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忽必烈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子孫們展開了史無前例的征服行動,南征北戰(zhàn)、東進西拓,整個歐亞大陸一時間駿馬飛馳。
就在蒙古軍隊一路高歌的時候,在南宋那碰了釘子。窩闊臺時期,蒙古大軍進攻南宋時在四川和江淮一帶遭受到了頑強的抵抗。久攻不下的蒙古軍隊只好將目標對準了另外一個政權(quán),那就是西南邊陲的大理。
大理是歷史上宋代時期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在今云南一帶建立起來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疆域大致包括今云南全省、貴州、和廣西西部、四川南部,以及緬甸、老撾、越南三國的北部。
公元937年,后晉通海節(jié)度使段思平聯(lián)合洱海地區(qū)貴族滅大義寧國,定都今天的云南大理,國號“大理”。
到13世紀中葉時,大理國的末代國王段興智勢衰,朝政大權(quán)掌握在權(quán)臣高詳、高和兄弟手中,結(jié)果各部族首領(lǐng)也紛紛擁兵自重,相互征戰(zhàn),以至于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
了解到大理的實際情況后,蒙哥決定遠征大理,意欲從大理對南宋形成包抄之勢。隨后蒙哥將遠征大理的這個任務(wù)安排給了自己的弟弟忽必烈。
公元1252年,忽必烈遠征大理,這是他總領(lǐng)漠南軍事后的第一項軍事任務(wù)。忽必烈的這次遠征穿越了今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陜西、寧夏、甘肅、四川、西藏、云南九省區(qū),行程近萬里,堪比后來的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
他此次遠征大理的具體路線是,公元1252年的7月忽必烈和兀良臺合從今吉林的白城子出發(fā),經(jīng)陜西定邊、寧夏六盤山、甘肅臨洮,翻越川北的岷山,進入阿壩的松潘草地。準備繞道路途艱險的吐蕃境內(nèi)取道大理。
至于為什么繞道,主要原因是此時四川還在南宋手中,所以只能繞道。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此時的吐蕃也是亂成一片,因此,他們想順手將吐蕃一起征服了。
由于蒙古軍隊在吐蕃境內(nèi)的征戰(zhàn)留下的記載很少,以至于我們已經(jīng)無法詳細了解當年是如何征服的。反正在1253年初冬的時候,蒙古大軍包圍大理城。
雖然蒙古大軍包圍了大理城,但大理并非輕而易舉就能攻下的,主要因為是地形復雜。大理城西面是綿延四十公里的蒼山,海拔在三千米以上,東邊是洱海,大理城就夾在蒼山和洱海之間。
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忽必烈先是安排了三位使者去勸降??上Э刂瞥母呤闲值懿活檱鹾腿撼嫉姆磳?,毅然將蒙古的三名使者處死。
而忽必烈等了好幾天沒看到使者歸來,料想他們已經(jīng)遭遇到了不測,于是對大理城發(fā)起了總攻。
蒙古大軍一路直下,勢如破竹,大理守軍一潰百里,國王段興智落荒而逃,國相高泰祥被擒殺。大理國從段思平至段興智,共傳22代,歷317年,至此亡國。
城破后,忽必烈準備屠城,但在姚樞、劉秉忠等人的極力勸說下,忽必烈放棄了屠城的想法。
