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蘇東坡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蘇東坡在當年的知名度絕不亞于今天的流量小鮮肉,說實話,當今的這些個小鮮肉,比起蘇東坡實在差太多了。
蘇東坡的粉絲既有青樓歌姬,也有深宮怨婦,連皇后和皇太后都是他的粉絲,可以說從少女到少婦,再到老婦人,他通殺。這怎么不是第一男神,這就是第一男神。還有兩個故事可以說明。
第一個是說他的一個女粉絲因為太喜歡蘇東坡了,因為無緣跟他在一起,最后抑郁而亡,此事記錄在《野客叢書》中。
“惠有溫都監(jiān)女,頗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聞東坡至,喜謂人曰:‘此吾婿也?!恳孤?東)坡諷詠,則徘徊窗外。(東)坡覺而推窗,則其女逾墻而去。坡從而物色之,溫具言其然。(東)坡曰:‘吾當呼王郎與子為姻?!磶?,坡過海,此議不諧,其女遂卒,葬于沙灘之側(cè)。(東)坡回惠日,女已死矣,悵然為賦此詞?!?/p>
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說,惠州有一個姓溫的女子,我們叫她溫氏吧。溫氏是惠州都監(jiān)的女兒,她已經(jīng)到了適婚年紀,卻不肯嫁人。古人結(jié)婚早,一般女子在十五六歲就要說媒了。女人到了適婚年齡不肯嫁人,原因無非有三個:
第一個是有暗戀對象,心里有人了;第二個是因為有事業(yè),有夢想,想奮斗,不愿意被婚姻羈絆,這個在古代可能不存在,現(xiàn)在很多;第三個是沒遇到合適的,這個古代也有,因為太出眾,提親說媒的很多。當然,也有不婚的,不過古代這種不存在。
所以說,在古代到了適婚年齡而不愿嫁人的原因就是心里有人了。溫氏的確心里有人了,她暗戀的對象就是蘇東坡。
當她聽到蘇東坡要來惠州的時候,高興的晚上睡不著覺,還對家人說:“要嫁就嫁蘇東坡”,很熟悉的臺詞。自己朝思暮想的男神終于要來惠州。她倒是高興了,但對于蘇東坡來說,這不是什么好事,因為蘇東坡是被貶來到惠州的。
眾所周知,蘇東坡的一生并不得意,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從京城開封一路向南,最后貶到天涯海角的海南。那個時候的海南可不是現(xiàn)在的度假勝地,紙醉金迷、燈紅酒綠、鶯歌燕舞,那個時候的海南是有名的瘴癘之地,古代發(fā)配環(huán)境最惡劣的地方。其實,惠州比海南也好不到哪里去。
反正溫氏很高興,管蘇東坡怎么來的,只要能見到男神就可以。所以,每到蘇東坡在家中吟詩作賦的時候,她就悄悄來到蘇東坡的窗外,在窗外偷聽。無論多晚,天氣如何,即便是露水沾濕了鞋襪也無所謂。等蘇東坡開窗透氣的時候,她就趕緊越墻逃走。真是太可愛的女子了!
其實,蘇東坡來到惠州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個五六十歲的老人了,而且身邊還有知音王朝云相伴,不可能再對溫氏有什么想法。但蘇東坡這個人向來豁達和熱心,所以,他就為溫氏穿針引線、牽線搭橋,介紹一位姓王的公子給她,可是溫氏就是喜歡蘇東坡。不過隨后蘇東坡被貶到海南,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來蘇東坡從海南回來路過惠州的時候,得知自己走后,溫氏整日郁郁寡歡,最后相思而死。感慨萬千的蘇東坡寫下那首《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p>
這首詞就是為這位溫氏而作的。
已經(jīng)是五六十歲的蘇東坡依然有這么強的殺傷力,你說他厲不厲害,當然,下面這個就更厲害了。蘇東坡不僅讓少女對其迷戀,連男人都被他吸引。
宋人的《師友談記》上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章元弼頃娶中表陳氏,甚端麗。元弼貌寢陋,嗜學。初,《眉山集》有雕本,元弼得之也,觀忘寐。陳氏有言,遂求去,元弼出之。元弼每以此說為朋友言之,且曰‘緣吾讀《眉山集》而致也。’”
就是說有一個叫章元弼的已婚男子,不僅喜歡蘇軾,更是對他的作品愛不釋手。因為整日沉迷于蘇軾的詩詞中而冷落了美麗的嬌妻陳氏。其實,章元弼這個人長相不怎么好,很丑,這一點已經(jīng)讓他的妻子陳氏很不滿意,現(xiàn)在又這樣,陳氏就更受不了了,于是便主動跟他鬧離婚。
但章元弼不僅不反省,反而還沾沾自喜,經(jīng)常跟朋友吹噓說:“因為我廢寢忘食讀蘇先生的書,冷落了妻子,她才跟我離的婚?!?/p>
可見,蘇東坡的魅力,這就是萬人迷。當然,相比之下,他的愛情故事更精彩。
934年前,是什么時代、哪一年?
