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緯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guān)系,小編告訴你。
或許是高緯這輩子過得太順風(fēng)順水了,他也想體驗一把窮人的生活,于是,高緯命人在華林園修建了貧窮村莊,他自己親自穿著襤褸衣衫,裝扮成乞丐,沿街乞討。還設(shè)置了窮人市場,專門跑去進行買賣交易。其實,這倒不是他想體驗一下窮人的生活,他只是無聊,想打發(fā)一下時間。這樣子的“乞丐”,應(yīng)該是頭一回見吧。
朱元璋與上面一位皇帝不一樣,朱元璋是真的做過乞丐。他出生在一個貧農(nóng)家庭,因為家里太貧窮,朱元璋從小就給村里的地主放牛為生。后來,災(zāi)荒不斷,百姓民不聊生,元朝政府不管不問,還壓榨百姓,外敵也來搶奪。
1343年的時候,朱元璋父母都去世了,家里的幾個兄弟姐妹也去世了,只剩下他和他的二哥,還有嫂子侄子。走投無路之下,朱元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
不久,當?shù)佤[饑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打發(fā)和尚們云游化緣,朱元璋也出去化緣了,當時他只有17歲。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jīng)鹿邑、亳州,3年之后又回到了皇覺寺。3年的流浪生活,他接觸了各地的風(fēng)土人情,看過各地的百姓生活,積累了社會生活經(jīng)驗,這鑄就了他剛毅的性格,為后來的成事奠定了基礎(chǔ)。從乞丐到一國之主,朱元璋的一生,是很奇妙的。
嚴嵩在明朝朝堂上混得風(fēng)生云起,曾任大學(xué)士,少傅,少師,63歲的時候拜相入閣,職位步步高升。
然而,嚴嵩上位的這一路上,迫害忠臣,鏟除異己,敗壞朝綱,甚至權(quán)傾皇室,終于,在嘉靖四十一年,嚴嵩被沒收家產(chǎn),削官還鄉(xiāng),無家可歸,嚴嵩兒子也被判斬首。被抄家后,嚴嵩在外流浪了兩年,邊乞討邊過著日子,據(jù)說還在墓舍吃住。兩年后,八十七歲的他病卒。他死的時候,沒有棺材下葬,更沒有人去吊唁。
金庸先生筆下描述的丐幫,大都是行俠仗義之輩,有濃重的江湖氣息,在江湖中口碑都是很好的。如《射雕英雄傳》里的丐幫幫主,洪七公為人正直,待人友善。而歷史上的丐幫,大都是流氓、小混混之流。他們成立丐幫并不是為了所謂的行俠仗義,只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干一些偷雞摸狗的勾當。
乞丐在古代有很悠久的歷史,《左傳》中就有關(guān)于乞丐的記載。到宋朝的時候,才形成一個團體——丐幫。據(jù)記載,南宋初年,杭州城內(nèi)的丐幫被家族掌控,丐幫幫主的位置可以通過世襲得到,他在乞丐中起到族長的作用,有很高的威望。
當時的丐幫并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松散,相反它有自己的規(guī)矩。比如如果乞丐想要加入丐幫,就必須要繳納一定的入門費給幫主。作為丐幫成員,日后生老病死全部由丐幫成員共同負責。
明朝時期,因為朱元璋曾經(jīng)也當過一段時間的乞丐,稱帝之后便給了乞丐們一個官方身份,封賞一些立有戰(zhàn)功,但又犯過一些小錯的士兵為丐幫幫主。從此丐幫就有了官方的靠山。
清朝時期,丐幫組織更是繁榮。這個時候的丐幫有明顯的地域性,幾乎每個地區(qū),都有相應(yīng)的乞丐組織。如京城的丐幫有“黃桿子”、“藍桿子”之分。前者是由一些破落貧困的八旗子弟組成,是一種高級乞丐組織,而“藍桿子”大都是由普通乞丐所組成的一般組織。
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歡看武俠小說,其中里面的小說可以讓我們了解到,其實古代是有很多的幫派,其中最熟悉的就是丐幫,他是作為天下一下幫派,里面擁有著很多武林高手,但是他們卻沒有建立自己的王朝,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根據(jù)記載那時候想要加入丐幫的話,一定要有三年的乞討經(jīng)驗,否則他們是不會收你加入丐幫的,然而想當一名合格的丐幫成員也并不是很容易,他們既有自己的規(guī)矩也有自己的傳統(tǒng),小說里面就有很多經(jīng)典的人物,比如洪七公就是非常出名的丐幫成員。
