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碇旄哽阍旆床怀山Y局是什么?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弟弟,他生在帝王之家,養(yǎng)尊處優(yōu),曾跟隨朱棣南征北戰(zhàn),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也是個不世出的軍事人才。
而在之后的日子里,朱高煦一心謀取皇位,成祖在位之時,機巧算盡爭奪太子的位置,仁宗、宣宗時期也同樣不安分,甚至起兵反叛,卻被宣宗輕易擺平。戲法玩到最后,朱高煦被銅缸扣住,活活烤死在缸中。
年輕時代,玩世不恭
每個人都年輕過,誰都想無拘無束地生活,朱高煦也不例外。生在帝王之家的朱高煦衣食不愁,過著紙醉金迷的日子,而他從小就不是個安分的孩子,經(jīng)常惹是生非。
史料記載:
“洪武時,召諸王子學于京師。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p>
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曾要求親王的兒子到京城學習,這本是個不錯的機會,可以開闊視野,增加學識。朱高煦卻不以為然,他傲慢輕佻,也不用心學習,朱元璋對這個孫子也比較厭惡。好在嗜殺朱元璋對子孫還是不錯的,假如朱高煦要是個權臣的兒子,這個玩法,必死無疑。
朱高煦的性格比較兇悍,什么都不太當回事,加上身后有個強勢的老爹,更加肆無忌憚。朱元璋去世后,朱棣令朱高煦去京城祭祀先祖,徐輝祖知道這個外甥十分不靠譜,偷偷告誡他要注意言行。
把長輩的話當成耳旁風,這是朱高煦的一貫做派,不僅如此,朱高煦還偷了徐輝祖的馬,回程的時候朱高煦還隨意殺死沿路官民百姓。年輕的朱高煦就像是個地痞惡霸,仗著家里的權勢胡作非為,無法無天。
靖難之役,立下大功
品行不端正不代表不會打仗,朱高煦是難得的猛將,在靖難之役中幫朱棣多次脫險,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功臣。
史料記載:
“白溝河之戰(zhàn),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shù)千,直前決戰(zhàn),斬能父子于陣。”
朱棣的兩個兒子分工不同,朱高熾主要負責守衛(wèi)大本營,而朱高煦跟隨朱棣發(fā)動進攻。建文二年,白溝河之戰(zhàn),朱棣對陣李景隆60萬大軍,李景隆雖然愚鈍,而手下將領瞿能父子、平安等將領皆是能征善戰(zhàn)之輩。
對于朱棣此戰(zhàn)是一場硬仗,瞿能父子勇武過人,朱棣換了三次戰(zhàn)馬,刀都卷了刃,仍無法退敵。關鍵時刻,朱高煦率領數(shù)千騎兵趕到,救了朱棣,也挽救了敗勢,斬殺瞿能父子,一舉擊敗南軍。
在關鍵戰(zhàn)役中,朱高煦多次扮演了救火隊長的角色,臨危不亂,出奇兵擊敗對手,可見其作為一名軍事將領還是可圈可點的。
謀求皇位,多次失敗
戰(zhàn)爭結束,朱棣繼位,江山在握,剩下的就是接班人問題了。朱高煦考慮的則是如何搶來皇位,皇位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很多人都想把皇位據(jù)為己有,朱棣如此,朱高煦同樣如此。
擋在朱高煦面前的這是他的哥哥朱高熾,在這段時間內(nèi),朱高煦的主要敵人變成的哥哥,源自朱高熾比他生得早,命中注定朱高煦無法當上太子。
朱高熾為人忠誠寬厚,只是長相不佳,生得一副肥胖的身材,年幼還曾有小兒麻痹等疾病,走路都要有人攙扶。朱高煦則不然,長得高大魁梧,一表人才、所以他十分不服氣,于是乎朱高煦想方設法詆毀哥哥。
為了表現(xiàn)自己,朱高煦同樣跟隨著朱棣北伐,而他的目的則是靠近老爹,以便于說朱高熾的壞話。朱棣是了解大兒子的,憨厚老實的朱高熾是不會干出出格的事的,不過朱高煦不停在朱棣耳邊扇風,長此以往也讓朱棣開始懷疑朱高熾有異心。
