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與執(zhí)著
文 | 史鐵生
幾位老友,不常見面,見了面總勸我“放下”。放下什么呢?沒說,斷續(xù)勸我:“把一切都放下,人就不會生病。”我發(fā)現(xiàn)我有點兒狡猾了,明知那是句佛家經常的教誨(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也不專指索命的器具,是說一切迷執(zhí)),卻佯裝不知。佯裝不知,是因為我心里著實有些不快;可見嗔心確鑿,是要放下的。何致不快呢?從那勸導中我聽出了一個逆推理:你所以多病,就因為你沒放下。逆推理中又含了一條暗示:我為什么身體好呢?全都放下了。
既知嗔心確在,就別較勁兒。坐下,喝茶,說點兒別的??烧l料,一晚上,主張放下的幾位卻始終沒放下舊怨,那時誰把誰怎樣了吧,誰和誰是一派的吧,誰表面如何其實不然呀,等等。就不說這“誰”字具體是指誰了吧,總歸不是“他”或“他們”,就是“我”和“我們”。
所以,放下什么才是真問題。比如說:放下煩惱,也放下責任嗎?放下怨恨,也放下愛愿嗎?放下差別心,難道連美丑、善惡都不要分?
放下一切,既不可能,也不應該。總不會指著什么都瀟灑地說一聲“放下”,就算有了佛性吧?當然,萬事都不往心里去可以是你的選擇,你的自由,但人間的事絕不可以是這樣,也從來沒有這樣過。
舉幾個例子吧:是執(zhí)著于教育的人教會了你讀書,包括讀經。是執(zhí)著于種田的人保障著眾人的溫飽,你才有余力說“放下”。惟因有了執(zhí)著于交通事業(yè)的人,老友們才得聚來一處喝茶。若無各門各類的執(zhí)著者,咱這會兒還在鉆木取火呢,還是連鉆木取火也已經放下?
錯的不是執(zhí)著,是執(zhí)迷。有些談佛論道的書中將這兩個詞混用,竊以為十分不妥?!皥?zhí)迷”的意思,差不多是指異化、僵化、故步自封、知錯不改。何致如此呢?無非“名利”二字。但謀生,從而謀利,只要合法,就不是迷途。名卻厲害;溫飽甚至富足之后,價值感,常把人弄得顛三倒四。謀利謀到不知所歸,其實也是在謀名了——優(yōu)越感,或價值感。價值感錯了嗎?人要活得有價值,不對嗎?
價值和價格的差距本屬正當。但這差距卻無從固定,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當然這并非壞事,這正是經濟學所贊美的那只市場的無形之手??蛇@只手,一旦顯形為鋪天蓋地的廣告,一旦與認錢不認貨的媒體相得益彰,事情就不一樣了。怎么不一樣?只要廣告深入人心,東西好壞倒不要緊了——好也未必就賣得好,不好也未必就賣不好。是呀,倘那無形或有形的手也成了商品,又靠誰來調節(jié)它呢?價格既已不認價值這門親,價值感孤苦無靠去拜倒在價格門下,也就不是什么難解的題。而這邏輯,一旦以“更高、更快、更強”的氣勢,超越經濟,走進社會各個領域,耳邊常聞的關鍵詞就只有利潤、碼洋、票房和收視率了。另有四個詞在悄聲附和:房子、車子、股市、化療。此即執(zhí)迷。
而“執(zhí)著”與“執(zhí)迷”不分,本身就是迷途。
這世界上有愛財?shù)模袘贆嗟?,有圖名的,有什么都不為單是爭強好勝的。人們常管這叫欲壑難填,叫執(zhí)迷不悟,都是貶義。但愛財?shù)囊灿斜葼枴どw茨,他既能聚財也能理財,更懂得財為何用,不好嗎?戀權的嘛,也有毛遂自薦的敢于擔當,也有種種“舉賢不避親”的言與行,不對嗎?圖名的呢?雷鋒,雷鋒及一切好人!他們不圖名?愿意誰說他們沒干好事,不是好人?不過是不圖虛名、假名。爭強好勝也未必就不對,阿姆斯特朗怎么樣,那個身患癌癥還六次奪得環(huán)法自行車賽冠軍的人?對這些人,大家怎么說?會說他執(zhí)迷?會請他放下嗎?當然不,相反人們會贊美他們的執(zhí)著——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矢志不渝,都是褒獎。
主張“一切都放下”,或“執(zhí)著”與“執(zhí)迷”分不清,是否正應了佛家的另一個關鍵詞——“無明”呢?