是公元1087年,北宋元祐二年。是時趙宋第七任皇帝宋哲宗趙煦年僅十二歲,登基近三年。
這一年的夏秋之際,在駙?都尉王詵的私家花園——西園中,舉行了一場舉世聞名的北宋文化圈大Party,被稱之為“西園雅集”,是中國歷史上與東晉“蘭亭雅集”齊名也堪稱唯二的文人雅集。與“蘭亭雅集”誕生了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著名的書法作品《蘭亭集序》一樣,“西園雅集”也誕生了北宋畫家李公麟著名的書畫作品《西園雅集圖》以及北宋書法家米芾的《西園雅集圖記》,成為中國書法、書畫史上最鼎級的IP,衍生出后世無數(shù)巨匠臨摹之作。
可惜的是,由于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以及米芾為此做的《西園雅集圖記》中均沒有明確的時間標注(不像《蘭亭集序》開篇就說“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而且真跡被民間收藏,所以一直對此巨作甚至對這次雅集都存在諸多的爭議。但無論如何,這個IP已然非常值錢,比如由明代畫家仇英臨摹的《西園雅集圖》,在2012年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就拍出了60億人民幣的天價。
當然,我們今天的主角不是它,而是參加這次“西園雅集”的人。
這次雅集大Party的主人,是北宋畫家王詵(字晉卿)。他不僅是大宋開國將領(lǐng)王全斌的后代,還因迎娶宋英宗的女兒、宋神宗的妹妹蜀國大長公主趙淺予為妻,被拜為左衛(wèi)將軍、駙馬都尉。論親屬關(guān)系,雅集發(fā)生的當年,小皇帝宋哲宗趙煦該稱呼王詵為姑父。
王詵雖是雅集的主人,但其實這是一次屬于蘇軾蘇東坡的朋友圈大聚會。因為參加這次大Party的十六位大咖,都是以他為核心的北宋“儒釋道”三圈合一的文化名流,他們分別是:“文化盟主”蘇東坡,“蘇門四學士”黃庭堅(文學家、書法家)、晁補之(文學家)、秦觀(文學家)、張耒(文學家),蘇東坡的弟弟蘇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東坡的朋友王詵(收藏家、畫家)、李公麟(收藏家、畫家)、米芾(書法家、畫家)、蔡肇(畫家)、劉涇(畫家)、李之儀(詞人)、鄭靖老(詩人)、王欽臣(藏書家)、圓通禪師(僧人)、陳碧虛(道士)等。正如后世南宋文學家樓鑰所說:“頃見雅集圖,坡(蘇軾)、谷(黃庭堅)、張(耒)、秦(觀),一時巨公偉人,悉在焉?!?br>
且看他們主友16人,上演這羨煞千古的”風雅宋“:一起看書寫字、吟詩賦詞,一起揮毫用墨、作畫題石,一起撫琴撥阮、眾聲唱和,一起說經(jīng)論道、打坐問禪,一時風云際會、極盡宴游之樂。難怪米芾在其《西園雅集圖記》中有云:“水石潺湲,風竹相吞,爐煙方裊,草木自馨。人間清曠之樂,不過如此。嗟呼!洶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豈易得此哉?”
的確,這時的蘇東坡,正處于他人生的高光時刻!
自公元1085年宋神宗駕崩之后,年幼的宋哲宗繼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從1086年改元為元祐年號開始,一場以司馬光為首推翻”王安石變法“的著名歷史大事件”元祐更化“正在上演。而蘇軾作為曾經(jīng)的反變法派代表人物,在深受變法派以”烏臺詩案“莫須有之罪名打壓并枉貶至黃州等地五年之后,終于等來了今時今日的“火速平反”,并一舉擢升為翰林學士、知制誥(給皇帝起草詔書的人),成為了京城之內(nèi)紅極一時的政治明星。與此同時,包括親弟弟蘇轍在內(nèi)的蘇軾的親友們也紛紛被“起復重用”、鐘山再起。
其中,與蘇軾一直詩書往來、彼此傾慕神交了十三、四年的一位好友——黃庭堅,也在此時來到了京師,在秘書省兼史局擔任著作佐郎,并在當朝宰相司馬光的舉薦下,參與編?!顿Y治通鑒》和神宗實錄,成為黃太史(給皇帝書寫歷史的人)。
也正因此,蘇軾和黃庭堅這兩位亦師亦友的“北宋大文豪”終于在京師相遇,開啟了一段“蘇黃唱和”的千古佳話,造就了“蘇門四學士”的文學傳奇和“蘇黃米蔡”宋四家的書法大匠。無論是在政治生涯還是在人文藝術(shù)造詣上,都屬于彼此成就的巔峰年代!