大臣姚樞把宋太祖趙匡胤派曹彬取南唐,未嘗濫殺一人的故事講給了忽必烈聽?!对贰な雷姹炯o》上記載:“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汝能不殺,是吾曹彬也?!?/p>
忽必烈聽完后,說:“汝昨夕言曹彬不殺者,吾能為之,吾能為之!”意思是我也能做到。不僅如此,他還叫姚樞作了些小旗幟,上面寫著“止殺”之令,并插遍大理城內(nèi)。這樣一來,蒙古軍隊也就沒有在大理城內(nèi)燒殺搶掠。
完成了對大理的征服后,忽必烈于公元1254年春揮師北返,留下兀良合臺統(tǒng)兵繼續(xù)進攻,目的是肅清大理,捉拿段興智。最后兀良合臺在昆明擒獲段興智,接著段興智被押解到漠北蒙古汗廷,忽必烈對他進行安撫,讓他去覲見蒙哥大汗。
蒙哥大汗施以懷柔,令其歸國,繼續(xù)統(tǒng)屬大理各部,并后代世襲。之后蒙古大軍在大理段氏的幫助下,平定了大理國全境。
雖然忽必烈完成了對大理的征服,不過此次軍事行動,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只能說是慘勝。為了完成這次軍事行動,蒙古大軍穿過滿是瘴氣的不毛之地、翻越崎嶇的大雪山、踏過隨處陷人的沼澤地、橫渡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金沙江??傊?,路程既遠又艱辛。
北方而來的蒙古大軍最后來到瘴癘流行的云南,士兵每天都是煎熬,以至于來時十萬大軍,最后僅剩兩萬人,戰(zhàn)馬損失四十萬匹,導致滅宋的計劃只能暫時擱置。
不過忽必烈的這次萬里遠征大理的成功,向黃金家族展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華,這為他在蒙哥去世后,奪取蒙古大汗攢下了資本。
與此同時,這次的征服之后,蒙古完成了對南宋的包圍,之后南宋面臨著南北夾擊的戰(zhàn)略態(tài)勢。
當然,下一步的目標即是南宋。
說到忽必烈,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元世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孫子,也是元朝的建立者,也就是說,元朝實際上的的第一任皇帝就是忽必烈。元朝時期,我國的疆域版圖達到了歷史最大,這多歸功于元朝的四處征戰(zhàn),忽必烈同樣也是一個在戰(zhàn)場上叱咤風云的人物。然而,這樣一個人最終死因卻讓人難以理解,他竟然是被嚇死的,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忽必烈生于1205年,此人是成吉思汗之孫,托雷的第四個兒子,本來按照嫡長子繼承者的原則,忽必烈是沒有機會登上汗位的,可成吉思汗1227年在遠征西夏去世之后,本已指定了第三子窩闊臺接任汗位,可惜窩闊臺愛酒如命,早早去世,隨后由他的長子貴由繼承蒙古汗位,可貴由同樣也繼承了他父親的酒神精神,過度沉迷于酒色,只在汗位上呆了兩年,就早早去世。
此后蒙古汗位轉(zhuǎn)入托雷一系,先是托雷長子蒙哥,此人也算勵精圖治,卻在征戰(zhàn)四川釣魚臺時,被飛石擊中突然去世,至此,蒙古的最后一位大汗到忽必烈終于登上歷史舞臺,他一生主要功績在于滅亡了宋朝,隨后他建立了元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蒙古皇帝,而蒙古的大漢傳承也就從此中斷。
可忽必烈雖然一生以其祖父鐵木真為榜樣,他平生的所進行的征戰(zhàn)卻不像鐵木真那么一帆風順,因為在忽必烈繼位之初,蒙古帝國通過西征,北伐,已經(jīng)征服包括西夏,吐蕃,俄羅斯,歐洲維也納,中亞阿拉伯的所有領(lǐng)土,也就是說,在忽必烈之前,蒙古帝國橫跨歐亞的遼闊疆域已經(jīng)形成,留給忽必烈的,只剩下了武功薄弱但生命力卻極其頑強的宋朝。