史料記載:
“既負其雄武,又每從北征,在成祖左右,時媒孽東宮事,譖解縉至死,黃淮等皆系獄?!?/p>
支持太子的解縉、黃淮等人也因朱高煦的誣陷,下獄或被害死。只是無論朱高煦多努力,朱高熾還是順利繼位了。時局在不停變動,很快仁宗去世,朱高煦再次看到了機會。
太子一般駐守南京,朱瞻基得知父親去世,急忙趕到京城。朱高煦則在路上安排人截殺朱瞻基,不知是朱瞻基走的太快,還是朱高煦沒有安排好,兩隊人馬竟然岔開了,朱高煦計劃落空,朱瞻基順利繼位。
朱高煦一心奪取皇位,但運氣一直不在他身邊,無論他如何努力,命運的天平總不會偏向他。
起兵謀反,死于非命
皇位在朱高煦眼前晃來晃去,就是跟他無緣,憤懣的朱高煦再也忍不住了,如今已經(jīng)四十六歲了,于是朱高煦決定起兵造反。
朱高煦想同朱棣一樣,干掉它的侄子朱瞻基,只是朱高煦比他老爹的水平差太多了。起兵造反豈非兒戲,此時的朱高煦已經(jīng)不是親王,而成為朝廷的反叛,一旦失敗不僅身敗名裂可能還會丟掉腦袋。
事實上,朱高煦根本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他本以為朝廷會派遣將領來平叛,不過得到的消息卻是朱瞻基御駕親征。朱瞻基聰明絕頂,張輔曾要求前去平叛,朱瞻基否決的張輔的建議,而親自率兵出征,一方面可震懾朱高煦,令其馬上投降,另一方面可以殺雞儆猴,警告一下心懷不軌之人。
史料記載:
“城中人多欲執(zhí)獻高煦者,高煦大懼。乃密遣人詣行幄,愿假今夕訣妻子,即出歸罪?!?/p>
朱瞻基到了樂安城,便命人勸降朱高煦道:“現(xiàn)在投降還不晚,如若不聽,城中自會有人抓住你,來邀功,那時候就晚了!”幾句簡單的威脅話語嚇得朱高煦驚恐萬分,很快朱高煦偷偷投降了,這仗還沒打就結束了。
朱高煦看似人高馬大,卻是個十分膽小懦弱之人,想不通的是膽子這么小,怎么就敢造反,想來之后的朱高煦一定十分后悔。紙醉金迷的王爺生活不過,偏偏要造反,實在令人想難以理解。
明宣宗朱瞻基也沒有立即殺掉朱高煦,而是廢為平民,軟禁在宮中。俗話說得好,不作死就不會死,一次,朱瞻基去看叔叔朱高煦,朱高煦突然伸出一腳,絆倒了朱瞻基,這下子皇帝怒了,朱高煦死期到了。
朱高煦像瓦罐燜雞一般被活活悶死,他的兒子也全部處死。這就是朱高煦的結局,既荒唐又可悲。
朱高煦野心很大,而能力不足,膽子很小且人云亦云。如果朱高煦甘心做個親王,一生榮華富貴可以保證,這是多少人一生的夢想,但他放棄了。
朱高煦的一生并非是個笑話,他是個活生生的人,雖生在王侯之家,卻生不逢時,運氣極差,為了皇權他一次次失敗,還能一次一次從新站起,也同樣不易。只是朱高煦缺少了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勇氣,有時候一條路走不通,就需要改變思路甚至改變自己,生命和夢想哪個更重要,只有自己去權衡了。
朱棣的三個兒子結局是:
1、朱高熾:朱高熾是朱棣的大兒子,1378年出生母親是文皇后徐氏。在朱棣死后朱高熾繼承皇位,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也就是明仁宗。
2、朱高煦:朱高煦是朱棣的第二個兒子,和朱高熾是同一個母親,朱高煦最開始被朱棣封為高陽郡王,但是朱高煦不肯去高陽就一直留在南京,想要篡奪太子的位置。在朱高熾死后明宣宗繼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失敗最后被貶為庶人。
3、朱高燧:朱高燧是朱棣的第三個兒子,和朱高熾還有朱高煦都是一個母親生的,被朱棣封為趙王。但是最后因為和朱高煦一起造反被捉拿,最后被罷免爵位在宣德六年去世。
朱棣長子叫朱高熾,因為朱元璋非常喜歡他,后來被朱棣立為太子,朱棣死后,朱高熾繼位,年號洪熙,他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也就是明仁宗。
