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歡唐詩,認為無出其右,然而也有人更中意宋詩,認為無論在題材、思想各方面都遠超唐詩。而大詩人蘇軾,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許多詩歌源于當時的感動興發(fā),既能夠不脫離具體的審美意象,又寄寓了某些哲學內(nèi)涵,給人以關(guān)于社會、自然、人生、心靈等各方面的道理。
可是這些道理,不是像老夫子或者道學家那樣,通過喋喋不休或是推理論證而得出,他“以形象來思考,他不證明真理,卻顯示真理”,他的詩歌是感情和理性的粘合劑。
秦觀說,“蘇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際,其次則器足以任重,識足以致遠”。黃庭堅也說:“吾聞斯人,深入理窟?!倍际峭怀鰪娬{(diào)東坡居士的哲學造詣。相信看完下面要說的蘇軾的這些哲理詩,一定也能夠讓你在人生的困頓和沉浮之中豁然開朗。
東坡居士的哲理詩,主要是圍繞著人生問題展開,抒寫多舛人生的偶然性、有限性、缺憾性、悲劇性;而不同于其他詩人的,是他在涂抹蒼涼底色、流露感傷意識的同時,提供了心靈解脫、形神超越、清曠閑適、自在悠然的獨特體驗。
詩人以審美的眼光、辯證的思維,觀照社會事物、自然現(xiàn)象,體察、感悟人生,進而上升為哲思理趣,轉(zhuǎn)化為詩性智慧。詩詞為哲思提供了展現(xiàn)智慧的平臺,哲思使詩詞獲得了升華的階梯。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蘇軾、蘇轍(字子由)同時考中進士,時年分別為二十二歲與二十歲。五年后,蘇軾獲授大理評事鳳翔府(在今陜西)簽判,十一月動身赴任。蘇轍伴送至鄭州,回京后,寫了一首七律。蘇軾遂步韻作和,寫了《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首詩的前四句,巧妙地以形象、生動、新穎、奇警的鴻雪意象,譬喻人生漂泊無定、聚散難憑的經(jīng)歷,蘊含著深刻的哲思,此為全詩的重心所在。
說它“巧妙”,在于蘇轍原詩“共道長途怕雪泥”之句,只是憶及當時旅途泥濘難行,充其量是暗喻人生道路、生命歷程之艱難;
而蘇軾則機敏地把“雪泥”作為一種文學意象,抒寫鴻雁偶然踏在雪泥上留下爪痕之后,便飄然遠引,蹤跡杳然,根本沒有考慮也沒有人知道它究竟飛往何處,后事如何,說明人生去來無定、聚散偶然、命途難測、遇合無期。
這樣,就把普通至極的事物,化作“雪泥鴻爪”的深刻哲學命題,堪稱“點石成金”的神來之筆。
這首詩的后四句照應(yīng)“懷舊”詩題,通過回憶前塵往事,認證并深化詩中蘊含的哲理性認識。
舊事兩樁:其一,當年兄弟應(yīng)試過澠池時,那位熱情接待他們的奉閑老和尚已經(jīng)圓寂,留下了一座貯藏骨灰的新塔;而他們共同題詩的寺壁已經(jīng)坍塌,因而也就無從再見舊時的墨跡。
人們慣說“物是人非”,時間僅僅過去五年,竟然不只人非,物亦非了。死者形跡的轉(zhuǎn)換和生者墨跡的消失,兩相映襯,言下不無感傷意味。而這恰恰印證了前面的哲學思考:人生多故,世事無常,一如雪泥上留下的鴻爪,雪化泥消,爪痕蕩然無存,更不要說漂泊無定的飛鴻了。
舊事之二,那次進京赴考時騎的馬,半路上死了,只好換乘一頭毛驢到了澠池。山路崎嶇,路程遙遠,瘦弱的毛驢累得嘶叫不停。
詩中既有對人生萍蹤不定、鴻跡縹緲的愴然感懷,又有對骨肉情深的往事的追懷與眷念;在張揚著溫馨親情和濃郁詩意的同時,以鮮活靈動的意象反映哲思理趣,寄意深沉,讓人產(chǎn)生共鳴。
同樣是與子由互通心曲,同樣屬于心性啟悟、人生體驗,坡公還寫過一首七絕:
竊祿忘歸我自羞,豐年底事汝憂愁?
不須更待飛鳶墮,方念平生馬少游。
這首詩作于神宗熙寧六年(1073),東坡時在杭州。詩中對王安石新法有所譏諷,結(jié)果被蓄意傾陷他的一些人羅織罪名,連同其他一些詩文,告到朝廷,就中有“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而無復(fù)人臣之節(jié)者”的話。
詩中與其胞弟坦誠地交談心事:開頭說,多年來,我貪位竊祿,戀棧不歸,自己感到羞慚,難以自適,這是很自然的;那么,值此年豐歲稔之際,你又為什么有所憂愁呢?
爾后,又由“忘歸”生發(fā)開去,聯(lián)系到了《后漢書》中東漢功臣伏波將軍馬援及其從弟的故實,說道,不用等到遭遇“飛鳶墮水”的艱險處境,自己早就想到馬少游的告誡,準備抽身引退了。
“飛鳶墮水”,出自馬援的一席話:“當吾在浪泊、西里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鳶跕跕(飛鳥墜落狀態(tài))墮水中,臥念少游平生時語,何可得也!”
