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歷史學家奇怪的是,接任太祖的班竟然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的孫子朱允炆。那么,這位長孫殿下到底做了什么能夠博得老皇帝的喜愛,最后竟然直接越過了叔伯成功的坐上皇位?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說起朱允炆,就得談一談他的父親朱標。朱元璋一生有過很多女人,那些后妃也十分爭氣,先后給皇帝生下了很多子嗣。不過,在古人的心中,立嗣都是本著“立嫡不立長”的原則,而作為馬皇后所出的朱標自然毫無阻礙的成為了王朝的接班人。朱標為人仁善,雖然政治手段不如他的父親果斷狠絕,但是他平日里對朝臣謙恭禮遇,對兄弟也十分友善,所以朱元璋把王朝的所有期望都寄托在長子身上??上У氖?,深受朝臣愛戴、兄弟擁護的朱標,竟然在壯年去世了。當時朱元璋已是暮年,他同時失去了愛子與王朝的接班人,這種悲痛是常人難以承受的。
朱標的去世給老皇帝留下了一個很大的難題,那就是皇嗣的確立。老皇帝的子嗣雖然多,但是大都數都是不成才的,唯一被看好的皇子雖是嫡出,卻排行較后。這一顧慮讓皇帝十分心焦,好在,朱標的后妃給他留下了子嗣。朱標去世之前他的長子、正妃就已經去世了,允炆的母妃順勢被扶正,朱允炆也從庶長子成為了嫡長子。而在父親生病期間,朱允炆經常親自侍疾,晝夜奔波,只愿父親早日康復。朱標一病就是兩年,在這兩年的時間里,朱允炆也是盡心侍候,沒有一絲的怠慢?;侍硬」屎?,朱元璋看著孝順的長孫,心中既悲痛又歡喜,他悲痛長子早逝,又歡喜長孫的懂事、孝順。因此,在皇太子病逝的同年,朱允炆被確立為皇長孫。
皇長孫的名號,讓朱允炆直接就成為了王朝的下一接班人。不過,在老皇帝心中,其實心中更屬意老四朱棣,可是封建思想立嫡的原則讓他打消了念頭。好在,朱允炆的性子神似其父,王朝在他的統(tǒng)治下也不會出什么大問題。朱允炆憑借著仁孝,成功的得到了爺爺的青睞,也為自己贏得了王朝的至高地位。起初,他剛被立為長孫殿下的時候,他的叔叔、伯伯對他十分不服氣。雖然允炆是眾位王爺的侄兒,是他們敬愛的大哥留下的獨苗,但是一旦涉及到皇嗣的問題,他們時常會出一些問題來刁難允炆。
朱允炆確實有他父親寬厚之風,他對叔伯還是十分尊敬的,他并未因為叔伯的刻意為難而發(fā)難。在為政方面,他奉行儒家之道,施行仁德之政,為此他還特地向爺爺請旨修改過于嚴苛的刑法,他這一舉動得到了很多大臣的支持。
老皇帝去世后,允炆順利登基,史稱建文帝。允炆做了皇帝之后,他對王朝的很多政策做了改革,為了確保皇權的集中,他在部分朝臣的擁護下開始削弱藩王的勢力。因為這一舉措太過倉促,加上他手段不過強硬,最后削藩以失敗告終。歷史上的建文帝最后也在一場大火中消失了蹤跡,他的去留也成為了千古謎團。不過,允炆仁孝之名千古流傳,他的為帝之路也廣為后人樂道。
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卒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十歲被封為燕王,二十歲進駐北平的封國。當時,明朝的開國元勛徐達奉命鎮(zhèn)守北平,朱棣跟他學習兵法,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徐達死后,開國大將大多因為受到朱元璋的猜忌而遭殺戮,朱棣便與秦、晉二王并肩負起北方邊防的重任。
朱棣不僅武藝高強,而且“智勇有大略”。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令朱棣與晉王帶兵討伐元將乃兒不花。晉王膽怯不敢進兵,朱棣獨自率領傅友德等大將帶兵出征。哨兵打聽到乃兒不花在迤都(今蒙古國東南境內)扎營,他揮師急進。途中遇到大雪,諸將主張停止前進,他說:“天下大雪,敵人毫無戒備,我們應該冒雪迅速挺進,打他個措手不及?!彼麚]師穿過茫茫雪原,出其不意地逼近敵營,迫使乃兒不花不戰(zhàn)而降。
朱元璋得到捷報,高興地說:“將來肅清蒙古沙漠者,必定是燕王也!”后來,屢次命令朱棣出塞巡邊,筑城屯田,并節(jié)制沿邊士馬,朱棣的威名因此大振。
隨著軍事實力和政治威望的提高,朱棣逐漸滋長繼承皇位的欲望和野心。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死去,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朱允炆酷似其父,為人優(yōu)柔寡斷,迂闊懦弱,朱元璋對他很不放心。有一次,朱元璋在禁中觀看打獵,令朱允炆賦詩。朱元璋見一匹馬疾馳而過,出語“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對以“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覺得這個對語毫無氣度,滿臉不高興。