而忽必烈對宋朝的征伐確實極為艱難,單在襄陽,蒙古軍團已經(jīng)被阻攔了六年,而后南下的過程,同樣充滿了艱難險阻,直到1279年崖山之戰(zhàn),宋朝十萬君臣跳海標志著南宋滅亡,忽必烈終于在術(shù)數(shù)奇人劉秉忠的建議下,立北京為都城,取《易經(jīng)》中的元字為國號,此后,忽必烈自稱為朕,元朝正式成立。
可元朝成立之后,忽必烈忽然失去了對一切事情的興趣,整日變得郁郁寡歡,或許這就是一個人在目標達成之后,由于忽然間喪失了動力而呈現(xiàn)出來的恍惚狀態(tài)。可隨后由于忽必烈一生最為至愛的原配夫人離世,他再次變得暴怒難安,迫切的需要一個發(fā)泄的對象,可此時帝國疆域已經(jīng)無限遼闊,放眼周圍,不太聽話的國家,只剩下了一個日本。
于是,忽必烈三次征伐日本,卻都由于古人對氣象的無知無識,三次出征的船隊全部因為碰上了臺風,根本沒有到達日本已經(jīng)沉入海底。以至于至今,日本還認為它們是神風照顧的國家。
其實,忽必烈打仗的水平雖然不及乃族,他卻是至今仍在食用的一道名菜的發(fā)明者。原來,在一次征戰(zhàn)途中,忽必烈嫌棄軍中伙食差勁,他命令廚子做一碗清燉羊肉。可正在廚子宰殺羊羔的過程中,敵軍突然來襲,廚子緊急之下,把羊肉切成了片扔進滾水,又隨便抓來一把調(diào)料扔進了鍋中。廚子本意是讓羊肉熟的快一點,方便自己轉(zhuǎn)移,不料忽必烈吃完之后,贊不絕口,卻說還可以再加幾味料。并且,忽必烈親自給這道菜賜名,涮羊肉。
但是,忽必烈的前半生雖然稱得上多姿多彩,他仁義寬厚,自己信仰藏傳佛教,卻也同樣尊重道教,他崇尚蒙古馬背民族的好戰(zhàn)精神,卻也同樣推崇中國儒家的君子之風。他穩(wěn)固了祖父鐵木真的打下來的基業(yè),卻也結(jié)束了蒙古的汗位傳承,開啟了中國帝制??伤耐砟陞s充滿了不幸,本來70多歲的老人已經(jīng)身老體衰,此時他最疼愛的兒子,卻多次對他進行恐嚇威逼,讓他早早退位,忽必烈的心神已經(jīng)經(jīng)不起折騰,在1294年,79歲的忽必烈永遠的作別了他一手創(chuàng)建的元帝國。
1274年,和南宋的襄樊戰(zhàn)役已經(jīng)結(jié)束,蒙古人有了足夠的精力去對付不聽話的日本了。
這一年的11月,蒙古與高麗的聯(lián)軍共2.8萬人,乘坐900艘海船從高麗合浦出發(fā),向日本發(fā)動了第一次遠征。應(yīng)該說這次的遠征,是元朝征服日本的最佳時機,因為鐮倉幕府并沒有預見到元人的突然進攻,他們沒有足夠的防備。史實也說明了這一點。元朝的遠征軍很快就渡過了對馬島西海域,在對馬島登陸。這里的日本幕府守軍很少,但很頑強。日本守護代宗助國勇敢地率領(lǐng)著80名騎兵迎戰(zhàn)元軍,最后全部戰(zhàn)死。跟著遠征軍又在一岐島登陸,只一天便攻陷島城。幕府守備部隊崩潰,守護平景隆自殺。隨即聯(lián)軍很快就逼近了肥前松浦郡,幕府在這里的軍隊也很快就被打敗了。
直到這個時候,幕府方面才得到元軍大舉入侵的戰(zhàn)報。日本人很快做出了反應(yīng),他們在鎮(zhèn)西奉行少二資能和大友賴泰的指揮下,向元軍可能登陸的沿海地帶集結(jié)。10月19日,元軍到達博多灣。第二天在今津、博多一帶登陸。元軍與日本武士在這里展開了激烈戰(zhàn)斗。這是一場血戰(zhàn),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到日落。元軍副將劉復亭在戰(zhàn)斗中負傷。日本武士所付出的代價則更高,傷亡慘重,博多、箱崎各地均已淪陷。逐隊趕來參戰(zhàn)的九州各武士團也被元軍逐一擊潰,被迫向大宰府水城方向退卻。
