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么不請諸葛亮當(dāng)謀士?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說到三國里面的故事啊,其實有很多網(wǎng)友也知道還真的是有點意思的,你們看呂布那么厲害為什么曹操不把他收服了,還要把他斬殺,你說郭嘉那么厲害為什么那么早就死了,你說諸葛亮這么厲害,為什么偏偏要幫助最弱的劉備,如果要是曹操能把諸葛亮招到麾下,那三國是早就是曹魏家族的?今天我們就以這個問題來給大家分析分析吧!
首先直接回答曹操為什么不請諸葛亮當(dāng)謀士吧,其實在正史中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我們需要分析,但是在野史中,曹操也是有三顧茅廬的,有民間歇后語為證:“曹操請孔明----沒誠心”,“程煜薦諸葛----不識相”,所以曹操也還是請了的,但是就是好像沒請到而已。
那么在正史中我們來看看曹操為什么不請諸葛亮吧。
從曹魏來看:
曹魏在三國時期屬于最強的集團成在,諸葛亮厲害是是厲害,但是曹魏這邊厲害的人也真的不在少數(shù)啊,賈詡、荀彧、郭嘉、程昱、劉曄等等還有超多說不上名字的,那么諸葛亮來了,有他的一席之地嗎?我看難!所以諸葛亮這個人對于曹魏來說,真的不重要!
從曹操來看:
曹操愛才這個大家也知道,唯才是舉就是曹操說的也實行了,那么諸葛亮這么厲害為什么不試著招賢一下?其實當(dāng)時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才只有緊緊的20歲出頭了,說到出名其實在圈內(nèi)是比較出名的,但是在大三國是沒多大名氣的,曹魏當(dāng)時已經(jīng)是全國的前幾強了,曹操完全沒必要去理會諸葛亮。
從地理來看:
這個其實應(yīng)該是比較核心的原因了,就是路途太遙遠了,你諸葛亮在襄陽的南方,你曹操在許昌北方,這個就是天南地北的事情啊,就算你曹操真要請諸葛亮,不得經(jīng)過多少個地方多少個戰(zhàn)場,所以也不安全嘛,有的網(wǎng)友也說了,派人去請啊,你劉備都是三顧茅廬,曹操派人請那怎么請得動?
從蜀漢看:
如果諸葛亮被曹操請去了,那蜀漢估計也沒有后來的事情了,所以這件事情蜀漢知道了也不會讓它發(fā)生。
從諸葛亮來看:
諸葛亮也知道如果真的去了曹魏,憑借自己的才能是肯定有作為的,但是作為有多大就不好說了,因為曹魏的內(nèi)斗真的是太激烈了,說不定就被誰獻計害死了,所以不如在蜀漢離家近的地方某一職多好,還有諸葛亮一心向漢,蜀漢蜀漢蜀漢,不在蜀漢未必還去別的國家?
綜上所述:
曹操不是不請諸葛亮,是沒必要,是請不了,也請不動!
曹操愛才如命,為何他一生都沒有向諸葛亮拋過橄欖枝?
01
漢代察舉制度
漢末時期選人用人采用察舉制,地方官吏發(fā)現(xiàn)人才,層層上報,朝廷集中考核任用。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從陳壽的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雖然自負才高,卻沒有人賞識,這里主要是指有資格舉薦的人不認可。像徐庶,崔州平以及向劉備說“伏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的司馬徽,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等等,雖然知道其才能,是沒有資格舉薦的。
02
曹操的唯才是舉
曹操愛惜人才,打破了察舉制的選人用人方式,讓出身寒微的戲志才,郭嘉等人才有了出仕的機會。
前期,主要是通過荀彧等人的轉(zhuǎn)介紹,招攬了大量人才。曹操奉迎天子建都許縣,其人才的范圍局限在許都及周圍,曹操手下的謀士和戰(zhàn)將多來自許都,穎川郡,南陽郡,亳州,溫縣,清豐與陳留等地。當(dāng)時的曹操初露頭角,尚未得到天下人的認可,主動投奔的人并不是很多。
從年齡上看,196年曹操奉迎天子建都許縣,諸葛亮(181--234年)此時僅僅十六歲。
從地域來看,究竟南陽臥龍崗在歷史上是屬于河南南陽還是湖北襄陽有爭議。但從其依附荊州劉表來看,當(dāng)時屬于襄陽的可能性大一些。不是曹操控制的勢力范圍,因而能被轉(zhuǎn)介紹給曹操的幾率很小。
到了曹操下令“唯才是舉”的時候,已經(jīng)是赤壁大戰(zhàn)之后的事啦。
此時的諸葛亮已經(jīng)出山,跟隨劉備開始闖蕩江湖啦。
劉備也是因為依附劉表,屯軍新野,通過徐庶的舉薦才知道諸葛亮的。新野距離隆中大約二十多里。
諸葛亮出山時,僅僅二十六歲。
此時的曹操,已經(jīng)是第一大佬啦,戰(zhàn)將如云,謀士如雨,牛叉的很。許多有想法的人,都是來抱大腿的。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又不屑于毛遂自薦。
因而,就沒有機會一起共事啦。
03
三分天下的戰(zhàn)略
我在回答別的問題時有個臆斷,說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其下策。
我分析其上策是追隨曹操,平定江南孫權(quán),一統(tǒng)天下,即便是曹操做了皇帝,也可以實現(xiàn)一統(tǒng)中國,穩(wěn)定社會,結(jié)束民不聊生的混亂狀況。
中策是依附孫權(quán),像其兄諸葛瑾一樣輔佐東吳,取荊州,益州,占據(jù)南方,與曹操對峙,靜觀其變,然后逐鹿中原,統(tǒng)一中國。
下策才是《隆中對》說的三分天下。這樣成就了劉備的霸業(yè),但中國一統(tǒng)的步伐就延遲啦。漢室已經(jīng)名存實亡,僅僅是曹操孫權(quán)不姓劉而已,就是劉備想啥,諸葛亮難道不清楚嗎?
