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韮蓚€名聲好的太監(jiān),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在中國歷史上,太監(jiān)的名聲總體上是負面居多。歸根結(jié)底,在于確實有部分太監(jiān)弄權(quán),迫害忠良,貪贓枉法最終被清流所不容,此外,士大夫集團對太監(jiān)也持鄙視態(tài)度,久而久之,導致太監(jiān)這個群體被視為道德洼地群體。
但實際上,太監(jiān)里面,也有部分被史官所稱贊的:
高力士
提起高力士,很多人第一印象是高力士伙同楊國忠弄權(quán),捉弄李白不成反而被李白捉弄。但是,根據(jù)《舊唐書》記載,高力士或許在小節(jié)上有所虧欠(比如貪污),但是,其忠誠程度,要遠遠超過同時期唐朝的很多大臣。甚至某個角度來說,高力士和唐玄宗,算是同甘共苦的君臣、主仆——早在唐朝的皇帝世系還在李顯那一脈的時候,高力士就追隨少年時候的李隆基,并在李隆基之后發(fā)動的誅殺韋后的政變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可以說,高力士是唐玄宗帝王生涯的忠實見證人。他見證了唐玄宗從親王之子到太子,以及到皇帝和太上皇的整個過程。也因為高力士是憑才干獲取的自身地位,因為李隆基的子女們對高力士很尊重。
玄宗皇帝失勢后,唐肅宗唯恐玄宗會復辟奪權(quán),于是找理由流放高力士。當高力士得知唐玄宗去世的消息后,痛哭不已,而后嘔血不止而死——想必,是到地下繼續(xù)追隨玄宗皇帝去了。
高力士雖然小節(jié)有虧,但是由于始終對玄宗皇帝忠心耿耿,因此在傳統(tǒng)史書的觀念里,受到好評。
鄭和
早在明成祖還是藩王的時候,鄭和就是燕王府邸的一名宦官。根據(jù)《明史》記載,早在靖難之役過程中,鄭和就為永樂帝立有戰(zhàn)功。只是關(guān)于具體的戰(zhàn)功,《明史》中語焉不詳。
不過,從鄭和的生平來看,如果說高力士憑借忠誠贏得青史好評,那鄭和可以視為一個依靠才干而名揚青史的太監(jiān)。
鄭和最大的成就,是下西洋活動?,F(xiàn)代視角認為,鄭和下西洋不過是帶著艦隊去遠方航行一番,但實際上,作為艦隊的最高負責人,需要考慮的方面很多,這些都需要真才實學、真正的智慧去解決,而非依靠小聰明。
鄭和下西洋過程中,需要應對三種問題:
外事處理問題。比如鄭和的艦隊的成員曾被西爪哇的部隊誤殺,鄭和在了解到這一事件并非西爪哇方面有意為之,而是誤殺以后,選擇以合理基礎下,和平的方式解決沖突。
海盜問題。元朝商業(yè)活動發(fā)達。明朝確立統(tǒng)治后,很多沿海一帶的百姓不滿明朝的鎖國政策而做海盜討生活,導致明朝初年外洋海盜比比皆是。鄭和在航海的途中,要應對海盜的襲擊,并且粉碎海盜的陰謀。
客場作戰(zhàn)問題。鄭和的船只載滿了各種值錢的東西,這讓距離中國較遠的國家——比如錫蘭(今斯里蘭卡)的國王起了歪主意。這國王有了殺人越貨的想法。對于鄭和來說,自己此時所要面臨的,就是如何在人家的地盤上,出奇制勝打一場勝仗。
這些問題,鄭和憑借自己的才干都妥善解決了,也依靠才干,為自己贏得了好名聲。
宦官,最早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及皇室成員所役使的人員。大約出現(xiàn)于夏商時期。兩周及秦、西漢,宦官并不全是閹人,自東漢始,皇宮內(nèi)部及諸侯國才全部使用由閹人擔任各執(zhí)事差役。
宦官原本是宮廷內(nèi)部負責雜事的低級奴仆,不能參與社稷朝政及執(zhí)掌內(nèi)外大權(quán)。但因為他們身處內(nèi)廷,與皇室帝王朝夕相處,關(guān)系實在密切,所以在特定的時期,能博取信賴,有可乘之機,依附皇權(quán)掌握權(quán)柄。這種情況,在漢(東漢)、唐、明三代王朝尤其明顯。
而?太監(jiān)?一名,本來是宦官中高級成員的尊稱,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唐高宗改主管宦官機構(gòu)殿中省為中御府,以高級宦官充任中御府主管?太監(jiān),少監(jiān)?。
明代,內(nèi)廷設立司禮、內(nèi)官、御用、司設、御馬等十二監(jiān)。惜薪、鐘鼓、寶鈔、混四司4司、兵仗、銀作等八局,稱為二十四衙門,以高等級宦官充任各內(nèi)廷衙門掌印,稱太監(jiān)、少監(jiān)。