朱高熾性格比較內(nèi)斂,端重沉靜,不喜歡運動,喜歡讀書,但他身體不太好,可能是因為缺乏運動,他身體很肥胖,而且腳有毛病,行走不便,經(jīng)常需要兩個人攙扶著。
皇帝在古代是所有男人夢寐以求的地位,因為這是個至高無上的職業(yè),就算后果是死傷無數(shù)的代價,也要拼一把。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只是個白日夢,比中獎幾率還低。但對有的人來說,皇位只差臨時一腳,踢準這一腳就能拿下。
不過有些人的腳法始終欠缺火候,要么立功心切打了空響炮,要么就準頭太差反被踢出。永樂帝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就很倒霉,他一直覺得離皇位就差臨時一腳了,卻給踢歪了。
朱高煦從小就不愛讀書,囂張跋扈,不管是百姓還是大臣,只要看不順眼就隨意打罵,甚至直接殺掉。他這個人雖然不愛讀書,但是喜學武術,每次打仗都很機靈。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讓朱高熾留在京城,只帶朱高煦去沖鋒。朱高煦打仗很厲害,在戰(zhàn)場上救了他爹好幾次。
有一次燕軍和建文軍大戰(zhàn)白溝河的時候,朱棣被前后圍攻了,大都督瞿能差點抓住朱棣。就在此刻刮起一陣大風,朱高煦率領數(shù)千精兵及時趕來,殺了瞿能救了父親,轉變了戰(zhàn)爭的結局。公元1400年12月,朱棣在東昌之戰(zhàn)又遭受攻擊,又是朱高煦率兵把朱棣救了,并擊退了敵兵。
1402年6月,朱棣在浦子口打仗時再次遇險,本來打算要議和退兵的,但朱高煦帶著生力軍前來助陣。朱棣十分高興,為兒子加油打氣,最后擊退了建文軍。戰(zhàn)后朱棣跟朱高煦說:“你好好干,你哥身體不太好”。朱高煦以為的意思是,只要我做的好,江山可能就是我的了。這句話深深藏在朱高煦心里,成為他以后的心魔。
因為這一戰(zhàn)關系著成敗,所以無比激動的他對二兒子說出了不該說的話。讓朱高煦把這句話當成了父親對他的承諾,成為了他一輩子的執(zhí)念。人一旦有了執(zhí)念就會很執(zhí)著,執(zhí)念在心中生根發(fā)芽,萬分膨脹,朱高煦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對于立太子之事,朱棣覺得大兒子太軟弱,小兒子又鋒芒太露。但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為他爹推了一把,因為朱棣很喜歡這個小孫子,所以朱棣立了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封為漢王,封地云南。朱高煦很是失落生氣,公然反抗父親的命令,死活不去封地。如果朱高煦能忍一忍的話,也許會有機會翻身,但他沒忍住。
朱棣死后朱高熾繼位,但朱高熾很短命,當了十個月的皇帝就與世長辭。太子朱瞻基知道消息后趕回京城,朱高煦卻在半路布置殺手,想截殺侄子但沒成功,最后朱瞻基順利繼承皇位。后來朱高煦造反了,朱瞻基親自征戰(zhàn),不到一個月就找到了叔叔,朱瞻基跟他父親一樣有寬容之心,所以對朱高煦父子格外開恩。
有一次朱瞻基好心去看望叔叔,卻被朱高煦一個掃堂腿給絆倒了。朱瞻基真的生氣了,寬容之心徹底沒有了,頓時起了殺心。他命人搬來了一個三百斤的大銅缸,把朱高煦扣在里面,被朱高煦舉了起來。朱瞻基讓人摁住銅缸,上面放了一堆木炭然后防火,銅缸燒紅后掀開一看,朱高煦被烤熟了。
朱高煦被執(zhí)念緊緊捆綁著,為了這個執(zhí)念就這么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其實如果沒有這么執(zhí)著的話,朱瞻基對他們已經(jīng)很好了,但是一個人若想不通,誰也說不通了,可謂是自作孽不可活??!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他的哥哥就是后來的明仁宗朱高熾。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 后,朱高熾和胞弟高煦、高燧都參加了戰(zhàn)爭,隨老爹南征北戰(zhàn),都立下過顯赫戰(zhàn)功。特別是老二朱高煦勇武過人,且生性強悍,他能征慣戰(zhàn),屢建奇功,深得朱棣寵愛。
