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李煜。
南唐后主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個皇帝,宋徽宗是宋朝的末代皇帝,生活在兩個朝代的皇帝本來不會有關(guān)系,但他們都是末代皇帝的身份讓人們經(jīng)常將他們放在一起作比較。
李煜和宋徽宗確實有很多的相同之處,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是亡國之君,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其他的原因。首先,原本他們都不可能繼位當皇帝的,最后卻因為各種湊巧的原因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宋徽宗是因為當時的太后和宰相在商量立誰為皇帝時,兩人產(chǎn)生了激烈的爭論。結(jié)果太后一氣之下,真的立了宋徽宗趙佶為帝。而南唐后主是因為自身的運氣好,他前面幾個哥哥不是病死了,就是自己作死了,最后他成了大皇子,當上了皇帝。其次,兩個人在文學方面上都有著很高的成就。趙佶創(chuàng)造了瘦金體,對書法方面影響極大,他的花鳥畫也是精工到極點。而李煜很會寫詞,佳作層出,被稱為“詞中之帝”。最后,李煜和趙佶都是治國無方,缺乏治國才能,都把先祖?zhèn)飨聛淼慕街卫砹藗€亂七八糟。
但這兩個人同樣是亡國之君、醉心藝術(shù),大家對于李煜和宋徽宗評價卻完全不同。李煜更多的是讓人感覺很可憐,后來人都說李后主亡國最為可憐。他本身沒有做過什么大錯事,只是生錯了時代。而宋徽宗趙佶亡國,就是可恨,他把祖宗留下的一座大好江山,朗朗乾坤糟蹋成這樣,可謂是非??珊蕖?、
同樣是亡國之君,為什么后人的評價差別會那么大呢?主要原因是因為李煜是南唐后主,他接手時當時的國力早已大不如前。所以就算他再努力也難免滅國之禍,因為對手已經(jīng)太強大了。盡管這樣,李煜最后也算盡力委曲求全,雖然沒有什么效果,但還是為保有南唐盡了些力。而宋徽宗和他的情況不一樣,大金雖然厲害,但當時的大宋依然繁榮。而他竟然能落到都城不保,自己被擒的局面,這跟他的懦弱無能、迂腐愚蠢都有著直接關(guān)系。所以宋徽宗犯下的罪過可謂是萬死莫贖。
在面臨滅國之難時,李煜和趙佶的不同做法與選擇其實將兩人區(qū)別開來了。李煜是大勢已去但并未放棄,因此后人只是心疼他,對他的評價態(tài)度也自然寬容一些。而趙佶是無用迂腐,將大好的江山毀于一旦,因此他是自取滅亡,令人生恨。這也就是世人對兩人態(tài)度不同的根本原因。
李煜和宋徽宗是很像的,同樣的才華橫溢,同樣的無可奈何,同樣是最不適合做皇帝的,同樣被后人譏為忘國之君…可是為什么后人對李更多的是同情,是欣賞他的至情至性,而趙,卻似乎一直被釘在“亡國之君”的十字架上了。
我的猜測是,我們主觀意識里一直認為自己是唐宋的后人,而對于列國紛爭時的那些小國,雖然明白這也是中華民族歷史的一部分,但依然很難對此產(chǎn)生歸屬感。也就是說李亡的南唐,是他的南唐,而趙的大宋是所有人的大宋,那么我們就無法不為此痛心疾首了。…純屬胡言亂語,如有冒犯,請恕罪
不過我覺得至少李昪認的那個祖宗李恪似乎還是比較正統(tǒng)的大唐皇室,南唐也是漢人治天下,似乎沒有人把它看作異族。
說一下我個人的看法,其實我同學都在因為“亡國之君”這四個字在罵李煜的,也因此有不少人看不上他,所以我覺得李煜和宋徽宗的區(qū)別不在于亡的國不同,而在于人格魅力的不同。宋徽宗接手的大宋朝傳說還是很繁盛的,而李煜接手的南唐國已是風雨飄搖。這樣看來,亡國并不是李煜的過錯,只不過是前人不積德擺了;而宋徽宗則是自己把大好河山斷送了,有幾分活該的意味。
有人說“李后主亡國最為可憐,宋徽宗亡國最為可恨”,也有人說“李煜是祖宗造的孽報到了他身上,宋徽宗就是自找?!边@些說的也就是這么一回事。
再看看宋徽宗亡國時,各地已經(jīng)有了起義人士,大概也是不滿宋徽宗的統(tǒng)治吧;而金陵城被圍的時候,唐國百姓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卻無一人有異心,都誓死保衛(wèi)唐國,這一點大概也是人格魅力上的區(qū)別吧。