“無明”就是糊涂。但糊涂分兩種。一種叫頑固不化,朽木難雕,不可教也,“無明”應該是指這一種。另一種,比如少小無知,或“山重水復疑無路”,這不能算“無明”,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是成長壯大的起點。而鄭板橋的“難得糊涂”已然是大智慧了。
后一種糊涂,是錯誤嗎?執(zhí)著地想弄明白某些尚且糊涂著事物,不應該嗎?比如一件尚未理清的案件,一處尚未探明的礦藏,一項尚未完善的技術、對策或理論。這正是堅持不懈者施才展志的時候呀,怎倒要知難而退者來勸導他呢?
嚴格說,我們的每一步其實都在不完善中,都在不甚明了中,甚至是巨大的迷茫之中,因而每時每刻都可能走對了,也都可能走錯了。問題是人沒有預知一切的能力,那么,是應該就此放下呢,還是要堅持下去?設想,對此,佛祖會取何態(tài)度?干脆“把一切都放下”嗎?那就要問了:他壓根兒干嘛要站出來講經傳道?他看得那么深、那么透,干嘛不統(tǒng)統(tǒng)放下?他曾經糊涂,曾經煩惱,但他放得下王子之位卻放不下生命的意義,所以才有那鍥而不舍的苦行,才有那菩提樹下的冥思苦想。難道他就是為了讓后人把一切都放下,沒病沒災然后啥都無所謂?該想的佛都想了各位就甭想了,該受的佛都受了各位就甭再受了,該干的佛也都干了各位啥心也甭操了——有這事兒?恐怕,盼望這事兒的,倒是執(zhí)迷不悟。
可是,哪能誰都有佛祖一樣的智慧呢?我等凡人,弄不好一錯再錯,苦累終生,倒不如塵緣盡棄,早得自在吧??墒牵洛e,就不是執(zhí)著?怕苦,就不是執(zhí)著?一身享用著別人執(zhí)著的成果,卻一心只圖自在,不是執(zhí)著?不是執(zhí)著,是執(zhí)迷!佛祖要是這般明哲保身,犯得上去那菩提樹下飽經折磨嗎?
偷懶的人說一句“放下”多么輕松,又似多么明達,甚至還有一份額外的“光榮”——價值感,卻不去辨別什么要放下、什么是不可以放下的,結果是弄一個價值虛無來騙自己,蒙大家。
老實說,我——此一姓史名鐵生的有限之在,確是個貪心充沛的家伙,天底下的美名、美物、美事沒有他沒想(要)過的,雖然我并不認為這是他多病的原因。不過,此一史鐵生確曾因病得福。二十一歲那年,命運讓這家伙不得不把那些充沛的東西——絕不敢說都放下了,只敢說——暫時都放一放。特別要強調的是,這“暫時都放一放”,絕非覺悟使然,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先哲有言:“愿意的,命運領著你走;不愿意的,命運拖著你走”。我就是那“不愿意”而被“拖著走”的。被拖著走了二十幾年,一日忽有所悟:那二十一歲的遭遇以及其后的二十幾年的被拖,未必不是神恩——此一鐵生并未經受多少選擇之苦,便被放在了“不得不放一放”的地位,真是何等幸運的事情!雖則此一鐵生生性愚頑,放一放又拿起來,拿起來又不得不再放一放,至今也不能了斷塵根,也還是得了一些恩寵的。我把這感想說給某位朋友,那朋友忒善良,只說我是謙虛。我謙虛?更有位智慧的朋友說我:他謙虛?他骨子里了不得!這“了不得”,估計也是“貪心充沛”的意思。前一位是愛我者,后一位是知我者。不過,從那時起,我有點兒被“領著走”的意思了。
如今已是年近花甲。也讀了些書,也想了些事,由衷感到,尼采那一句“愛命運”真是對人生態(tài)度之最英明的指引。當然不是說僅僅愛好的命運,而是說對一切命運都要持愛的態(tài)度。愛,再一次表明與“喜歡”不同,誰能喜歡壞運氣呢?但是你要愛它。 就好比抓了一手壞牌,你罵它?恨它?耍著賴要重新發(fā)牌?當然你不喜歡它,但你要鎮(zhèn)靜,對它說“是”,而后看你如何能把這一手壞牌打得精彩。
大凡能人,都嫌棄宿命,反對宿命??捎姓l是能力無限的人嗎?那你就得承認局限。承認局限,大家都不反對,但那就是承認宿命呵。 承認它,并不等于放棄你的自由意志。浪漫點兒說就是:對舞蹈說是,然后自由地跳。這邏輯可以引申到一切領域。
所以,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執(zhí)著”—— 放下占有的欲望,執(zhí)著于行走的努力。
放不下前者的,必至貪、嗔、癡。連后者也放下的,難免還是貪、嗔、癡??匆磺卸际菬o意義的人,怎么可能會愛命運?不愛命運,必是心中多怨。怨,涉及到人即是嗔——他人不合我意,涉及到物即是癡——世界不可我心,仔細想來都是一條貪根使然。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排版:郭磊峰
○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42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美國軍事援華法案》通過
下一篇: 引大入秦總干渠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