因為宦官權(quán)勢日隆,所以自自明代中期起,習慣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jiān)?。太監(jiān)也逐漸成為內(nèi)廷宦官的代稱了。
太監(jiān)因為身體殘缺,一般身世較為悲慘,出身地位不高,所以心理多少有些扭曲,思想與常人有異。即使其中有因運氣際遇,最后身居高位者,也以貪婪陰鷙,橫行不法,弄權(quán)狡詐居多。同時因為出身低賤,也被正統(tǒng)士大夫所鄙視、不待見。整個太監(jiān)群體總的來說名聲很差,負面評價居多,一般沒有留下什么好評語。
但世事無絕對,在太監(jiān)這個群體里,總是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例存在,或因令名、或因大功、或因忠直,為自己在后世留下贊譽。
這里面著名的就有造紙術(shù)先驅(qū)蔡倫、忠誠無二高力士、航海家鄭和,等等。他們在后世都是大名鼎鼎,事跡無人不知,所以這里就不再一一敘述了,下面介紹兩位名聲稍淺,但是事跡一樣出色的宦官,加以介紹,以補充說明。
一、秦翰;
秦翰是北宋人,字仲文,出身于河北獲鹿(今屬河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三歲時凈身入宮,成為低級宦官小黃門,此后逐次升遷,在開寶末年(976年前后)成為入內(nèi)內(nèi)侍省高品宦官。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攻滅北漢后乘勝擊遼,出兵燕京(今北京),秦翰當時被宋太宗詔令為彰信軍節(jié)度使崔彥進部的兵馬都監(jiān),隨同出征。
宋軍由于疲憊大意,在燕京城下高粱河被遼軍擊敗,大潰而回。崔彥進、秦翰所部為全軍后衛(wèi),抵擋遼軍,邊戰(zhàn)邊退,駐守高陽關(guān)。
遼軍攜大勝之勢呼嘯南下攻擊鎮(zhèn)州(河北正定),秦翰與崔彥進等使詐降之計,于滿城(河北保定)設伏,于其他宋軍聯(lián)合前后夾擊,大敗遼軍,迫使其投西山坑谷中,遼軍死傷不可計數(shù)。這一仗是宋軍自高粱河之敗后,第一次取得對遼作戰(zhàn)重大勝利。
此戰(zhàn)宋軍總計殺俘遼軍兩萬余,俘遼將領三人、獲取馬萬匹,其它糧秣物資十萬。遼軍主帥韓匡嗣也棄旗鼓狼狽而逃。
時年不到三十的秦翰一戰(zhàn)成名,以英勇善戰(zhàn)而聞名天下。宋太宗聞報后大喜過望,予以重賞,贊嘆可委其以重任。
此后秦翰正式以主將身份出任宋滋州守將,又歷任鎮(zhèn)、定、高陽關(guān)三路兵馬都監(jiān)。在北方抗遼前線主持軍務,對遼作戰(zhàn),長達八年之久。在此其間, 秦翰率軍多次與遼軍交鋒,互有勝負,多有戰(zhàn)功。
宋咸平二年(999年),遼軍入侵。秦翰之前被調(diào)回東京(開封)皇宮任職,此次軍情緊急,被任命為為排陣都監(jiān),重回鄭州,準備迎擊遼軍。
宋咸平三年(1000年)正月,遼軍在宋境內(nèi)大肆掠搶后,開始回撤。秦翰等將領奉命追殺,在莫州(河北任丘)東三十里處,提前占據(jù)要道,截斷了遼軍歸路。半夜,宋軍偷襲,遼軍大亂,混亂中被宋軍斬首萬余級,救回被掠百姓,繳獲馬匹物資無數(shù)。
宋真宗收到捷報后,下詔褒獎秦翰等,提升秦翰為為定州行營鈴轄。此后西川發(fā)生了軍士嘩變,秦翰被委以重任,率軍前往西川鎮(zhèn)壓。十月,平定嘩變,獲勝返回。
在中國歷史上名聲不錯的太監(jiān)首先是東漢的蔡倫。很多人都知道蔡倫改進了明天的造紙術(shù),卻不知道蔡倫其實是個太監(jiān)。在漢明帝永平末年的時候才能進宮當了太監(jiān),后來因為有公于太后,身之為常侍,蔡倫出生于鐵匠世家,他曾經(jīng)在一處被稱為石林的鄉(xiāng)學啟蒙讀書,學習論語和周理。年幼的蔡倫對周邊的環(huán)境是非常感興趣的,他在學習的時候不僅變得滿腹經(jīng)綸,還對養(yǎng)蠶冶煉鑄造這些活動有了很深的了解。
除了蔡倫,還有明朝的鄭和,也是名聲不錯的太監(jiān),在群星璀璨的中華英杰當中,鄭和也可以算是這些雄心中最不一般的人。鄭和是以進行航海而受到關(guān)注的他所代表的是中國人,不怕艱險征服自然,受到了人們的尊敬與贊揚。鄭和在少年的時候就服侍明成祖朱棣,因此朱棣對鄭和的個性能力都是非常了解的,而且鄭和的本人也是對軍事航海十分了解,他不僅英勇善戰(zhàn),而且還具有非常高的軍事指揮才能。在跟著朱棣南征北戰(zhàn)的過程當中,得到了能力和素質(zhì)的提升,并在這個過程當中也積累了很多實戰(zhàn)的經(jīng)驗。
