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祖壇經(jīng)》中,六祖大師與韋刺史有這樣一段對話:
韋刺史問道:弟子常見人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發(fā)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請和尚解說,這樣的修行是否能往生極樂世界?
六祖大師答曰:佛在舍衛(wèi)城時,宣說西方接引化度的經(jīng)文,很清楚地指出西方凈土去此不遠。若依相上說,距離我們十萬八千里,這十萬八千里指的是眾生的十惡八邪。眾生因為十惡八邪的障隔,便說西方遙遠。
說西方凈土遙遠,是為根性下劣的一般人隨相而說;
說西方凈土很近,是為根性銳利的上智人隨性而說。
人的根性雖分利鈍,但佛法并沒兩種。眾生因迷和悟的差別,見性時間不同。
執(zhí)迷的人,著相念佛求生西方凈土;覺悟的人,只求凈化自己的心。
所以佛說:隨著自心清凈,自然佛法清凈。
即:隨其心 凈,則佛土凈。隨所住處恒安樂。
眾人聽了六祖開示,洞然明白,照見自性。
于是又問:在家人要如何修行?
大師為眾人說了一首無相頌: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鉆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因種種障礙,或許我們無法全部參悟,但若能常誦前6句,也會看到另外一番天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 01 -
心平何勞持戒
等視一切眾生,便是德。
真正修德的人,心中不會輕慢他人,能普遍尊敬一切眾生。
如果心中經(jīng)常輕慢他人,我執(zhí)就不會斷除,心性虛妄不實,自高自大輕視一切。
最有名的公案,便是蘇東坡問禪。
蘇東坡本人對于佛法有很深的造詣。
一天,蘇軾詩興大發(fā),做了一首禪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詩的大致意思就是,參拜上天佛陀,佛陀慈悲的光芒普照大千世界。
世間的或贊或譏,或順或苦,佛陀都不為之所動,只是莊嚴而安穩(wěn)地坐在蓮花臺上。
蘇軾自己反復吟誦,覺得自己的境界已然很高了,能跟佛陀一樣,達到了心轉物而不為物轉的境界。
然后就差人把詩好友佛印看看。
佛印看后,提筆在詩上批了兩個字:“ 放屁!”就叫人送還回去。
蘇東坡滿心期待地打開自己的大作,卻發(fā)現(xiàn)只有“放屁”二字,頓時火冒三丈,決定親自去跟佛印評理。
于是乘船過江,直接到了佛印的房間,只看見門扉上貼著一張字條: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蘇軾看見此句,才恍然大悟。
正所謂“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當真正遇到事情了,才知道自己竟與常人無異。
我們之所以要等視一切眾生,就是因為我執(zhí)。
當心地平等,沒有高低、優(yōu)劣十分,又何來妄想,何須持戒。
唯有心平,方能八風不動、修得一清靜之心,獲得無上的智慧。
但要注意的是,“何勞持戒”,并不是說不需要持戒了,而是內心平和清凈,這樣才不會犯任何戒律。
- 02 -
行直何用修禪
念念不斷就是功,心行平直就是德。
自修心性就是功,自修身行就是德。
功德必須由內而外來修,修行重在心平行直而不是打坐修禪。
“行”的范疇非常廣,不僅是指身體上的行動,還包括言語、念頭等等。佛法認為,行為能公平正直,就是禪。
“直”,乃是道德、品行的“直”。
直心正念方為真禪者,若能一生行為正直,沒有妄念虛偽,才能夠說這個人真正領悟了禪意。
就如永嘉禪師說的那樣,“ 行住坐臥皆是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一個人若是行為公平正直,就是禪;禪,也就是教你把各種毛病一一去除。
- 03 -
恩則孝養(yǎng)父母
內心懂得感恩,必然會孝養(yǎng)父母;
孔子的得意弟子仲由十分孝順。
早年間家中非常窮,他自己就經(jīng)常去吃點野菜充饑,但是卻會去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仲由坐在厚厚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大魚大肉,他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
孔子贊揚說:“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父母生養(yǎng)我們,我們永世也報答不了父母的這份恩情。
我們能做的,就是趁好好地生活,才能少讓父母牽掛,千萬不要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
- 04 -
義則上下相憐
懂得仁義,必定上下相互愛憐。
“義”不管是在佛家還是在中國儒家,都是必不可缺的德行之一。
孔子曰“義者,宜也。”也就是說,行為上要正當、合時宜。
其實一般人很難有機會去立驚天之功,所以,這里的“義”,更多的是強調普通人細微的所作所為,平凡的善行義舉。
佛法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夠遵守道德,重視自己人格和品德的修養(yǎng),對上尊敬有禮,對下憐憫助人,不會見利忘義,甚至能做到舍生取義,就是“義則上下相憐”的最佳寫照了。
- 05 -
讓則尊卑和睦
這里的“讓”,就是要求我們有一顆謙讓之心,不要過分逐利爭斗,彼此之間相互尊敬禮讓,這樣與上與下都能和睦相處。
正如林肯所說,“一個成大事的人,不能處處計較別人,消耗自已的時間去和人家爭論,不但有損自己的性情,且會失去自己的自制力。
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不妨對人謙讓一點。
與其跟狗一路走,不如讓狗先走一步,如果給狗咬一口,你即使把狗打死,也不能治好你的傷口”。
“ 禮讓不費什么,而得到一切。”
我們謙讓,旁人會從中看到我們的謙遜知禮,會覺得和這樣的人打交道是件愉快的事情,人與人相互之間的默契和友誼就由此產(chǎn)生。
反之,在社會中,如果不惜犧牲他人利益,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這樣的人際關系,并不能實現(xiàn)長久的維系。
- 06 -
忍則眾惡無喧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若是能忍會忍,那么一切的惡言惡語、惡意惡行,最終都會自動平息。
《佛遺教經(jīng)》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這就點出了“忍”在成就功德過程中的必要性。
我們只有用忍耐的水澆滅惱怒的火,才能讓災禍在理智面前熄滅。俗話說:“吃虧人常在,能忍者自安?!痹诿鎸λ藧貉詯盒械膫r,我們要學會忍辱,要學會以忍制怒,用忍耐之心化解一腔怒火,用忍耐之心化解滿腹怨恨,唯有如此,才不會讓憤怒沖昏頭腦,才能化解種種矛盾,最終使事情得到妥善處理。
如果我們?yōu)榱艘恍╇u毛蒜皮的事鬧得雞飛狗跳,為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弄得兩敗俱傷,實在得不償失。
“忍”不但可以制怒,將禍患消滅在無形之中,“忍”同時也代表找一種更高的人生境界,那就是“寬容”。 容忍他人之過,以寬容之心待人,定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得收獲。
“忍”不是畏首畏尾,不是膽小怯懦,而是一種豁達大度、寬容禮讓的心態(tài)。它能讓我們壓制心中的怒火,避免在盛怒之下做出令人后悔的事;它能讓我們擁有寬廣的胸懷,包容他人的過失,贏得更多的朋友?!叭獭睍屛覀兊娜松吩阶咴綄挘屛覀兂晒Φ臋C會越來越多。
如果世人都以佛祖為楷模,心中多忍讓,心中多謙和,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那么這個世界就會一團和樂,這或許才是佛教“忍”與“讓”的終極意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94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工農(nóng)紅軍粉碎國民黨第四次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