而就在這一時候,元軍內(nèi)部的蒙古與高麗兩方的將領(lǐng)發(fā)生了分歧。高麗名將金方慶主張一鼓作氣解決九州島的戰(zhàn)役,然后靜待己方的援軍。而蒙軍將領(lǐng)忻都與洪榮丘被日本武士那種頑強的戰(zhàn)斗意志所震撼,他們考慮到士卒疲勞,將帥負傷。為防止日本武士夜襲,最終決定先撤回海船暫歇?,F(xiàn)在回顧這段歷史,如果當時采用了金方慶的主張,日本的命運就要發(fā)生變化了。
當天夜里,博多灣風高浪急,聯(lián)軍海船多觸礁沉沒,將士之中落水溺死者無數(shù),軍心極度動搖。在這樣的狀況下,繼續(xù)作戰(zhàn)已完全沒有可能,于是殘軍撤退,第一次遠征以失敗而告終。此役發(fā)生在日本龜山天皇文永十一年,日本史上稱為“文永之役”。
如果說元軍第一次遠征的失敗是一種巧合的話。那么第二次遠征的失敗就要在軍事準備與指揮兩方面,做相當?shù)淖晕覚z討了。
1279年,南宋滅亡。元朝開始了第二次遠征的準備工作。從物質(zhì)方面的準備來說,這次遠征無可挑剔。這次,元人不只在高麗建造戰(zhàn)艦,還同時由南宋的降將范文虎指揮,在江南一帶也開始大批建造海船。經(jīng)過了相當長時間的準備,1281年遠征開始。忽必烈的計劃是,元將忻都、洪榮丘和高麗將領(lǐng)金方慶率領(lǐng)4萬遠征軍組成東路軍,依舊從高麗合浦出發(fā)。另一路由阿剌罕、范文虎率領(lǐng)10萬南宋的新附軍,自浙江寧波出發(fā)。兩軍于一岐島會合,共同攻擊日本。為了保證遠征軍持續(xù)作戰(zhàn)的能力,忽必烈指示遠征軍攜帶鋤頭、鐵鍬等農(nóng)具以備登陸后就地屯墾之用。
5月3日東路軍首先從合浦出發(fā)。于當月21日,占領(lǐng)對馬島和一岐島。但他們沒有按照忽必烈的指示,在一岐島就地休整,等待南軍會合。東路軍在一岐島只停留了不太長的時間便繼續(xù)遠征。6月6日,東路軍到達博多灣,這次就沒有上次那么順利了。幕府在這里建起了堡壘,進行了嚴密防御。東路軍只好在博多灣的中志賀島和能古島下錨,自始至終無法登陸博多灣。
在志賀島有狹長海灘通往陸地,遠征軍只能利用退潮時這一海中通道與日本武士進行殊死拼殺,無法發(fā)揮其集團作戰(zhàn)的能力。加之是在海上,騎射與火器戰(zhàn)術(shù)也失去了效用。戰(zhàn)斗持續(xù)到6月13日,元軍傷亡甚眾,卻毫無進展。
東路軍見無法獨力登陸博多灣,決定先回一岐島與南軍會合。但到達一岐島后,東路軍卻發(fā)現(xiàn)南軍并未到達。由于欠缺糧草,加上海上疫病肆虐,東路軍軍心開始動搖。忻都、洪榮丘提出撤回高麗,而金方慶對此表示反對,將領(lǐng)間出現(xiàn)了對立的情緒。這時江南軍的先頭部隊到達了一岐島,說明了南軍失約的原因。原來南軍統(tǒng)帥阿剌罕急病,忽必烈只好任命阿塔海取代??砂⑺s遲遲未能到任,范文虎只好先把情況通知給東路軍。就在東路軍等待南軍的時候,日本方面組織了一次冒失的出擊。從6月29日到7月2日,尾隨南軍先頭部隊而來的日本武士對一岐進行了兩次攻擊。但很快就被火力強大的元軍擊退了。
7月上旬,范文虎久等統(tǒng)帥阿塔海不至,擅自率領(lǐng)南軍出發(fā),和東路軍在平戶島附近會合。就這樣,一個多月的時間白白浪費掉了。而利用這段時間,日本幕府已經(jīng)做好了戰(zhàn)斗準備。7月27日,遠征軍東進,占據(jù)鷹島,開始為登陸日本本土做準備工作。就在這天晚上,突然又刮起了臺風。因為元軍以船為寨,臺風一起,戰(zhàn)船由于靠得太近,無法散開,相互撞擊,大部分沉沒。這場臺風,在日本歷史上被稱為“神風”。臺風過后,元軍統(tǒng)帥落魄喪膽,竟然拋棄大部分軍隊,率領(lǐng)殘存的船只退往了大陸。致使遺棄的數(shù)萬士兵失去統(tǒng)帥,讓日本武士在海上逐漸殲滅。日本人殺死了蒙古人和高麗人,而認為俘虜中來自南宋的新附軍是唐人,所以留作為部民。
