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曹叡,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三國時代人的平均壽命貌似都很短,曹丕僅僅在位7年,活了39歲就英年早逝。魏國帝位又傳到曹丕之子、曹操之孫曹叡手里,史稱魏明帝。在魏國列帝中,曹叡也稱得上是一位有道明君,其個人才干和綜合治國水平,并不在曹丕之下,歷史上對他評價很高,“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讓吳蜀二國都深為憂慮。
曹叡幼年時,長相俊秀,天資聰穎,尤為令人稱奇的是他的記憶力很強,“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跡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jīng)耳目,終不遺忘”。曹操對這個聰明伶俐的孫子十分喜愛,多次說過:“我基于爾三世矣”,對曹叡寄予厚望,認為他必定能成為魏國的合格掌門人。每逢大型宴會或者典禮,曹操總是讓曹叡陪伴身邊,有意對他加以歷練。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曹叡登基稱帝,當(dāng)時他還是個22歲的毛頭小伙。曹丕臨終前對兒子不放心,特意指定司馬懿、陳群、曹休、曹真四人為輔政大臣,全權(quán)負責(zé)輔佐曹叡。誰知曹叡根本不領(lǐng)情,他認為自己完全具備獨立治國的能力,曹丕設(shè)立輔政大臣是多此一舉。
曹叡為了實現(xiàn)自己獨攬朝政、而又不違背父親遺命,非常巧妙地處理了這個問題。他以吳蜀邊防吃緊為由,先后把司馬懿、曹真、曹休調(diào)到邊關(guān),讓他們到地方上擔(dān)任封疆大吏,京城里只留下一個唯唯諾諾的文官陳群。
這樣一來,曹叡就可以揮灑自如,按照自己的心愿意志處理國事,從此牢牢把魏國大權(quán)操之在己,顯示出非同一般的智略。司馬懿雖然滿腹野心,但在這個機敏干練的曹叡面前卻無所施展,只能老老實實被曹叡操控在股掌之間。
曹叡不僅能很好地駕馭司馬懿,而且還想跟一代智圣諸葛亮一決高下。曹叡在位期間,正值諸葛亮北伐魏國、六出祁山的高峰期。面對諸葛亮一波又一波的兇猛攻勢,曹叡不勝其擾,于是想出了一招毒計,想要了諸葛亮的老命。
曹叡文采出眾,他親自執(zhí)筆,寫了一篇名為《露布天下并班告州》的戰(zhàn)斗檄文,昭告天下,在蜀漢益州邊疆地區(qū)廣為散發(fā)。這篇文章大意是批駁諸葛亮在蜀國野心勃勃,專權(quán)擅政,架空劉禪,有不臣之心。同時為了穩(wěn)固個人地位,博取功名,連年興師出兵,挑起戰(zhàn)端,給蜀國人民帶來無窮無盡的苦痛災(zāi)難。
曹叡的文筆很好,思路清晰,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亮外務(wù)立孤之名,而內(nèi)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已”,“巴蜀將吏士民諸為亮所劫迫,公卿以下皆聽束手”,認為諸葛亮在蜀國是一手遮天的奸臣。同時諸葛亮不知體恤民力,窮兵黷武,“虐用其民,刻肌傷骨”,使得“四海之耆老,后生之孤幼”受盡戰(zhàn)火流離之苦。
曹睿的這篇文章,可謂殺人誅心之作,他從兩個方面下手,一是挑撥諸葛亮與劉禪的關(guān)系,使得劉禪對諸葛亮產(chǎn)生猜忌之心,二是離間諸葛亮與蜀國軍民的關(guān)系,打擊貶損諸葛亮的威望,激起蜀漢百姓對諸葛亮的不滿與怨恨。雙管齊下,招招致命,讓諸葛亮遭受上下夾攻。如果上至劉禪下至蜀國軍民百姓都開始怨恨諸葛亮,那諸葛亮的末日也就為期不遠了。曹睿的一支筆,差點就把諸葛亮送上了斷頭臺。但曹叡同樣享年不永,年僅36歲就病死,未能實現(xiàn)他一統(tǒng)河山的夙愿。
歷史中,魏明帝曹睿托孤兩次,第一次托孤大臣之中并沒有司馬懿,但因為各種原因,曹睿第一次托孤很快就流產(chǎn)了。
