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張纮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
說起三國名臣,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諸葛亮
一
、張纮其人張纮
張纮有才學
由于張纮有才能又有名氣
,故而在追隨孫策之前,當時的東漢朝廷三巨頭——大將軍何進、太尉朱儁、司空荀爽都曾想聘請張纮為掾,但張纮都拒絕了。何以拒絕?因為在張纮看來,何進、朱儁、荀爽之流都無法真正成就大事。后來的事實證明,何進等人確實都沒能成事,這說明張纮很有見識。孫策創(chuàng)業(yè)江東前
,數次親自登門邀請,張纮遂出仕為官。后因孫策與曹操結好,張纮被派至許都任侍御史。孫權繼位后,張纮返回江東任會稽郡東部都尉、長史等職,建議孫權遷都秣陵(建業(yè)),六十歲病逝前寫下勸諫遺表,孫權為之流涕。二
、老成謀國孫堅去世后
,孫策想子承父業(yè),數次邀請當時正避禍于江東的張纮輔佐自己這一策略循序漸進
,老成持重。孫策按照張纮的策略去做,果然在江東建立起自己的霸業(yè)基礎。這也體現了張纮的見識。所謂英雄所見略同
,后來魯肅對孫權提出東吳版“隆中對”,認為“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孫權應該“保守江東以觀天下之釁”,“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此王業(yè)也”等策,實際上是對上述張纮之策的延續(xù)。孫策號稱“小霸王”
,作戰(zhàn)勇猛,喜歡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張纮認為,軍中主將的主要職責是籌謀策劃,身系三軍將士性命安危,故而不可輕率行動,親身涉險與區(qū)區(qū)小寇對陣相斗。于是勸諫孫策說:“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無令國內上下危懼?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建安十四年
主帥與將士職責不同,分工不同
,主帥負責謀劃,將士負責沖殺,大家只有各司其職,才能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所以,無論是勸諫孫策不可與小寇相斗,還是勸諫孫權不可親自率兵突擊敵人,張纮的主張都是老成持重,極有見識的。三
、忠心不二孫策起事之初,離開江東去投袁術
,以討回父親孫堅留下的部眾。離開之前,孫策將“老母弱弟”托付給張纮照看。孫策去世后孫家之所以對張纮如此信任
孫策稱霸江東后,張纮曾有一段時間離開東吳
曹操認為張纮的話有道理
張纮勸曹操的話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認為
四、臨終遺表
黃龍元年
“自古有國有家者
張纮臨終的這份遺表,可謂情真意切
首先
緊接著,張纮指出君王畏懼艱難
,趨就容易,喜好相同意見,厭惡不同意見的危害。他認為,如果君王畏懼艱難,趨就容易,喜好相同意見,厭惡不同意見,不能抑制私情,損減私俗,聽不進逆耳的言語,不愿采納忠義之臣的建議,就會與忠義之臣產生間隙最后
張纮最后的這個希望很有意思
張纮之所以會說得如此委婉
,與他的性格有關。南宋史學家蕭常曾說:“纮與昭,號二張;纮柔克,昭純剛。纮先死,德不亡,昭后死,譽益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當然
,孫權的眼淚、鼻涕確實是流了,至于有沒有改正張纮在遺表里所指出的兩大缺點,則是另一回事了。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2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