確切或純屬牽強傅會
,頗難判定,他只是把它列出來以備將來之研究
。
一直到30多年后,對這些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象的研究
,在中華大地突然成為顯學。
在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員郭安寧看來
,海原大地震的獨特的地方
,不但在其震級與死亡人數之高
。翁文灝等人的調查
,意味著中國地震學的開端,具有里程碑意義
。同時
,中國現代地震預報的第1槍,也是從那打響的
。他對南都記者說。
郭增建等人的考察打響現代地震預報第1槍
所謂現代地震預報第1槍
,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1958年打響的
。郭安寧的父親郭增建,即是探索地震預報的代表人物之一
。
那時
,新中國第1個5年計劃剛結束
,蘇聯(lián)幫助中國好多個大項目
,他們的專家要求,在設計圖紙和施工之前
,必須先知道這些地方的地震情況
。我們就全力投入到這個工作中去。生于1931年
,1953年進入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郭增建說
。
30多年前產生的海原大地震,成為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關注的重點項目
。一樣由6人組成的考察隊
,開始從北京動身,對海原
、固原、西吉3縣進行了為期20多天的訪問考察
。
郭增建說
,他們訪問考察的重點是弄地震預報。為什么要弄預報?和當時的政治情勢有關
,由于大躍進時中央提出兩條腿走路
,意思是土、洋兩種辦法都要弄
。科研單位都提出雄偉目標
。我們弄地震的提出地震預報
。也是兩條腿走路,有的研究觀測地震預兆的儀器
,這算洋的方面
;土的方面
,就是我們到海原考察
。當時叫民間取經。地震前有沒有預兆?百姓視察到甚么?我們6個人去全面訪問
。
地下水的變化問題
,被當地老百姓提了出來。他們說地震前泉水很大
,震后沒了
,讓我們幫忙找
。我們也找不到,由于地層都變了
。郭增建回想
,當地居民還提及,地震前后的氣溫變化,他們6人當時也為此展開討論
。
這是中國第1次小范圍討論地震預報問題
。郭增建說,當時只是感覺地震預報很難
,并沒聽見國外有反對聲音,而且日本
、蘇聯(lián)當時都說要弄地震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