此前,其從弟馬少游曾勸告他,但求衣食足用,不必追求高官厚祿,自討苦吃。看得出來,此刻,馬援對于功名之累已經(jīng)有所認識;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東漢扶風郡茂陵縣(今陜西省興平市東北)人,著名軍事家。漢光武帝時,拜為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
但時隔不久,湘西南“五溪蠻暴動”,年已六十有二的他,又主動請纓,前往討伐,結(jié)果遭遇酷暑,士兵多患疾疫,他本人也染病身死。設(shè)想如果他能知足知止,見好就收,何以至此!
應(yīng)該說,待到“飛鳶墮水”,才想到從弟的勸告,已經(jīng)為時過晚了;而馬援卻是“飛鳶墮水”之后,再次請纓,主動自投“網(wǎng)羅”,豈非典型的悲劇性格!
馬援戎馬終生,功高蓋世,北征朔漠,南渡江海,“受盡蠻煙與瘴雨,不知溪上有閑云”(明代袁宏道詩),立志為國家戰(zhàn)死疆場,馬革裹尸。
最后,竟因他在以前南征交趾時,曾經(jīng)載回一車薏苡粒,以備日后藥用,結(jié)果被人誣陷為私運明珠、文犀。在“海內(nèi)不知其過,眾庶未聞其毀”的情況下,漢光武帝勃然震怒,削官收印,嚴加治罪。其時馬援已死,妻孥驚恐萬狀,連棺材都不敢歸葬祖塋。這成為歷史上有名的一大冤案。
唐代詩人胡曾深為馬援鳴不平,有句云:“功成自合分茅土,何事翻銜薏苡冤!”勞苦功高如馬伏波者,尚遭遇如此慘痛下場,等而下之的就更被君王玩于股掌之上,操縱其生殺予奪之權(quán)了。
這樣,“不須更待飛鳶墮,方念平生馬少游”,也就成了千秋智者悟道之言,但真正能夠記取并且踐行的,其實也未必有很多人。
蘇東坡初到杭州,即為詩以寄子由,有“眼前時事力難任,貪戀君恩退未能”之句,這里又說“竊祿忘歸我自羞”,一再提醒自己,宦途艱難,朝政險惡,不可貪戀祿位,應(yīng)該早做歸計。
子由見到此詩,當即奉和,詩云:“貧賤終身未要羞,山林難處便堪愁。近來南海波尤惡,未許乘桴自在游?!币馑际?眼前的政治風波,濤驚浪惡,大概你想退隱全身,恐怕也很難做到。果然,不久,東坡就遭到了控告、誣陷。
這里的“飛鳶墮”與“乘桴”(事見《論語》,孔子說,主張行不通了,我想坐個木筏到海外去),都是用典,亦稱“用事”。它的作用是“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文心雕龍》)。即是用來以古鑒今,借古抒懷,既可加重、豐富詩文的內(nèi)涵,又能避免粗淺與直白。
清代詩人趙翼有言:“古事已成典故,則一典已自有一意。作詩者借彼之意,寫我之情,自然倍覺深厚,此后代詩人不得不用書卷也?!钡玫淠耸且婚T學問,講究頗多,要求既師其意,又能于古處翻新,而且意如己出,不露痕跡。
東坡居士這類人生感悟之類的詩作,有許多反映在旅途中。如《慈湖夾阻風》:
臥看落月橫千丈,起喚清風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側(cè)過,人間何處不巉巖!
詩人于哲宗紹圣元年(1094)六月,被貶英州(今廣東英德),南行乘船至當涂北慈湖夾時,為風浪所阻,遂有此詩。詩人躺在船上,氣定神閑地觀看著天邊月落的地方,云橫千丈,一色皎然。
啊,天將破曉了!這時,但見經(jīng)驗豐富的老船工急急爬將起來,觀察一通四周的風勢,爾后緊急呼嘯,借得半帆清風,迅速開船趕路。
行進中,前方突然進入了江流險段,老船工處變不驚,暫且傍著臨江的小村,駕船行駛,傾斜搖蕩著渡過了險灘。應(yīng)該說,這是冒著很大的風險的。但詩人卻說,仔細一想,要說風險又何止此處,人世間哪里不是滿布著峭壁危巖呢!
最后這句“人間何處不巉巖”,洵為詩人的椎心泣血之語。既是此次艱險旅程的真實寫照,更是他仕途中屢遭貶謫、歷經(jīng)憂患的概括性、形象化的書寫,體現(xiàn)了詩人曠懷達觀、履險如夷的精神境界和直面現(xiàn)實、不避艱險、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誠如清人汪師韓在《蘇詩選評箋釋》中所言:“荒灣旅泊,卻寫得即事可喜。讀此數(shù)詩,足以豁塵襟而通靜照矣?!?/p>
坡公寫過一首《定風波》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宋元豐五年(1082)三月,坡公有黃岡沙湖之行,途中遇雨,因未備雨具,同行者遑遽萬狀,唯先生步履從容,泰然自若。此詞即抒寫其雨中的獨特體驗,其事固小,而寄寓深廣,頗富哲理性。
就在三年之前,先生“慍于群小”,以所作詩文“語涉謗訕”,而遭逮捕下獄(即所謂“烏臺詩案”),后被流放到了黃州。雖歷經(jīng)磨難,而其心境仍如此寧靜、超拔,且吟且嘯,緩步徐行,顯現(xiàn)出內(nèi)外宇宙之和諧統(tǒng)一:人事既“一蓑煙雨任平生”,大自然便“也無風雨也無晴”了。
-End-
編輯:黃泓
觀點資料來源:
《文脈:我們的心靈史》
emily_wangwei(王薇)
大師身邊宜聆教
未名湖畔好讀書
點擊「在看」給小編加個雞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37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畫家亨利·馬蒂斯獲威尼斯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