那時的他們,一如“西園雅集”上的風流、風雅、風度、風骨,意氣風發(fā)、風光無兩,是絕對的文壇“頂流明星”!
蘇軾和黃庭堅,也正是從此以彼此擁有的天縱之才和并駕齊驅(qū)的“蘇黃”之名,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也最具有深遠影響力的超級CP。而“蘇黃”兩人之間前前后后唱和了三十多年而形成的深厚友誼,又成為了當時的文化圈層磁場,聚集了大批量的文人士大夫群體。他們以“蘇黃”為中心,以包贍豐富、變化萬狀的詩文藝術(shù)作品,展現(xiàn)出了一幅北宋文化絢麗多彩的另類“清明上河圖”。
這,的確值得傳頌千年!然而,934年之后的今天,“蘇黃”這對曾經(jīng)的頂流CP,似乎已經(jīng)沒有了當年能相提并論的影響力。
蘇東坡的故事還在流傳再流傳,并且在“文化復興”的新浪潮中儼然已經(jīng)化身為”詩酒趁年華“的“生活達人”、”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斜杠男神”,成了見諸于各種自媒體、視頻號中的”千年網(wǎng)紅“。
但是,黃庭堅呢?今時今日,還有多少人能夠時常記得或者提及!除了文史學院派和書法達人圈,可能很多人對黃庭堅”何許人也“都是一幅問號臉,更別說如蘇軾那般”粉絲遍天下“。
所以,不妨在此隆重介紹一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與蘇軾齊名有”蘇黃“之稱。文學上位列“蘇門四學士”之首,書法上位列“宋四家”之一,同時又以獨樹一幟的“山谷體”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還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主角之一。蘇軾曾贊其為:瑰瑋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雖然在政治生涯高度以及影響力方面,黃庭堅確實很難和蘇軾相提并論,但是在詩文造詣以及書法成就上,盡管兩人風格迥異卻在當時不相上下,而且可能在書法上,黃庭堅的影響力甚至比蘇軾更深遠。那為什么在”蘇黃“并稱的北宋之后,尤其是在現(xiàn)今時代,黃庭堅的聲量遠遠不及蘇東坡呢?
因為相對于蘇軾詩詞的酣暢淋漓“說人話”,而黃庭堅的詩詞讀起來精深奧妙”更燒腦“!如果說蘇軾屬于老少咸宜的偶像派的話,那黃庭堅就屬于曲高和寡的實力派;或者更妥帖的說,黃庭堅屬于”學院派“,而蘇軾屬于”自由派“。
所以,清代學者潘德輿認為:“(雖然)蘇黃并稱,其實(風格)相反。蘇豪宕縱橫,而傷于率易;黃勁直沉著,而苦于生疏。朱子(朱熹)云’黃詩費安排’,良然。然黃之深入處,蘇亦不能到也。”那黃詩里蘇軾”亦不能到“的“深入處”究竟又是什么呢?
用黃庭堅自己的話說,就是:”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br>
“無一字無來處”,就是黃庭堅的詩學思想,也是蘇軾“亦不能到“的”深入處”。而這段話,也可以說是黃庭堅寫詩作文的一生”圭臬“和信仰。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
其一,這種“無一字無來處”的詩學淵源何處來,黃庭堅自有師門。蘇軾揮灑自如不拘一格的風格,很多人都說他與唐代大詩人李白很像。而黃庭堅對于自己字斟句酌匠氣十足的風格,則大張旗鼓地承認說效法的就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和韓愈。他認為,杜甫和韓愈兩人有個非常重要的寫作經(jīng)驗就是落筆用字都有來歷,不“自作語”,而且尤其推崇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因為,詩要“從學問中來”,你就必須汲古博學。
其二,這種“無一字無來處”的創(chuàng)作技藝怎么用,黃庭堅自有章法。從古人各種著作里收集了自己詩歌的材料和詞句,把書架子和書籍砌成了一座象牙塔,那在具體實操過程中怎么用呢?這就是黃庭堅非常著名的“點鐵成金”法和“奪胎換骨”法,即在詩文句子中巧妙地融入古語典故以求拔高調(diào)性,或者在前人的意境上進行自我創(chuàng)新以求與時俱進。而正是這套方法論,黃庭堅開創(chuàng)了“江西詩派”,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黃庭堅是最早傳授“寫作課”或者“成功學”的人。
其三,這種“無一字無來處”的作品受眾有多少,黃庭堅自有判斷。正因為詩文中到處都藏著“玄機奧妙”,所以黃庭堅的詩歌讀起來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瘦硬奇峭”,少有人懂。黃庭堅對此也有自知之明,正如他說杜甫和韓愈的詩文都因“蓋后人讀書少“而被誤讀。而錢鐘書先生在點評黃庭堅的詩書時,也說:“讀書多”的人或者看得出他句句都是把“古人陳言”點鐵成金,明白他講什么;“讀書少”的人只覺得眼睛里仿佛擱了金沙鐵屑,張都張不開,更別想看東西了。
看到這里,我們才終于明白:曾經(jīng)與蘇東坡一起組CP成就文壇頂流雙雄的黃庭堅,在934年之后的今天,為什么粉絲量和熱度會被好基友蘇東坡甩開在三四條街之外了!
