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里藏著一副詭異的畫,里面藏著一個恐怖的故事。
和我們印象中的含蓄、儒雅不同,這幅畫的魅力就在于它充滿了恐怖與詭異色彩。大家先看圖。
這幅《骷髏幻戲圖》出自于南宋畫家李嵩之手,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面中央是一個大骷髏席地而坐,用懸絲在操縱著一個小骷髏。這是宋代市井木偶表演形式——懸絲傀儡演出,整幅畫詭異的根源就在這:操縱小骷髏的不是街頭藝人,而是一個大骷髏。
在骷髏身旁有一副擔子,擔上放著草席、雨傘等日常物品,看樣子是街頭藝人漂泊在外的全部家當。
在大骷髏身后有一個給嬰兒喂奶的婦人,是他的妻子。
畫面右邊,小孩子被小骷髏吸引過去,孩子身后的婦人伸出手好像下一秒就會把地上的孩子抱走,她擔心孩子會遇到任何可能的危險。
供職于畫院的李嵩是同事中的異類。他出身貧寒,對于民間生活的熟悉出于天性,歷經(jīng)光宗、寧宗、理宗三朝,一直在宮廷畫院任職,被尊之為“三朝老畫師”,他也會將富有變化的用線,嚴謹、古雅的染色等院體畫特色用在風(fēng)俗畫中。
李嵩對于人體骨骼的了解極其精準。干練地刻畫,生生打臉那些看不起古代繪畫的人。誰說中國畫人體不如西方寫實?西方開始研究人體是在文藝復(fù)興時期,南宋強悍的解剖、人體結(jié)構(gòu)的認知水平比西方早了200多年。
這個骷髏,如果換成真人,那它就是一副再平常不過的市井風(fēng)俗畫,定格了藝人走街串巷給小孩子做表演的瞬間。李嵩故意把畫面布局重心位置和精筆刻畫都放在骷髏身上,意圖是什么呢?
元代知名畫家黃公望為這幅畫作的題詞《醉中天》,很好的提醒了我們:
題詩內(nèi)容:沒半點皮和肉,有一擔苦和愁??軆哼€將絲線抽,弄一個小樣兒把冤家逗。識破個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單堠。
詩里說的“五里單堠”自然是指畫中的城墻。里堠是宋代常見的道路標記,通常都在郊外。
所以黃公望認為李嵩這幅畫,是表達民間藝人孤身一人,浪跡天涯,風(fēng)餐露宿,慘到餓成白骨的慘劇。他是操縱手中的傀儡嗎?恐怕是被生活所操縱吧?黃公望老先生說的對嗎?
顯然不對!
我們仔細看一下畫面,大骷髏的衣服,薄紗透明,織造考究,和馬王堆貴族墓葬出土的“素紗襌衣”有一拼!
人家不窮呀!
素紗襌衣,僅重49g,是西漢紡織技術(shù)巔峰作品,迄今無法復(fù)制
而兩位婦人和小孩呢?
她們面態(tài)雍容華貴,體形略胖,衣著考究,插珠花帶耳環(huán),打扮時髦,活脫脫就是貴族啊!
這幾人可不窮!那么畫作究竟要表達什么意思呢?
真相就是對死亡的思考。
有宋一代,歷經(jīng)戰(zhàn)亂,靖康之恥,南宋茍安,天下紛爭不斷。今日茍存、不知明日死活,更是既荒謬又平常之事。
而此畫,左右對稱,左死右生,生死俱在一起。有人看到鬼,有人看到疑惑與陰謀,有人看到生死……
可貴的是,在距今約千年前,我國畫家已經(jīng)在藝術(shù)上有精細的探索和如此感人至深的人生感悟。
人間喜樂、成敗榮辱,終歸于一具白骨。
滿腔悲情,瀉于筆紙。
李嵩的《骷髏幻戲圖》以其不易被人理解的深刻的寓意,為美術(shù)史留下了一個畫謎。
好漢留步!留個言再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17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