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zhǔn)備了:劉邦身邊有兩個韓信是怎么回事?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我叫韓信”
“巧了,我也叫韓信!”
“我追隨漢王南征北戰(zhàn)!”
“我為漢王開疆拓土!”
“我被封為淮陰侯”
“我被封為韓王!”
“那你厲害!”
以上兩個韓信對話,可不是李逵與李鬼。翻看大漢王朝的創(chuàng)業(yè)史,不難發(fā)現(xiàn),漢高祖劉邦身邊的確有兩個韓信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下面我就用對比的形式,與大家介紹一下這兩個人物。為了方便區(qū)分兩個韓信,下面行文一個叫韓王信,一個叫淮陰侯。
韓王信雕像
淮陰侯韓信畫像
一、一個是王族庶出,一個是草莽布衣。
韓王信是戰(zhàn)國時期韓襄王的庶出孫子。當(dāng)天下群雄并起反秦的時候,項梁擁立了楚懷王的后代,燕、齊、趙也都擁立曾經(jīng)君王后代,韓最后的國君沒有留下后嗣,于是就擁立了旁系的橫陽君韓成為韓王,那時候韓王信雖然有韓國王室血統(tǒng),但是庶出,并沒有機會的。直到韓成投奔楚王,沛公兵馬接管了曾經(jīng)韓國的地盤,韓王信才得以追隨劉邦。
而淮陰侯韓信,則是出身布衣了。在淮陰侯發(fā)跡之前,可以說是被人認(rèn)為游手好閑,蹭吃蹭喝的無業(yè)游民。長得人高馬大卻自己養(yǎng)活不了自己,這在普通人眼中就是個異類。所以才有了胯下之辱的典故。大丈夫能屈能伸,便源自于此。
胯下之辱
淮陰侯有才,卻不在農(nóng)耕,而是軍法。天下暴起反秦,他的機會來了。不過在那個看出身的年代,他一個草民,在投奔項羽之后,并未得到青睞,后來有機會遇到蕭何,得以推薦到劉邦門下??墒钱?dāng)時劉邦也沒看上,給他一個管糧食的小官兒。本身他就不是跟農(nóng)田有緣的主,自然也干不出什么功績,后來就跑了。
知曉淮陰侯韓信之才的蕭何就去追,給追了回來,然后又在劉邦面前力薦,稱其是可以輔助劉邦打天下之人,才得以重用。這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了。
所以說,在古代,出身很重要。韓王信根本不用推薦,劉邦就找上來,而淮陰侯,卻是一路坎坷。
二、一個因血統(tǒng)封韓王,一個因戰(zhàn)功封王又被貶。
暴秦被推翻之后,項羽封諸王,自稱為楚王,劉邦為漢王。韓王信是追隨劉邦的,就說服漢王劉邦,項羽此舉太不公平,一看就是對您不利,您要爭天下。劉邦本就有取天下的雄心,然后就許了韓王信將來封韓王的諾言,讓他帶兵收復(fù)原來韓國的地盤。
上面提到過,跟著楚王的,還有一個韓王成,項羽打天下的時候,他沒戰(zhàn)功,所以就沒封他為王。如今聽說漢王派人搶韓地,那不是搶了自己的肉么?那得搶回來啊,就趕緊讓一個吳縣縣令吳昌先當(dāng)韓王,占上位置再說。不過人家韓王信可不是簡單之人,你占上了,我給你打下來。韓王信收回了韓地,劉邦就按照承諾封他為韓王,守韓地。
一個韓地就能看出楚漢之爭的態(tài)勢了。你漢王任的韓王搶了我楚王任命韓王的封地,那還了得?我再搶回來。韓王信兵敗,降楚。不過又逃了出來,再得以追隨漢王劉邦。劉邦仍然重用他,讓韓王信追隨他與項羽抗衡。
楚漢之爭
而淮陰侯韓信呢,在蕭何的舉薦下,直接當(dāng)上了大將軍,這升遷之路趕上坐火箭了。淮陰侯韓信沒有讓劉邦失望一番言論,就為劉邦定下東征以定天下之方略。
而后得以帶兵的淮陰侯韓信如魚得水,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shè)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各種經(jīng)典戰(zhàn)術(shù)典故,不僅流傳后世,也成功助劉邦擊敗項羽,一統(tǒng)天下。
垓下勝楚
要說淮陰侯韓信,其戰(zhàn)功可比韓王信要大的多。那么為何他只被封為淮陰侯呢?
