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和姜子牙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現(xiàn)在我們知道“姜太公”呂尚出于商末呂國,呂國的具體位置史書沒有記載,但肯定不會超過今天陜西、山西、河南三省,在商國以東。因為周代呂國為姜姓,而姜姓所出的商代羌方,就活動在這片區(qū)域。不過,按照我們熟悉的說法,呂尚不應該是山東人嗎?比如《史記·齊太公世家》就說“東海上人”,《封神演義》也說“東海許州人氏”,那么呂尚作為籍貫在西方的人氏,為什么卻又被稱作東方的人氏呢?
《齊太公世家》接下來給了一種解釋,說呂尚的祖先曾經(jīng)號稱“四岳”,輔佐過大禹治水,在虞夏之際被封在呂國,也有的封在申國,他們都姓姜。到夏商之際,申、呂兩國的庶子庶孫有的被分封,但也有的淪落成為了庶人,呂尚就是呂國的旁系后裔。換句話說,按照《齊太公世家》的說法,呂尚祖上雖然出于呂國,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支呂氏旁系就流落到了東方,所以呂尚也就被稱為“東海上人”。
那么這樣的說法是否可靠呢?我們不急著揭曉答案,先看古籍中是如何說呂尚遇見周文王的。
《齊太公世家》里,其實就給出了三種說法。第一種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呂尚非常窮困年老,所以憑借釣魚來進見周文王;周文王當時準備游獵,占卜的結(jié)果是“所獲非龍非彨,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于是周文王出行后果然在渭水之陽見到呂尚,一番交談后文王非常開心,說我先君太公曾經(jīng)說:會有圣人到周國,周國從此興盛。您就是這個圣人嗎?我們太公盼望您好久了!于是就給呂尚取名“太公望”,帶回朝堂尊為師。
這種說法因為戲劇性最強,所以成為最流行的說法,在《史記》之前,就有《呂氏春秋》《韓非子》《戰(zhàn)國策》這些書紛紛提到過;《戰(zhàn)國策》還說他是“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讎不庸”,這是什么意思呢?原來他在齊國時就被悍妻趕出門;然后又跑到商朝都城朝歌做屠戶,但生意也根本做不好;后來只能投奔子良氏,但也被人嫌棄而驅(qū)逐;最后只能到棘津賣身,不料這都沒人要。
在《史記》之后,又有《武王伐紂平話》《封神演義》也是這樣說。我們熟悉的“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典故,最早就是出自元代的《武王伐紂平話》:“姜尚因命守時,直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釣來!姜尚自嘆曰:吾今鬢發(fā)蒼蒼,未遇明主!”對《史記》又進行了一些增飾?!段渫醴ゼq平話》又稱《呂望興周》,是元代說書人的底本,也可以視為《封神演義》的前身之一,后文我們會詳細介紹。
《齊太公世家》第二種說法是,太公博聞多識,曾經(jīng)侍奉過紂王。因為紂王無道所以離去,之后游說諸侯,但都不被任用,最后才往西投奔周文王。按照這種說法,呂尚應該又是主動投奔文王的。這種說法其實比第一種說法來源更悠久,在《孟子·離婁上》里,就說呂尚和伯夷一樣,是天下極有聲望的長者(“大老”),聽說文王善待長者才投奔。這樣看來,呂尚似乎并不太窮困潦倒。
《齊太公世家》第三種說法是,呂尚是隱居在海濱的隱士,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散宜生、閎夭等人久仰呂尚大名,于是招攬呂尚一起議事。而呂尚也認為文王賢能,又善待長者,于是就加入了周朝陣營。于是三人就尋找美女奇珍,送給商紂王,從而贖回來周文王,周文王出來后馬上造反。如果前兩種說法還能勉強雜糅,那么這種說法則明顯格格不入,所以《封神演義》也沒有采納此說。
其實還有第四種說法,在《楚辭》的《離騷》《天問》里,均提到呂尚在市場販牛,因為操刀吆喝引起文王注意。根據(jù)漢人王逸的注釋,呂尚自稱“下屠屠牛,上屠屠國”,由此被文王所征用。在這種說法中,呂尚與文王相遇的場景,與《史記》三種說法又不同;但關于呂尚的出身,與第一種說法以及《戰(zhàn)國策》中“朝歌之廢屠”有相似之處,強調(diào)的都是呂尚的卑賤出身;而第二種說法和第三種說法的呂尚,則更像是一位知名的隱士。
那么,呂尚到底是如何加入周營的,當時到底是什么樣的角色?
如果大家對前文伊尹身份解析有印象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呂尚與伊尹的早期經(jīng)歷非常相似。《孟子》說伊尹是有莘氏處士,商湯主動聘請他的;《墨子》說伊尹是有莘氏小臣;《史記·殷本紀》同樣列舉了以上兩種說法,并接著有莘氏小臣說伊尹為投奔商湯主動擔任陪嫁的媵臣;但《呂氏春秋》又說商湯主動通過聯(lián)姻索要伊尹;《鹖冠子》則說伊尹是酒保出身。這樣的眾說紛紜其實都沒有確切依據(jù),都不過是戰(zhàn)國諸子根據(jù)自己學說制造的政治主張。
我們在前文以及后文都會多次強調(diào),三代春秋社會是氏族(嚴格說在文獻是“氏”“族”,而非民族學對譯的“氏族”)社會,社會的主體是氏族,那么呂尚當然不可能離開呂氏成為獨立家庭或個人。在鐵犁牛耕沒有普及的年代,農(nóng)業(yè)活動要氏族協(xié)作進行,商業(yè)活動也沒有個體私營,完全來自氏族之間的交換。那么呂尚既不可能作為隱士務農(nóng),也不可能作為商販經(jīng)商。后來的管仲、百里奚、孫叔敖等賢相也都有這樣大致的傳說。
那么,歷史上的呂尚既不是隱士,也不是商販,更沒有與周文王渭水相遇的傳奇經(jīng)歷。呂尚的真實身份大概與伊尹一樣,本身就是氏族貴族甚至很可能就是族長。三代與后世不同,后世專制社會中,個人權(quán)力往往來源于上級;而三代氏族社會中,個人權(quán)力往往來源于下級。呂尚之所以能在周朝擔任太師,很關鍵一點就是他身份高貴。如果周文王重視聯(lián)盟呂氏,那么呂氏族長當然有機會參與周朝政事;再加上呂尚本人能力超群,那么擔任太師才不算意外。
所以,呂尚在商朝滅亡前根本沒有去過山東,一直都生活在商國以西;至于為什么后世傳說是山東人,當然是后來封國于齊,后世齊地才盛傳他的傳說。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2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