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縣有多大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一些縣城其實已經出現了現代都市的雛形。至于全縣的人口,在人口稠密的地區(qū),有的縣能夠擁有上百萬人口,甚至出現了150萬人口的大縣,例如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的總人口,達到了140多萬。那么,在中國古代社會,一個縣到底擁有多少人口,具體的面積又有多大呢?今天,我們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中國古代的人口數量。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開始推行郡縣制度。當時,全國劃分了幾十個郡,一個郡下轄了10多個縣。從秦漢到隋唐時期,我國的人口一直持續(xù)在幾千萬的水平。平均下來,一個縣的人口確實很有限。當時,縣被分為了上等、中等和下等。其中,10萬人口是上等縣的標桿。按照現在的人口,一些大點的鄉(xiāng)鎮(zhèn),人口都在10萬人以上。
在宋朝和明朝,我國的總人口可能達到或者接近1億人的水平,但這是一個臨界點,按照那個時候的條件,很難更大提升。在清朝統(tǒng)治時期,由于玉米、白薯、土豆等農作物的大量種植,糧食產量迅速增加,我國的總人口自然迅速增長。到了清朝道光皇帝在位時期,我國總人口已經達到了3億多人。當時,清朝總計擁有1500多個縣。按照這個比例計算,每個縣最少擁有20多萬人口,已經明顯超越了隋唐時期的人口規(guī)模,但每個縣的人口其實并不平均,出現了人口分布不均勻的情況。
在清朝統(tǒng)治的中后期,蘇州府、嘉興府、松江府等地,基本上都達到了幾百萬人口。平均以后,每個縣都能達到幾十萬人口。但是在清朝的西北地區(qū),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人口數量明顯偏少。我國的甘肅省只有2000多萬人口,至今仍有好幾個縣的人口,都在10萬人以下。作者曾經查到了河南省原武縣夫人記載,由于天災比較多,原武縣總計只有15000多人,很明顯,人口數量不多。
言而總之,我國古代每個縣的人口,從幾萬人到幾十萬人不等,各個地區(qū)的經濟、自然情況,人口數量也完全不同。我們再看看古代每個縣的面積,認真的說,古代每個府的面積,明顯大于現在的地級市。但是古代的縣,不如現在的縣。我們看一下原武縣的記載,原武縣長度和寬度,大約都是三四十里的長度,明顯不如現在的縣,相當于現在的好幾個鄉(xiāng)鎮(zhèn)。至于每個府的面積,則確實比現在的地級市大得多,我們看看河南省的情況。
在清朝統(tǒng)治時期,河南省劃分為8個府,現在則劃分了17個地級市。當時,分為開封府、歸德府、衛(wèi)輝府、彰德府、懷慶府、河南府、南陽府等等。開封縣下轄了20多個縣,包括現在鄭州、開封的全部,以及新鄉(xiāng)、許昌、周口的部分地區(qū)。至于河南府,則下轄了洛陽的全部,三門峽和平頂山的部分地區(qū)。在全國其他地區(qū),府基本上都比現在的地級市大了很多。
但古代的縣,明顯不如現在的縣。在河南省開封市內,蘭考縣赫赫有名,但蘭考縣其實是蘭封縣和考城縣合并而來的。祥符區(qū)就是當年的開封縣,則是開封縣與陳留縣合并而來的。在建國以后,河南省境內,撤銷了很多縣,例如成皋縣、郁川縣等等。由此可見,古代的縣在面積上不如現在的縣。其實,古代的縣城與現在的縣城差距更大。在我國的沿海地區(qū),一些縣城雖然不如地級市的規(guī)模,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已經出現了現代都市的雛形。在現代的縣城里,最少能夠生活幾萬人口,甚至十幾萬以至于到更多的人口。
