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淡物質,知足常樂
物質的多少并不能決定福氣的大小。
《論語》里講,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和古人相比,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好了太多,生活足以溫飽富足,資產越多的人得失心就越重,患得患失,太多的物質反而成為負累。
顏回之所以能夠身心清凈、安住在當下,就是因為他把這些財色名利,古人稱之為“身外之物”的東西,都已經看淡了,都已經放下了。
一個人如果看淡物質,不慕名利,身心清凈,那么他自然活得輕松自在。
二、活在當下,懂得翻篇
曾國藩說:“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p>
既往不戀:事情過去了,就不留戀,無論是情感受挫,還是職場失利,既然已經發(fā)生了,再糾結也無法改變事實,與其影響當下的心情,還不如去掀開人生新的一頁。
當下不雜:當下的生活要用心體驗,用心經營,不要三心二意,左顧右盼,不然新的一頁也是失敗的一頁。
未來不迎: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不要刻意追求,扎扎實實做好當下,未來自然抵達。
有一個信徒問道長:“您常常教我們活在當下,那究竟怎么做才算活在當下呢?”
道長說:“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如此而已?!?/p>
若是,吃飯的時候想睡覺,睡覺的時候想吃飯,即吃不好飯,也睡不好覺。
所以活在當下的人是有福的,他們專注體驗當下的快樂,不讓當下的時光白白耗費,不被過去的負面情緒困擾,也不會因為未來虛無縹緲的可能而煩惱。
三、常存善念,與人為善
人行善,福雖未至,但禍已遠離。人行惡,禍雖未至,但福已遠離。
行善,不避小事,貴在堅持。它會慢慢改變你的心態(tài)、進而改變你的氣質,甚至你的容貌。年歲漸長,那些溫柔的善良一一刻在臉上。望著那個慈眉善目的長輩,誰會不敬他愛他呢?
一個人修行到深處,才開始明白:行善,求的不是福報。作惡,也無需神明的懲罰。
善,是神的恩賜,他賜予人類善良是為了讓人的生活變得更好接受了這恩賜的人,從此過上了一種有價值的生活。他們的生活變得快樂而富有意義。拒絕這恩賜的人,心里始終是殘酷而冰冷的,他們活了一世,卻從來沒有嘗到溫柔善良的滋味。
四、孝順父母,懂得感恩
古人說,“父母大如天,萬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愛,那他還能去愛誰呢?
春秋時期,齊桓公晚年重用衛(wèi)公子,衛(wèi)公子十年都沒有回家看過父母,一心一意的照顧齊桓公,
管仲對齊桓公說,這個人連父母都不愛,怎么可能愛別人呢,萬萬不可重用他。
齊桓公沒有采納,管仲死后,衛(wèi)公子果然發(fā)動了叛亂,控制了齊桓公的宮殿,活活餓死了這個一代霸主。
一個孝順父母的人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懂得別人的付出,也愿意為別人付出,這樣的人才是一個厚道的人。
懂得感恩的人,會去努力。用辛勤的汗水筑就成長的階梯,回報那一份深深的期冀!
懂得感恩的人,知道珍惜??v然山遙水遠,深情也會牢記心間,任時光流轉,溫暖的愛永恒不變!
懂得感恩的人總是懷著深情與期待,他們知足、惜福,有福。他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擁抱未來、擁抱幸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95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英國地質學家、近代地質之父賴爾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