我個人曾做過一個這樣的假設(shè),若是李煜直接接李昪的班,雖然不能開疆拓土,一統(tǒng)中原,但總能做一個太平盛世的守業(yè)之君吧,總不至于像李璟一樣,把家底毀得一點不剩。
綜上所述,我們不能說李煜是一個好皇帝,但他絕對是一個愛民的皇帝。或許他比宋徽宗強就強在不如宋徽宗禍國吧…
宋人是無法忍受靖康之恥的,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亡國;而金人對中原的態(tài)度,也并不認為中原的百姓是他的子民。這和李唐下至五代的情況是不同的。
李唐本身有胡人血統(tǒng),自太宗以下認為天下一家,模糊華夷之別,朝堂之上漢人與夷人幾乎各半;到唐末節(jié)度使擅權(quán),竟大多為夷狄。李唐對華夷之分的不看重,就到這種地步。于是太祖李淵曾借外族士兵開啟事業(yè),縱其劫掠中原,不被認為是錯誤;石敬瑭獻幽燕于契丹求兵,不被厚非;沙陀族李存勖自認為是李唐正宗;馮道事外族而被稱為賢者…… 當時的國家版圖被劃的七零八落,各割據(jù)勢力之間的戰(zhàn)斗也僅被目為各自力量消長的過程,在那個混亂時代,任何人都可以自稱為正統(tǒng)。所以南唐的失敗,是一個地方政權(quán)的失利,在戰(zhàn)亂頻繁的時代并不是一件需要上綱上線的事情,因沒有那個可以給他來上綱上線的文人階層。即便在南唐士人自己,死國難的終究可以扳指頭數(shù)的過來,大多數(shù)人不過轉(zhuǎn)事二主,并不以為大錯。
而宋的文化氣氛是迥然不同的。宋朝經(jīng)過百年涵養(yǎng),文教發(fā)展昌盛,出來了一大批的文人高唱華夷之分,高唱宋室正統(tǒng),宋朝人把宋真正認為是一個整體的自己的國家了。而遼、金、西夏,則被認為是外族敵國,與中華不同種。
所以二人的亡國,因為當時的時代格局,文化涵養(yǎng)所產(chǎn)生的士人對于國家的歸屬感的強弱;由此對于整個社會產(chǎn)生的影響,是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語的。而史書,則正是由這些士人來書寫的呢!
李亡的南唐,是他的南唐,而趙的大宋是所有人的大宋——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但我卻覺得不是由于小國就不重視的原因。在五代十國的年代,如果南唐能看準時機,入主中原,他或許也就有力量來要求其他地方割據(jù)勢力奉他為正朔了呢,全因為那個時代缺乏一種眾人承認的正統(tǒng)觀點,而以勢力大小為正統(tǒng)。
這樣說或?qū)兆诳量塘诵H缤笾鞯膯栴}一樣,徽宗的問題也是類似的。中主的戰(zhàn)爭失利敗壞了南唐,不但損兵折將,陪款割地,把南唐的產(chǎn)鹽的大錢倉割了出去,還給南唐背負上了沉重的負擔——納貢,而地方吏治敗壞、中央黨爭激烈、樞密節(jié)度擅權(quán)更不必說。但是徽宗多半也是差不多的。他接手的宋朝也是病入膏肓,藥石罔及了。雖然沒有武將擅權(quán)的問題,但冗官冗兵,年年歲幣,年年鬧窮,已經(jīng)拖得宋朝不堪重荷了?;兆诓皇莻€好皇帝,卻也不是他一個人敗壞了欣欣向榮的宋朝呢。
李煜身上,儼然有種殉難者的精神在,李煜是“十字架上”的李煜。李煜身上的殉難精神,或許正是王國維所說的“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季羨林說,“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贊美后主有佛祖的胸懷,我卻至今尚不能解”?!昂笾鲃t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這句話,或許能引起我們的深思。
夢里不知身是客’。不才以為‘言其不知是為知吧!’
確實如此。
其實我并不覺得你那貼里有解錯。只是你我二人所求不同。我所求,為求之內(nèi),細味詞人寫詞的一種感情;你所求,為求之外,為詩詞引發(fā)的一種感悟和聯(lián)想。
這次的說法較與我所求為近 :)
寫“夢里不知”,才可以肆意“貪歡”,又因只是一時的夢境,這就是你所說的“不知為知”,所以只能是“一晌”,夢中越快樂,醒后越空虛寂寞、悲從中來;古人說,以喜寫悲,而悲倍之,即是這個道理吧!