至于不建立王朝是有原因的,因為大部分加入丐幫的人都是懶人,他們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豐衣足食,畢竟但乞丐只需要動動嘴皮就有養(yǎng)活自己了,還有就是雖然丐幫成員很多,但是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就是“烏合之眾”,畢竟他們對生活是沒有什么追求的。
如果他們想要建立一個王朝,那么就必須打造出一支軍隊,還需要擁有軍師來給他們出謀劃策,但是丐幫只能滿足前者,后者卻滿足不了,畢竟那些謀士是不可能稱為乞丐的,而且很多的王朝君王都是非常喜歡謀士的,還有就是一個王朝就必須得民心,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那時候的丐幫怎么可能會得到百姓的護擁呢,他們說白了就是依靠百姓來生活的,如果要他們自力更生建立王朝,那么對于他們來說非常困難。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丐幫是天下第一幫,但是卻不能建立王朝的原因,并不是他們不想建立,而是他們的條件不足,就算建立了也說不定不久后就會解散,畢竟加入丐幫的人都是不想自己去努力,如果想要自己努力何必加入丐幫呢,不知道大家對這件事怎么看?
“朱元璋”何許人也?此乃明太祖、明朝開國皇帝是也。朱元璋出身貧農(nóng),曾做過乞丐,后來逐步入軍發(fā)展,最終一朝“黃袍加身”。那些年,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人,30人歷經(jīng)了朱元璋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最后剩下的4人,他們是湯和、沐英、郭英、耿炳文!
要知道這34人可都有朱元璋御賜的“免死金牌”,可是為什么其他30人被殺了,剩下的這4人有什么能耐,能“躲過一劫”呢?
NO.1 湯和——何許人也?乃明朝開國名將,著名軍事家!身為朱元璋老鄉(xiāng)的他,芳年26加入郭子興起義軍,追隨朱元璋,渡長江、占集慶、取鎮(zhèn)江,軍功赫赫,官至統(tǒng)軍元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湯和又西征北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
湯和是個越老越恭敬謹慎的人,還是個讀過不少史書的人,在看過太多開國皇帝對開國功臣刀劍相向的故事后,就找了個機會直接找了朱元璋“告老還鄉(xiāng)”,朱高興極了,立即大肆賞賜。最終在洪武二十八年,湯和因病去世,終年七十,得以善終。
NO.2 沐英——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lǐng),也是朱元璋的養(yǎng)子,八歲就被朱元璋收留。他年少從軍,開國洪武三年,即被授予“鎮(zhèn)國將軍”,為了朱爸爸南征北戰(zhàn),最終平定云南并鎮(zhèn)守云南,也因戰(zhàn)果累累而常受朱元璋賞賜。
不得不說,沐英不辭辛勞、兢兢業(yè)業(yè)、重情重義,他的一生有兩次大悲:一次是因為皇后亦養(yǎng)母馬皇后病逝,因過渡悲傷而咯血;一次是因為皇太子朱標去世,悲痛欲絕,最后因病英年早逝,年僅48歲。所以,沐英沒被殺一部分是朱元璋養(yǎng)子的關(guān)系,另一部分其實就是因為他自己死的早啊,沒熬到被殺!
NO.3 郭英——人稱“郭四”,也是朱元璋老鄉(xiāng),更是明朝功勛將領(lǐng)。郭英一生身經(jīng)百戰(zhàn),擒斬獲俘人馬一十七萬余,遍體鱗傷,但卻不是因為患病而亡,不得不說也是位“戰(zhàn)神”!