但在我國古代社會,縣城的面積并不大,基本上也就是2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最多只有幾千人。在古代社會,縣城基本上只居住三種人,第一,在縣衙工作的小吏和衙役們。第二,在縣城擁有店鋪的生意人,畢竟縣城屬于全縣的商業(yè)流動中心。第三,各地鄉(xiāng)紳在縣城的房產。在古代,縣城都有城墻和官軍護衛(wèi)。各地鄉(xiāng)鎮(zhèn)可能會遭到土匪的騷擾,但土匪一般不敢進攻縣城。因為縣城并不好打,自身可能要付出傷亡。一旦進攻縣城,等于打了朝廷的臉,朝廷肯定會抽調各地駐軍圍剿。所以說,縣城還是非常安全的。
在人口流動非常小的時代,一般的農戶基本上只去過縣城,很多人連府城都沒有去過。至于府城,簡直沒法和現在的城市相比,現在的地級市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古代的府城,則只有幾公里而已。例如明清時期的開封城,從西邊的宋門,到東邊的梁門,距離也不算太長。古代的府城基本都是這樣的規(guī)模,畢竟農耕時代沒有特別發(fā)達的商業(yè)。
唐代開始,縣令長的分別正式取消,縣的長官一律稱令??h的分等標準也明確規(guī)定為地位、戶口與地理條件的綜合,并以之分全國的縣為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京都所在之縣為赤縣。唐代首都為西京,轄長安、萬年二縣;陪都一為東京,轄洛陽、河南二縣;一為北京,轄太
原、晉陽二縣,這六縣都稱為赤縣,也稱京縣。首都及陪都所在的京兆府、河南府及太原府的其他82個屬縣稱為畿縣,所以后來靠近首都的地方就俗稱為近畿。赤、畿以外的所有縣則以戶口多少,“資地美惡”(即地理環(huán)境的優(yōu)劣)等標準為據而劃分為望、緊、上、中、下等五等。以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為準,共有望縣78個,緊縣111個,上縣446個,中縣296個,下縣554個。
赤、畿兩等縣帶有衛(wèi)戍性質,尤其赤縣地位崇高,所以數量有時有點彈性。如河東道文水縣為武則天故里,武氏執(zhí)政時改為武興縣,并與太原、晉陽同為京縣,唐中宗復辟以后,依舊回改為文水縣,京縣地位也自然撤銷。望、緊兩等縣帶有沖繁性質,表示地理位置重要而又事務繁劇。所以數量不是太多。
上、中、下三等則以戶口為標準劃定。唐初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以5000戶以上為等,2000戶以上為中等,1000戶以下為下等。到了開元天寶之際,唐朝臻于極盛,戶口繁多,因此分等標準也隨之提高。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定6000戶以上為上縣,3000戶以上為中縣,不滿2000戶為下縣。
(一)
“州”作為正式行政區(qū)登上歷史舞臺,是從東漢末期開始的。
最初的州,是處在郡以上的全國第一級行政區(qū),面積一般很大:東漢末期,一個州往往相當于現在的許多個地區(qū)(有的大州甚至相當于今天的一個省、甚至幾個?。?br>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州的數量越來越多,州的面積逐漸縮小。到南北朝后期,一般情況下,州的大小已經和現在的地區(qū)較接近。
(二)
隋唐時期,是“州”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郡被取消(僅在隋煬帝時、唐玄宗時一度恢復)、州直接管縣(元朝以后,州之上又有了更高一級的行政區(qū):?。?。
唐代共有 300多個正式的州,此后,直到清末,州的數量漸漸增多,但一般都限制在幾百個。
由此,大家不難推測出:隋唐以后的一個州的面積,通常情況下,肯定大于一個縣的面積、但遠遠小于一個省的面積。
說得更具體一點——從隋唐直到清朝,州的面積大致分三種情況:
1 內地的大多數州一般各管轄幾個縣,其面積與現在的一個地區(qū)(或者管縣的地級市)十分接近。
2 邊遠區(qū)域的州一般要遼闊些。
3 少數的州面積很小,僅相當于今天的一兩個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1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