李煜和宋徽宗不僅同為亡國之君,而且同樣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才華橫溢,瀟灑風雅,但需要注意的是二者的命運截然不同。
先說李煜,其本身不想做皇上,但卻因為父親、哥哥的原因而被迫做了皇帝,體恤愛民,但奈何接手的本身就是一個爛攤子,加上其本身性格猶豫不決,民心惶惶,最后國敗家亡,而且朝代本身較短,所以大家記住更多的是其詩詞,譬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再說宋徽宗,大一統(tǒng)時期,其沉迷于道家,密會名妓李師師,荒淫腐朽,玩弄花石,肆無忌憚的派人去南方取珍奇寶貝,滿足他的奢侈心里,不管百姓死活,一味追求個人享受,最終造成了國家滅亡。
換句話說,宋徽宗的亡國是理所應(yīng)當,李煜的亡國是沒辦法。所以雖然兩個人同樣都是才情出眾,但由于做人、做事、管理國家是不一樣的,所以大家對于李煜和宋徽宗評價完全不同。
說到亡國之君,不得不說到阿斗劉禪和南唐后主李煜。
雖然南唐后主李煜的下場很慘,那是因為實力懸殊敗在宋太祖手中被俘所至!這說明南唐后主李煜還有些男人的血性氣。
但是,阿斗劉禪雖然投降了司馬懿,還被封為安樂公,也得以善終,但是他才是最可憐的人!明明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就聞風而降,既是悲哀又可憐??蓱z劉備一生豪杰,生出個可憐的軟蛋兒子!
當然,說到同情,是南唐后主了!
一,劉禪的可憐!
相父諸葛亮為了不負劉備所托,也為了忠人之事,為了蜀國江山嘔心瀝血,真的是死而后已!
就算是諸葛亮知道自己時日不多,為了蜀國安全邊防,也處心積慮考慮周全!
可是,不勤于政事,也疏于諸葛亮臨終所囑,才有了鐘會的可乘之機!
就算是鐘會帶兵過了防線,如果劉禪率領(lǐng)朝臣誓死抗鐘會,結(jié)果呢?當然不一樣!
但是,得知鐘會過了防線,就在黃皓的提議下,劉禪率百官主動降了鐘會!
明明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明明有機會可以反撲,甚至是鹿死誰手都不知道,可是,可憐的軟蛋主動投降。若是劉備九泉之下得知了,既為自己感到悲哀,又可憐自己:生了個如此軟弱的兒子!
二,同情李煜!
其實,亡國之君李煜并不是大家想象的無能!
在李煜即位時,南唐已是風雨飄零了!國力潺弱了!
李煜也擔心宋太祖的侵略,表面上俯首稱臣,暗中也在發(fā)憤圖強:重科舉,選撥人才,減租賦,重邊防
然而,實力差距太大!南唐后主李煜被俘,國亡!
于是,寄人籬下的李煜寫下了千古名詞!
但是,由于自己的小周皇后太美,被宋太祖霸占了!南唐后主非常的憋屈!
國亡,妻被人奪,南唐后主值得同情!
在中國歷史上這么多的亡國之君當中,可能就只有崇禎帝這一位不光沒有受到過多的罵名,反而是同情居多。而之所以會這樣的原因就是崇禎帝自身并不昏庸,明朝滅亡是不可扭轉(zhuǎn)的。其次就是他堅持了明朝所謂的天子守國門的說法,值得大家敬佩。
歷史上的亡國之君非常的多,就比如蜀漢后主劉禪,不說他到底是真昏庸還是裝昏庸,后世大多對他的評價是?扶不起的阿斗?:又或者是南唐末代君王李煜,后人認為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而非君王:還有隋煬帝,漢獻帝,陳叔寶等等。可是在這么多的亡國之君當中,崇禎帝卻現(xiàn)在有一些特殊。
崇禎帝的特殊第一個就是在于他的勤奮,在王國之君中崇禎帝的才能算不上頂尖,比不上隋煬帝,比不上李存勖可是他的勤奮卻是這些人望塵莫及的。雖然崇禎帝也犯過錯誤,但是明朝的滅亡后世都知道是不可能改變的。所以在先天上人們不會講明朝的滅亡歸咎于崇禎帝,反而是能夠看到他的那種無力,在這點上的確是值得人們同情的。
還有就是崇禎帝在明朝滅國之后的選擇。蜀漢滅亡之時,劉禪選擇了樂不思蜀;北宋的宋欽宗,宋徽宗選擇了屈辱的活著;漢獻帝選擇了成為傀儡等等,這些亡國之君的選擇大致相同,都是投降,都是選擇了茍且偷生。但是崇禎帝的選擇就是和明朝一起陪葬,他根本就沒有想過投降。在這點上崇禎帝的遠遠強過這些亡國之君的。
所以,我們就能夠知道首先就是明朝的滅亡不是在于崇禎帝,不想其他的亡國之君那般靠一己之力讓國家走向了滅亡,反而是在無力之中看到了明朝的末日。最后就算明朝沒了,他也沒有選擇茍且偷生,這的確不應(yīng)該有過多的罵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3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