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去野餐啊——”
最近這一周,陽光正好,公園里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節(jié)假日一到,朋友們一起提個美美的野餐籃到戶外聚餐,“咔嚓”拍上幾張,朋友圈點贊“唰唰”往上漲。野餐已經逐漸成為都市人們閑暇時間出游放松的方式。
不少人以為野餐源于西方。野餐的英文是Picnic,從法文Pique-nique衍生而來,原義每位參與者都自備食品,都是宴席的主人。17世紀,貴婦們身著巴洛克時期的浮夸長裙,舉著水晶酒杯飲酒嬉鬧,男人們則滔滔不絕地談論著文學、藝術、軍事。野餐的功能變成了上流社會的一種特殊的社交方式。
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雅姆·蒂索的《野餐》
到了18、19世紀,野餐不再只屬于特權階級,紳士淑女們走到野外鄉(xiāng)間,飽覽大自然的景色,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心靈也得到了撫慰。印象派鼻祖馬奈的那幅《草地上的野餐》是關于野餐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從色彩筆觸見感受西方人的浪漫。
愛德華·馬奈《草地上的午餐》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野餐一詞,但其實戶外野炊由來已久?!赌印し菢贰分性浻涊d,夏代君主啟“野于飲食”,可以視為游樂野餐的濫觴了。
而到了魏晉時期,文人們出于對現實的不滿,同時思想上又受玄學影響,開始寄情于山水之間,約上三五好友,去往山間,飲茶喝酒飲食作畫成為一種風尚。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提到的“流觴曲水”,就是當時最受歡迎的野餐游戲了。眾人沿著溪水而坐,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沿著水流漂流,停到誰的面前,誰就得作詩、飲酒。南朝時,“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野餐甚至已經成為一種節(jié)令時俗。
明 杜瓊 友松圖卷
不過在古代,無論是西方的野餐還是中國的郊游,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攜帶各種炊具、吃食和餐具。在西方關于野餐的油畫里,我們看到餐墊上總放著草編的精致野餐籃。
而中國的高人雅士則更為講究,他們用的是工藝更加復雜制作更加精良的食盒。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寫到溪山逸游用的提盒,就是食盒的一種,專供野餐,內放杯筷酒壺,上面分數格,可置果肴酒菜。在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卷》里,我們也能看到類似的提盒。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卷
食盒種類繁多,以木質最為常見,尤其是紫檀、黃花梨、雞翅木、酸枝等,用它們制成的食盒耐磕碰,又具有一定的重量,在挑、提的時候不易晃蕩。同時運用榫卯結構加固,不僅可以做到滴水不漏,且能在外觀上充分利用木料固有的紋理色澤,給人一種典雅莊重之感,既美觀又實用。往大里說,一只制作精美的食盒不僅是外出郊游時讓你閃亮全場的焦點,更是身份等級地位的象征。
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更是不僅于此,食盒還有一種進階版,叫做“提爐子”,分上下兩格,上層盛炭備用,下層放一爐,可烹茶暖酒,旁有一鍋,可煮粥供客。即使在戶外,也能吃上新鮮出爐的食物。
古代提梁食盒
如今,野餐不再屬于貴族和上流社會,而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和態(tài)度的表達。當平日里為學習和工作所苦惱時,不如趁著陽光正好的時節(jié),給自己一個慢下來的機會,挎著野餐籃,和大自然來個親密接觸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41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國現代魔術師劉謙出生
下一篇: 我國與莫桑比克建立外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