規(guī)模浩大的第二次遠征日本就這么失敗了。14萬人回到中國的還不到原來的五分之一。第二次遠征日本失敗后,忽必烈一直都在計劃做第三次遠征,而由于江南人民的起義反抗,直到1294年,忽必烈征伐日本的計劃也沒能成功。忽必烈逝世后也就再沒人提及了。
忽必烈不僅要在陸地上稱霸,而且還要稱霸海洋,他派人從海路進軍占城、爪哇,但是他的侵略招到痛擊,得不償失。
元朝滅亡南宋后,曾封占城王為郡王。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忽必烈命唆都在占城設(shè)置行省,進行統(tǒng)治。1282年(至元十九年),忽必烈以占城王子補的扣押元代派往暹國、馬八兒國使者為由,發(fā)兵攻打占城。遠征軍調(diào)遣了江浙、福建、湖廣各地元軍5000人,征海船100艘,戰(zhàn)船2500艘,由唆都率領(lǐng),走海道進侵占城。占城國王在木城西10里設(shè)置行宮,以木城為核心組織防御,調(diào)集重兵堅守,并沿木城四面約20余里建起樓柵,修筑了100多座炮臺。
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正月,元軍攻克木城。占城國王為重整旗鼓繼續(xù)抗擊元軍,在木城戰(zhàn)敗后派出使者詐降。國王自己退到保大州西北的鴉候山,集結(jié)兵力,準備伺機反攻。唆都很快發(fā)現(xiàn)占城國王的企圖,一怒之下舉兵大肆進攻,但被占城軍擊敗。進入占城作戰(zhàn)的元軍傷亡日增,不得不于第二年撤還。忽必烈又命脫歡、李恒率軍會合唆都合兵,經(jīng)安南再侵占城。但假道安南的軍事行動遭到堅決抵抗,元軍即轉(zhuǎn)向?qū)Π材系淖鲬?zhàn)。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忽必烈命史弼、高興、亦黑迷失作統(tǒng)領(lǐng),調(diào)集福建、江西、湖廣兵2萬人,戰(zhàn)船1000艘,攜載供大軍一年的糧食,遠渡重洋,侵略爪哇。遠征軍從泉州出發(fā),渡海經(jīng)萬里石塘(東沙、中沙、西沙、南沙群島)等地,經(jīng)兩個月的航行,進抵爪哇國境,然后分水、陸兩道進擊。
這時,爪哇國王被相鄰的葛郎國主所殺。爪哇國王的女婿土罕必^耶,率兵攻擊葛郎國主哈只葛當,結(jié)果戰(zhàn)敗。土罕必^耶聽說元軍登陸,便生出借刀殺人之計,企圖借元軍之力向葛郎國復仇。他派使者迎接元軍,表示降附,并獻出爪哇國和葛郎國山川、戶口圖籍,以換取元軍信任。元軍即以主要兵力與葛郎國軍隊作戰(zhàn),擊潰葛郎軍,追擊進入葛郎國,圍攻答哈城。
哈只葛當無力抗御,投降了元軍。土罕必^耶在元軍攻占葛郎國后,借口返回爪哇籌措貢品,脫離了元軍的控制,在中途起兵反元。元軍對此毫無戒備,在從葛郎國撤還時,被爪哇軍襲擊,傷亡慘重。元軍無力再戰(zhàn),只得從海上撤退,航行兩個多月后返回泉州。這次遠征,元軍僅死亡的兵士就有3000多人,掠奪所獲,不償其失。忽必烈對此大失所望,史弼和亦黑迷失都因此受到責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3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