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歷年間即有人曾評價過陳淳在花卉方面的造詣和聲譽都超過了文征明,成為繼沈周之后的吳門大家。明清以來畫家,尤其在花鳥畫方面,受他的影響很深。他與徐渭齊名,人稱“青藤白陽”。
陳淳是個十足的“富二代”,陳淳自小生活環(huán)境優(yōu)渥,一直到而立之年都在以文征明為核心的蘇州精英圈子里受熏陶教育,對做官也沒什么興趣,淡于仕途,流連詩酒臨泉。因此他的畫悠然意遠,瀟灑自得,有一種無欲無求的出塵氣度。
陳淳:(1483—1544),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道復,后以字行,更字復甫,號白陽,又號白陽山人。 陳淳的繪畫當屬文人雋雅一路的,即“白陽”一派畫家?,F(xiàn)存的陳淳作品大部分均在博物館收藏,民間甚少得見。
陳淳出生在一個文人士大夫家庭里,他的父親陳鑰(1464-1516年)陳鑰與文徵明為通家之好,相交二十余年,情誼篤厚。陳氏為吳縣富饒大族,與同鄉(xiāng)王鏊、吳寬、史鑒、沈周等人交游密切,沈周屢有畫作贈與陳璚。
陳淳既有家學淵源,又師從文徵明學習詩文、書法、繪畫,青年時便嶄露頭角,選補邑庠生,“時流推高,令譽日起”。許多年長名士都引為忘年交,如他甲戌(正德九年,1514年)所畫的一幅《湖石花卉圖》扇面上,就有唐寅、祝允明、邢愿、文徵明諸名家題和詩(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陳淳20至30歲這段時期里,與其師文徵明相處融洽,經常一起游冶、宴飲、唱和,并與文氏的門生和文友交往密切。他的書法和繪畫明顯地受到文徵明的熏陶。
與此同時,他對祖父的至友沈周亦心儀手追,反映在他早期的花卉畫上,技法不脫文、沈兩家法門。創(chuàng)立文人寫意花鳥畫的新風格,自他之后,激起了水墨寫意畫系的波濤洶洶,匯成了花鳥畫歷史上又一高峰期。
陳淳的花鳥畫充滿著田園詩般的情境和生趣,畫幅不大,但神動有趣,耐人尋味。陳淳把文人畫的平淡素雅表現(xiàn)到了極致,一生所作的寫意花鳥畫,始終交替運用純水墨與淺設色兩大類。
他的淡彩作品,水墨八九分,而色彩只有一二分,且是單層罩上。多是一花半葉,淡墨欹毫,以剪裁取勝,尤其是長卷和冊頁中的物象,雖是一枝半葉,畫意卻沒有“殘缺”的感覺,反而是“一花一世界”。
陳淳是畫史上稱之為“吳門畫派”中的一員,然而他在繪畫上能超越其師文徵明,不受文派主體畫風的羈束,在花鳥和山水畫領域俱能另辟蹊徑,別成新調。就他的藝術成就和對后世的影響而言,稱得上是“吳派”中僅次于沈周和文徵明的第三號人物。
陳淳自中年以后,思想發(fā)生了轉變,在“濟世終無術,謀生也欠緣”的境況下,抱著儒家退則獨善自身的信念,淡泊名利,安貧樂道,寄情山林,以書法和繪畫藝術抒發(fā)自己的心志和性情。
正是在這一時期他和業(yè)師文徵明在人生觀念和藝術志趣上產生了歧異,加之文徵明在嘉靖二年至六年(1523-1527)北上京城,入翰林院任待詔之職,兩人乖隔達七八年之久,更造成彼此交情的疏淡。
陳淳放逸不羈的性格,引致他在藝術上擺脫了文徵明的束縛,走出一條發(fā)展個性的道路。自40歲直至55歲的十余年間,他逐漸磨礪出自己的風格面貌,以致到陳淳晚年,文徵明也不由得嘆服道“道復游余門,遂擅出藍之譽?!?/p>
陳淳在晚年與文徵明也不絕來往,50歲以后之事,對業(yè)師仍然敬仰不已,并無慢怠之意。晚年時期,約55歲至他謝世的61歲數(shù)年,其藝術臻于純熟和自如的境地,在吳派畫家中,卓爾超群。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0月21日,陳淳因患疾去世,享年六十有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30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全國整黨工作總結會議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