其實,雖然在民間街頭上,黃庭堅很難成為“上桌菜”,但是在學者書齋里,研究黃庭堅的詩書文章,自南宋以來大有人在,學術(shù)論著也是汗牛充棟。最近這幾個月,筆者作為黃庭堅嫡系的第三十二世孫,也一直在試圖通過品讀黃庭堅的詩書,系統(tǒng)地研究黃庭堅的文化思想、人生哲學和其所在大宋王朝的士大夫生活方式,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一入黃門深似海,只怪自己沒文化“——真的是每一個句子得琢磨半天,很多時候也不知道哪里埋了“?!?,還得靠”度娘“查字、查詞,才能知其大略。
與此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暫且不去管他的詩是否讀不讀得懂、也不去評價他的每一首詩是否好不好、更不去管他的“點鐵成金”方法論被很多學者詬病是不是對,但有一點我們不得不嘆服的是,黃庭堅本人,簡直就是一座行走的“國學文化博物館”,隨時隨地都可以將“典故”信手拈來運用到當下場合的人、事、物之中!一輩子到底要讀多少書才能做到如此博聞強識,我們不知道,但是他有一句名言說:“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br>
這對于今天經(jīng)常自問“你有多久沒讀書了”的我們,何其奢侈和慚愧,更別說埋頭去”故紙堆“里撿讀古書了!于是,我們有了一個為大家省時省力省腦筋的想法:
我們以一個讀者同學的身份,把在解構(gòu)、通讀黃庭堅詩文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筆記,也就是他這座行走的”國學文化博物館“里可以直接拿來活學活用的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通過“接地氣講人話”的故事化表現(xiàn)形式,給大家構(gòu)建一個”凡事都懂典,多問黃庭堅“的共學共讀平臺。不需要你去親讀四書五經(jīng)那些經(jīng)史子集、也不需要你去通曉秦皇漢武那些縱橫捭闔,我們以詩意入道,去溫故或補習那些曾經(jīng)學過但已忘卻、或者只知其詞不知其意的文化瑰寶或者遺珠,在”國潮“當?shù)篮臀幕瘡团d的當下,讓自己對中國文化的底色保持善意和敬意。
如果一定要問,這些”老古板“到底懂了又有什么用?我們其實也并不全然知道,但我們深信:知歸根,方能更致遠;有底蘊,才會更篤定。正如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的序言中說:
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和文化),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所以,不妨和我們一起,成為北宋先賢堅子(黃庭堅)千年之后的門生,是謂:堅子生。
當然,我們不得不坦誠:我們也只是一個共讀共學者,即使誠意拳拳也難以全篇全對,但人生海海貴在一期一會。
章楶(楶音:杰),字質(zhì)夫,宋朝中后期的優(yōu)秀戰(zhàn)略家、思想家。范純?nèi)?,字堯夫,范仲淹次子,宋朝重臣,人叫“步衣丞相”。秦觀,字太虛,又字少游,宋朝文學史里的一位關(guān)鍵作家。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宋朝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籍貫河北欒城,宋朝著名作家、書法家、畫家。
嘉佑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就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污蔑貶謫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繼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中途于常州病故。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摯璞道摯文化中注重摯友中間最主要的是摯情并非利益、是摯誠并非自私、是誠摯并非虛報。結(jié)識摯友,不會憑著對方的身份地位,貧富貴賤,文化沖突等因素去判斷的,而是相互之間互相理解,三觀契合、性情一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4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