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有這樣的一句話勉勵著很多年輕人,那就是“莫欺少年窮”,因為古往今來的草根豪杰和英雄,他們的少年歲月,其實都是在“窮”的狀態(tài)下度過的。唐朝大詩人白居易也不例外。當時的大唐已經(jīng)進入中唐時期,盛唐的輝煌早已不復存在,長安的繁華,也遠非當年可比。但如同當代人都有北上廣的追求一樣,白居易也有著自己的長安夢。于是,少年白居易帶著自己的行囊,從江南,奔向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圣地——長安。
對于現(xiàn)代讀書人來說,大學畢業(yè)后可以從事很多行業(yè),但是在古代,讀書人的就業(yè)面很窄:似乎除了做官以外,便是做私塾先生,白居易無疑是渴望做官的。因此,白居易到了長安之后,首先需要拜謁當時的名士,以此尋求進階之路。當白居易拜謁名士顧況的時候,顧況對白居易居然有種厭倦心理——事實上這種心理可以理解,因為顧況每天不知道要接見多少像白居易這樣的年輕人。并且,顧況見到白居易之初,便給了白居易一個下馬威:他先從白居易的名字入手,嘲諷白居易:長安城的米很貴的,想在這里容易居住,只怕會失望。
宛如當代人應聘需要投送簡歷一樣,白居易沒有作聲,而是拿出自己寫過的一首詩給顧況看。顧況起初不以為然,但是,到“野火燒不盡”,這一句的時候,顧況驚訝審視了一下眼前的這個少年,頓時激動之心難以言表。一個十六歲的少年寫出這樣的詩歌,前途肯定不可限量!而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也由此成為白居易的代表作。不論是70后還是00后,小學生涯都注定和這首詩有著不解之緣。只是,很多人未必知道,“離離”啥意思?
在古代漢語里,“離離”是一個形容詞,時常用來修辭繁茂的景象。在《詩經(jīng)》里面,商周時代的先民用來形容果實茂盛,會使用“離離”來修辭,不過,這種修辭的意味,也要看具體環(huán)境。比如用來形容果實,那么頗有一種積極意義,反之,如果形容庭院里面的野草,則無疑會讓人感到十分悲涼和無奈。而白居易的這首詩,是一首送別之詩,那么,這種送別詩歌為什么會和野草繁茂產(chǎn)生交集?這其中,其實隱含著白居易的一種積極、樂觀的精神。
因為,白居易考慮這樣的一個因素:那就是,雖然分別是讓人感到傷感的,但是,只要人還在,未來總是還會有重逢、再見的一天,這就好比繁茂的野草一樣,雖然有著蕭殺的時候,但每年春天,就會重生,而后恢復往年的繁茂,白居易用這種生生不息的野草,贊美了生命的絢麗和神奇,并借此寄托自己和友人的友情,以及對下一次會見的可期。并且,這首詩的后面,其實還有“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這樣的句子,而如果野草不繁茂“離離”的話,也實在做不到可以向道路蔓延的局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14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