此時,在旁的朱棣奏對說:“日照龍鱗萬點金”,朱元璋聽了笑逐顏開,連聲夸獎:“對得好,對得好!”于是,對朱棣倍加賞識,曾有更換皇儲的想法,后來被大臣勸止。這更助長了朱棣接替皇位的野心。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朱允炆繼承皇位,改元建文。這時,朱允炆看到諸王的勢力很大,危及自己的統(tǒng)治,內心十分焦慮。原先,朱元璋分封藩王,把他的兒子分封到各個重要城市,交給他們一支護衛(wèi)兵和指揮當地駐軍的權力,目的是想讓他們監(jiān)視各地的異姓功臣,防止武人叛變。后來,諸王權力越來越大,如寧王擁有護衛(wèi)兵八萬,戰(zhàn)車六千輛,所轄的朵顏三衛(wèi)騎兵,尤為驍勇善戰(zhàn);燕王和晉王的護衛(wèi)兵經過朝廷的特別補充,實力尤為雄厚,他們不僅屢次帶兵出征,節(jié)制沿邊諸將,朱元璋還特許他們在軍中小事立斷,大事方報告朝廷。如今,諸王以朱允炆的叔父自居,根本不把這位年輕、孱弱、沒有經驗的皇帝放在眼里,他們憑借手中的雄厚兵力,言多不遜,行多不法,使朱允炆的皇位受到嚴重的威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朱允炆與太常卿兼翰林院學士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進行商議,決定削藩。到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他已先后削廢了五個藩王,接著準備對燕王開刀。
朱棣對朱允炆的繼位本來就非常不滿,現在眼看就要被削藩,更是憤懣異常。他找謀士道衍和尚(姚廣孝)商議對策,道衍勸他起兵奪取皇位。于是,他便暗中選拔將領,招募勇士,訓練人馬,鑄造兵器,積極進行準備。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正式誓師起兵,以反對奸臣誘惑皇帝破壞祖制為借口,指控齊泰、黃子澄為奸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自稱為“靖難”之師。一場朱家王室內部的奪權斗爭就這樣爆發(fā)了。
起兵之后,朱棣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先攻占了北平北面和東面的一些軍事重鎮(zhèn),解除了后顧之憂,接著再集中兵力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朱允炆起先命令老將耿炳文帶兵討伐,遭到慘敗之后,又任命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帶領五十萬大軍北上。李景隆是個寡謀而驕、色厲而餒的膏粱子弟,他深知朱棣智勇善戰(zhàn),不敢貿然進攻北平,命令部隊進駐河間,另派吳高帶領遼東軍隊進圍永平。朱棣帶兵赴援永平,引誘李景隆前來攻城。
李景隆果然中計,驅兵進圍北平。
朱棣在解永平之圍后,北攻大寧,挾持寧王朱權,收編他的八萬護衛(wèi)兵,加強了自己的實力,然后回師北平,一舉擊潰李景隆。后來,李景隆又糾集六十萬大軍,與朱棣再戰(zhàn)于白溝河(今河北雄縣),結果又慘敗而逃。
燕軍乘勝追擊,直逼濟南。朱允炆以盛庸替代李景隆,才算把濟南保住。
建文三年(1401年)十一月,南京的宦官給朱棣送來情報,說京師城守空虛,宜疾進直取。十二月,他便采用批亢搗虛之策,指揮大軍南下,直取京師。朱棣經營北平已久,封地附近的郡縣衛(wèi)所,先后受其節(jié)制,所以“靖難”兵起,一呼百應。他又精于韜略,善用計謀,而且作戰(zhàn)非常英勇,每臨戰(zhàn)陣,總是身先士卒,得到戰(zhàn)利品,則全部分賞部下,因此將士皆樂意為他效力,士氣十分高漲。朱允炆雖然處于正統(tǒng)的有利地位,但辦事迂闊。他一再叮囑將士不得傷害朱棣,以免使他背上殺害叔父的罪名,結果使朱棣幾次在面臨困境時都得以從容脫險。在任命將帥、指揮作戰(zhàn)方面,朱允炆也是優(yōu)柔寡斷,偏聽偏信。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燕軍在靈璧西南的齊眉山下遭到徐輝祖、平安等人的圍攻,接連損失幾員戰(zhàn)將,許多士卒又不適應當地酷暑濕悶的氣候,染上了疫疾,士氣驟然低落。這時,朱允炆卻聽信一些大臣的意見,命令徐輝祖從齊眉山撤軍,回守南京。徐輝祖一撤,燕軍乘機反攻,轉敗為勝。此后,朱棣揮師南下,勢不可當,在六月渡過長江,攻入了南京。宮中起火,朱允炆不知所終。朱棣終于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在群臣的擁戴下登上皇位,改元永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4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