隨著戰(zhàn)局逐漸明朗,朱棣問鼎明王朝的最高位置只是時間問題了。朱高煦本是朱棣次子,按封建嫡長子繼承制,他是沒有資格做儲君的。但他自恃功高,開始覬覦世子的位置。朱高煦誣告哥哥朱高熾私通建文帝,想篡位當燕王,朱棣勃然大怒,決定派人去抓捕太子。幸好朱高熾的親隨匆匆趕到,并將建文帝寫給他的一封沒有啟封的密信一同帶到,朱棣看后心中釋然,并暗自慶幸剛才的命令沒有下達,否則就要錯殺親兒子了。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兵進南京,終于將侄兒建文帝的皇位給奪了過來,自己昂首坐上了龍椅。朱棣是為明成祖,亦稱永樂大帝。
按常規(guī),政權穩(wěn)固后,應該盡快確定繼承人,也就是太子。但行事一向果決的朱棣卻猶豫再三,一拖再拖,很久都未決斷。按封建禮法嫡長子繼承制,朱高熾理所當然為太子,然而次子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表現(xiàn)優(yōu)異,他沖鋒陷陣,勇悍過人,多次在亂軍中救過老爹朱棣的性命,而且他長得很像朱棣,這使得明成祖不由對其有所偏愛,因此一直舉棋不定。
后來,在大臣解縉、金忠、尹昌隆等人的勸說下,他終于做出了抉擇,宣布立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被封漢王,就藩云南。朱高燧為趙王,封國彰德。
朱高熾被立為太子,表面看似儲君地位已經(jīng)穩(wěn)固,但暗中更大的風浪已經(jīng)一波波向他襲來。
朱高煦當太子的美夢已被擊碎,心中很是憤怒,又被封到天高皇帝遠的云南,更是極度不滿,他一方面千方百計栽贓迫害擁戴朱高熾做太子的大臣,解縉不久就遭到陷害致死;另一方面他仍不死心,不擇手段找機會陷害太子。
經(jīng)過詳細了解,朱棣察覺到太子并無太大過錯。相反,野心勃勃的朱高煦已引起了他的警覺,他戾狠跋扈之行為也引發(fā)成祖的不滿。朱高煦雖被封到云南,但以地遠不愿去為由賴在京師不走 。后來改封青州,他假意應承卻并不離京。
朱棣北征班師回京后,聽到朱高煦許多劣行,大怒,終于認清了高煦,將其狠狠訓斥一番后,并將他囚禁于西華門內(nèi),打算貶為庶人。因高煦平時為人囂張,事發(fā)后無一人為其求情。永樂十五年(1417)三月,朱棣在性格仁厚的太子朱高熾的勸說下,將高煦徙封于樂安州(今山東廣饒),并嚴令其立即前往。
至此,朱高煦已無力與高熾爭位了,但小弟朱高隧也在暗中覬覦著儲君之位。朱高燧唆使親信太監(jiān)、大臣造謠構陷太子,幸被朱棣識破,沒有得逞。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在北征大漠班師途中病死在榆木川。風疾浪涌二十年,朱高熾終于登上了帝位。
翻閱《明史》,常有?仁宣之治?的說法。?仁?指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熾。他在位雖僅只有短短十個月,但卻為人寬宏,體恤百姓,愛護臣下,善于治國而青史留名,甚至有史書把他比作周之成、康,漢之文、景。
洪熙元年(1425)五月,明仁宗覺得身體不適,已經(jīng)有些支持不住,遂留遺詔傳位于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的朱瞻基尚未趕到,朱高熾即已崩逝,終年48歲。仁宗在位只有十個月,洪熙年號也只有一年。朱瞻基繼位,定年號宣德,是為明宣宗。