在永樂三年朱棣任命鄭和航海西洋,與夕陽的各國建立了非常好的關(guān)系,而也為明朝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國際關(guān)系。鄭和6次下西洋,不僅解決了明朝與東亞各國的矛盾,也在亞洲與多國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還為中國引入了非常多的稀奇物種。在這同時世界的航海之路也被打開了。也是鄭和把中國古代的海洋遠航事業(yè)推向了頂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雖然太監(jiān)這個詞語總給人們留下不好的印象,但是,有很多中國古代的太監(jiān),雖然印象不好,但是他們名聲也是非常不錯的,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一、造紙術(shù)的改進者——蔡倫
蔡倫從小好讀書,愛動手,喜歡自己鉆研。在十八歲那年,經(jīng)過官員推薦,蔡倫進入皇宮做了宦官。蔡倫在宮中擔任尚方令,主管宮內(nèi)的物件制造。在尚方令中,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匠,蔡倫在其中如魚得水。他改進了刀劍等武器的制作技法,在《政論》中被稱贊:
“蔡太仆之弩,及龍亭九年之劍,至今聞名天下?!?/p>
蔡倫最重要的貢獻還是對于造紙術(shù)的改進,他用樹皮、麻布、破漁網(wǎng)等廢棄不用的物件做出了物美價廉的紙張,大大改進了造紙術(shù),對中國古代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因此蔡倫所改進的紙也被人稱為“蔡侯紙”。
蔡倫像
二、七下南洋的航海者——鄭和
鄭和為明代朱棣的貼身內(nèi)侍,他本人雖是太監(jiān),但是并不陰柔,反而遠遠勝過一般男子。他本人身材魁梧,才思敏捷,在靖難之役中屢立戰(zhàn)功,后被朱元璋奉為三寶太監(jiān)。
后朱棣組織下西洋的活動,鄭和作為朱棣的貼身內(nèi)侍,擔任了正使一職。鄭和本人表現(xiàn)出了遠超于常人的領導能力和軍事能力,他推行和平外交,調(diào)節(jié)各國沖突;剿滅海盜,維護海上安全;傳播中華文化,吸引外國人民??梢哉f,鄭和在七下西洋中,做出了卓越貢獻。
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評價鄭和七下南洋的舉動為:
在15世紀上半葉,在地球的東方,從波濤萬頃的中國海面,直到非洲東海岸的遼闊海域,呈現(xiàn)出一副中國人在海上稱雄的圖景。
鄭和下西洋
三、殺身成仁的上書者——寇連才
寇連才十五歲入宮,是慈禧的貼身太監(jiān),深受慈禧喜愛。因為家庭貧窮,寇連才本人并沒有讀過什么書。然而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一個深明大義的人??苓B才親眼目睹了慈禧太后獨攬朝政、杖打妃子,大興土木,再聯(lián)想到現(xiàn)在岌岌可危的國家,因此寇連才決定勸諫慈禧。
十八歲的寇連才在慈禧午睡前突然跪倒,向慈禧說:
“國危至此,老佛爺即不為祖宗天下計,獨不自為計乎?何忍更縱游樂,生內(nèi)變也!”
慈禧以為他小兒心性,學習大臣說話,因此沒有嚴懲他,而是將他罵退。
這一次失敗后,寇連才沒有放棄,他決心死諫??苓B才先回到家中,向父母兄弟辭別,然后將自己的錢物分給其他小太監(jiān),然后懷著必死的決心向慈禧太后上書。他在奏折上寫:請歸政皇上;請勿再修圓明園以幽皇上;請止宮中演戲;請廢頤和園;請準皇上回宮辦事;請革李鴻章的職位;請重修戰(zhàn)備與日本人決戰(zhàn);請模仿堯舜選天下最賢能的人立為皇太子。
奏折上的內(nèi)容有些荒誕,有些可能是寇連才道聽途說,有些可能是他從戲文、故事中學到的,但是寇連才本人的報國之心,遠遠勝于朝中大臣。
后寇連才被慈禧送到刑部,按律處斬,在刑場上慷慨激昂,令人贊嘆。
寇連才上書慈禧
四、總結(jié)
英雄不問出處。雖然是太監(jiān),但是這幾個太監(jiān)或有才、或忠心,他們雖然身體不健全,但是他們有著強大的意志與靈魂,也正是如此,他們才得以做出一番事業(yè),為后人所稱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4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