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汪曾祺的《人間草木》(上圖,資料圖片),有不一樣的興味。
記得初讀這本散文集是在高中。書拿到手,迫不及待要看的,是書里的吃食:葡萄、栗子、韭菜花、臭豆腐……都是平常人家的普通飯食,在他的筆下,都有滋味,有妙趣。
那時,課業(yè)繁重,看課外書的時間不多,唯一可以痛快看的時間是在早讀課。
有一日,讀到書中寫云南菌子中最特別的干巴菌,“這東西像一個被踩破的馬蜂窩,顏色如半干牛糞”,但這菌子,嚼起來卻“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糟白魚鲞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
明明已吃過早飯,看到這里卻不免口舌生津,待下課,忙不迭地跑到學校小賣部,買了些零食填嘴,嚼進肚里,卻解不了心里的饞意,腦海中想著的,是遠在異鄉(xiāng)的奇珍,是對未來生活的期待,是對廣闊世界的憧憬……
今年春天,受疫情影響,在外吃飯的機會少了,每天自己在家琢磨做菜,想起10多年前這記憶里的風味,于是又把《人間草木》找出來讀。
再看這些文字,似是和老朋友久別重逢,熟悉又陌生,剛沒說上幾句話,就各自沉默了。山水田園、草木魚蟲、菜蔬飲食,汪老的行文還是一樣清新淡雅。但看書時,一會兒手機彈窗,一會兒電話鈴響,或是有新聞,或是有消息,總停不下來。稍微讀會兒書,似乎就遠離了自我舒適區(qū),非得東張西望、抓耳撓腮才好。
早讀課時那種身心投入、萬物皆趣的自在好像很遠了。
仔細回想,大學畢業(yè)后的這幾年,自己關注的東西少了很多,稍微有些空閑的時間,也都給了手機和網(wǎng)絡,漫天的信息交織往來、密不透風,唯獨對身邊生活細節(jié)的感覺漸漸鈍化,不再敏銳。
汪老在《葵·薤》中寫道:“草木蟲魚,多是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對于草木蟲魚有興趣,說明對人也有廣泛的興趣。”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我對生活的興趣變淡了呢?端坐在沙發(fā)上,拿著《人間草木》這本書,我對自己打了一個問號。
許是因為工作忙,許是因為事情多,但不能否認的是,這兩年,自己對身外的世界關注得少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少年時代那種愛鉆研、愛探索的心情漸息漸弱,對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問題,似乎已經(jīng)從想要探索變成了被動接受甚至是直接拒絕,對待生活,只愿守舊,不愛求新。
但汪曾祺并不是這樣。
《人間草木》中,記錄了他從20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數(shù)十個生活片段,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戰(zhàn)火的轟炸澆不滅他對美食的品味,繁重的勞動耗不掉他對繪畫的志趣,即使是在流落邊塞、孤獨自生的困難時刻,他仍能在馬鈴薯的試驗田里嗅出難得的花香。
再讀此書,深感慚愧,這慚愧中既有對汪老曠達坦蕩的羨慕,又有對少年時代的自己對世間萬物都有濃厚興趣的不舍。
“我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嘗嘗,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異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點。一個一年到頭吃大白菜的人是沒有口福的?!奔毧础度碎g草木》,在汪老筆下,食物之趣依然,但不是最重要,文字中包容萬物的心境與視野,與世界為友的開放和包容,尤其值得思考。
對生活、對人生,正如他所說,很多東西,乍一吃,吃不慣,吃吃,就吃出味兒來了。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02日 07 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19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人造泵植入心臟
下一篇: 高手怎樣臨帖?瞧瞧董其昌實臨米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