真有那一天,劉備會把皇帝的機會還給獻帝嗎?如果不能,跟曹操,孫權(quán)又有啥區(qū)別,就因為姓劉嗎?
遺憾的是,曹操,孫權(quán)都沒有及時與諸葛亮溝通,失去了這一歷史機遇,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不可否認,諸葛亮是扭轉(zhuǎn)乾坤的歷史人物。
至于說三顧茅廬是諸葛亮想抬高自己的身價,這不無可能。但可能考慮更多的是“三分天下”的后果。
諸葛亮是期望成就一番歷史事業(yè)的,他清楚再不出山就沒有他的機會啦。一旦曹操攻占了荊州,順勢東下江南,那就是“Game ? over"啦!
這可能是諸葛亮三顧茅廬才出山的原因吧。
諸葛亮也是品行高尚的人,從一而終?!熬瞎M瘁,死而后已”是當(dāng)之無愧的。
六出祁山是“不可為而為之”,恐怕諸葛亮最大的遺恨不一定是沒有剿除漢賊曹操,而可能是三國鼎立導(dǎo)致了中國長久的動亂吧。
曹操與諸葛亮之所以一生不能共事,是前期沒有機會結(jié)識,后期作為對手,都清楚不可能妥協(xié)吧。
三國時期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不僅涌現(xiàn)了許多武藝高強的猛將,還出現(xiàn)了許多有智慧的謀臣。那個時代戰(zhàn)亂頻發(fā),其中最強的三股勢力就是曹操,劉備,孫權(quán)所領(lǐng)導(dǎo)下的魏蜀吳。他們都想要滅掉對方的國家,從而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在這種情況下,單打獨斗顯然是不行的,想要成功就必須招兵買馬,招納賢士到自己麾下。眾所周知,曹操在選人用人上是不計出身,不論是介紹來的,還是應(yīng)聘來的,或是俘虜來的,只要你有才能,都能得到重用。然而,縱觀曹操的求才史,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事,都是別人投奔他,曹操從來都沒有主動去求人,這或許是曹操不請諸葛亮的主因。
劉備和曹操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格。劉備仁愛,曹操奸詐,但是他們對于人才都非常渴望,表現(xiàn)尤為明顯的是曹操。相傳他曾經(jīng)在黃金臺上擺上幾千兩黃金,來招兵買馬,可見曹操對于人才的渴求了。而劉備這邊,也是愿意放下自己的姿態(tài),去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原先不太想?yún)⑴c凡塵中的瑣事,但是他被劉備的誠心打動,所以便全心全意輔佐劉備。
諸葛亮作為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人才,在進入蜀漢后,為劉備的江山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什么曹操不想著把諸葛亮收到自己的麾下呢?畢竟連劉備的二弟關(guān)羽,曹操都想把他收到麾下。這其中有兩點原因。
首先便是曹操不能夠完全駕馭諸葛亮。諸葛亮既然有著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事三分的本事,城府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感覺到的。而且諸葛亮上識天文,下曉地理,他怕諸葛亮暗中使壞,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不敢要諸葛亮。
其次,曹操的手底下有很多謀臣,司馬懿,郭嘉等人都不是泛泛之輩。再加上曹操自己本身就詭計多端,所以他認為自己不需要諸葛亮的輔佐。說不定有了諸葛亮還得擔(dān)驚受怕,這也是曹操的大智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9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