238年年底,年僅36歲的曹叡已經(jīng)病入膏肓,行將入木。曹睿為何正值壯年就垮了身子?原因很簡單:縱欲過度。曹睿很聰明,但很好色,這和他爺爺很像。好色是學(xué)了曹操,但生育能力卻比曹操差遠了,直到曹睿病逝,竟然沒有養(yǎng)成一個兒子。沒有后繼人,這是作為帝王的曹叡最大的敗筆。
所以曹叡只能從宗親里選了一個曹芳作為養(yǎng)子繼位。關(guān)于曹芳的出身,也有很多說法,陳壽也不好猜測,只能說“宮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來者。”
曹叡的第一次托孤人選是這樣的:大將軍燕王曹宇、領(lǐng)軍將軍夏侯獻、武衛(wèi)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對三國歷史有所了解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這套托孤班子名單有很大的問題:全部源自曹魏宗親。曹宇是曹操的兒子,夏侯獻雖然身份不明,但夏侯氏也是曹魏宗親一派,曹爽是曹真的兒子,曹肇是曹休的兒子,秦朗是曹操的養(yǎng)子、曹睿的發(fā)小。
所以這份名單一出,曹宇怎么也不肯接受,百般推辭。曹叡沒辦法,詢問孫資和劉放。孫資和劉放雖然在三國中默默無聞,但這兩人卻是并掌機要的權(quán)臣,相當(dāng)于秘書處處長和副處長。
孫資和劉放兩人與夏侯獻、曹肇、秦朗等人不和,因害怕他們輔政后加害,于是趁著機會就向曹叡說,先帝有遺詔,藩王不得輔政,陛下剛病不久,曹肇、秦朗等人就有所言語,這等人輔政,必然對社稷產(chǎn)生巨大危害。曹叡聽聞大怒,問誰能替代?這兩人建議讓曹爽代替曹宇為大將軍,又舉薦司馬懿為副手。曹睿點頭同意。
孫資劉放出來后,曹肇立馬進去勸阻曹叡收回成命,曹睿又改變了主意。孫資劉放又進去勸曹叡,曹叡被搞的沒辦法,最終同意了兩人的意見,并由兩人執(zhí)手,寫下了手詔,最后敲定了由曹爽和司馬懿為托孤大臣的方案。眼看木已成舟,曹宇等人只能圍在一起哭著回到了家中。
曹叡的第一套托孤方案雖然對拱衛(wèi)曹魏宗室集團有利,但很不平衡;第二套方案,宗室和士族各占一半,有利于制衡朝政,要合理許多。曹叡雖然一直都在壓制司馬懿,但駕崩前還是受到了孫資劉放兩人意見的左右,不得已讓司馬懿成為了托孤大臣。
曹叡在諸葛亮死后變得頹廢,是因為諸葛亮在世的時候,給了曹叡非常大的壓力,為了曹魏的江山,曹叡不得不全力以赴做一個明君,然而諸葛亮去世之后,司馬懿也及時身退,讓曹叡瞬間沒有了危機感,自以為可以高枕無憂地做皇帝,沉迷享樂,這也導(dǎo)致他英年早逝。
第一,曹叡繼承皇位的時候,恰逢諸葛亮六出祁山,以一州之力壓著雄踞九州的曹魏打,如果不是臨時啟用了司馬懿,就連江山都保不住,在這種危機的關(guān)頭,哪怕曹叡的本性難改,也得暫時收斂起來,而且除了諸葛亮所率領(lǐng)的蜀漢軍隊之外,東吳孫權(quán)也率領(lǐng)軍隊和諸葛亮合作,曹叡自己還得御駕親征,在這期間他提防司馬懿,卻還要努力地為對方籌集糧餉,并勸說其他將軍與司馬懿合作,每當(dāng)司馬懿送來戰(zhàn)報的時候,曹叡就必須做出準(zhǔn)確的判斷,對他來說信任司馬懿也承擔(dān)了非常大的壓力。
第二,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又燒毀了棧道,益州屬于易守難攻之地,而且連年來戰(zhàn)場都在曹魏,也令曹魏喪失了大部分元氣,在短時間內(nèi)很難組織軍隊進行反攻,更何況司馬懿老謀深算,及時交出兵權(quán),若沒有他帶領(lǐng)軍隊,曹魏也不敢貿(mào)然進攻蜀漢,不過這樣一來曹叡就越發(fā)放心,認為天下大局已定,可以高枕無憂了,就把精力放在了其他事情上。
第三,曹叡死后司馬懿步步為贏,最終奪取了曹魏的江山,不過這一切的根源還在于曹叡貪圖享樂,不思進取,臨死的時候還輕信司馬懿把他當(dāng)成顧命大臣,若他像當(dāng)年曹操那樣雄心壯志,斷然不會英年早逝,也不會給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的機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2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