在滅了齊之后,淮陰侯韓信就被封為齊王。而項羽兵敗之后,淮陰侯韓信收復(fù)楚地,又被封為楚王。老話說的好“功高蓋主”?;搓幒畲髾?quán)在握,掌雄兵,就算他一心為漢,也難免被猜忌。有人告發(fā)他謀反,韓信本欲干脆反了,被人勸阻,然后殺鐘離眛投誠。劉邦先囚禁韓信,后因無罪,又不能落一個過河拆橋,殺有功之臣的名聲,就把他貶為淮陰侯,之后史書都以淮陰侯稱呼。
三、同樣的名字,同樣的罪。
韓王信深得漢高祖劉邦信任,天下初定之后,北抗匈奴的重任交給了他。匈奴重兵來犯,韓王信被圍,一邊跟匈奴求和以求緩兵拖延,一邊向朝廷求救。朝廷雖然派兵救援,但又懷疑韓王信勾結(jié)匈奴,一來二去的,怕死的韓王信就真的反了,聯(lián)合匈奴要打漢朝。
既然反了就一條路走到黑了,漢高祖劉邦親自率軍平叛,四年之久,最終,聯(lián)合叛軍最終被打敗,韓王信被斬殺。
淮陰侯韓信呢?
《史記》里提到一個人,陳豨。我們來看看《史記》中的記載,
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标愗g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jǐn)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
說的話是啥意思呢?就是跟陳豨說,皇帝信你,但是架不住三人成虎啊,都說你會謀反,假的都成真的了,將來你要是反了,我與你接應(yīng),天下就是我們的了。陳豨知道韓信的才能,就信了。等到漢高祖十年的時候,陳豨果然反了。
說來陳豨起兵與韓王信還有一定關(guān)系。
漢十年,信令王黃等說誤陳豨。
這里說的信,就是韓王信,他起兵不算,還把陳豨落下水。
陳豨造反,劉邦要派淮陰侯韓信去,韓信稱病不去,暗地里與陳豨報信,等著策應(yīng)他。這時候劉邦自己帶兵去平叛去了,都城空虛,韓信機會很大。他府中有個家臣被韓信囚禁,家臣的弟弟就跟呂后告發(fā)了韓信。呂后和蕭何設(shè)計,騙韓信說皇帝平叛成功歸來,來慶賀一下吧。韓信進攻,被埋伏好的武士所伏,斬殺于長樂宮。
四、個人評價
上面二人的生平均參照《史記》,不過史書畢竟是人寫的,司馬遷又是漢臣,難免有臆斷猜測的地方,像淮陰侯的一些事,如果是密謀的話,又怎么能流傳出去呢?而其依據(jù),應(yīng)該是蕭何等給出的解釋了。畢竟誅殺淮陰侯韓信,不扣上一個大帽子,說不過去。
不過話又說回來,陳豨起兵,韓信稱病不出,本身就是疑點,如果韓信早點知道急流勇退這個道理,也不會最終落個誅三族的下場。
而韓王信,從當(dāng)初降楚,而后降匈奴,有前兆。其反,雖然有朝廷不信的部分原因,最主要的還是立場不夠堅定。
韓王信不及淮陰侯,我們所知曉的戰(zhàn)神,一些膾炙人口的典故,皆是指淮陰侯韓信了。但是戰(zhàn)神最后的結(jié)果,著實有些憋屈。
也許正如他的出身吧,他的所有能耐,都用在帶兵上了,情商有所欠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4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