漢王朱高煦是宣宗的叔叔。永樂時,為爭太子之位,曾屢次構陷兄長朱高熾,朱棣一怒之下將其貶往樂安。他在封地只消停了十個月,見仁宗暴崩,那顆不安分的心又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在?明史?上,宣德帝朱瞻基也是一位較有作為的皇帝。他注重吏治,善于使用人才,加上他爹仁宗時打下較好的社會基礎,因此這段時期的明帝國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景象,史稱?仁宣之治? 。仁宗死時,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曾準備派刺客在路上截擊他,然后由自己篡位。因事起倉猝,沒有得逞。
宣德帝朱瞻基即位后的第二個月,朱高煦派人來京呈上奏書,提出了利國利民的四條建議。宣德看到叔父的奏書,十分高興地對左右說:?永樂時,皇祖(朱棣)常對皇考(朱高熾)和我說此叔有異心,然而皇考對他卻極為仁厚。今日他所提四件事,果然也是出于至誠,可見叔父舊心已改?。于是,宅心仁厚的宣宗命大臣按漢王所提的建議施行。他還特地回信表示感謝。
宣德元年(1426),朱高煦派心腹進京獻上花燈數(shù)盞。有人提醒宣宗說,高煦所派獻燈之人,其實是借機前來窺探朝中虛實的。宣宗厚道地表示要厚待客人,沒必要妄加猜疑。之后,面對叔父屢屢索要財物,宣宗總是有求必應,賜駱駝,賜馬匹,賜袍服,賜金銀,均一一滿足。
然而,宣宗的寬宏大量并沒有感化朱高煦。這年八月,他還是鋌而走險,扯旗造反。
他先派親信潛入北京,企圖拉攏英國公張輔做內(nèi)應,張輔卻將那人擒送朝廷。之后,他又邀約山東指揮使靳榮做攻占濟南府的內(nèi)應,計劃攻取濟南后直搗北京。他致書宣宗,指責其違背洪武、永樂舊制,斥責其犯有許多過錯,并將夏元吉等人罵作奸佞之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起兵時,他還分別給王公大臣們寫信,以挑撥君臣關系,并大肆造謠污蔑宣宗。
漢王朱高煦戰(zhàn)功卓著
漢王朱高煦是永樂皇帝的第二個兒子,在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的時候朱高煦就跟隨朱棣征戰(zhàn),在征戰(zhàn)之中屢立戰(zhàn)功,朱棣也曾經(jīng)說過朱高煦是最像他的一個兒子,對朱高煦朱棣也十分喜愛;后來朱棣五征漠北,封狼居胥,朱高煦每一次都跟隨朱棣出征,功勛卓著,在軍隊之中的威望很高,所以朱高煦的勢力其實是非常龐大的,但是因為朱高煦好大喜功,這一點也和朱棣很相似,所以朱棣也明白明帝國需要的是朱高熾那樣的皇帝,而不是又一個朱棣,所以最終還是選擇讓朱高熾做了皇帝。
朱高煦發(fā)動叛亂但是很快被平定
朱高煦因為有著軍隊的支持,所以一直有謀反的野心,而朱高熾即位僅僅八個月就去世了,朱高煦認為機會來了,于是開始聯(lián)合朱高燧以及其他的藩王一起準備造反,但是這都被明宣宗朱瞻基看在眼里,早就已經(jīng)安撫了其他的藩王,讓漢王朱高煦成為了一個孤家寡人;并且統(tǒng)兵主動出擊和朱高煦對峙,但是朱瞻基并沒有選擇直接進攻,而是對朱高煦手下將領進行勸告,最終朱高煦造反僅僅過了一個月就被平定了。
朱高煦最終死狀慘烈
朱高煦在造反失敗后并沒有遭到殺身之禍,相反朱瞻基只是把朱高煦軟禁了起來,并且還想要和朱高煦談和,但是朱高煦并沒有放棄造反,依舊在暗地里進行謀劃,可是這一切都在朱瞻基的預料之中,于是朱瞻基選擇再一次親自去勸誡朱高煦,但是卻被朱高煦一腳絆倒,朱瞻基也明白了朱高煦是不會放棄造反的念頭,同時當時也在氣頭上,所以選擇將朱高煦活活燒死,死狀極其慘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2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蜀漢最低調的大將,霍峻的一生有何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