郭英為人忠誠樸實,在開國后,更是南征北戰(zhàn)。在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后,郭英前往討伐結(jié)果無功而返。在朱棣即位后,隨即被罷官還鄉(xiāng)。最終,郭英在永樂元年死于家中,享年六十七歲。
NO.4 耿炳文——管軍總管耿君用之子,明朝開國功臣。早年承襲父職,曾任總兵都元帥,東征西討,屢立戰(zhàn)功。在朱元璋去世后,耿炳文率兵討伐起兵叛亂的燕王,最終兵敗真定。有一說耿炳文當下就殉國了,又有一說是在朱棣即位后畏罪自殺了。
但為什么耿炳文躲過一劫呢?他其實僅僅是個將才,而非大帥之才,換言之,他并不會對皇位有什么威脅,所以沒有被殺。但不管怎么說,耿炳文總算是熬死了朱元璋,但最終也未能善終,略為可惜。
所以,陪“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34大將,被他殺了30人,最終還剩湯和、沐英、郭英、耿炳文4人。
不得不說,建國后的朱元璋就變了,變得和歷史上的多數(shù)開國皇帝一樣了,不僅不念兄弟們打江山時的拋頭顱灑熱血,還大肆殺戮功臣,將不少功臣滿門抄斬,真是又讓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了一回!不得不說朱元璋就是現(xiàn)代版“渣男”的典型代表!
朱元璋如此殘忍、冷血無情,無怪乎后世對他有著極大的負面評價,縱然他也有無數(shù)的豐功偉績,但這就讓他在歷史洪流中留下了巨大的污點。他本可名垂青史,但卻成為具有極大爭議的人物,實在是可惜!
所以,做人,還是不要忘恩負義、過河拆橋,不然不僅會斷了自己未來的路,甚至?xí)o自己、給自己的后代帶來很負面的評價!做人嘛,知恩圖報、知足常樂就好,你們說是不是這樣呢?
在古代的時候,一個朝代的興盛跟其統(tǒng)治者的品性是有很大關(guān)系的,于是就有人“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睔v史上有名的仁君很多,可哪一位才算得上是你心目中的千古仁君呢?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宋仁宗趙禎駕崩了,享年54歲。據(jù)《宋史》記載:宋仁宗去世的消息傳出后,“京師(汴梁)罷市巷哭,數(shù)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于大內(nèi)之前”。洛陽的百姓聽說后,大家都自覺的放下手頭的生意,紛紛焚燒紙錢哀悼!他的死也影響到了偏遠地區(qū),有一位官員經(jīng)過四川劍閣的時候,看到有些窮山溝里的百姓也穿上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
更為夸張的是,宋仁宗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后,連遼道宗耶律洪基也感到十分的悲痛,拉著使者的手說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strong>緊接著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讓后世的子孫認識這位宋朝的皇帝。
宋仁宗的去世能夠引起如此大的轟動,足以證明他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史書這樣評價他:“為人君,止于仁?!?/strong>在宋仁宗的生活事跡,我們處處都可以看出他的仁慈之心,確實不是常人所能夠比的。
有一次用餐的時候,宋仁宗吃到一粒沙子,連牙齒被咬疼了,可他卻沒有聲張,而是悄悄的吐了出來,并且不忘叮囑侍女道:千萬不要聲張,這可是死罪??!雖然是下人的過失,但宋仁宗并沒有因此而發(fā)怒,或許他覺得沒有必要吧?畢竟誰都可能會一時大意,而一旦自己發(fā)怒的話,下人們就要遭罪了,可見他的確很仁慈。
在處理刑事案件的時候,宋仁宗更是充分發(fā)揚了自己的善心,并沒有遇事一刀切,而是仔細辨別哪些是“惡意為之”,哪些是在“發(fā)牢騷”。有一年,四川有一個老秀才獻詩給成都太守,主張“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太守一看,這不是赤裸裸的鼓吹造反嗎?于是將這個老秀才押解到京城。
按照慣例,老秀才的行為是要受到重罰的,可宋仁宗卻看出他是在發(fā)牢騷,于是說道:老秀才郁郁不得志,難免會發(fā)發(fā)牢騷,治罪就沒有必要了,干脆給他個官當當吧!于是封為司戶參軍。作為一個皇帝,最為忌諱的就是聽到有人造反了,很多帝王都是“寧可殺錯,也不放過。”可宋仁宗卻能耐心辨別事情真假,容得下四川這個老秀才,可以說是十分的難得。
或許正是由于宋仁宗“為人君,止于仁”,因而在其統(tǒng)治時期名臣輩出,出現(xiàn)了一個太平治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8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